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人口問題論文
人口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社會經濟的發展、自然資源的利用都離不開基本的人口。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人口老齡化對成都市經濟的影響
1.研究意義
人口老齡化的定義是年輕人口減少、老年人口數量增加的趨勢,一個地區隨著社會經濟持續發展,人口生育率、死亡率陸續下降帶動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所以人口老齡化與社會經濟發展是息息相關的。目前,成都市人口老齡化不僅呈加速發展趨勢,還呈現出高齡化越來越明顯的趨勢,對本市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也越加深刻。
2.國內外研究現狀
2.1國外研究現狀
首先掀起了對老齡化研究的序幕的是剛進入工業社會後的法國,是由於成為西歐國家中生育率持續下降老化最顯著的國家。
人口老齡化研究最早一般是從老年人口群體特徵的現狀探討為出發點,針對老年人自身的問題如生理、心理和社會角色等方面展開論述,主要是研究老年人面臨的實際問題及相應對策,以此為基礎逐步形成了後來的人口老齡化理論。其中首次提出了“人口老齡化”這一概念的是在Pearl***1940***發表了《人口的老齡化》一文中。
而從經濟學角度對老齡化問題的研究興起是從二戰以後。1956年,聯合國出版了《人口老齡化及其社會經濟影響》,文中闡述了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2.2國內研究現狀
我國研究老齡化其實開始得很早,我國兩千年前的《素問?上古天真論》,就是研究人的衰老和抗衰老問題的老年學說。隨著我國步入老齡社會,國內對老人問題的研究逐步加強。中國老齡問題研究主流之一是以人口年齡結構和人口學為基礎的研究。20世紀80年代後,我國老年社會學作為新興的社會學分支異軍突起。老年社會學有其獨特的研究範圍和物件,老年社會學主要是研究同社會學的聯絡。當今老齡問題研究的主流是“積極老齡化”問題。
3.成都市人口老齡化現狀
成都,簡稱“蓉”,別稱“蓉城”,是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西南地區的科技、商貿、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訊樞紐,自古以來享有“天府之國”的美譽,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所以分析人口老齡化對成都市經濟發展影響有重要意義。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成都市65歲及以上人口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增長52.47%,為13***3萬人,佔全市常住人口比重也由7.96%增加到了9.71%。
雖然成都市的老齡化水平比四川省10.95%低1.24%,但相比全國平均水平8.87%高出0.84%。值得我們關注的是,未來10年成都市將進入人口快速老齡化階段。根據成都市統計局分析指出,成都市55-64歲的人口有160萬人,而未來十年平均每年將有16萬人進入老齡人口,預計2020年成都市老齡化水平將突破15%。快速發展的人口老齡化,必將帶來一些新的矛盾和壓力,對成都市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提出新的挑戰。
4.成都市人口老齡化特點
4.1人口老齡化程序明顯加快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雖然我國人口總量仍在增加,但自然增長率呈下降趨勢,從1990年的6.7%。降至2012年的0.1%,有關資料顯示,成都市65歲及以上人口早在2001年佔總人口已達到8%,年齡結構已向老年型轉變,進入老齡社會。成都市老齡人口在不斷增長的趨勢下還呈現出了高齡化趨勢。而人口老化的必然結果就是,死亡率呈上升趨勢,出生率呈下降趨勢,自然增長率遞減甚至出現負增長。可是例如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65歲及以上老齡人口比重由5%上升到7%,一般需要歷經幾十年甚至近百年的時間。
4.2老年人口數量大
四川省65歲及以上人口為8807545人,而成都市老年人口占四川省15%左右。同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0-14歲的少年兒童人口比重下降5.49%,65歲及以上老齡人口的比重上升1.75%。可見成都的老年人口數量龐大。***表2***
由表3可以看出從80年代到2000年,成都的人口年齡結構中少年組的變化趨勢最為明顯,從30.26%降低到2000年的1***3%,兩個資料比較而言,後者約是前者的50%。一方面是總人口的持續增長,另一方面是出生人口數量的減少,一升一降使得少年組的比例下降最顯著。通過圖3可以看到的是作為主要勞動力的中年組的人口所佔比例正處在一個緩慢增長的時期,在逐漸達到峰值後,很有可能會是勞動年齡人口總量的下降,這都表明了我國的“人口紅利”視窗期所剩時間已然不多。一個城市正常的人口年齡結構中按國際標準,60歲以上人口應低於10%,而65歲以上人口應低於7%,而截至2014年底,60歲以上人口已突破20%,成都市內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近14%。
4.3成都市人口老齡化程序滯後於經濟發展水平。
