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時記憶的原理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18日

  人在進行記憶時,都會用到短時記憶,但還是有一部分人對短時記憶不是很瞭解,你知道什麼是短時記憶嗎?下面由小編給你帶來關於短時記憶的原理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短時記憶的基本概念

  短時記憶又稱操作記憶或工作記憶。是指資訊一次呈現後,保持時間在1分鐘之內的記憶。就其功能來說,短時記憶與感覺記憶不同,感覺記憶中的資訊是不被意識並且也是未被加工的,而短時記憶是操作性的、是正在工作的、活動著的記憶。人們短時記憶某事物,是為了對該事物進行某種操作,操作過後即行遺忘;如是有長期保持的必要,就須在這一系統內進行加工編碼,然後才能被儲存在長時記憶中。

  短時記憶的基本特徵

  資訊保持的時間很短

  有人把短時記憶比作電話號碼式記憶,意思是說,人們為了打電話,先查詢號碼,查到後立刻撥號,通完了話,號碼也就隨即忘掉,號碼在短時記憶中就保持這樣短的時間。1959年美國學者彼得森夫婦Petersonand Peterson做了有關的實驗。他們編制了由3個子音組成的字母表,如GKB,PST,RUD等,每次給被試聽3個子音字母后,立即讓他們從某一個三位數開始作連續減3的運算,還要把結果報告出來,如從267開始連續減3,讀出273,270、267……直到主試發出開始回憶字母的訊號。進行心算的目的是為了防止被試默默複述。從字母呈現到開始回憶經過不同的時間間隔,分別是3秒、6秒、9秒、12秒、15秒和18秒。事先被試並不知道要進行多長時間的運算,這實際上是一個不同時距的延緩回憶的測驗。實驗結果表明,當延緩3秒再進行回憶時,已出現了明顯的遺忘,正確回憶率僅達80%,隨著間隔時間的延長,正確回憶率繼續下降,當延長到18秒時,被試正確回憶率僅為10%,超過18秒,正確回憶率即不再繼續下降,維持在10%的接近值上。這說明在無複述條件下,資訊在短時記憶中保持的時間很短,約5~20秒,最長不超過1分鐘,得不到複述,將迅速遺忘。

  記憶容量有限,一般為7±2

  短時記憶的容量又叫記憶廣度。是指資訊一次呈現後,被試能回憶的最大數量。典型的實驗採用3至12位隨機排列的數字表,主試依次讀,每讀完一個序列,被試跟著正確地進行復述,直到不再能準確地複述為止,其記憶容量就是他所能跟著正確地複述的那個最大位數,一般為7±2。近期研究發現,記憶廣度與識記材料的性質及人們對材料的編碼加工程度有關。我國學者測定的短時記憶廣度是:無關聯的漢字一次能記住6個,十進位數字是7個,線條排列是5個。若識記的材料是有意義、有聯絡,又為人們所熟悉,那麼記憶廣度還可增加。

  1956年美國心理學家G.米勒,發表了一篇題為“神奇數7加減2:我們加工資訊的能力的某種限制”的論文,文中明確提出短時記憶的容量為7±2,他從資訊加工的觀點出發認為,倘若人在主觀上對材料加以組織、再編碼,記憶的容量還可以擴大。他提出了組塊chunking概念,所謂組塊是指將若干較小單位聯合成熟悉的、較大的單位的資訊加工,也指這樣組成的單位。他認為短時記憶容量不是以資訊理論中所採用的位元bit為單位,而是以組塊為單位。一個塊可以是一個數字、一個字母,也可以是一個單詞、片語,還可以是一個短語。總之,是一個有一定的可變度的客體,它所包含的資訊可多可少,通常受主體原有知識經驗的影響。例如,18個二進位制數字序列101000100111001110如果將兩個二進位制數編為一個十進位制的數,如10編為2,00編為0,01編為1,很快便把這18個數再編碼為十進位制的9個塊,即220213032,若按4:1,每4個二進位制的數編為1個十進位制的數,1010編為10,0010編為2,0111編為7,0011編為3,那麼上述18個數就編成4~5塊,都能處於短時記憶容量之中。對於不熟悉二進位制與十進位制互換的人來說,同時記住這18個數是不可能的。組塊化過程可從兩方面進行:一是把時間和空間非常接近的單個專案組合起來,使之成為一個較大的塊;二是利用一定的知識經驗把單個專案組成有意義的塊。要想擴大短時記憶的容量就必須對材料進行加工和組塊。

