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公共關係的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5日

  公共關係是一個組織運用各種傳播手段,在組織與社會公眾之間建立相互瞭解和依賴的關係。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的範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試論公共關係對媒體的影響

  【摘 要】隨著20世紀90年代“強力公關”的到來,公共關係和新聞媒體日益呈現出互相欣賞、互相依賴的“情人”關係,公共關係使新聞媒體的專業理念、運作方式都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本文主要從公共關係學和傳播學的角度來探討公共關係對新聞媒體產生的強大影響力以及新聞媒體如何應對這種影響力,實現其自身的社會價值。

  【關鍵詞】公共關係 新聞媒體 影響

  “公共關係是一個組織運用各種傳播手段,在組織與社會公眾之間建立相互瞭解和依賴的關係,並通過雙向的資訊交流,在社會公眾中樹立起良好的形象與聲譽,以取得理解、支援的合作,從而有利於促進組織自身目標的實現。”從另外一方面講,社會組織或企業開展公共關係也是提升其軟實力的必然要求。由於新聞媒體具有多元化的傳播方式和深遠的傳播效果,因此,不管是政府公關還是企業公關,一直把新聞媒體視為最親密、最值得合作的朋友和夥伴。尤其是在“強力公關”理論這一大背景下,新聞媒體和公關關係不斷尋求最深層次的“強強聯合”,這引起了社會各界尤其是傳媒界的廣泛關注和思考。一方面,在媒介產品商品化環境下,公共關係的介入可以使新聞媒體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但另一方面,新聞媒體及其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和社會責任感也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與影響。

  一、公共關係對新聞媒體產生影響的原因

  1、新聞媒體是開展公共關係的最有效的平臺

  公關關係是社會組織為塑造其良好形象,與公眾進行良好溝通、利益協調的管理活動,那麼他們的公關活動何以實現,答案是他們不能單純地依靠自身的力量,而要尋求其他的得力助手。而新聞媒體傳播速度快,傳播範圍廣,傳播效果深遠等特點恰恰符合了他們的利益要求,因此,新聞傳媒一直被視為是社會組織開展公共關係的最有效的平臺。從另一角度來分析,新聞媒介從報紙、雜誌等印刷媒介到廣播、電視等電子媒介再到今天的各種新媒介,都一直受到公關關係的青睞。尤其是在“軟實力”的巨集大主題下,政府和社會組織都希望通過公共關係來塑造自身形象及提升其軟實力,而新技術與雄厚實力支撐下的新聞媒體為他們實現目標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支援。

  2、新聞媒體與公關聯姻是媒介產業化的必然要求

  在我國,幾乎所有的新聞媒體都要考慮這樣一個問題,即如何把政治屬性和經濟屬性有機結合在一起,如果說上世紀90年代之前新聞媒體發展的關鍵詞是“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的話,那麼90年代之後的發展可以用 “相互依賴”來形容。20世紀90年代,我國新聞媒體進行改制,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從此,新聞媒體在市場中開始了急速的發展和激烈的角逐。一方面,新聞媒體對社會公共事務的干預愈發凸顯,因此,各行各業的組織越來越重視和新聞媒體的關係;另一方面,新聞媒體被放逐到市場,媒體之間形成了激烈的競爭態勢,為了佔據市場,贏得利潤,新聞媒體和企業開始了密切的互動。新聞媒體常常把公關新聞納入到自己的常規報道中來,比如新聞媒體常常和企業合作,策劃和開展公益活動,甚至是共同策劃一些營銷活動。只有這樣,它們才能創造更多的獨家新聞,才能吸引受眾的稀缺注意力,進而在媒體競爭中打造核心競爭力,獲得更多的名和利。

