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之燕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9日

  燕國,公元前11世紀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華北的一個諸侯國,在今北京、河北北部、遼寧西部一帶,姬姓,開國君主是燕召公奭。於公元前7世紀滅掉薊國,建都薊***今北京市房山區***。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歷史簡介

  燕***yān***,甲骨文、金文作妟,已具有都邑的含義。國君姬姓,是西周封宗室召公之後。古代,在北京地區有一個相當大的部族以“妟***燕***”為圖騰,為族徽,為族名,並進而為地名、國名。古燕形成於何時已不可考。考古工作者在北京市房山區琉璃河鄉童家林、黃土坡村一帶發現了一處規模相當大的商周遺址。包括建於商末延續至西周的城址。一些學者認為這就是商末時期古燕首都城的遺址。西周時,薊國成為周國的封國。《禮記·樂記》載:“武王克殷返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史記·周本紀》載:武王褒封“帝堯之後於薊”。薊國都於薊城,在今北京市區西南廣安門一帶,約公元前7世紀為燕國所並。

  燕國是中國歷史上的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漢族在中國北方和東北地區建立的一個諸侯國。是戰國七雄之一,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滅商,封公奭***shì***於燕,建立了臣屬於周的諸侯國燕,又稱北燕。其都城遺址在今北京市房山區董家林村。約公元前7世紀,燕國並薊國,並以薊城為都,故城在今北京市區西南部廣安門一帶。戰國時期,燕為七雄之一。公元前226年,秦攻佔薊城。公元前222年,秦滅燕。

  燕趙戰爭

  在燕武成王、孝王、王喜三代,為迎合秦國之意或乘趙國危難之機,不斷挑起與趙國的爭端。前265年,秦國乘趙國國君新舊交替,政局不穩之際,連取三城,燕與秦南北夾攻,齊國派相國田單率軍救趙。西拒秦軍之後,又率趙、齊聯軍對燕國進行報復,佔領了燕地中陽***中人,今唐縣***。前259年,燕國趁趙國在長平之戰大敗之際,誘使趙北部的武垣令傅豹、王容、蘇射率眾投入燕國。燕王喜時,在前251年、前245年分別派遣慄腹、劇辛攻趙,被趙國打敗,趙軍反擊幷包圍燕都,燕國被迫割地求和。前236年,趙再次率軍伐燕,攻取狸、陽城。結果燕國屢屢戰敗,使處於衰落程序的燕國更加衰弱不堪。秦國則以救燕為名,不斷出兵攻佔趙地。

  覆滅

  燕太子丹年輕時在秦國作人質。逃回燕國後太子丹並沒有致力振興燕國,而是尋找到一位叫荊軻的刺客。前230年,秦國滅了韓國。前228年,秦國佔領了趙國都城邯鄲,逼近燕國。前227年,太子丹送荊軻和他的13歲的助手秦舞陽到易水之畔***現河北易縣***。荊軻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之後荊軻刺秦王政未遂。這一事件給了秦國一個進攻燕國的藉口。前226年,大將王翦率秦軍佔領了燕國的大半。燕王退守遼東,殺太子丹以求和。秦在燕故地設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第二年,又設上谷郡、廣陽郡。前222年燕滅於秦。秦軍回師攻代,代王嘉被俘。燕遼東故地和代地被秦分別設為遼東郡和代郡。

  政治體制

  由於燕國曆史遠久,且其流傳下來的文獻相當匱乏,只能大略講解其大致。

  官僚

  在中央官職方面,燕侯之下的官僚機構,重要的是將和相,分別主管文武之事。春秋戰國之時,官分文武是各國官僚組織的重要特點,而官分文武無疑有利於國君進一步將權力集中於上。