由於我國大部分地區生育率下降都是由於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而其實施導致的生育率下降具有超前於經濟發展的特點,在成都,這一特點表現得更為明顯。值得關注的是,2001年,成都市人口年齡結構已經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轉變,進入老齡社會。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成都市人口老齡化水平比全國平均水平8.87%高0.84個百分點。未來10年成都市將進入人口快速老齡化階段。而2012年,武漢市生產總值***GDP***為8003.82億,人均生產總值***GDP***79079.75元,成都市生產總值***GDP***為8138.94億,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卻只有56836.17元,換句話說,成都市的人均生產總值要依靠大量人口支援。所以說,成都市快速的老齡化程序是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大環境下進行的。而隨著老年人口數量的增加,也會隨之加重老齡化的程序與經濟發展不同步的矛盾。
5.人口老齡化對於經濟發展的影響
5.1對於勞動力供給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會直接導致主要勞動力比例的下降,造成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從而影響著就業結構的變化,衝擊著經濟發展。同時,老齡人口的再就業也會影響青年勞動力的就業,由此人口老齡化也會加劇日益增長的應屆大學生和就業崗位有限的矛盾。
5.2對於消費結構的影響
人是消費的終端,不同的年齡結構對於消費結構也是不同的。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社會將會由生產性社會向消費性社會轉化。因為老年人口主要是消費人群。而同時更多的生產成果用到消費上,使得社會和家庭的撫養負擔加重這,也會造成再生產投人的減少。
5.3人口總量的持續增長
隨著經濟發展,老齡化進度的加快,成都市即將面臨勞動力減少的尷尬,成都市多年以來經濟的快速增長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有利的人口結構以及充足的勞動力數量,而面對即將到來的勞動年齡人口數量減少,如何妥善地使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增長必然成為需要研究的重要問題。老齡化問題提高了社會負擔的係數***勞動人口與被撫養人口的比例***,也同時影響老年人的生活水平。
6.針對成都市人口老齡化現狀的對策及建議
6.1建立健全養老保障制度
6.1.1進一步擴大養老保障覆蓋面,建立新的農保模式,解決農村養老問題。
對於成都而言,應該統籌城鄉,先行先試。成都市就此可以大膽探索充分發揮創新實幹精神。也可以學習類似《珠海市農民和被徵地農民養老保險過渡辦法》的相關檔案,在全市開始建立健全農保制度。
6.1.2倡導個人家庭養老。
四川省的經濟水平決定在現階段還需要繼續提倡家庭養老,特別是在農村,繼續發揮家庭養老功能,提倡健康的養老方式,完善具有尊老敬老傳統優良品德的養老體系尤其重要。
6.1.3建立健全城鎮社群老年服務體系。
在城鎮,考慮日益增長的老齡化趨勢,應建立健全老年人服務體系,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陪伴、護理、緊急救護等各種服務,併為老年人群學習、文體等社會活動的需求提供條件。
6.2提高老年人口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貢獻和作用
老年人中仍有很大一部分是有體力,有知識,有經驗的高素質人才,充分發揮老年人力資源,可以一部分化解家庭社會在養老方面的矛盾,把他們的“餘熱”變成社會財富,促進經濟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可相對延長退休年齡。
結論
成都市作為一個未富先老的發展城市,必須積極應對老齡化現象,充分把握“人口紅利”的時間機會,對於目前的人口年齡結構狀況來說,在兼顧扶持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同時應積極進行經濟轉型,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與此同時抓住最後的勞動力低成本時機。當然尤為重要的是要轉變觀念,建立健全養老機制,將日益增長的老年人力資源利用起來,解決養老問題的同時也發揮老年人的作用。從根本上解決老齡化給社會帶來的壓力。
篇2
試談流動人口社會救助同城待遇問題
一、概念界定
“流動人口” 指現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不一致而生活遭受貧困的人,具體講就是指那些現居住在本市半年以上但其戶口登記在外省市的人口。由於這些人雖然在長沙市就業和居住,但卻不具備所居住城市戶籍,無法享受本地公民的各種社會公共服務以及享受同城待遇,所以被稱為“流動人口”。
二、流動人口社會救助同城待遇的現狀與問題
***一***住房救助待遇比較分析
流動人口和城市原住市民的居住差別懸殊。城市居民住房困難可以依照程式申請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然而根據長沙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申請的統一首要條件:申請者必須是擁有長沙市區常住城鎮戶口滿5年,由此看出流動人口被無情地排除在外。
