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讀後感之課文分析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一個“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勢而獲勝的著名戰例”。這次戰爭的史實原來散見於晉人陳壽所著記傳體史書《三國志》的《吳主傳》、《周瑜傳》、《魯肅傳》、《蜀先主傳》、《諸葛亮傳》 等篇。《赤壁之戰》作為一個完整的歷史故事,是司馬光根據《三國志》有關篇章記載的史料著意剪裁,組織 潤色而綜合寫成的。作者匠心獨運,設計精巧。
一、結構――安排井然有序,思路――展示明朗清晰
《赤壁之戰》這一長文,所寫事件紛繁,人物眾多。細細閱讀,掩卷沉思,則其結構形式、思路線索,全 部呈現在眼底,瞭然於心頭。
就大事而言,寫了這麼三件:先是寫了孫權、劉備聯合,繼而寫了孫權內部主戰主和兩派鬥爭,最後寫了 赤壁會戰。每一大的事件中又有諸多小事件,如在第一件大事裡寫了謀臣魯肅和諸葛亮為建立孫劉聯盟而進行 的外交活動;在第二件大事裡寫了文臣武將為使孫權確立聯劉抗曹方略所進行的公開與隱蔽的較量,其中著重 寫了儒將周瑜的所作所為;在第三件大事裡寫了戰略相持――南北對峙、戰略反攻――火燒赤壁、乘勝追擊― ―水陸並進等。
就人物活動而言,主要寫了“七說”***“說”音shuì,勸意***。其中,在建立戰略伙伴關係――孫劉聯盟 事上寫了“三說”:開頭寫了魯肅說吳主孫權,原因是“恐為操所先”,以求得孫權能準允自己去了解形勢並 為建立戰略伙伴關係奔走;接著寫魯肅說蜀主劉備,以使他能主動同孫權聯合抗曹;三寫諸葛亮受命出使吳地 ,說孫權聯劉抗曹。在促使孫權定下抗曹決心並早作決斷之事上,寫了“四說”:先是寫長史張昭說孫權,企 圖讓孫權放棄聯劉抗曹打算,認為對曹“不如迎之”;緊接著寫魯肅趁“權起更衣”之機,“追於宇下”,“ 擴開大計”,提醒孫權不要被主降派言論所惑,使其聯劉抗曹決心不致動搖;最後“兩說”是寫周瑜日夜連說 孫權,力排“眾人之議”,揭穿曹操詐言,從而使得說服孫權重任得以最後完成,畫上一個圓滿句號。
《赤壁之戰》無論是敘寫發生的事件,還是記述人物的活動,都有如鏈條銜接,一環緊扣一環,且又一氣 呵成;又都有如影視上的特寫鏡頭,一幕緊接一幕地顯示在閱讀者的面前,烙印於欣賞人的腦際。文章以事件 為經,以人物活動為緯來構建框架,並按照時間先後和空間位置變化來安排,以邏輯順序來佈局。在一系列事 件的發展程序中,或交替、或連續融入人物的活動。一個又一個互相承接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彼此相連的人物 活動,除有不可挪動的外在時空關係外,還有其緊密聯絡的內在因果關係。而這些因果關係正好體現出令人信 服的邏輯力量。若不得到孫權的認可與贊同,豈有後來一系列戲劇性事件的發生?若無魯肅說服劉備,哪有諸 葛亮前往吳地說服孫權之舉?沒有魯肅、諸葛亮苦口婆心地說服孫權,何來孫劉聯盟的建立?若無肅、亮、瑜 對孫權的說服,又哪有孫權抗曹的決斷?沒有孫權的最後決斷,何來赤壁之戰這一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 戰例?那又怎麼會出現後來三國鼎立的局面呢?從縱橫全方位觀之,司馬光在《赤壁之戰》一文中走筆的軌跡 圖象,正好比一“甲”字形貌。此字上半部的“田”,猶如孫劉雙方為了共同利益,經過主觀努力而暫為一體 的態勢;其下“┃”,形似鋒利無比的寶劍,勢不可擋地直插曹軍大本營。我們說這一“甲”字,恰好是《赤 壁之戰》的結構內涵和作者思路絕妙無比的圖解。
二、對話――各求理正、據足,言辭――盡透情態、性格
文章開篇寫的是魯肅得知形勢有變而向孫權提出應變之計。他切盼得到孫權的準允,馬上搞一次必要而有 決定性意義的外交活動。可魯肅不盲目出言,而是抓住孫權急欲擴大“帝王之資”及其“定天下”和保一方平 安的心理狀態說話,其應變之計與要求,邊說理邊擺出。最後還以“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句結束談話。這 末一句強調了形勢的嚴峻,反映出魯肅心情的焦慮急迫,同時也激發了孫權,使其不能輕視怠慢。結果真的如 此,“權即遣肅行”,魯肅終於如願以償。整個一席話說得孫權口服心服,言聽計從,充分顯示出魯肅的政治 才能。
