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牛之虻典故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9日

  典故大家應該都知道吧,那典故有哪些呢?下面請欣賞小編給大家帶來,歡迎閱讀

  搏牛之虻意思

  原意是說主要目標應像擊殺牛背上的虻蟲一樣去滅掉秦國,而不是像消除蟣蝨那樣去與別人打敗。後來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

  

  出自《史記·項羽本紀》:"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蝨。"

  出自宋義與項羽的對話。宋義把強秦比喻為蟣蝨,把秦將章邯的軍隊比做虻蟲。既然楚軍最終目的是要打敗秦國***蟣蝨***,那麼就不應當顧慮正在圍剿趙國的章邯軍隊***牛虻***,而應先按兵不動,坐壁觀秦、趙二軍對壘,如韓盧逐逡自困於前,楚軍承其後可收田父之功。

  搏牛之虻釋義

  搏:拍擊。要準確理解這句成語,就要先理解"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蝨"這句話。古人讀史,於此處韋昭雲"虻大在外,蝨小在內"。而顏師古言"以手擊牛之背,可以殺其上虻,而不能破其內蝨,喻方欲滅秦,不可與章邯即戰也"。集解如淳曰:"用力多而不可以破蟣蝨,猶言欲以大力伐秦而不可以救趙也。"結合三家之言,原意應是說拍打牛身上最外的虻蟲,是無法除去牛身上內裡的蟣蝨的。在這裡宋義將虻蟲比喻為秦將章邯的軍隊,把蟣蝨比喻為秦國;既然楚軍最終目的是要打敗秦國***蟣蝨***,那麼攻打正在圍剿趙國的章邯軍隊***虻蟲***是沒有效率無意義的戰役。所以與其耗費兵力去攻打章邯的軍隊,不如先按兵不動,坐壁觀秦、趙二軍對打,再來個坐享其成。所以史記中宋義在說完"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蟣蝨"後,又接著說"今秦攻趙,戰勝則兵罷,我承其敝;不勝,則我引兵鼓行而西,必舉秦矣。故不如先鬥秦趙。"可為佐證。

  原意是說拍打牛身上的虻蟲,是無法除去牛身上的蟣蝨的。換言之:想要去除牛身上的蟣蝨,抓虻蟲是沒有用的。今按:言虻之搏牛,本不擬破其上之蟣蝨,以言志在大而不在小也。後來比喻其志在大而不在小。

  搏牛之虻相關的詞語

  搏牛之虻 牛之一毛 司馬牛之嘆 函牛之鼎 犁牛之子 犂牛之子 九牛二虎之

  九牛永珍之 力牛角之歌 牛口之下 牛虻 牛蹄之涔 牛蹄之魚 一臂之力 一朝之忿

  一朝之患 一尺之面 一得之功 一得之見 一得之愚 一定之規 一飯之德 一飯之頃

  一方之任 一夫之勇 一夫之用 一棺之 土一狐之掖 一狐之腋 一己之見 一己之私

  一技之長 一家之長 一家之辭 一家之計

不到黃河心不死的典故
博學篤志典故
相關知識
搏牛之虻典故
九牛二虎之力典故
害群之馬典故
汗牛充棟典故
竹馬之交典故
知遇之恩典故
入幕之賓典故
車笠之盟典故
嗟來之食典故
井底之蛙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