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紀錄片觀後感
《幼兒園》紀錄了一所在武漢的寄宿制幼兒園裡一個小班、一箇中班和一個大班在14個月裡的生活。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歡!
篇一
幼兒園本來是一個充滿童真與單純的世界。如果說校園是現在社會中唯一的一塊淨土,那麼幼兒園本應該就是淨土中的淨土。然而,在紀錄片《幼兒園》中,我們看到:在很多方面幼兒園跟成人社會是重和的,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每個成人的深思。
當有人問一個小朋友為什麼他能長這麼高時,小朋友嫻熟的回答道:“我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老師的幫助下長這麼高的。”這不禁讓我心生詫異:一個幼兒園的孩子居然可以把這樣的問題回答的如此“圓滿”。但仔細想來,其實這未必是孩子的真實想法,只是我們成人的世俗在他們身上留下的烙印。
當記者問到有關警察的問題時,一個小男孩告訴我們,交警會收蠻多錢,還收車子。一個小小的孩子對我們國家公職人員就有了這樣的認識,我不敢想象這些印象留在他們的世界裡伴隨他們成長後將來會這樣,但可能“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給警察叔叔手裡邊”的事會很難上演了。
我們不難看到,孩子們在成人的影響下儼然已經有了小小“思想者”的姿態了,而且這些孩子的成熟與我們想象中的天真無邪相距甚遠。紀錄片《幼兒園》不僅在主題上寓意深刻,其運用的表現手法和拍攝技巧也值得我們稱讚。
導演所拍攝和表現的場景並不是我們一提到幼兒園頭腦中就會閃現的諸如上課、六一、遊戲等常見景象。我們看到的是看似平凡,但仔細品味後卻能讓人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而且非常態的內容。
整個片子看完,你會發現自己完全處於一個比平時低矮的世界,該片採取平視的手法,用孩子們的高度和視野看待這個世界。這樣不僅剔除了成人的紛擾,讓我們更真實的感受孩子們眼中的一切,而且極富感染力。
剛看完《幼兒園》給人一種零散的感覺,我們似乎很難用一句話將其內容全面的概括。但細細想來,導演正是通過各個看似零散雜亂的片段不斷延伸主題,提升內涵。然後用蒙太奇手法深層次的表現這片幼兒的世界,其實更是成人世界的折射。
篇二
伴隨著舒緩的音樂,《幼兒園》的片頭出現這樣一句話: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正是我們自己。為整部紀錄片奠定了情感基調。隨後的時間裡,就講述了這群孩子從剛入園吵鬧著要回家,到慢慢習慣了幼兒園的生活,最後畢業離開幼兒園的成長過程。鏡頭裡每一個孩子都有著那樣鮮活的面孔,那樣清澈見底尚未被塵世汙濁的眼睛,每一個動作都是最真實的反應,每一句話都在表達最純真的內心。這樣的他們怎麼能不讓人心靈感到震撼?
《幼兒園》這部紀錄片從內容上來看的確讓人感動,而作為一部獲獎的影片,它的拍攝手段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地方。
這部片子裡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過解說詞,僅僅憑藉幾段音樂去過度連線大量散亂的畫面,最大程度上減少了拍攝者對觀眾感情的干擾和誤導,讓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去理解作品的主題思想。
首先紀錄片裡的配樂讓我尤為印象深刻。一首《茉莉花》在全片中共出現了五次。這首歌的旋律柔美並富於變化,被運用在孩子們不同的階段,配合著畫面引發人們心底的無盡無奈何感傷。這樣的安排不僅增加了電影細膩悠長的抒情意味,而且也使得電影主題得到更加完美的表現。除了配樂外,《幼兒園》也巧妙的運用了同期聲。通過採訪和現場拍攝交叉剪輯,我們可以看見孩子前後的巨大變化。比如片子的開始是小班入托第一天孩子們哭喊吵鬧的聲音。此時插入幼兒園心算班優等生的心算回答,接著聲音又換回小班,一個孩子大聲哭泣,另一個被拖進幼兒園辦大門時吵嚷著的聲音。
