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的源遠流長曆史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9日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中國是中國茶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發現中國茶樹、利用中國茶葉和栽培中國茶樹的國家。茶樹已有六七萬年的歷史。茶被人類發現和利用,有四五千年的歷史。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於野生採集活動之中的。古史傳說中認為“神農乃玲瓏玉體,能見其肺肝五臟”,理由是,“若非玲瓏玉體,嘗藥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傳說是否可信,但其中可見“茶”在長久的食用過程中的“藥”用之性。

  依照《詩經》等有關文獻記錄,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諸類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從發現了茶的其他價值後才有了獨立的名字“茶”。在食醫合一的歷史時代,茶類植物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藥用功能是不難為人們所發現的。然而,由一般性的藥用發展為習常的專用飲料,還必須有某種特別的因素,即人們實際生活中的某種特定需要。巴蜀地區,向為疾疫多發的“煙瘴”之地。“番民以茶為生,缺之必病。”故巴蜀人俗常飲食偏辛辣,積習數千年,至今依然。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氣,解熱毒。久服成習,藥用之旨逐漸隱沒,茶於是成了一種日常飲料。

  中國人從何時開始飲茶,眾說不一,西漢時已有飲茶之事的正式文獻記載,飲茶的起始時間當比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現,是在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

  唐代茶文化開始形成,宋代茶文化達於興盛。明、清茶文化已經普及。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從“嚼”到“飲”

  中國是茶的發祥地,從公元前的周朝初期就開始吃茶葉了。《詩經》雲:“採荼薪樗,食我農夫。”東漢壹居士寫的《食忌》說:“苦茶久食為化,與韭同食,令人體重。”唐代儲光羲曾專門寫過《吃茗粥作》。清代乾隆皇帝多次在杭州品嚐名茶龍井蝦仁。慈禧太后則喜用樟茶鴨歡宴群臣。雲南基諾族至今仍保留著吃涼拌茶的習俗。

  從生煮羮飲到餅茶散茶,從綠茶到多茶類,從手工操作到機械化製茶,期間經歷了複雜的變革。各種茶類的品質特徵形成,除了茶樹品種和鮮葉原料的影響外,加工條件和製作方法也是重要的決定因素。

  茶之為用,最早從咀嚼茶樹的鮮葉開始,發展到生煮羮飲。生煮者,類似現代的煮菜湯。如雲南基諾族至今仍有吃“涼拌茶”習俗,鮮葉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許黃果葉、大蒜、辣椒和鹽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勻;茶作羹飲,有《晉書》記“吳人採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習慣。三國時,魏國已出現了茶葉的簡單加工,把採來的葉子先做成餅,晒乾或烘乾,這是製茶工藝的萌芽。

  自唐至宋,貢茶興起,成立了貢茶院,即製茶廠,組織官員研究製茶技術,從而促使茶葉生產不斷改革。唐代蒸青做餅已經逐漸完善,蒸茶、解塊、搗茶、裝模、拍壓、出模、列茶晾乾、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製茶技術發展很快,新品不斷湧現。北宋年間,做成團片狀的龍鳳團茶盛行。龍鳳團茶的工序中,冷水快衝可保持綠色,提高了茶葉質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於奪走真味,使茶香受到極大損失,且整個製作過程耗時費工,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現。

  在蒸青團茶的生產中,為了改善苦味難除、香味不正的缺點,逐漸採取蒸後不揉不壓、直接烘乾的做法,將蒸青團茶改造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時還出現了對散茶的鑑賞方法和品質要求。這種改革出現在宋代。由宋至元,餅茶、龍鳳團茶和散茶同時並存。到了明代,由於明太祖朱元璋於1391年下詔廢龍團興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為盛行。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夠濃郁的缺點。於是出現了利用乾熱發揮茶葉優良香氣的炒青技術。經唐、宋、元代的進一步發展,炒青茶逐漸增多,到了明代,炒青製法日趨完善,在《茶錄》《茶疏》《茶解》中均有詳細記載。

  在製茶的過程中,由於注重確保茶葉香氣和滋味的探討,通過不同的加工方法,從不發酵、半發酵到全發酵一系列不同發酵程式所引起茶葉內質的變化,探索到了一些規律,從而使茶葉從鮮葉到原料,通過不同的製造工藝,製成各類色、香、味、形品質特徵不同的六大茶類,即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紅茶、青茶。

  精、民、道、貴 ——四大茶門

  中國人上茶館喝茶可謂歷史悠久,而四大“茶門”的說法就是對那些茶館風氣最盛的城市的簡稱。東有杭州,西有成都,南有潮汕,北有北京。類似太極茶道、老舍茶館、聖淘沙、五福茶藝館等大品牌,都屬出自這些“茶氣”極盛的城市裡。

  “精”

  杭州的茶,喝的是精緻文化。“青樑湖山供慧眼,藤索茗話契禪心”,西湖邊上的青藤茶館,已成為杭州上千家茶館的代表。坐在西子湖畔,讓身穿青灰色長袍的“太極茶道”茶師沏好一壺茶,河坊街的吆喝聲與店小二手上的長嘴壺一起一落相呼應,此時此景,茶不醉人人自醉。

  “民”

