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氏族社會
氏族社會又叫氏族公社。即以血緣為紐帶結成的社會基層單位,亦是社會經濟的基本單位。是由血緣關係結合起來的,一個氏族有十幾個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來,繼續發展下去的
他們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氏族之間可以相互通婚。基本貫穿於新石器時代始終。氏族社會初期,以母系血緣為紐帶,即母權制,稱母系氏族社會。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末期,逐漸過渡到以父系血緣為紐帶,即父權制,稱父系氏族社會。
從北京人到山頂洞人,人類的發展經過了數十萬年,除了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外,社會關係也在發生著變化。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人類從舊石器時代過渡到新石器時代,我國遠古人類步入了氏族社會。
父系社會
約5500年至4000年前,母系氏族社會為父系氏族社會所取代,我國遠古人類進人了父系氏族社會,從此,男權的時代開始了。後期仰韶文化、黃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山東的龍山文化、長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和下游的良渚文化等均屬於父系氏族社會文化的代表。
父系氏族社會是一種新的社會文化體系,也是人類歷史發生的最深刻的變革之一。這種變革是同當時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的。由於農業和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男子在生產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大,社會中心自然發生偏移,因此,從母系氏族社會發展到父系氏族社會,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父系氏族社會中,男性的財產權和社會地位高於女性,家庭婚姻關係也由母系氏族社會的“從妻居”改變為“從夫居”,子女自然不再屬於母系氏族的成員而成為父系氏族的成員,成為父親財產的繼承者。在父系氏族社會中,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勞動成果的有所剩餘,一些人能夠佔有他人的勞動成果,並利用已佔有的勞動財富役使他人,於是,貧富現象出現,私有財產開始萌芽。貧富懸殊的變化是階級產生的基礎,到父系氏族社會的後期,氏族社會開始走向瓦解,階級社會開始出現。
母系社會
約從10000年前開始,人類進入了母系氏族社會。所謂母系氏族,就是每個氏族的全體成員都有一個共同的老祖母,他們是以母系血緣為紐帶聯結在一起的。在母系社會中,婦女對財產的支配權大於男子,氏族家庭是以女子為中心建立起來的。《呂氏春秋一恃君覽》說,“昔太古嘗無君矣,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無進退揖讓之禮”,指的就是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的情況。浙江餘姚的河姆渡文化、河南的前仰韶文化、西安的半坡文化、東北的紅山文化都是母系氏族社會文化的代表。
在他們的經濟生活中,雖然採集和漁獵仍佔重要地位,但農業和飼養業的出現改變了他們原來的生活方式,成為他們經濟生活中劃時代的大事。他們的手工業也很有成就,尤其是陶器的發明和製作,使人類第一次改變了對自然物的依賴,集中凸顯了人類的智慧和文明的曙光。
日本第一兵家石原莞爾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