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成功的散文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4日

  挫折與失敗原本就是變革的機會。要知道,人在勝利的時候是不必做決定的,但在失敗的時候要做決定。所以不必害怕失敗,失敗也是一種成功!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關於成功的散文,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成功的散文篇1:害怕成功的人

  十來歲時,有陣子迷上了書法,沒事就坐著練毛筆字。我知道自己並無寫字的天分,只是一橫一豎寫得平直中正都讓自己開心。

  有天正練著,一位長輩拿著報紙經過身邊,上面剛好發表了一些書法小天才的作品,他指著說:你看,人家五歲的字就這麼漂亮!瞬間人就很沮喪,沒興趣練了。當時沒膽也沒智慧還擊:是呀,我是不行,可你五六十歲了,字也不如這小孩呀。

  這種教育方法,在現在的家長當中,也很流行。他們緊盯孩子的舉動,一定要讓他們達到某種“成功”。這剝奪了孩子玩的樂趣,孩子通過玩,獲得自我認知,毛筆字可能練不出頭,可是他從其中獲得了快樂,鍛鍊了耐心,美感得以提升,這些都成為他看不見的品質。

  我屬於比較不怕打擊的,但這種教育方法落下的痛苦記憶,我也花了很長時間才平復。有些天性比較脆弱的孩子,作什麼都被暗示“你不夠好,你還應該更好”,他的性格就扭曲變形為否定自己,事事貶低自己,總認為別人比自己好——父母一看還挺開心:這孩子,有謙虛的美德。

  有人害怕成功,有人恐懼美好事物,有人追求的目標就要實現,卻落荒而逃,那是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太差”,配不上。你可能也有這樣一位朋友,雖然智商或能力出眾,卻不停需要你的鼓勵和讚揚,才暫時有點信心。他自我肯定的機制已經忘掉了,不得不外包。這樣,最終還是活在別人的意志裡,成為另一個“更優秀的人”的奴隸。

  我感覺,獨生子女,被這種教育毀掉的更多。我的同齡人,基本上三四個兄弟姐妹,可分攤一下長輩的折騰,家庭環境再冷酷,記憶裡小夥伴們不受干擾一起閒逛遊戲的時間也很多。一個孩子,要承載的各類“優秀”太多,處於無死角的“關愛”當中,被打擊的程度更重,各種長不大的孩子多了起來:寄生、依賴、脆弱、極度自戀、害怕失敗、無盡索取... ...

  當然,打擊的技術還是有進步的,現在父母看到孩子練字,心裡覺得他不夠出色,卻笑裡藏刀:孩子,你真是努力!暫時寫不好,沒關係!將來一定能當書法家!隔壁的xx原來字也不好,練了半年,開作品展了!balabala,把孩子玩的樂趣,自我認知的過程,照樣打掉。

  看一個孩子在練字時,你或許可以教他一點技法***如果你會的話***,最好不要干擾他,他不必做“更有意義”的事,他也不必成為最優秀的書法家,否則,王羲之以後的人,都無練書法的必要,因為最牛也只能當第二名。

  最可能讓一個人無意義的方法是,從小就逼他過有意義的生活。

  有好事降臨時,一流的大學錄取你,好公司錄用你,你賺到了大錢,漂亮的小夥追求你,你名氣變大;如果你第一反應是:我不夠好,配不上。那麼,你應該馬上啟動第二反應:我的第一反應是錯的,我足夠努力,我很開心努力有回報。

  關於成功的散文篇2:你之所以不能成功,不是因為失敗得太少

  最近這段時間,我與一位許久沒有見面的朋友聯絡上了。

  我不知道說我們之間是“朋友”到底是否恰當。他是我的小學同學的哥哥,當時一心想考中央音樂學院的小提琴系,所以就找我瞭解瞭解音樂學院的情況。

  第一次聽他拉琴的時候,我就知道他沒戲。一個人已經18歲仍然在這樣層次的演奏水平,並且從未受過音樂學院附小附中的專業訓練,想要考音樂學院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且,我總覺得他的音準和技巧有不少的問題,放在業餘水平或許可以被接受,在專業考試則是完全不被允許的。

