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奉茶禮儀***2***
9、茶滿欺客
斟茶時只斟七分即可,暗寓"七分茶三分情"之意。俗話說:“茶滿欺客”,茶滿不便於握杯啜飲。
10、最後為自己添茶
習慣上,最右方的茶原是尾席,斟茶適量,每一泡茶,都應由茶主人進行掃尾。茶主人應隨時關切每一道茶湯的變化,以便隨時調整泡茶要素,以更好的發揮茶湯的品質。
11、續茶
客人喝完杯中茶,並且到了“尾頭”,應儘快“續杯”。如果發現客人的杯子有茶渣,應該替客人重新洗杯,或者換杯。主人應熟悉茶品狀況,若茶湯已現水味,應及時換茶。晚上品茶不宜太晚,適當注意觀察,在喝的盡興時候,也應該掌握茶局結束的時間。
12、茶點
正規場合,品鑑好茶時不宜食用茶點,否則視為對茶的不尊重。食用的茶點,並不推薦重口味的蜜餞奶糖類茶食,堅果類的零食比較適宜。茶到深夜,當備茶點。
13、安排座位
為了配合長幼有序的禮節,儘量安排長輩或首席客人坐在泡茶人的最左方。原因是這樣一來,斟茶將會按照順序,自左向右,最後到自己,如果將主賓安排的位置不對,則斟茶過程中如先給主客斟茶,則順序將被打亂,從而變的無序。
14、燒水壺蓄水
如遇賓客多需要助泡協助燒水壺蓄水時,可以在需要蓄水時適當開啟壺蓋示意,避免高聲要水,那樣會使賓客感到尷尬。
15、放置茶壺
放置茶壺時壺嘴不能正對他人,否則表示請人趕快離開。
16、茶壺擦拭
有的茶主人,十分愛惜自己壺,在沖泡中,難免淋壺擦拭,把玩摩挲,甚至多壺齊養,但不知道在自己的舉手投足間,這些多餘的動作,已經影響到了客人品茶注意力。同樣道理,品茶期間,整理茶臺、擦拭桌椅,也讓人以為主人要送客了。
各地喝茶習俗
臺灣
臺灣民眾喜好茶,不分男女老少,四季皆飲茶,基本上和大陸南方的茶俗一樣,早期臺灣人喝茶方式近似工夫茶,轉圈逐杯斟茶叫“關公巡城”,待壺中茶水幾乎盡出時,逐杯點滴則謂之“韓信點兵”,這種在臺灣傳統稱為“老人茶”的飲茶方式,顯然是祖上從大陸家鄉渡海流傳而來。
臺灣全島幾乎都產茶,北部有坪林和文山茶區、中部有梨山與凍頂茶、南部則以阿里山茶最為出名;茶葉種類以各式各樣烏龍 *** 包種茶、鐵觀音、高山茶和東方美人茶*** 和紅茶較出名,其中“東方美人”茶,更是風靡海內外。針對不同種類的茶,臺灣人的飲茶方式相當講究,而“包容”就是臺灣茶文化最主要的精神。
多彩多姿的正月,在臺灣也叫做“端月”,近年,臺灣人除了在日常中飲茶,也邀集好友們在此時舉辦“新春圍爐茶會”,在茶桌下置一火盆,盆內生起龍眼炭,四周置錢多枚圍成一圈,茶人圍爐團聚品茗,由司茶人熟練地用滾水溫燙茶具,經賞茶、置茶入壺後,再把已經放有茶葉的茶壺、茶杯以滾水澆燙一遍;第二道滾水沖茶後,倒入勻杯中,並分湯到品杯飲用,如此在新春正月的喜氣中邊品邊飲,豈止喝茶解渴,更見品茶的興味。
這種屬於茶人間團聚的新春茶會,也越來越多茶人喜歡“靜心細品”,主張在茶會進行中禁默不言語,靜心品茶,細細體會主人獨具的用心,也在新將到來的一年,帶回無限的祝福。
廣東/新加坡
農曆正月初一日稱元日,為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於桔,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綵,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財添福等吉利話;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古俗敬檳榔,今用青橄欖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贈上大吉賀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贈,俗謂轉敬式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願。
“工夫”一詞,在潮汕話中是作事方法講究的意思,這裡指烹茶品茶方法的講究,潮汕工夫茶有一套講究茶具、茶葉、用水、衝法、品味的茶經。“工夫”也作“功夫”,一般有四解:工程和勞力;素養;造詣,成就的程度;空閒時間。“工夫”與烹茶方法聯袂,稱“工夫茶”或“功夫茶”。故所謂的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在潮汕本地,家家戶戶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幾輪。即使用喬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儲存著品功夫茶這個風俗。可以說,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北京