  相,是文官系統的首腦。曾任燕相的有:子之***燕王噲時***、公孫操***燕惠王時***、慄腹***燕王喜時***。

  將,又稱“”,是武官的首腦,見於傳世文獻的有:市被、秦開。中又有“上”,樂毅曾任此官;戰國時的上,地位相當於春秋時的元帥。其他見於文獻的武官還有“司馬”。

  爵秩方面,燕國的爵秩等級大致分為卿和大夫兩級。卿有上卿和亞卿之分,大夫有長大夫、上大夫、中大夫、五大夫等。俸祿方面,燕國採用的以是“石”計祿。南宋呂祖謙《大事記》雲:“以石計祿,始見於此。”十升為一斗,十鬥為一石,每石重一百二十斤。戰國時期的燕國,其地方行政組織一如他國,也實行郡縣制。一般是採郡、縣兩級制。見於燕國的郡有5個: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的行政長官是“守”,都是由武官來充任的;縣的行政長官是“令”,下設丞、尉等;在縣之下,還有鄉、裡、聚***村落***或連、閭等基層組織。由官印還可獲知,燕國在地方設有“司徒”、“司馬”、“司工”、“丞”等等。

  封君

  在戰國時代,各國普遍地建立了以郡統縣的地方行政機構,實行中央集權,用以代替過去貴族按等級佔有土地進行統治的制度;但又設定了封君制,這在一定程度上維護著新的貴族特權。

  文化傳統

  燕國作為一種特定的歷史環境,聚集了諸多不同種文化,諸文化因素的滲透釀成燕文化。從琉璃河附近之鎮江營遺址的情況看,西周中期已有一種周、商文化因素合體的文化覆蓋了異族文化。這種合體現象體現在許多器型上,如鬲的整體為商式造型的袋足,卻附有周式的矮小足跟,如簋雖有商式的敞口外形,口沿、器表、圈足都發生了變化,周人是不使用陶簋的,也許是受商人銅簋的影響。

  文化合體的結果,使遺物產生群體的變化,這些變化後的遺物群體稱之為西周燕文化,與此相關聯,創造這一文化的人類共同體業已形成。西周燕文化在北京琉璃河燕都城遺址、鎮江營遺址B30、昌平白浮B31、河北滿城要莊B32均有成組器物出土。其陶器中商文化因素顯然強於周文化因素,如大量出土商式袋足鬲,如四系罐、三角劃紋簋的普遍存在等等。埋葬習俗上更接近商文化風格,滿城要莊和昌平白浮的中型墓均有腰坑,要莊M1的二層臺上也殉有一狗。在隨葬品方面,要莊M1的袋足鬲多於足跟鬲,商文化特色更濃重,昌平白浮墓陶鬲的足跟為周文化因素,口沿起泥條凸稜又是張家園上層文化因素,同墓的青銅短劍、頭盔、刀等兵器則為北方某些民族所特有。

  總之,西周燕文化中,商文化因素最重,周文化因素次之,並間或顯示出少量的張家園上層文化及北方其它民族文化因素的存在。這種文化表象與燕國墓地中周人佔據面積很小的情況相結合,透視出燕國社會背景的某些方面。周人在燕國只是少數,又多屬高等級人物,不可能直接與下層接觸,其間所藉助的中間力量是商文化色彩濃重的原商人舊臣。商文化在其承上啟下的橋樑作用中,廣泛地播下了文化傳統的種子,最終成為燕國中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周人雖然在意識上歧視、排擠張家園上層文化等北方民族文化,但無法控制商人舊臣與當地土人的接觸,當土著文化強大起來之後的春秋時期,就連周人也無法拒絕土著人的加盟了。

  燕國建立之初,面臨的形勢是嚴峻的。華北大平原,西有巍峨的太行山,時有山地民族侵擾,東有渤海海浸和黃河故道的滾動所造成的沼澤地帶,道路不暢,平原中部地勢平坦,一望無際,無險可守,南面是商人腹地,商人復國心盛,不可能幫助周人,北面是曾保護商王子,與周人抗衡的商舊臣。周人率軍越過廣袤的商地,遠離王畿,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燕國初立,戰事頻繁,平定領地內的土著,抵抗北方民族的侵擾,均憑武力支援。從燕侯墓中隨葬多件銅戈、戟、護面和車馬器,以及中型墓中有兵器、車馬器者墓室較大,等級較同類墓高的現象也可看出,燕侯本人尚武,手下貴族也都是大大小小的軍事統領。

馬陵之戰龐涓為什麼自殺
戰國七雄之趙國
相關知識
戰國七雄之燕國曆史
戰國七雄之燕國
戰國七雄之魏國曆史
戰國七雄之趙國
戰國七雄之韓國
戰國七雄之秦國曆史
七雄之趙國
戰國七雄形成的歷史背景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
戰國七雄歷史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