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培心得隨筆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7日

  國培,可以增長知識和開闊視野。大家從國培中學到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一起來看看。

  篇1

  今天是來安慶參加培訓的第四天,按理說應該記點東西了。我不知道應該是從學習專業的角度來寫還是從個人的感悟方面來談,只曉得腦子裡有一點感觸,或者叫衝動吧,記下來,不枉此行,不管怎麼樣,算是一種體驗吧。

  開學典禮

  這是一個省級培訓,屬於2011國培計劃,培訓的物件是來自全省農村的一線骨幹教師,從這個角度來說,委託單位要在各方面認真準備還要嚴格執行。當我們走進培訓教室參加語文班開學典禮的那一刻,心裡確實不是滋味。這教室是考研班學生的自習室,室內還是掛著數學培訓的橫幅,以至於我們不敢拍照,怕回去無法有個交代。也許因為工作的繁忙,學校的相關領導姍姍來遲和照本宣科的對著材料說話,讓一個個希望如肥皂泡一樣破滅。在班主任老師有氣無力的介紹一些事項後,我們拖著疲憊身軀趕往幾裡之外的宿舍。

  典禮,也許不必這麼複雜,也許應該削繁就簡體現辦事的高效。我參加典禮的場合很少,但我主持過學校的一些典禮和儀式。無論我個人還是我身邊的人水平怎麼樣,但我們都是很認真準備努力的去做的,必須有個程式。這是對參加典禮的人的一種尊重。我在琢磨,我們這批學員不是第一批的,已經有過學員有過典禮了,大概重複的事情一點都不新鮮吧。這樣想我也就理解他們了,理解班主任老師的一些話裡流露出許多無奈的原因了。我們原本以為在裡能學到什麼的希望一下子破滅了;我們原本以為能考察旅遊的希望也因為老師說的“經費緊張不能做主”也差不多破滅了,我們幾乎都成了洩氣的皮球。

  現在,我真的有點後悔,不是因為舟車勞頓和每天幾個來回的步行,是擔心在這裡確實很難學到東西了。

  授課

  看到培訓手冊裡的內容,著實讓人興奮,上面寫著給我們上課的都是一些知名專家和教授,還有在一線的特級教師。我們所授的課程都是跟小學語文有關,有漢字、語法、修辭等等,這些在我們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常常遇到但不能明言的內容,希冀這次的培訓能給我們的教學實踐帶來些啟示,但是兩天的課下來,收穫甚微,甚至有點雲裡霧裡的感覺。莫不是我的領悟能力太差,聽不懂這些專家的講座吧。這幾天所聽的是有“小學教育和小學語文觀”、“小學語文教學的生命意識教育”、“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法教學”“漢字的構形模式和漢字教學”等等,這些講座的命題很具有現實意義,然而聽下來後,總覺得不是那麼回事兒。沒有專家,沒有名師,都是學校文學院的教授給我們上課,所授的內容彷彿和我們所教的學科關聯不大,沒有實際有效的操作性。如果說是為了提升我們的知識水平,這樣的培訓姑且能說得過去;可是,老師們的課程幾乎很少涉及到具體的小學語文教學——小學語文怎麼樣教語法?教什麼語法?怎麼樣和小學生講修辭講字形構造?如此等等。既不能讓我們耳目一新,又不能領悟到如何把這些深層次的理論滲透到具體的語文教學中。不光是我,走出教室的每一個學員都搖頭嘆息,一臉的哭笑不得。

  從心裡出發,我以及幾乎所有的參訓老師都想從這次培訓裡學到些東西,都希望從專家那裡學到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技能,都希望親身感受一下專家的風采和一線名師的言傳身教,然而事實上相距甚遠,我不知道是那些專家的架子大呢?還是培訓經費的不足請不起專家,至今沒有見到一個知名專家過來講座,也沒有身臨其境感受真實的課堂。我也不知道這幾天授課的學校院系教授有沒有切實把脈最底層的教學現狀和需求,從而制定有效的授課內容和方法。始終是一種毛毛糙糙不倫不類的滋味。也許接下來的十幾天會有驚喜吧,我們期待著……

  收穫

  不是說課堂的聽課一無所獲,所謂的收穫就是自己一邊聽課一邊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即便是一閃而過,那瞬間迸發的思想火花多少能讓昏昏沉沉的大腦拂過一陣清風。這些最寶貴的閃念當是今後思考體驗和實踐探索的方向。比如說,怎麼樣去上語文課,怎麼樣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命意識生命快樂的教育,怎麼樣提高漢字教學的效率和深度,怎麼樣解決語法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儘管這些在課堂上那些教授未曾深刻闡發,但我自己必須做到思考探索和實踐。這樣想問題了,課也聽的不至於枯燥而打瞌睡。即使我們學不到具體的語文知識和教學方法***短時間也不可能學到那麼多***,我們也可以以此為思考的切入點,不斷開拓我們的思維。這也是一種收穫。我沒有聽過教授的課,也就不知道那些教授是怎麼樣教他們的學生。這一回聽了,大抵略知何謂教授何謂教授的課堂。這難道不是收穫嗎/?不管他們在課堂上教了我們什麼,不管是怎麼教,我們總算感受了一下這種環境和範圍——原來大學的課堂是這樣的啊!給我們上課的老師風格各異,最讓我難忘的是一位年逾花甲的女教授和藹可親笑容可掬的教態,這是永遠值得每一個老師學習的;還讓我印象頗深的是講解漢字構形理論的教授,慈眉善目知識淵博,所列範例信手拈來。老教授們都年邁體弱,依然站在課堂上足足幾個小時,這種精神怎麼能不叫那些在底下打瞌睡的人羞愧呢?

