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攻擊行為與人格的關係研究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9日

  攻擊行為是以傷害另一生命的身體或心理為目的的行為,即對他人的敵視、傷害或破壞性行為。包括身體、心理或言語等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能耳聞目睹一些攻擊行為,每個人似乎都知道什麼是攻擊行為,可要對它下一個準確的定義並不容易。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大學生攻擊行為與人格的關係研究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大學生攻擊行為與人格的關係研究全文如下:

  攻擊行為是指任何形式的有意傷害或損害另一生命的行為,而另一生命是力圖避免這種遭遇的就攻擊行為的發生機制,約翰.多拉德曾提出了著名的挫折/攻擊假說,強調受挫經常會導致某種形式的攻擊性。後來貝爾科維茨修正了該假說,認為受挫只是導致攻擊行為的預備狀態,而內驅力和外部刺激的結合最終導致了攻擊行為的發生,強調攻擊行為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目前國內關於攻擊行為研究主要集中於學齡前兒童、青少年的欺負行為研究和精神病人攻擊行為臨床研究等,然而近年來大學生群體攻擊行為向校園滲透,打架鬥毆現象屢有發生,需要引起我們高度關注。

  本文擬以生活事件為外部影響因素、人格為內在驅力開展大學生攻擊行為研究,其中生活事件主要包括人際關係、學習壓力、受懲罰、喪失、健康等與大學生成長緊密相關的重大事件。人格是認知、情緒與行為反應模式的統一,是先天遺傳與後天教養相互作用的產物,行為遺傳學家David Rowe認為人格只有中度遺傳,後天環境刺激會對人格產生強烈影響,尤其非共享環境對人格影響最大,造成了個體之間的最終差異。研究假設包括生活事件等外部刺激會引起攻擊行為的發生,人格在攻擊行為與生活事件間起中介作用等。

  一、物件與方法

  本研究採用整群隨機取樣法,從青島市某兩所高校抽取學生450名,涵蓋大一至大四,發放問卷450份,回收有效問卷431份,有效率95. 8%。其中男生228人,佔52. 9%,女生203人,佔47 . 1 %;大一157人,佔3***%,大二141人,佔32. 7%,大三86人,佔20.0%,大四47人,佔10. 9%;文科209人,佔48.5%,理科222人,佔51. 5%;本科199人,佔46.2%,專科 232人,佔53.8%。

  使用工具主要包括三個量表,採用SPSS13. 0進行描述性統計、相關分析等。

  ***1***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該量表由劉賢成等***1987***編制,適用於青少年尤其是大學生生活事件發生頻率和應激強度的評定。共有27個條目,6個構成因子,即人際關係***與家長、老師及同伴的關係***、學習壓力、受懲罰***受到的懲罰及批評***、喪失***親友生病、去世,或個人丟失大宗財物***、健康適應***健康狀況及對周圍環境的適應***和其他因子。量表總分越高,生活事件造成的壓力強度越大。本研究中該量表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 93。

  ***2***艾森克人格問卷簡式量表中國版***EPQ -RSC***。由錢銘怡、武國城、朱榮春和張辜***2000***在艾森克人格問卷***EPQ***基礎上進行再修訂而成,最終確定48條專案。該量表包括4個分量表,分別為E***內一外向***,P***精神質***,N***神經質***及L***效度量表或掩飾性量表***。該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73。

  ***3***攻擊行為問卷***BPAQ***。該問卷由Buss和Perry於1992年編制,江西師範大學倪林英於2005年參考修訂,問卷共23個題目4個維度,即憤怒***攻擊行為情緒因素***、身體攻擊、敵對***攻擊行為認知因素***、言語攻擊***包括譏諷、誹謗等***。採用五級評分,總分越高,表示個體攻擊行為傾向越嚴重[00。該問卷在本研究中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85。

  二、調查結

  1.攻擊行為在性別、類別、年級變數上的差異

  表1顯示攻擊行為得分在性別、年級變數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女生的攻擊行為總分高於男生,攻擊行為總分隨年級上升,大四學生得分最高;類別變數上,專科學生攻擊行為總分顯著高於本科生。

