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書法作品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9日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是商周時代的產物。與甲骨文相比,甲骨文筆道細、直筆多、轉折處多,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筆道肥粗,彎筆多,團塊多。書寫成書法更是別有一番的韻味。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金文書法

  金文書法,是以金文筆意創作的書法。

  金文的發展促進了書法藝術的發展。西周時期的金文是一種很成熟的書法藝術,向為書法史家所重視。它改寫了長期以來認為的,談書法只能從隸、楷書始和魏晉南北朝以後才有真正書法藝術的傳統認識,並把中國書法藝術的歷史推溯至 3000 多年前。

  金文的書體,一般稱為大篆或籀書,也有稱為古籀的。籀是周宣王時的史官,籀書即為他所寫的字書。青銅器銘文是按照墨書的原本先刻出銘文模型的陶範,再翻範鑄造出來的。由於商周時期已有很精湛的青銅鑄造技術,所以翻鑄的金文一般都能夠在相當程度上體現出墨書的筆意。因此,商周的金文實際上是一種墨書的書法藝術。

  商代的金文書法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產生的。它的字數不多,字型瘦長,筆道遒勁雄美,行氣疏密有致,結構嚴謹,情勢凝重,各有風韻。有人曾歸納為兩種風格,一種是筆勢雄健,形體豐腴,筆劃起止多露鋒芒,間有肥筆,另一種則是運筆有力,形體瘦筋,筆劃多挺直,不露或少露鋒芒。

  周滅商以後,商王朝鑄造青銅器的工匠相繼歸周。周人繼承了商人的金文書法,使之發展成具有獨特風格的金文書法藝術。

  西周早期的金文從書體和書法風格來看,總的情勢是清秀雋美,筆道首尾出鋒,有明顯的波磔,結構嚴謹,行款章法自如。其前期的作品風格質樸平實,多挺拔的懸針筆法,仍帶有甲骨文的影響。如武王時的利簋和天亡簋***或稱大豐簋***,字型平易古樸,筆劃方圓兼備,具有凝練平直之氣。利簋僅用短短 32 字就記述了武王代商的重大歷史事件,因而被稱為武王克商簋,是迄今所見西周最早一件鑄銘銅器,開創了西周金文書法的先例。後期的風格凝重雄放,已顯出金文的獨特藝術。如成王時的令■、保卣,康王時的大盂鼎、大方鼎等,書法凝練奇古,雄偉挺拔,遒勁華麗,從人形或以人為偏旁的字及王字等,多用肥筆,用筆輕重明顯,被書法家稱之為“波磔體”。尤其是大盂鼎的金文,共 19 行,291 字,記載了康王追述文武受命,克殷建邦的偉績,其文字端莊典雅,大小得體,形態生動,為成康之世金文書法造詣最高一品,其拓本摹本至今尚被書法大家所珍視。

史記有關故事
硬筆楷書書法作品
相關知識
戴月金文書法作品欣賞
金文書法作品
金文書法作品欣賞
劉瀚文書法作品
藏文書法作品欣賞
桓仁書法名家薛曉文書法作品
欒金廣書法作品
丁炳文書法作品
劉金凱書法作品
經典的甲骨文書法作品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