戟的簡介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3日

  戟是一種我國獨有的古代兵器。實際上戟是戈和矛的合成體,它既有直刃又有橫刃,呈“十”字或“卜”字形,因此戟具有鉤、啄、刺、割等多種用途,其殺傷能力勝過戈和矛。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戟,古書中也稱“棘”。是將戈和矛結合在一起,具有勾啄和刺擊雙重功能的格鬥兵器,殺傷力比戈和矛都要強。戟在商代即已出現,西周時也有用於作戰的,但是不普遍。到了春秋時期,戟已成為常用兵器之一。春秋前期魯隱公十一年***前712年***,鄭國在伐許前授兵時,即有子都拔棘逐穎考叔的事發生。魯莊公四年***前690年***,楚伐隨,“授師子焉”,說明楚國已用戟裝備軍隊了。後世也有很多拿戟的出名武將,如典韋、呂布等。

  戟是一種既可刺殺也可勾啄具有雙重效能的兵器,能夠明顯提高戰鬥效能。《說文解字》載:“戟,有枝兵也。”是一種戈的柲頂有矛形尖刺裝置的兵器,少數是戈和刀的合體。以前者居多,後者發現的僅限於西周時代。不論是戈、矛或戈、刀的合體,其形式都符合“有枝兵”的特點。

  戟的歷史記載

  春秋中期,用戟的史實在《左傳》中亦多有記載:如魯宣公二年***前607年***,鄭伐宋之戰,“鄭人入並,***宋狂狡***倒戟而出之”,這是宋軍用戟的證據。又如魯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年***,晉國發生欒盈之亂,範鞅與欒樂格鬥時,欒樂兵車傾冠,範鞅手下兵卒“或以戟鉤之,斷肘而死”,證明晉軍裝備有戟。再如《曼子春秋·內篇雜上》記有齊崔杼弒齊莊公之後,劫持齊將軍大夫盟會時宣佈“有敢不盟者,戟其頸”。說明齊國也用戟作兵器。但出土文物表明,戟在春秋時還不是形制完備的兵器,即戈頭和矛頭是分別鑄制的,然後再聯裝在木***竹***杆上。又春秋晚期,在長江流域的楚、隨、吳、蔡諸國,還出現了3米左右的柄上聯裝兩個或三個戈頭的戟,稱為“多果***戈***戟”,勾割效果較好,是重要的車戰兵器。由於戟較戈和矛的殺傷效能為佳,故很快得到推廣應用,到了戰國時期,已基本上取代了戈的地位。

  戟在古代不僅是軍隊中的主要兵器,而且常常作為武器的泛稱,比如“持戟之士”,就像我們今天所指的“戰士”一樣,包括所有拿槍操炮的兵士。另外戟往往還以它的裝備數量來象徵一個國家的武裝力量。比如《戰國策·趙策》中記載,毛遂分析當時的軍事形勢勸楚懷王聯趙抗秦,他說:“今楚地方五千裡,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所謂“持戟百萬”說明楚國當時有強大的軍隊,足以聯合他國與秦國抗衡。

  除了“戈”之外,戟又是一種中國獨有的古代兵器。實際上戟是戈和矛的合成體,它既有直刃又有橫刃,呈“十”字或“卜”字形,因此戟具有鉤、啄、刺、割等多種用途,其殺傷能力勝過戈和矛。戟在古代不僅是軍隊中的主要兵器,而且常常作為武器的泛稱,比如“持戟之士”,就像我們今天所指的“戰士”一樣,包括所有拿槍操炮的兵士。另外戟往往還以它的裝備數量來象徵一個國家的武裝力量。比如《戰國策·趙策》中記載,毛遂分析當時的軍事形勢勸楚懷王聯趙抗秦,他說:“今楚地方五千裡,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所謂“持戟百萬”說明楚國當時有強大的軍隊,足以聯合他國與秦國抗衡。春秋前期魯隱公十一年***前712年***,鄭國在伐許前授兵時,即有子都拔棘逐穎考叔的事發生。魯莊公四年***前690年***,楚伐隨,“授師子焉”,說明楚國已用戟裝備軍隊了。