  我對小提琴懂得不多,所以也只是婉言說幾句,勸他放棄考音樂學院的想法。他氣得發脾氣,痛斥我一頓,批評我不懂得“只要功夫深,鐵柱可以磨成針”之類的道理。我回家後惱火的要命,我媽知道這個事情後也批評我一頓,讓我出去跟別人說話不要那麼衝。總之,這件事情鬧得我有點裡外不是人。

  這次突然之間他加我的微信,我們就簡單聊了幾句。我才知道他原來還在追逐成為小提琴家的夢想。他從大學裡退學,找了一個老師專心學琴,每日除了練琴就是聽唱片。多年來,他不僅考了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還包括西安,武漢,廣州等地區的音樂學院。這些學校他一個都沒有考上,每次都是在第一輪的時候就被刷下來。他沒有放棄,呆在家裡繼續練琴,繼續考學。今年,他已經快30歲了,仍然懷揣著一顆要考音樂學院的夢想。

  他並不沮喪,對於未來和夢想有著充沛的激情,一種令人感到感動又覺得有點點心酸的激情。他跟我說j·k·羅琳被無數次拒稿才得以出版《哈利·波特》,舒伯特的才華埋沒多年才被他人挖掘,阿格里奇亦有藝術事業的空窗期... ...他堅信,所有的失敗都將成為成功的墊腳石,只要有足夠多的失敗,人自然能從中吸取經驗,在某天達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他給我發了很多最近練琴的錄音。老實說,我聽了他的演奏,並不感覺有什麼長進。技術層面依然是勉強吃力,肌肉像是怎麼樣都沒辦法好好放鬆;對於音樂的理解,仍然是淺顯的,或許他有許多想表達的東西,卻由於技術與基能的限制,導致無法演奏出理想的效果。他的這種程度去琴行教入門的小孩子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是,對於音樂學院來說,還是有挺大差距的,而這個差距,可能是他無法用努力來填平的。

  我很尊重他對於音樂的熱愛。他有一種狂熱,許許多多念過音樂學院的孩子可能都缺乏這種狂熱;這種狂熱是好的,通往大師的道路是需要這份烈火般的激情。問題是,並不是所有擁有這份狂熱的人都能成為大師或演奏家。對於成為職業的演奏家而言,童年時代充足的訓練與引導是必須的,錯過這個階段,後面的路就會很難走。是的,我們聽過什麼18歲以後才好好練琴,最後成為演奏家的故事。它發生的概率真的太低了,低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他問我,到底還要失敗多少次才能成功?面對這個問題,我是真的覺得還挺為難的。既不能告訴對方“你不可能”之類的,這種話大概很多人都講過,不再需要多我一個;再說,我對他的所作所為還是有點敬佩的。如果說“再走走看,人生就會好起來”,我又覺得自己在撒謊。我問他有沒有考慮把這些精力投入到其他的事情上,更快見效的事情上。

  “不行啊。我不能讓這些俗事阻礙我成為小提琴大師。”他是這樣回答我的。他告訴我,在這麼多年的時間裡,他每天都堅持練習8個小時以後,還狂做樂理和視唱練耳的題目。儘管迎接他的是一次又一次巨大的失敗,他仍然不放棄,繼續地堅持著自己的夢想。

  如果,把這份意志力放在其他事情上,可能早就獲得成績了吧?看著他這樣拼命的樣子,我開始產生了這樣的想法。講這樣話連我都覺得自己非常淺薄。很多事情不能用結果來衡量的,過程本身就是生命的意義,但是,看著他這樣奮力地樣子還是覺得有點難過。

  人們經常覺得自己不能成功,是因為失敗得太少。失敗與成功當然是有關聯性的,我做錯題,經過分析,自然就知道怎麼做是對的。我走路摔跤,下次就會留意這個坑。不過,一味地認為只要嘗試得夠多,失敗得夠多就能成功,顯然不對的。許多人之所以在自己的領域裡做出成就,不放棄是一個原因,自身的天賦與才能也是極其關鍵的。天賦和才能不是勤奮能夠補上的,那種先天性的基能,卓越的想象力,敏銳的耳朵,這些天賦會伴隨著良好的訓練得到增強;但是,訓練不可能把你從一個沒有天賦的人變成有天賦的人,更加不可能讓一個沒有天賦的人變成優秀的演奏家,成為一個不錯的業餘愛好者就已經是極限了。從事自身起點太低太低的事情,就是有可能一直都做不出成果。