  篇2

  2012年3月12日,我懷著無比期待的心情來到了山水如畫的桂林,走進了綠樹成蔭、寧靜怡人、學風酵厚的廣西師範大學,參加了幼兒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2011***幼兒園保教主任培訓班的學習。國培,圓了我的大學夢,國培,圓了我與眾多學前教育專家面對面交流的夢。13日的開班典禮上,廣西師範大學的專家團隊對我們學員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和期望,我真切的感到廣西師範大學對這次“國培”的重視和雄厚的師資力量,拿到滿滿的學習安排表,心情既緊張又高興,緊張的是這麼多的學習任務怕自己完成不了,高興的是教學活動非常豐富:案例解讀、理念充實、討論交流、觀摩研討等等。這是我從事幼教十多年來,第一次靜下心來好好學習、充實自己的好機會。十五天的學習,我們在忙碌中快樂著,在學習中收穫著,在交流中感動著,回顧匆匆的這十五天,細細回味十幾位幼教專家的授課內容,感觸頗多。

  一、享受教育盛宴,遨遊知識海洋

  《當代學前教育變革與幼兒教師的專業成長》、《幼兒園保教工作的內涵》、《漫談領導者與領導力》、《師德修養與教師專業成長》等等課程,既為我們提供了學前教育的新理論、新觀念,也讓我們分享到了專家教授的理性思考及怎樣做好一名保教主任;《幼兒園有效教學及其實施策略》、《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閱讀指導》、《音樂遊戲化與幼兒學習品質的培養》、《遊戲精神關照下的幼兒園活動》等課程則使我們獲得了開展幼教工作的各種實踐方法、策略。這一個個講座,一次次引領猶如一場場精美的教育盛宴,盛宴中充溢著創新的思維、智慧的碰撞、心靈的交流與真心的關懷,讓我們學會了分析與思考,學會了交流與合作,學會了挖掘與借鑑。遨遊在知識的海洋中,我如飢似渴地吸吮著,回味著……我的知識變得豐富,內涵變得深厚,眼界變得寬廣,收穫沉甸甸的。

  二、領略專家魅力,感受心靈昇華

  本次培訓,我們榮幸地聆聽了一批潛心研究幼兒教育的權威專家的精彩講座,徐珍有、許卓婭、張俊、王枬、侯莉敏、王彥等等,他們淵博的專業學識,寬廣的教育視野,嚴謹的治學態度令人敬佩和折服,他們高屋建瓴,深入淺出,精闢深刻的報告,令人如沐春風。講座上,他們那種渾然天成,風趣幽默,隨心所欲地境界,讓我為之震撼。還有來自一線的教學名師,如陳靜奮、夏俐蘊、張皓等,她們帶來的寶貴經驗和豐富的人生閱歷,實用有效,親切感人,她們傾心於幼兒教育的那份執著,堅定和從容深深地感動著我,在專家們的引領下,我思想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回顧過去,我們學習依然還太少,思考的依然還不夠……是專家們兢兢業業的精神、敏銳的教育智慧以及獨特的人格魅力,一次次地感染著我,感動著我,從膚淺到成熟,從浮躁到成熟,我的心靈與他們的交流中得到了一次次的昇華。

  三、參與互動交流,點亮思想之光

  在本次培訓活動中廣西師大為我們搭建了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交流平臺,讓學員每次聽完講座後都寫一篇培訓日誌,通過培訓日誌,瞭解學員每天的培訓收穫、存在哪些疑惑,對主講人有何意見等,以便能及時的瞭解培訓的效果和及時解答學員的疑惑。大家都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熱點問題,如“大班額下如何開展有效教學?”“如何解決幼兒教師的職業倦怠?”“如何有效的開展區域活動”等等一系列問題,引發了大家的熱議,通過交流、討論、碰撞出一串串的思想的火花,衝擊我的心靈,猶如開啟一窗,拔雲見日,頭腦中曾經模糊東西突然間清晰起來,有一種“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驚喜。

  通過這次“國培”學習,對我感觸很深,收穫也多。教師的成長,離不開學習。真正認識到“活到老,學到老,還有多少沒學到”,簡而言之,就是人的一生要時時學習,處處學習。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我們要堅持活到老學到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以過硬的本領,帶出一流的好學生。我們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們從事著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我們是幼兒教育事業的中流砥柱,我們是幼兒教育工作的堅實基礎。我們要順應時代,我們要引領潮流。我們要義不容辭地肩負起莊嚴的歷史使命,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堅持理論聯絡實際,堅持邊學習邊思考,堅持動腦和動手相結合,要保證學習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要向實際學習,向社會學習,向同行學習,向學生學習。要堅持學以致用,把學到的教育技術真正地、更加有效地用到教學實踐中去,從而大大提升教學質量,提高教學效果。

  這次“國培”培訓,也讓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知識,對學前教育有了一個深刻的認識,同時對自己也有了一個新的要求,那就是為了適應新時代,要更加努力的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學得更多,才能走得更遠!

過年感慨隨筆
關於國畫的隨筆
相關知識
國培心得隨筆
國培心得體會教師隨筆3篇
幼兒骨幹教師培訓心得隨筆
幼兒教師上崗培訓心得隨筆
幼兒園新教師崗前培訓心得隨筆
幼兒園師德培訓心得隨筆
幼兒園園長培訓心得隨筆
幼兒園老師培訓心得隨筆
幼兒園保育員培訓心得隨筆
幼兒美術教師培訓心得隨筆_幼兒美術老師培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