接下寫的是魯肅與劉備的一段對話。魯肅本想與劉備會談取得最佳效果――“自結於東,以共濟事業”, 然而老成持重的魯肅含而不露,摸清對方意欲如何,再作計較。當得知劉備所想之後,便立即陳述東吳優勢, 點出吳巨“豈足託乎”根由。一優一劣,對比鮮明,作何選擇,不言而喻。文章用“備甚悅”三字表明劉備透 徹理解魯肅話意。若魯肅不這樣與劉備會談,那效果當作別論了。魯肅主動創造和諧氛圍,平等地與劉備商討 ,體現了魯肅友善和坦誠性格,同時也反映出他過人的外交智慧。
這之後寫的是諸葛亮與孫權的會談。劉備“新敗”,“遁逃至此”,諸葛亮完全明白自己處在什麼地位。 為了這次“奉命求救於孫將軍”的外交活動的成功,他必須不卑不亢,始終佔據主動。於是他先發制人,與權 相見後,就總論天下局勢,客觀分析孫、劉、曹三方面情況,緊接著連續兩次反激孫權,使得孫權從根本上斷 絕與曹操的關係,這就取得了會談的初步勝利。但聯劉問題還未解決,於是諸葛亮趁回答孫權提問之機,將劉 、曹對比,說明劉備軍力仍很雄厚,而曹操存在著兵力***“遠來疲散”***、戰術***“不習水戰”***、軍心***“ 非心腹也”***等致命的三大弱點,不僅保住了劉備的尊嚴,更重要的是徹底消除了孫權在聯合問題上的疑慮。 接著推測建立孫劉聯盟必然產生一個接一個的美好前景,從而使孫權在主動斷曹後又樹立了主動聯劉的思想, 取得了會談的徹底勝利。諸葛亮用心良苦,他的話語重理性分析,重事實證實。孫權能發“吾不能舉全吳之地 ,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吾計決矣!”的誓願,最後又有“大悅”的反應,全是諸葛亮言辭所具強大的徵 服力作用的結果。
曹操的話語是在“遺權書”中。雖然只有三十個字,卻顯其殺氣騰騰,驕橫狂妄,氣焰囂張。即使人物的 言辭很短,作者也不放過寫理由寫事實。在短短的兩句裡,寫有一“理”***“奉辭伐罪”***“二事”***“劉琮 束手”與“今治水軍八十萬眾”***,將曹操的狡詐性格反映出來了。寫張昭的言論,也是重視寫理由寫事實。 張昭先說明曹操的本性與為人,作為提出“拒之,事更不順”的依據,為後面提出“不如迎之”墊底。接著, 指出孫權優勢已失,而曹操優勢明顯,並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政見。這樣寫理擺事,使張昭言論更具迷惑力 。這從孫權“獨不言”的神情和“起更衣”的舉止完全可以看出來。
聽了張昭的講話,孫權很不痛快,藉故走出議事廳。魯肅唯恐孫權改變主意,立即“追於宇下”,對孫權 講了一段話。在情急之時講話,他也是理據在前,結論隨後。他直言“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點出了要害 ,作為“不足與圖大事”的因由,使得孫權的心情稍稍***。接下又向孫權對比分析“可迎操”與“不可”的 兩種人絕然不同的前途,設身處地,推心置腹,進一步勸權“莫用眾人之議”,達到堅定孫權抗曹決心的目的 。言辭懇切,充溢著對孫權無限忠貞之情。
最後寫的是周瑜對孫權講的兩段話。白天***公開***,周瑜講的也是“不可迎”。不過,所談與魯肅不同。 周瑜是在分析了曹操在政治上的不利***“託名漢相,其實漢賊”***和分析了孫權在環境、威望、兵力、人才方 面的優勢的基礎上得出“不可迎”的結論。這之後,他又分析指出曹操“冒行”“數者用兵之患”,同時向孫 權作出破曹許諾。從而激勵了孫權的雄心,使他毅然擯斥了迎降的主張。夜裡***私下***“復見孫權”,針對曹 操“遺權書”中所言,分析曹操來犯的實際軍力***“不過十五六萬”***及其弱點***“疲病之卒”、“狐疑之眾 ”***,並再次擔保破曹,從而消除了孫權在抗曹問題上最大的疑慮。《赤壁之戰》中周瑜的話,點點在情合理 ,句句擲地有聲。作者在我們面前展示出一個生龍活虎,雄姿英發、氣勢非凡而又有遠見卓識的人物形象。
《赤壁之戰》,以寫對話取勝。作者用人物對話來展開故事情節,把人物放到內外部矛盾鬥爭的焦點上來 刻畫人物的語言。綜觀全部對話,可以看出作品中的人物在對方面前,極盡所能,為了各自目的利益,力求所 言理正據足。正因為這樣,客觀上他們的言辭盡透出自己的情態與性格。從文中的人物的語言描寫來看,司馬 光也是匠心獨具,設計精巧的。
豬八戒為何專殺女妖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