  適合不適合,前面的道路是怎麼樣,這些問題都是要考慮的。我們不可能把問題完全看明白,要求每個人在行動前就遇見所有的可能性,這樣顯然是非常不合理的。我們只能想辦法在實踐中認清楚道路,瞭解清楚自己做這件事情“到底合適不合適”。

  就是想要去從事自己不適合的事情,難道不可以嗎?我並不覺得這樣有什麼不妥。人生又不是一定要以成功為目的,若是這個過程對生命有意義,就已經是很棒的了。旁人看來不成功,自己卻過得十分滿足,這也比渾渾噩噩的上班族要強很多啊。知道自己不行,仍然想要做;知道對方不愛自己,仍然要去拼命地挽留,這種尷尬和痛苦所帶來的戲劇化,本身就讓能讓我們的生命變得更多元,所以,我根本不反對人們去做“自己不適合”的事情。

  我所不認同的是,將失敗和成功之間構成絕對因果關係。彷彿做某件事情不順利,真的是因為失敗得不夠多一樣。抱著這樣的心情,很容易看不到真正的問題所在,從而錯過其他的機會。無法成為小提琴家的音樂愛好者,看清楚自己不能成功不是因為不努力、失敗得不夠多,而是由於起點的限制;他有可能會換個專業,去念個音樂學,藝術史等專業,業餘時間拉拉小提琴,最終亦能度過美好的音樂人生。無論怎麼樣都當不成作家的傢伙,並不代表要放棄文學去當個理科生,相反,他可以去讀比較文學,英美文學,做一些有趣的研究。

  承認自己做不到某件事情,並不意味著徹底放棄自己的夢想,而是可以稍微走到更寬泛的領域裡,尋找到新的天地。如果苦苦地堅信“一直不能成功是失敗的不夠多”,反而有可能錯過其他的機遇。這樣的話,倒真的是挺可惜的呢。

  關於成功的散文篇3:漂亮的失敗是另一種成功

  當下是一個成功學氾濫的時代。中國的很多扭曲和亂象,都與追求面上的成功有關。我們只是追求現實的結果,往往不追求真理;我們把結果看得非常重,因此我們從不享受過程;我們為了實現某種期待,往往不擇手段。

  2012年,我參與過整個倫敦奧運報道,倫敦奧運會最重要的那句話,叫“影響一代人”。有記者提問:“體育如何影響一代人?”倫敦奧組委的一位官員回答:“體育教會孩子們如何去贏。”這句話很正常,在中國,很多事都能教孩子們如何去贏,但是他的下一句話讓我格外感動:“同時,教會孩子們如何體面並且有尊嚴地輸。”

  這是中國人很缺乏的一種教育。在我們的教育體系中,孩子從小到大,什麼時候學習過如何體面並且有尊嚴地輸?

  我記住了這句話。一方面,它讓我更加明白,體育為什麼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如此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它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此時的中國。有時,離故土越遙遠,感受就越清晰。

  其實老祖宗早已明白這個道理,說“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既然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為什麼我們從來不教“十有八九”時的心態和應對能力?十之一二的成功,被看得極其重要;十之八九的挫折,也被放大到無以復加。

  回頭看中國歷史,包括世界歷史,想想看,失敗很可怕嗎?中國有無數的歷史人物,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失敗,而不是因為成功。

  岳飛是因為成功才偉大嗎?如果從我們現在的“成功學”角度來看,岳飛很失敗。不管你仗打得怎麼樣,被人家n道金字令牌召回,最後還給辦了,在當時的社會來說,他是一個失敗者。當時的成功者是誰?是秦檜。可是後來呢?秦檜在西湖邊上已經跪了多少年,但岳飛是我們心目當中的英雄,對嗎?