  3、為媒體設定議題

  議程設定是指“大眾傳播往往不能決定人們對某一事件或意見的具體看法,但可以通過提供資訊和安排相關的議題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哪些事實和意見及他們談論的先後順序,大眾傳播可能無法影響人們怎麼想,卻可以影響人們想什麼。”那新聞媒體的議程通常又由誰來設定呢?從理論上來講,媒體所報道的新聞必須出自專業記者和編輯之手,因此他們是影響資訊流向的把關者,是控制大眾議題的核心人物,然而在新聞媒體的實際運作中,由於新聞媒體的人力和資源有限,他們不可能報道所有的新聞事件,而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政府和企業等組織提供的大量資訊,這時候這些組織便是資訊的實際擁有者,比如政府和企業的新聞釋出會、記者招待會等等。從這個角度而言,深諳公關之道的社會組織越來越多地在設定著媒體的議題,而新聞媒體和記者編輯越來越處於被動的地位。

  二、公共關係對媒體產生影響的後果

  新聞媒體過分依賴政府或企業組織這些資訊源的一個結果在於公關新聞在新聞報道中佔據著很大的比例。當所有媒體都熱衷於從同一個資訊源獲取訊息的時候,他們自己獨立採編新聞的熱情就幾近消失了,然而公共關係始終是以服務組織為目的的,所以大肆報道公關新聞勢必會影響新聞專業主義,使記者和編輯在日常的新聞採編中喪失獨立性,進而會影響新聞的真實性和公眾對資訊的知情權。媒體和公共關係密切結合產生的第二個後果是新聞媒體自身的公關意識不斷增強,從單純地報道政府或企業等組織的公關新聞到自己策劃、報道新聞,即“傳媒公關新聞”,如媒體常常策劃一些帶有公益性質的活動,吸引公眾的注意,甚至直接和一些企業開展營銷活動,這些都是違背新聞專業理念和職業道德的。

  三、媒體如何應對公共關係的影響

  1、堅守專業主義,服務公眾

  在“強力公關”的影響下,新聞媒體不僅僅熱衷於報道公關新聞,而且還日益擅長自己策劃和報道公關新聞,越來越多的新聞人在利益的驅使下轉崗為公關人。儘管新聞媒體在市場環境下與公共關係的聯姻是符合自身發展需要的,但是從新聞媒體職業道德方面來講,公關新聞的本質並不是傳播事實,而是策劃和製造新聞,是不符合新聞媒體基本工作原則的。因此,新聞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必須要堅守專業理念,堅持自主採編、編營分離的原則,傳播事實,服務公眾。

  2、做好把關人,堅持編輯獨立

  “把關人”這一理論最早是由傳播學者、美國心理學家盧因提出來的,他指出“在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小部分把關人,只有符合把關人價值標準的資訊才能進入大眾傳播的渠道。”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及網路、手機等新媒體的工作人員,在堅守專業理念的基礎上,要提高自己的把關意識,確保真實、客觀、有價值的資訊流向受眾。具體來說,新聞工作者要堅持編輯獨立的原則,以新聞價值和社會價值雙重標準來衡量新聞事實是否值得報道,進而滿足受眾的需求。比如《新京報》曾策劃報道了一個名叫“《新京報》與青島啤酒聯手進社群”的新聞,這篇報道很明顯就是一篇傳媒公關新聞,缺乏新聞價值。因此, 新聞媒體在遵循商業邏輯的基礎上還要考慮其社會責任,要尋求兩者的平衡發展,不能本末倒置。

  結語

  新聞媒體和公共關係的聯姻已是不爭的事實。在這種背景下,新聞媒體更應該堅守專業主義,一方面要堅持自主採編原則,多一些自然新聞,少一些公關新聞;另一方面,要以新聞價值和社會價值雙重原則去選擇和報道公關新聞。總之,新聞媒體應該時刻把社會責任放在第一位,傳播事實,服務大眾。

  參考文獻

  ①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②周曉紅:《走向社會的名片—公共關係理論與實務》[M].中國社會出版社,1993:181

  ③李青藜,《試解傳媒公關新聞的悖論》[J].《國際新聞界》,2008***4***

  ④孟建、馬新宇,《以“軟實力“為核心構築“強力公關理論”——對一種新型公共關係理論的思考》[J].《中國廣告》,2006***3***

  ⑤李彬:《傳播學引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⑥尹德剛,《新聞媒介與公共關係》[J].《新聞大學》,1996***3***