  2.攻擊行為與生活事件、人格的相關性

  攻擊行為總分與生活事件總分及神經質因子呈顯著正相關,攻擊行為總分與內外傾、精神質、掩飾性因子呈顯著負相關,生活事件總分與神經質因子呈顯著正相關,與掩飾性因子呈顯著負相關。

  三、討論

  1.不同性別學生攻擊行為特徵分析

  在性別變數上,本研究顯示攻擊行為無統計學差異,且女生的攻擊行為總分高於男生,這與王健等關於高職院校女生攻擊行為研究結論吻合,但與聶衍剛、陳洪巖、羅貴明等研究結論不同,這可能與本研究所選取的樣本結構及其區域文化特點有關。通常女孩被鼓勵擔當善解人意、合作的關係型角色,但隨著現代社會競爭壓力加大,家庭在女孩成長教育方面開始發生變化,傾向於其果斷、獨立、競爭、冒險、勇敢等人格品質的培養,女生的競爭性、攻擊性等較以往大大提高。尼克.克里克和詹妮弗.格羅特皮特也認為,女孩與男孩同樣具有很強的攻擊性,只是表達方式不同,不可低估女孩的攻擊傾向。發展心理學的研究結果表明,男性與女性在心理上的相似遠遠多於不同,要避免因角色刻板印象而導致的認知偏差。

  2.不同年級學生攻擊行為特徵分析

  年級變數顯示攻擊行為不存在統計學差異,但攻擊行為總分會隨年級而升高。弗洛伊德認為攻擊性是人的一種本能,每個人身上都會產生攻擊效能量,近似水壓,當這種能量增長到一定水平時就需要通過某種形式傾洩出來,以社會接受的方式***努力學習、工作***或以不令人愉快的方式***攻擊、自殺***;習性學家康拉德.洛倫茲也認為,攻擊如能量水壓系統,需要適時適當釋放才會緩解。

  以上理論從某種程度上都解釋了隨年級升高學生攻擊行為得分上升的現象,學生自身能量系統增長,若無定期有效地釋放途徑***如競技類體能運動專案等***,其能量便以攻擊行為等形式表現出來。同時,隨著年級升高,學生對校園環境、紀律、規則的熟悉也增長了其懈怠、投機心理,行為約束力下降,攻擊行為發生概率提高,因此需要加強攻擊行為認知干預,消除攻擊行為可能帶來的好處等。

  3.本、專科學生攻擊行為特徵分析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本、專科大學生的生活主題及注意力方向存在不同,專科生主要生活主題是如何不掛科、正常畢業、人際交往等;本科生注意力往往與繼續深造有關,如考研、考公務員等,學習動力大。本研究顯示對攻擊行為有很強預測力的生活事件是“受懲罰及批評”,此事件發生概率總體是專科生多於本科生。

  以往研究表明攻擊行為多與宿舍日常生活、人際交往[[I9]等有關,而這也正是專科生更關注的方面。本研究對樣本中發生過攻擊行為的學生進行了後續訪談,發現其大多學業成績不理想,但極彰顯自己的個性。根據埃裡克森人生髮展八階段理論,青年期的主要發展任務是建立自我統一性,包括學業自我統一性等,因此學業成績長期不理想的個體易陷入壓抑、消極的情緒狀態,也更容易發生攻擊行為,以此證明自身的價值,即“我可以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情”,以維護自己的尊嚴與個性。對這部分學生需要加強引導,創造其價值表達的多種平臺,同時注重課業輔導,並激勵其學業成功,注重學生非攻擊性行為表達,提高其情緒能力及社會交往能力,增進利他與親社會行為等。
 

民國新儒家的墨學觀研究論文
誠信政治論文
相關知識
大學生攻擊行為與人格的關係研究論文
大學生心理求助態度與應對策略的關係研究論文
文化因素與商業廣告定位及創意的關係研究論文
城鄉二元結構下人口老齡化與居民消費關係研究論文
大學生盜竊行為心理分析論文
大學生溝通技巧與藝術的心得
大學生膳食營養與健康的相關論文
大學生職業規劃與人生髮展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人際關係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挫折的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