  項羽是成功者嗎?作為一個男人,一個將領,項羽已經失敗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了吧?都霸王別姬了。但是他仍然以英雄的形象,存留於中國的戲劇故事和百姓談論當中。反倒是“成功者”劉邦,會讓我們在內心裡,產生某種不屑或者不那麼喜歡的感覺。

  林則徐的人生成功嗎?大家只記住了他成功那一點—虎門銷煙,但卻不知道在很多“妥協派”的壓力之下,一年之後林則徐被去職。從當時的官場角度來說,他成功嗎?一點兒也不。

  為什麼要補上失敗這一課?不僅僅是因為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更因為人從出生開始,就是一條單行線,直奔死亡而去。就算你贏了全世界,也贏不了這個結果。死亡,是一個最大的“失敗”,你應該怎麼去面對它?

  失敗,其實有很多意義,這些意義比成功大,或者說有一種成功必須是以失敗作為助推力的。南唐李後主,要論失敗的話也登峰造極了,我們想要經歷那樣的失敗都很難。但我們至今仍在談論他,為什麼?因為他作為一個偉大的文學創作者,留在了中國的文學史當中。如果不是徹底的國破家亡,他會寫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一種感懷嗎?不會。這個失敗對於李後主固然慘痛,但對於後人,對於中文的傳承,何嘗不是一件幸事?在他的文字中,失敗,竟然成為了一種美妙的意境。

  莫扎特,我不止一次去過他的故鄉薩爾茨堡。他生前在家鄉不是一個受歡迎的人,屢受排擠,命運多舛。但他又是一個天才,天才到什麼地步?他一生中創造的音樂作品,交給普通人抄譜,都未必抄得完。在他的音樂中,你聽不到失敗,聽不到挫折,聽不到身世的飄零和所有的難言之隱。他的音樂,永遠是人世間原本美好的那種存在,這是一個太奇妙的事情。

  還有多少偉大的詩人,正是因為人生中的不幸、挫折和難過,才創作出那些偉大的作品。我們都知道蘇軾的作品太好了,但蘇軾的官宦生涯其實是非常糟糕的,屢屢被排擠,被貶謫,但即便這樣,他仍然留下了傳世的佳作,連生活中的負面情緒也找到了別出心裁的出口,否則“東坡肉”是哪兒來的?所以,以史為鑑,迴歸到個人去看,我們應該知道,失敗有時是需要的,而且是偉大創作的重要動因。

  此外,我們還應該明白,挫折與失敗原本就是變革的機會。要知道,人在勝利的時候是不必做決定的,但在失敗的時候要做決定。

  體育場上一直有一個準則—勝者不變敗者變,對嗎?今年巴薩得到了“三冠王”,但如果回到1月份的時候,這是幾乎所有的體育迷都想不到的。因為當時巴薩已經近乎完蛋了,輸給皇馬,輸給塞爾塔,尤其是在新年伊始,輸給了皇家社會。

  失敗就像是一個擠破毒瘤的過程。一次失敗好像還無所謂,兩次失敗似乎也還能扛,但是輸給皇家社會之後,整個隊的矛盾全面爆發出來:梅西和主教練之間的問題、足球風格的問題等等。這個時候球員們意識到慘了,如果不認真面對它,做出一個新的決定,我們將一事無成。快離隊的哈維要跟梅西談,難道你就準備繼續看c羅得金球獎嗎?然後去斡旋他跟恩裡克之間的關係... ...

  球隊從那次失敗開始,真正走上了正軌,創造了足球史上又一個“三冠王”的奇蹟。如果沒有此前接二連三的失敗,尤其是輸給皇家社會的這次慘敗,如果當時稀裡糊塗贏了,所有的問題,恐怕仍會稀裡糊塗地存在著。隔幾場輸一場,隔幾場再輸一場,最後或許能拿到“三冠王”的一冠,但不會達到如此偉大的高度。

  做出決定,往往意味著一種變革,人生何嘗不是如此呢?每當失敗與挫折來臨,你應該懷著好奇心去看待它,試圖弄明白它的目的:難道這是一次提醒?難道我應該做出一個更有利的決定?


通過組織賺錢的創業專案推薦
關於成功的散文有哪些
相關知識
關於成功的演講範文
關於成功的演講範文集錦
關於成功的感想範文精選
關於成功的演講範文精選
關於成功的散文作文範文
關於成功的散文範文
關於成功的散文精選文章
關於成功的散文有哪些
關於成功的散文經典
關於成功的散文精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