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趙雲的軍事策略的典故講了什麼
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阪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戰果。那麼趙雲的軍事策略一定是上等的。接下來不妨讓我們來了解一下趙雲吧。
提起趙雲,人們都知道他勇猛、武藝超群。其實,細檢史實,趙雲身上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那傑出的軍事韜略和政治見解。
空營退敵
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從曹軍手中奪得漢中,曹操馬上親率大軍來爭奪。趙雲奉命隨黃忠奪取曹軍糧草。兩人分工,黃忠率主力出擊,趙雲留少許兵力守營接應。可到了約定時間,卻不見黃忠歸營,趙雲出營探視,正巧遇上大批曹軍。
趙雲隨身只帶了幾十個騎兵,眼見就要被曹軍淹沒,他沒逃,反而先發制人,主動向曹軍發起進攻。
曹軍不知底細,竟略作退卻。趙雲穩住陣腳,邊打邊退,慢慢回到自己的營寨。守營將領見曹軍勢眾,慌欲關閉營門。趙雲進營後,卻令大開營門,偃旗息鼓。曹軍一看這架勢,聯想剛才趙雲的鎮靜之態,以為趙雲營中定有大軍埋伏,嚇得慌忙撤退。趙雲隨令營中擂響所有戰鼓,軍士一齊放箭,一時間鼓聲震天,亂箭齊發,曹軍轉身就逃,慌不擇路,自相踐踏,有很多人湧進漢水中淹死了。
第二天早晨,劉備趙雲大敗曹軍的地方,不禁讚道:“子龍一身都是膽也!”受了這次大挫,曹軍士氣一蹶不振,很多士兵開了小差。兩月之後,曹操終於自認與漢中無緣,在連呼“雞肋”的嘆息聲中,將漢中所有曹軍全部撤到了長安。
正如劉備所贊,趙雲膽量超人,但他卻不是匹夫之勇。若一味傻大膽,面臨大敵時,不是先聲奪人的“前突其陣”後,便有計劃地“且鬥且卻”,令敵軍不敢輕舉妄動,而是繼續硬拼,那後果將很難想象。
退至營寨後,趙雲若緊閉營門,以死相拒,以寡敵眾,不怯不懼,也可謂膽大氣壯,卻無異以卵擊石。趙雲此時冷靜運謀,先以勇懾敵之魂,繼以虛惑敵之心,然後加以利用,在不得不退卻時,卻展現出一種誘敵深入,成竹在胸的態勢,使敵人將信將疑,不敢放縱,因而保證了退卻的安全,在強敵壓境,孤營懸危之時,更展示出一種勝券在握,請君入甕的姿態,使強敵由半疑到全疑,進而徹底被恐懼籠罩,不得不逃。
箕谷撤兵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揚聲由斜谷道取郿”,派趙雲和鄧芝率少量部隊為疑兵,據褒斜道南端的箕谷,誘使曹魏派其大將軍曹真督重兵駐郿縣與之相抗,而自率大軍偷出祁山。由於所用非人,竟被曹魏倉促所遣之軍於街亭大破,士卒離散,幾至全軍覆沒。
諸葛亮慘敗後,曹操看趙雲兵少,遂趁勢進攻,趙雲和鄧芝只得撤退。但同祁山一路蜀兵敗後的潰不成軍相反,趙雲鎮靜若閒,指揮若定,一面派人燒燬相關棧道,以阻礙曹兵的追擊,一面親自墊後,讓部隊整齊撤退,以穩定軍心。
諸葛亮問鄧芝道:“街亭失利,大軍敗退,兵將不再可收拾,箕谷戰敗部隊撤退,兵將依然齊整如初,是什麼原因呢?”鄧芝說:“趙雲親自在部隊後面拒敵,軍需物資,一點都沒有拋棄,兵將沒有什麼緣由可以散亂。”
從仁政
漢獻帝初平二年***191***,趙雲奉家鄉常山郡守之命,率兵支援幽州軍閥公孫瓚。當時公孫瓚正與袁紹相抗,他怕人們投依袁紹,見趙雲率兵來相助,又驚又喜,便以開玩笑的口吻問趙雲:聽說你們冀州那一帶的人都願投靠袁氏,怎麼唯獨您一人迷途知返?趙雲正色答道:“天下洶洶,未知孰是,民有倒懸之厄,鄙州論議,從仁政所在,不為忽袁公而私明將軍也。”