  短時記憶的資訊可被意識到

  資訊在感覺通道內是被自動地登記下來的,內容不易為人們所意識,只有對感覺資訊給以格外地注意或進行模式識別,並賦予一定意義時,才能被意識到,此時資訊已轉入短時記憶,正處在人們當前的意識中。長時記憶是備用性的、靜態的記憶,儲存在長時記憶中的內容,如果不是有意地回憶,也不能被人意識到。

  短時記憶的資訊通過複述可轉入長時記憶系統

  短時記憶中的資訊保持的時間既短又易受干擾,只要插入新的識記活動,阻止複述,資訊很快會消失,而且不能恢復。如果通過內部言語形式默默地複述,可以使即將消失的微弱資訊重新強化,變得清晰、穩定,再經精細複述可轉入長時記憶中加以保持。那些未經複述的資訊或超容量的資訊則隨時間的流逝而自然衰退被遺忘。可見,複述是使短時記憶的資訊轉入長時記憶的關鍵。

  有人認為短時記憶是感覺記憶與長時記憶之間的緩衝器。資訊進入長時記憶需要一定的時間,在未進入之前,被感覺登記下來的部分資訊先在短時記憶中儲存,然後通過複述再轉入長時記憶系統。

  短時記憶在現代化工業和軍事通訊工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例如,在自動化控制系統中,人們需要按儀表顯示的資料進行操作和控制,因此,必須暫時記住儀表顯示的資料短時記憶。操作之後,資料沒有保持的必要,則被迅速忘記,這是短時記憶在人機系統中的運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離不開短時記憶,打字員從看稿到打字,翻譯人員從聽到譯,學生上課從聽到記筆記,都是靠短時記憶的功能進行操作的。

  短時記憶的編碼

  1、聽覺編碼

  人們通過研究語音類似性對回憶效果的影響,證實了語音聽覺編碼方式的存在。康拉德Conrad,1964在研究中用視覺方式依次呈現B、C、P、T、V、F等子音字母,要求被試嚴格按順序來進行回憶。結果發現,在視覺呈現條件下,發音相似的字母如B和V容易發生混淆,而形狀相似的字母之間如E和F很少發生混淆。這說明聽覺編碼是短時記憶的一種主要編碼形式。 默多克Murdock,1961的實驗證實了這種作用。他用聽覺方式先向被試分別呈現三組不同的材料:第一組是由3個子音構成的三字母組合如PTK,第二組是由3個字母組成的單詞如HAT帽子,第三組是3個單詞如EAR耳朵-MAN男人-BED床,然後讓他們進行回憶。結果表明,三字母組合與3個字母組成單詞的回憶成績差不多;而回憶3字母單詞比回憶不相關的3字母組合的成績要好得多。這說明一個單詞是一個熟悉的單位,通過組塊能大大提高對一系列字母的記憶數量。

  2、視覺編碼

  有研究者Posner,1969讓被試判別兩個字母是否是同一個字母。兩個字母的關係分為兩種:一種是兩個字母的音和形都一樣如AA,稱為同形關係,另一種是兩個字母的音一樣,而形不一樣如Aa,稱為同音關係。兩個字母的呈現方式分為同時呈現和先後呈現。結果發現,當兩個字母同時呈現時,同形關係的字母反應更快;當間隔一兩秒呈現時,同形關係和同音關係的反應時間沒有差異。研究者認為,由於同形關係比同音關係具有形的優勢,因此只有在依靠視覺編碼進行編碼的作業中才會出現這一優勢。由此可以推斷,在短時記憶的最初階段存在視覺形式的編碼,之後才逐漸向聽覺形式過渡。 有實驗表明,漢字的短時記憶以形狀編碼為主。對於繪畫、臉和身體動作等,傾向於用視覺編碼和語義編碼。聾啞人在他們的短時記憶中,回憶時出現混淆的主要是視覺性的或者意義性的。因此,短時記憶的編碼方式似乎是隨著記憶材料而發生相應的變化。

短時記憶的記憶容量
短時記憶的編碼方式
相關知識
短時記憶的原理是什麼
複式記賬的原理是什麼
複式記賬的原理是什麼
雲端計算搭建平臺的原理是什麼
記憶的英文是什麼
只讀儲存器的原理是什麼
手機觸屏的原理是什麼
德國第一記憶大師提高自己記憶的祕訣是什麼
牙齒矯正拔牙的原理是什麼
排毒足貼的原理是什麼_排毒足貼排毒效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