  戟的發展簡史

  戟是在戈和矛的基礎上演進而成的。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戟出現於商代。在河北藁***gǎo音稿***城臺西的商代遺址出土的銅兵器中,有一件戈和矛聯裝在一個木柄上的長兵器,這便是戟的雛型。由於戟比戈和矛更為先進,它很快成為將士們作戰的格殺利器。西周時期出現了整體鑄造的戟。一種是以矛為主,旁生橫刃,柲***bì音必***裝插在矛體的銎***qióng音窮***部。這種戟突出了矛的優勢,刺殺有力,但勾啄易掉頭。另一種以戈為主,前有援,尾有內,上有刺,下有胡,呈“十”字形。這種戟形體單薄,易脆易折,不適於實戰,多屬儀仗用的飾兵器。春秋戰國時,戰鬥中使用的戟,仍將分制的戈和矛聯裝在木柄或積竹柄上。這種青銅戟直刺有力,橫鉤不易脫落,有的戟還在長柄上端自上而下聯裝兩件或三件戈頭。例如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中有儲存完整的長柄三戈戟。這就大大提高了戟的殺傷能力。   戰國末年,冶鐵技術的發展催生了鋼鐵鑄造的戟。那時,鋼鐵質地較堅韌,鑄成的戟刺尖銳修長。戟的形體也有所改進,戟下側垂直伸出的援,由寬鈍變為窄尖;與援對應的內取消,只造較長的胡來縛柲。由此,戟由“十”字形進化為“卜”字形,故稱“卜字鐵戟”。西漢以後,戟的“援”由平直變為弧曲上翹,進一步增強了前刺的殺傷力。戟在當時是軍隊中的常備兵器。

  三國時期,戟的種類增多,有長戟、手戟、雙戟等。手戟柄短體輕,可刺可擲,是效能優良的防身自衛兵器。長戟、雙戟則柄長體重,殺傷威力大。

  戟自問世以來深得兵家賞識,幾經變遷,幾番征塵,作為軍隊中的主要兵器,留下了血刃敵寇的戰績。唐代著名詩人杜牧曾寫下這樣的名句:“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後來,“折戟沉沙”一詞被用來比喻失敗慘重。還有“劍戟森森”一詞,原來是形容劍戟遍佈,戒備嚴密,後引申為人的內心險惡且深藏不露。戟,在古人眼裡深受器重,因而鑄造上頗為講究,不亞於戰國時名劍的製作。兩晉以後,由於盔甲的製作日趨精良堅固,鉤啄兵器的效用降低。《後漢演義》有這樣一段描述:呂布與太師董卓結仇,欲刺殺董卓,便與李肅擇機行刺。這一日,“這位惡貫滿盈的董太師,內穿鐵甲,外罩朝服,大搖大擺,緩步出來,登車按轡,驅馬進行,兩旁兵士,夾道如牆。……驀見李肅突出門旁覷準卓胸,持戟直搠,誰料卓裹甲在身,格不相入;肅連忙移刺卓項,卓用臂一遮,腕上受傷,墜倒車上,大呼呂布何在?布在後厲聲道:‘有詔討賊!’卓怒罵道:‘庸狗也敢出此麼?’道言未絕,布戟已刺入咽喉,李肅又復搶前一刀,梟取首級。”可見在銀盔鐵甲面前,戟的殺傷力大為減弱,而槍、矛等刺兵器仍能大顯身手,於是槍漸漸取代了戟。到唐代,戟退出了軍用兵器的行列,成為一種表示身份等級的禮兵器,叫“矟戟”。那時,矟戟是朝廷文武官員表示身份的儀仗物,門前列戟以示身份高低;皇帝派重臣巡視或統兵出征,賜“矟戟以代斧鋮”,表示授於權柄。唐代典章對樹戟有詳細的條文規定,是封建等級制度的一種實物標誌。

  戟為古兵器之一,創於弓箭之後,形與戈略同,皆橫刃也;舊說為直刃,不知何本?其所異於戈者,援略昂起,成斜出形,而內上亦有刃。古顯貴之家,皆立戟於門,以示官勳,是則又以兵器而兼為儀仗矣。其後又略變形式,援與柲之間,架以橫樑,而援成反裝之新月,形變橫刃之內而為直刃之槍尖,且有架橫樑於柲上,兩面各作一倒裝之半月形者,名之曰方天畫戟;橫樑之下,又裝以鐵製古錢或古錠,不知其何用,豈後人矜奇眩異,即兵器亦加以裝飾耶?惟今日武器中所見之戟,皆用方天畫戟之式,或單刃或雙刃不一。至古戟則非但不可見,即圖其形以示武師,或且瞠目而不能稱其名,於是而嘆古器之失傳,古法之不可多得也。至戟之變體,不知始於何時,而後入竟棄古器而就此,諒有合用之處,然亦儘可另立名目,何必定借戟以為名,若二器相類,猶有可說,今二物回乎不同,絕無相似之處,沿習用之,未可不合。著者非必求奇異,實不能隨俗,亦未敢苟同也;依次錄之,縱人非我,所弗計也;世之精嫻武事者,或不至盲從耳。

斧的簡介
刀的簡介
相關知識
方天畫戟的簡介
戟的簡介
茶道課程的簡介
茶道具的簡介
茶道真兄弟的簡介
手寫板的簡介及使用方法
音樂家舒曼的簡介
搖滾樂隊的簡介
清唱劇的簡介
前奏曲的簡介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