公孫瓚本以為趙雲相投,乃是因了他得人心的緣故,趙雲卻指出他和袁紹實質一樣並不得人心。這樣,一則向公孫瓚進了諫,二則也表明了自己“從仁政所在”的政治理想和擇主標準。
漢獻帝建安十九年***214***,趙雲隨劉備大軍圍攻成都,逼降劉璋,奪得益州。許多將士被勝利衝昏頭腦,向劉備建議,將成都城中的房屋和城外的園地、桑田,通通分賜諸將。
趙雲說:“霍去病以匈奴未滅,無以為家。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返桑梓,歸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當歸還,然後可役調,得其歡心。”劉備採納了趙雲的建議,成都百姓才避免了一場家破人逃的浩劫。
關於趙雲的軼事典故
常勝將軍
趙雲被稱作常勝將軍的稱號在民間廣為流傳,最早的出處難以考證,明清一些學者在自己私撰的個人作品裡有說到過,但也並未直接說“常勝將軍”四個字,而是用諸如“身經百戰未嘗敗”、“無敵之將”等來表述。 [63-64]
1984中國曲藝出版社出版的評書《興唐傳》裡,羅成被比為是常勝將軍趙子龍。 [65]
2008年由李仁港執導,劉德華主演的電影《見龍卸甲》裡,將趙雲塑造成常勝將軍。
五虎上將
五虎上將流傳甚廣,但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卻在百家講壇欄目裡提出了四虎將之說,併為趙雲叫屈。
陳壽在撰寫《三國志》的時候,將關張馬黃趙合為一傳,這五人雖然各自有著勇猛一類的評價,但還並未說有五虎上將,五人共同的評價是都被比作“國之爪牙”。 [66-67]
五虎上將一說何時出現已不可考,元代戲曲裡他們被稱為“五將軍”或“五兄弟”,《三國志平話》稱其為“五虎將軍”,《三國演義》稱“五虎上將”。
除了民間藝術,五虎將也見於一些史料記載,如《山堂肆考》、《歷代名臣錄》等,至清代,五虎將一說被收錄於《四庫全書》。 [68-69]
蜀主八劍
據《古今刀劍錄》記載,章武元年,劉備在金牛山採得鐵礦,鑄造八柄寶劍,一把劉備自己佩戴,其餘七把分別賜予劉禪、劉永、劉理、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每把劍都由諸葛亮在上面銘字,但劍名卻難考。一種說法是劍上刻的就是“章武”二字。 [70] 諸葛亮那把劍後來被李師古所得,改名為師古劍。
桂陽軼事
歷史上記載趙雲隨劉備攻佔桂陽、零陵、武陵、長沙等江南四郡,戰後被任命為桂陽郡太守,小說《三國演義》裡有“趙子龍計取桂陽”的情節。 桂陽城西南面有一座山名叫芙蓉峰,據傳趙雲曾經在山上屯兵,石壁上曾有唐代摩崖石刻,上面寫著“趙雲屯兵處”,唐宋時期,山上還建有“趙侯祠”。趙侯祠又叫護英祠,經歷朝代更迭,趙侯祠屢被破壞,又屢屢修葺,至上世紀六十年代,原城關鎮街道居委會在芙蓉峰開闢社隊企業石灰窯、砂石場,將趙侯祠及石刻炸燬,只有碑記石刻、碑文、謁詩等流傳下來,碑記石刻叫《漢順平侯趙將軍廟碑記》,被收藏在蒙泉亭內。 [71] 詩為順平熊虎將,遺壘至今傳。界憾瀟湘水,人思戰伐年。卻婚輕國色,攜膽鎮蠻天。祠樹聞啼鳥,還疑拜杜鵑。
改革開放以來,當地人生產的商品喜歡貫以趙雲的名號,如趙子龍酒廠、趙子龍罈子肉等等。
趙雲防羌
大邑縣城北有一靜惠山,山頂有一望羌臺,相傳趙雲曾駐軍在此,並築一土城用以防羌。趙雲去世後,蜀漢後主劉禪就將趙雲葬於此處,並建有趙雲墓祠。 [72-73]
關於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的典故講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