  篇2

  荀子的公共關係思想

  荀子名況,字卿,趙國人。他的常識非常淵博。他曾在齊稷下講學,並取得稷下首領的地位。他訪問過秦,議兵於趙,後來到楚,晚年居家著書。荀子是戰國末期儒家中最有影響的人物,他的公共關係思想主要體現在《荀子》一書中。

  一、以禮治國,王霸並用

  荀子主張用禮義教化來維持社會秩序,他認為“天地者,生之始也;禮義者,治之始也;君子者,禮義之始也。”天地是生成萬物的本源,君子則是禮義的本源。要“為之,貫徹、積重之,致好之也。”一勞永逸地學習、貫徹、積累,在禮義上達到完善的地步。如果“李樂則修,分義則明,舉措則時,受利則形”,那麼“百姓貴之如帝,高之如天,親之如父母,畏之如神明。”⑶當然,荀子的禮儀思想是為等級制度服務的,他認為,“義以為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⑷根據禮義劃分出等級來,人們都會和諧,和諧了就能統一,統一了就能增加力量,力量增加就強大了,強大了就能戰勝萬物。

  荀子在強調以禮治國的同時,又主張“性惡論”,王道政治與霸道政治並用。“以善治者使之以禮,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⑸對不同的人要不同的對待。王者本人也要“飾動以禮義,聽斷以類。”⑹既要用禮義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同時,又要根據法律條文來處理政事。他認為“無國而不有亂法。”“法治、佐賢、民願、俗美”是治理國家的四個基本條件,而法治又是處於第一位的。作為君主,“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王道政治與霸道政治是並行並存的。

  二、重義輕利,信譽至上

  荀子認為,重利輕義,義利兩失;重義輕利,義利兩得。“修禮者王,為政者強,取民者安,聚斂者亡。”⑼歷史上那些搜刮民財、貪得無厭的國君,都沒有得到好下場。只注重財富的積累,不注重禮義的存在,就會“召寇、肥敵、亡國、危身。”只有“相地而衰徵,理道之遠近而致貢,通疏財物粟米,無有帶留,使相得移也。”材能達到“四海之內若一家”的境界。

  荀子主張信譽至上,“義立而王,信立而霸”實行禮義可稱王天下,恪守信用可稱霸於諸侯。如果“不務張其義,齊則信”則“上詐其下,下詐其上,則是上下析也。”荀子講到,齊王和他的相孟嘗君,曾掌握了很強盛的齊國政權,但他們不守禮義和信譽,而是以頻繁對外搞勾結擴張為能事。齊國本來向南足以擊敗楚國,向西足以征服秦國,向北足以打敗燕國,中間足以佔領宋國。但等到燕國和趙國起來攻打它時,齊便“若振槁然,而身死國亡,為天下大戮。”荀子說:“人無百歲之壽,而有千歲之信士。”“與積禮義之君子為之則王,與端誠信全之士為之則霸,與權謀傾覆之人為之則亡。”由此可見,荀子把恪守信用擺到了很高的位置上。

  三、君舟民水,君源民流

  荀子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做君主的要想得到安寧,最好的的辦法就是把政事處理好,愛護老百姓。要“選賢良,舉篤敬,興孝弟,收孤寡,補貧窮。”即便是在國家強盛的時候,也要“安以靜兵息民,慈愛百姓,闢田野,實倉廩,便備用。”爭取民心,使百姓擁護。要時刻認識到人心歸向的重要性,使國人“高上尊貴不以驕人,聰明聖智不以窮人,齊給速通不以先人,剛毅勇敢不以傷人。”做到上下關係的協調、一致與融洽。