北京人愛喝茶,普通的日子與春節所喝的茶並無太大區別。屬於北京的茶主要是茉莉花茶,就是用綠茶茶坯經過茉莉花窨制而成的茶,在早也叫香片。張愛玲有篇著名的中篇小說叫《茉莉香片》,說的就是這種茶。茉莉香片的也分三六九等,如 “蒙山雲霧”、“雙窨梅蕊”、“鐵葉大方”等等,近年來比較時興的還有“茉莉大白毫”、“茉莉毛峰”,品相和價格相處懸殊。
但老北京對喝茶的茶具頗為講究,有一定規格。普通人家沏茶多用茶壺,一個黃銅茶盤子,擦得亮亮的,上擺一把細瓷茶壺,配六個同色花樣小茶杯。茶葉罐、蓋碗,需是成套的,蓋碗是給貴客或家中老人用的。
老北京人喝茶也有規矩,一般富裕講究的家庭,喜歡單用茶杯,就是那帶蓋兒的瓷茶杯。泡茶時主人、客人每人一杯,茶葉直接放入杯中,茶葉不宜放得太多,茶水不能太滿。如果講老禮兒,沏茶續水,永遠不能讓杯子裡的水太滿。通常的規矩是七分茶八分酒。也就是說沏茶時,水只能倒七成,倒十成就溢位來了。還有一種規矩就是“悶”茶。把瓷杯裡的茶葉用少許熱水悶泡好,待客人來時用開水衝開,茶香及濃。老北京人喜歡用蓋碗喝茶,這裡的講兒很多。
用蓋碗上茶,首先茶水只能倒七分。用蓋碗喝茶時,要一隻手捧著託碟和碗,另一隻手把蓋輕輕掀開一道縫兒,然後舉到嘴前小啜。千萬不能把碗蓋拿起來,像用杯子喝水那樣。如果把碗蓋拿在手上,一仰脖把碗裡的茶喝乾,那是對主人的不敬。主人也不能隨意掀開碗蓋續水。這裡有規矩,只要客人把碗蓋拿起來,靠在蓋碗的託碟上。這個動作就等於告訴主人碗裡該續水了。如果客人一直沒有把碗蓋拿起了,可以拿起茶壺問客人是否可以續水,不能主動把客人的碗蓋掀起了續水。客人接受主人續水,要稍欠起身表示謝意,別人給您倒茶,懂禮兒的人就會用食指和中指在桌子上輕輕敲擊三下,以示謝意,這叫“金雞三點頭”。如果用茶壺沏茶續水,必須側一下身,把壺拿起來,一隻手拿壺,另一隻手扶著壺蓋慢慢地續。續水後把茶壺放到桌子上,切忌壺嘴不要對著客人,壺嘴對客人那是罵人那。
福建
福建是茶之王國,福建人對茶自然情有獨鍾。閩南民間有“寧可百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茶”的俗語;閩北山民也有“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的俗語。在許多地方,人們均有早晚飲茶的習慣,對茶的依戀幾乎到了迷醉的地步。大抵上,閩南人嗜烏龍茶,福州人好花茶,閩北人喝烏龍茶和綠茶,閩東人則飲綠茶。因此,八閩形成富於地方特色的茶文化。福建人飲茶,從茶具、水質、用茶種類到斟飲的各個程式均備極考究。唐、宋時興的“鬥茶”遺風在各地仍歷歷可尋。其中以閩南人的“茶道”和客家人的“擂茶”最見功夫。
閩南人飲茶講究“水、火、茶具”三要素。茶具中的壺、杯、盤,或方或圓或扁,多式多款,上鏤山水人物及花鳥,玲瓏精緻。閩南人認為,茶具越用越珍貴,長年泡茶之壺,壺內“結牙”***即茶垢***,老輩人說“結牙茶壺”即使不放茶葉也能泡出茶香;還有誰家“結牙”多,誰家最有禮的說法。客人來臨,主人必拿出“茶米”,泡出一小壺濃茶,口稱“泡tay,泡tay。”***tay即茶***熱情地邀請你喝上幾杯,然後再拉家常,俗稱“喝上兩杯再說”。客來無茶等於失禮。閩南人心目中甚至茶重於酒。
在閩北及閩西北山區還有一種古樸奇特、熱鬧有趣的“茶道”——擂茶,它足以和功夫獨到的閩南“茶道”分庭抗禮。喝擂茶,盛行於將樂、邵武、泰寧、建寧、光澤、寧化、順昌、明溪、武平等地,其中以將樂擂茶最具代表性。
擂茶,俗稱“客茶”,因為它是客家人的飲茶習俗。原名叫“三生湯”***主料為茶葉、生米、生薑***。在各地還有種種別稱,寧化稱“米茶”,將樂稱“揉揉茶”,泰寧人稱“泡茶”***遇婚喜時請喝的擂茶稱“喜茶”***。這些地區民眾自古視擂茶為家珍,凡走親串戚,朋友聚首,平日生活裡事無大小都要喝擂茶,沿襲經年,成了當地最普遍、最隆重的待客禮節。
福建很多人天天都在喝茶。春節的福建,應是喝各類茶最多的地方了。
杭州/上海
元寶茶最初流行於南宋臨安今杭州。當時是大戶人家在春節時接人待客必備的茶。它所表達的意思是祝福客人在新的一年裡吉祥如意,財運亨通.杭白菊象徵吉利,金橘象徵富貴,橄欖象徵金元寶。橄欖,金橘,菊花在碗中起伏象徵對客人的歡迎,好客和祝福。
因寓意美好吉祥,元寶茶成為江南各地春節敬客普遍選擇。選用泡元寶茶用蓋碗泡皆多,選料時,杭白菊要成朵,不雜,不散,不豔,不碎,朵朵菊花白葉生輝,生機勃勃。金橘貴在鮮黃,結實透亮。橄欖特顯黃皮,結實,透亮,果皮細膩。
沏泡完整的元寶茶又稱元寶湯。茶湯金黃,湯色明亮,碗底無碎物清澈明亮,湯麵無碎物,湯內沒有雜碎菊花花瓣。朵朵白菊展開飽滿,菊花聚散有致.顯露碗中“花中有元寶,湯麵有菊花”。
春節奉茶禮儀的人還:
茶的選購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