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創新思維能力
創新思維是一種因時因地制宜、知難而進、開拓創新的科學思維。創新思維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陳規,善於因時制宜、知難而進、開拓創新的能力。培養創新思維,,才能在把握事物發展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實現變革和創新,下面是小編為你們整理的內容,希望你們喜歡。
堅持創新思維,才能推動發展、取得進步
“發展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一切事物都處在永不停息的運動、變化和發展之中。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發展觀,不僅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而且說明了正是人類的創新思維和創造智慧推動了社會更好地發展。創新思維是辯證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樹立創新思維的目的是為了促進社會的整體性進步,也就是要通過思維方式的創新,破除迷信,超越陳規,不斷推進思想進步和實踐發展。
創新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沒有創新,就沒有中國的進步,就沒有中國的未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在人類歷史上,中華民族曾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些進步和貢獻的取得,正是中華民族勇於創新和善於創新的結果。失去了創新思維,就會失去前進的動力,導致封閉和落後。舊中國的落後和捱打,從思維方式層面說,拒絕創新和排斥變革是重要的原因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對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程序中的經驗教訓多有洞察,並基於這種歷史認識明確指出:“如果我們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就可能陷入戰略被動,錯失發展機遇,甚至錯過整整一個時代。”
善於創新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生動的創新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走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取得了革命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思想解放和理論創新,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實現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成就正是我們黨堅持創新思維、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結果。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更加需要我們進一步。我們取得偉大斗爭的勝利,提高偉大工程的質量,推動偉大事業的發展,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都必須根據時代變化的特點和要求,以創新思維為動力,推動各項事業健康發展。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
把握事物發展客觀規律,不斷
正是通過,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開創了改革創新的新局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取得新進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必須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域性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必須堅決反對各種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做到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是兩種根本對立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與唯物辯證法主張事物的辯證發展相反,形而上學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彼此孤立和永不變化的。學習和運用唯物辯證法,就要反對形而上學的思想方法。,需要堅持和運用唯物辯證法,堅決反對形而上學。一是要破除對“本本”的迷信。鄧小平同志說:“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任何“本本”,包括馬列主義的“本本”,都不能成為教條,都需要接受實踐的檢驗,並在實踐中不斷髮展。二是要破除對“經驗”的迷信。經驗是寶貴的財富,總結經驗是開展工作的有效途徑。但經驗來自過去的實踐,對過去的經驗只能借鑑,不能機械地盲目照搬。反對經驗主義,是創新思維的必然要求。三是要破除對“權威”的迷信。尊重權威、學習權威,站在巨人的肩上繼續攀登,是的基礎和客觀要求。但是,如果把權威視若神明,頂禮膜拜,盲信盲從,就堵塞了創新思維的通道,不僅不能創新,還會成為創新的障礙。
問題意識是創新的起點和動力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中國共產黨人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具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是中國共產黨人推動實踐進步的思維起點和貫徹工作始終的思維特徵。問題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對待工作的基本哲學態度。敢於正視問題,善於發現問題,這是中國共產黨人推動工作的基本哲學方法。發現問題是前提,正確分析和解決問題是目的。按照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問題是事物矛盾的表現形式。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就是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客觀性,就是善於把認識和化解矛盾作為開啟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善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科學分析問題,深入研究問題;增強問題意識,既要見思想,更要見行動,對照形勢發展的新要求,對照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對照黨章的標準和要求,瞄著問題去,追著問題走,敢於觸及矛盾,長於解決問題,把化解矛盾、破解難題作為履職盡責的第一要務。
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創新不是憑空產生的,善於繼承,才能將過去、現在和未來聯絡起來;善於創新,才會有現在超越過去、未來超越現在的前進運動。在繼承基礎上的創新,貫穿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憑空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的寶貴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從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實踐中得來的,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的持續探索中得來的,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近100年的實踐中得來的,是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歷史程序中得來的,也是在對5000多年中華文明的傳承發展中得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根植於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是中國共產黨人運用創新思維,在繼承和發展中形成的創新成果。
在解放思想中鍛造創新思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解放思想,我們黨就不可能在實踐中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有效化解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就是要有敢為人先的銳氣,打破慣性思維,以思想認識的新飛躍開啟工作的新局面。提高創新思維的過程,就是思想解放的過程。沒有思想的大解放,就不可能有創新思維的大突破。如果不進一步解放思想,我們就很難看清各種利益固化的癥結所在,很難找準突破的方向和著力點,很難拿出創造性的改革舉措。解放思想不是脫離國情的異想天開,不是閉門造車的主觀想象,更不是毫無章法的莽撞蠻幹,必須將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有機結合起來,一切從基本國情出發,從實際出發,從人民利益出發,既大膽探索又腳踏實地。
在對外開放中培養創新思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經濟的大海,你要還是不要,都在那兒,是迴避不了的。”中國經濟要發展,就要敢於到世界市場的汪洋大海中去搏擊。,必須要樹立開放發展理念,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程序,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加強同世界各國的互容、互鑑、互通,不斷把對外開放提高到新的水平。同時,在經濟全球化、社會資訊化條件下,在對外開放中,還必須牢固樹立底線思維,統籌發展和安全,在實現發展的同時堅決維護國家安全。
把創新思維落實到實踐層面,推動變革和創新
使創新思維成為黨員幹部的一種能力,其最終的落腳點在於化創新思維為創新機制。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不僅反覆強調創新思維,而且還提出堅持創新的發展理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過一系列的體制機制建設,使創新思維轉化為推動社會發展的現實動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域性的核心位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域性的“牛鼻子”。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關鍵是要依靠科技創新轉換髮展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充分認識創新是第一動力,提供高質量科技供給,著力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這些論斷與唯物辯證法一脈相承,既是繼承,也是發展,是對新常態下中國經濟轉型發展方向、路徑和著力點的精闢概括,是創新思維落實到實踐層面的具體化。
實現科學技術的現實轉化是創新驅動發展的前提,只有轉化了的科學技術才能成為現實的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解放和激發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所蘊藏的巨大潛能。科技成果只有同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相結合,完成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面對新形勢新挑戰,必須加快從要素驅動為主向創新驅動發展轉變,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推動實現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發展。
人才資源是創新活動中最為活躍、最為積極的因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是創新的根基,是創新的核心要素。堅持創新驅動實質上就是落實人才驅動。營造鼓勵和尊重創新思維的良好氛圍,就必須加快形成一支規模巨集大、富有創新精神、敢於承擔風險的創新型人才隊伍,重點是在用好、吸引、培養人才上下功夫。要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人民的偉大奮鬥中來。改革和完善人才培養和發展機制,建立更為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打通人才流動、使用、發揮作用中的體制機制障礙,最大限度把廣大人才的報國情懷、奮鬥精神、創造活力激發出來,為人才發揮作用、施展才華提供更加廣闊的天地,讓他們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用有所成。
創新思維的範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