  荀子認為“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君主好比立柱,人民好比影子,立柱端正,影子自然也就端正了。君主象盆子,人民則象盆中的水,盆圓則水圓。君主如不能愛護民眾,不做有利於人民的事,而要人民愛自己,這是不可能的。民眾如果連自己也不愛惜,國家求“兵之勁,城之固,不可得也。”如果君主勵精圖治,那麼“隆禮至法則國有常,尚賢使能則民知方,纂亂公察則民不疑,賞克罰偷則民不怠,兼聽齊明則天下歸之。”

  四、治本不治末,積微能速成

  荀子主張君主治理國家應“治近不治遠,治明不治幽,治一不治二。”君主能把身邊的事情治理好,遠處的事情自然會得到很好地治理;君主能把明顯的事情治理好,那麼不明顯的事也就自然會隨著發生變化;如果君主能把主要的事處理恰當,那麼其它一切事也就自然有了正確的原則。“既能治近,又能治遠;既能治明,又能治幽”是根本無法實現的。“不能治近,卻要治遠;不能治明,卻要治暗”是非常不明智甚至是糊塗的。所以,荀子認為“主好要則百事詳,主好詳則百事荒”。賢明的君主只抓關鍵之所在,而不會面面俱到地去顧及細小瑣碎的事情。

  荀子認為,只有能夠積累微小事情的功效的人,才可以很快取得成功。“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後興之務之,如是則常不勝夫敦比於小事者矣。”處理大事不如辦理小事成效大的原因在於“小事之至也數,其懸日也博,其為積也大。大事之至也希,其懸日也淺,其為積也小。”***22***各種各樣的小事不及時處理,等到出了漏洞,再去亡羊補牢,往往就危險了。如果“亡國至亡而後知亡,至死而後知死”,那麼“亡國之禍敗不可勝悔也”。只要重視每日的時間,善於“積微”,那麼就可“速成”。

  五、未雨綢繆,選賢使能

  荀子主張凡事要做在前面,能分析情勢,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治理國家要“賢能不待次而舉,罷不能不待須而廢,無惡不待教而誅,中庸民不待政而化。”即是說,對有道德、有才華的人,要不按等級次序地提拔;對德行不好的人,不要等到他做壞事了再去罷免他;對首惡分子,不用教育就處死,而對一般的百姓,不用等到法律的制裁,就把他們教育過來。在國家處於困難的時候,要勵精圖治;在國家強盛的時候,也不要沾沾自喜,而要客觀地區分析情況。“功名之所就,存亡安危之所隨,必將於愉殷赤心之所。”建功立業的關鍵,造成國家存亡安危的原因,必定在於國家強盛之際你的志向立在什麼基點上。如果想成就一番事業,那麼就準備、積累各種條件。

  荀子認為,王者要用賢人,用人的原則應該是“無德不貴,無能不官,無功不賞,無罪不罰。”要不拘一格地用人才,“尚賢使能”,天下歸心。他說,恰當地用人,就能取得天下,不能選賢任能,就不會取得天下。國家如能得到大賢佐治,那麼國王可“垂衣裳而天下定。”所以,商湯任用伊尹,文王任呂尚,武王任用召公,成王任用周公旦。由此可見“明主急得其人”,而後可“身佚而國治,功大而名美。”

  六、積土成山,學而不厭

  荀子對學習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學習的內容與方法、學習的目標和途徑,都有自己的闡述和分析。他說:“不登山高,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奚谷 ,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學習是永無止境的,知識是無窮盡的。在學習的過程中,要發揚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就是荀子說的“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另外,荀子在《不苟》篇裡,提出了“公生明,偏生暗”的命題,這不僅是古代樸素的公共關係思想,而且對於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鑑作用。

政府公共關係建設論文
淺談公共衛生碩士畢業論文
相關知識
關於公共政策的論文
關於公共關係的論文
關於公共藝術的研究論文
關於公共關係建設論文
關於公共政策的探究論文
關於公共場合的禮儀
關於公共衛生的名言警句
關於公共場所的消防條例
關於公共場所的衛生管理制度
形勢與政策有關城市公共安全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