  成都的茶,喝的是平民文化。成都人享受生活的較真勁兒,比起揚州人有過之而無不及。成都人喝茶,那才叫真正的“龍門陣、大碗茶”,不講究茶的品質,不講究喝茶的環境。大樹蔭處,涼棚底下,隨隨便便擺上桌凳,就可以喝上茶,追求的是喝茶之外的生活狀態。唯獨用長嘴茶壺倒茶的技法,樣式繁多,有很多個門派,“峨嵋”、“青城”等,一直也是難分高下的。

  “道”

  潮汕的茶,喝的是茶道文化。潮汕“功夫茶”,名揚海內外。功夫茶從選茶、泡茶功夫到茶具,都是十分考究的。用水取自山泉,欖核為炭火,用小扇煮開的水甘甜醇美,味道醇正。茶葉以烏龍、鐵觀音等為上乘。至於斟茶“套路”更是講究,總結下來美其名曰:“高衝低篩,淋蓋刮沫,關公巡城,韓信點兵。”這樣泡衝出來的茶湯色如琥珀,味道香郁雋永。

  “貴”

  北京的茶,喝的是貴氣文化。皇城根下,任何東西都沾染著大氣,有股富貴含在裡頭。老舍茶館泡了十多年的茶湯,與其他省份的茶樓相比,更顯得雍容華貴。大紅的燈籠掛成串,舞臺上鑼鼓震天響,京劇唱罷相聲接臺,直來直往。在這裡喝茶,服務員都好為人師,說起茶文化是如數家珍:喝綠茶要用玻璃杯、喝花茶要用蓋碗、喝鐵觀音要用功夫茶具,絲毫含糊不得。作為茶客,也樂得聽一番妙趣橫生的講解。喝茶能喝出各地的文化來,手中的一杯茶,沖泡起來的都是當地的民俗民風。

  據有關部門統計,目前全國有12萬5千多家茶館,從業人數達到250多萬人,已然成為中國休閒文化產業的一支生力軍。茶館業對各地國民經濟發展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多彩做出積極的貢獻。

  中國茶道:茶文化之魂

  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亦被視為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淡”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茶道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一定的禮節、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一種行為藝術。它是茶藝和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同時配以情緒等條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稱為美學宗教,以和、敬、清、寂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則繼承了唐宋遺風。

  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飲茶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議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廷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位,能使人閒和寧靜、趣味無窮。

  事實上中國茶道並沒有僅僅滿足於以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規範,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造性地將茶與中藥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合,使茶飲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並使之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

  中國品牌永續發展

  中國茶葉幾千年發展歷史告訴我們,要想使茶葉品牌永稱天下,必須在優質產品上下工夫。茶的品牌源出於優質產品,唯有以優良的質量為後盾,才能確保品牌的永續發展。

  首先要不斷提高品牌創新能力。茶企業應通過精緻加工將茶葉標準化、規模化,以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質量穩定性。同時也應該繼續開發新品牌,推出不同特色的茶類,持續吸引消費者興趣。茶商可仿照服飾界設定每年流行主軸,把茶以流行精品概念匯入,綠茶、紅茶、鐵觀音、普洱茶等輪流替換流行。

  其次要努力擴大自己品牌的知名度,要在市面上脫穎而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在媒體發達、資訊氾濫、消費緊縮的狀況下,更是難上加難。因此,唯有善用事件營銷,吸引媒體注意,建立消費大眾的認同,才能事半功倍。例如天福茶葉成功打入加拿大市場,成為上海APEC會議指定禮品,不僅大大提高了品牌知名度,更塑造出高水平形象。可見,擴大品牌知名度十分重要。

  再次要做好商品註冊,維護品牌的形象。因為品牌是名牌的基礎,沒有品牌的產品不可能成為名牌;同樣,商標又是品牌的延伸,沒有商標的品牌不可能成為名牌。做好商標註冊,可確保經營者對品牌所投注的資源與人力,同時也可強化消費者對品牌的認同感和吸引力,提高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度和忠誠度。

  中國茶葉發展到今天已成為世界茶葉品牌帝國,而要使中國茶葉永遠擺在世界每個家庭臺桌上,必須不斷推出新的品牌,在優質產品上下工夫,使中國茶葉名品發揚光大,造福全人類。

  中國茶文化的特性

  1、 歷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其歷史非常悠久。 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後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2、 時代性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給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內涵和活力,在這一新時期,茶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新和發展。新時期茶文化溶進現代科學技術、現代新聞媒體和市場經濟精髓,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對現代化社會的作用進一步增強。

  3、民族性 各民族酷愛飲茶,茶與民族文化生活相結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禮、茶藝、飲茶習俗及喜慶婚禮,以民族茶飲方式為基礎,經藝術加工和錘鍊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藝,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現出飲茶的多樣性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4、地區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勝、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區茶文化。

  5、國際性 古老的中國傳統茶文化同各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及人 文相結合,演變成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韓國茶文化、俄羅斯茶 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

 

中國茶文化起源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曆史
相關知識
中國茶文化的源遠流長曆史
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曆史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曆史
中國茶文化的起源與發展趨勢
中國茶文化的歷史淵源
中國茶文化的研究活動方案
中國茶文化的手抄報
中國茶文化的歷史
中國茶文化的詩句
中國茶文化的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