當然,每部影片最重要的支架就是展現在觀眾面前的畫面。這些畫面都是從眾多鏡頭中精心刪選出來的,每一個鏡頭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幼兒園》中以室內鏡頭為主,主要以一些中、近景和特寫鏡頭,真實生動的再現了孩子們的生存狀態和情緒變化。相對而言,室外的鏡頭運用的較少,並且都做了虛焦處理,比如拍攝的孩子們在操場上做遊戲,唱歌的場景,孩子的身影模糊成一片,只聽見他們做遊戲時喊的口號和高興隨性的笑聲。這種朦朧的表現手法,正是導演某種主觀寓意的傳達。觀眾在觀看這些鏡頭時,就會調動自己的思維去思考導演的用心。
紀錄片《幼兒園》以獨特的表現手段給我們別樣的體會,它充分調動鏡頭、畫面、音樂等手段為我們獻上了一部深刻的電影作品,讓我們不僅看到一個真實的無異於成人世界的幼兒園,而且更讓我們學習到了拍出一部優秀紀錄片的各種技術手段。
篇三
我想每位觀眾看完這部紀錄片後都應該是感同身受的、都能產生共鳴,因為每個人都有過童年生活,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值得回味的幸福時段,天真無邪、淳樸自然。《幼兒園》這部紀錄片以紀實的形式,完美的展現了童年生活的本真。這種完美的展現與導演拍攝的手法、選取的角度、以及一些藝術手法的融合是分不開的。
該紀錄片從一行字幕“或許是我們的孩子,或許就是我們自己……”切入,給人一種意味深長之感,接著出現的是老師領著一群孩子漸行漸遠的畫面,畫面也逐漸的模糊,緊隨其後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是“幼兒園”三個字,明確的指出,接下來將講述的是發生在幼兒園孩子們的故事。
整部片子記錄的都是幼兒園中孩子們生活的瑣碎,並沒有一條主線,也沒有上學應有的主旋律,如:上課、老師、家長、校園、能強烈孩子們生機與活力的節日等等。片子中選取的是一些特定的時段、特定的場合、特定的孩子、特定的表情,展示在觀眾面前的都是常態生活中讓人想不到的、非常態的東西,這樣的表現手法並不顯得僵硬,反而生動、感人。
通過字幕我們知道,該片選取了幾個特定的時段:小班***全託***入托第一天,第一頓飯,第一次午睡,第一堂課,小班中班的對比,進入大班,以及畢業了……各個時段中拍攝手法變化多樣,全景、中景、近景、特寫相互交替。如:入托第一天首先全景寫出了整個場面的混亂,接著鏡頭切換,特寫一個坐在桌邊的小男孩抽噎著說“讓我回去吧”又用近景選取了穿紅衣服的小女孩一隻胳膊放在桌上,仰著脖子哭起來的場景,隨後又跳轉到心算班的優等生熊經武回答老師算術題的場景等。這是入園的第一天,通過不同的景別,不同的鏡頭將孩子們不同的表現展現的淋漓盡致。其他時段的拍攝也如此,看似沒有邏輯,但這正是孩子們真實生活的寫照。
該片除了不同鏡頭、景別的交叉運用外,還有一大特色就是外景虛化,觀眾的注意力全部被吸引在似有戲劇意味但又無限真實的教室內、寢室內、澡堂裡。外面熱鬧的操場、園外過往的人群、嘩啦啦下雨的場景以及年冬下雪的場景都被虛化。虛化的外景更映襯了孩子們表現的鮮活、真實與生命力,更顯園內生活的真實。
始終貫穿整部片子的主旋律是《茉莉花》,溫馨、感人、似乎是一首生命的讚歌,在詠歎天真無邪的童年。《茉莉花》旋律給人的感覺並不都是一個味道,開始時的音樂伴隨著孩子們的嬉戲打鬧是清新、歡快、愉悅的,看著他們園內生活的經歷、看著他們成長、成熟,《茉莉花》曲讓人產生凝重之感、讓人深思。每當有音樂想起、往往有特寫鏡頭、有畫面的定格、這些都成了觀眾頭腦中揮之不去的記憶……
《幼兒園》整部片子在角度的選取、畫面的展示、藝術手法的綜合運用上無疑都是很成功的。無論是走過了童年階段的我們、還是已有孩子的成年人看後都會有很大的感觸。片子的主題不僅僅展現著孩子本性、天真,似乎延伸得很遠……
超越自我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