在長沙市市民購買租用經濟適用房、廉租房過程中發現諸多問題還沒能有效解決的前提下,妄談將外來流動人口納入住房救助體系無疑是不具操作性的。此外,調查顯示,私人出租房***21.9%***、單位宿舍***31.2%***和工棚***34%***是流動人口選擇居住的主要渠道。其中居住在私人出租房的不滿意度最高,這些出租房大多位於長沙城中村,設施簡陋、安全衛生條件差,而且租金相對流動人口的收入來說並不便宜,每月的房租少則百元,多則六七百元,成為流動人口的一項大開支,特別是對於舉家外出的流動人口家庭而言房租是最大的支出專案。
***二***醫療救助待遇比較分析
由於工作和生活環境差、工作危險度高、就業流動性大,流動人口具有比一般農民和城市工人更強烈的醫療保障需求。從調查的情況看,如果外出期間生病,33.3%的流動人口選擇了自己到藥店買藥,14.9%的流動人口到街頭的小醫院、私人診所進行檢查、治療,42%的能拖則拖,不到萬不得已不去醫院,只有9.8%的人立即到正規醫院檢查治療;而將近六成的本地市民選擇了到正規醫院檢查治療。與此同時,我們還了解到,在曾經有住院經歷的流動人口中,73.6%的流動人口個人或家庭要承擔所有治療的費用;63.1%的人感覺住院的費用特別貴,32.2%的人感覺比較貴。
***三***子女教育救助待遇比較分析
調查顯示,13.5%的流動人口將學齡階段***中小學或幼兒園***的子女帶入城市一起生活,其中92.2%的流動人口子女正在上學。就讀公辦學校的佔近68%,民辦學校的有31%。這說明當前流動人口子女入學的情況比較好,基本做到了“應讀盡讀”和以公辦學校為主。但是,相比起本地子女,流動人口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上學費用高***47.2%***、入學困難***32.8%***、所在學校教育質量不高***10.4%***和學校離家太遠***7.5%***;而通過調查發現,本地子女***83.1%***基本上不存在入學難的問題。
***四***失業救助待遇比較分析
儘管許多流動人口從事的是城市居民不願從事的髒、苦、險、累的工作,但是由於職業門檻低、競爭充分,受經濟週期影響大等原因,也經常面臨失去工作的風險。在調查的流動人口樣本中有62.2%的人曾經有過失業的經歷,其中失業6個月以上的佔32%。失業期間,城市居民可以通過失業保險或補助渡過難關,但是流動人口沒有任何制度性的保障。在失業期間九成的流動人口靠以前的積蓄來維持生活,而沒有一個人靠失業保險或失業補助維持生活。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政府主體責任落實到位
首先,政府應從戰略高度重視流動人口社會救助同城待遇問題,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域性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關注流動人口市民化過程中社會救助同城待遇問題;其次,政府可以通過發放檔案、黨報黨刊以及電視、電臺等各種途徑消除城市市民排斥心理,促進流動人口的城市融入;然後,建立能夠專門的流動人口問題解決機構,專門負責和協調處理流動人口生活受困問題;再者,政府可以把流動人口社會救助工作作為各級政府的績效工程,納入各級單位年終目標考核共同促進城市流動人口生存和發展問題的解決;最後,政府必須培育流動人口社會資本確保流動人口的各種權益,尤其是能夠按時結算工資。
***二***提高流動人口社會救助認知以養成社會救助權利觀
流動人口的社會救助認知程度影響著其對社會救助總體滿意度。其實當前長沙市民政部門和工會都可以為此類情況的流動人口提供救助,但是流動人口基本都不知道,對社會救助缺乏認知會阻礙流動人口向城市政府提出社會救助申請。因此,在制定進城流動人口社會救助政策後,應當強化宣傳,提高流動人口對社會救助認知程度。在流動人口集中的地如工地、廠區等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網路等多種方式和渠道,進行宣傳講解,把社會救助的範圍、物件、申請審批程式和申報所需材料等作為宣傳重點,提高流動人口對救助的認知程度。
***三***優化資源配置以取得“市民-流動人口”救助平衡發展
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有流動人口的一份力量,特別是那些高危行業,大部分也都是流動人口在頂崗,流動人口與市民並不能在同一水平線上分享城市社會救助體系帶來的服務供給。通過對長沙市的實證分析得知,價格低廉的廉住房和經濟適用房是建來解決城市弱勢居民的住房問題的;大多數中小學校按照一定定額的學位來收納流動人口子女,但城市子女卻不受限;城市失業人員可以在一定期限內領取失業救濟金來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但流動人口卻只能依靠前期存款或者親戚朋友相互幫忙相借才得以繼續在城市生存;城市居民生病可以通過醫療救濟等方式報銷大部分的比例,但是同樣是生存在一個空間的流動人口生病只能靠自己。
***四***消除戶籍門檻以實現待遇同城
2014年7月份國務院終於頒佈《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二元戶籍制度將退出歷史舞臺,特大城市將實行積分落戶。對於長沙這類中小一線城市來說,現在打破城鄉二元制正當其時。一方面,長沙市政府可以建立以居住證為載體,建立健全與居住年限等條件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機制作為過渡。以連續居住年限和參加社會保險年限、勞動合同的簽訂等為條件,提高流動人口勞動合同簽訂的權利意識以及參保意識的同時,讓他們逐步享有與長沙戶籍人口同等的子女教育資助、就業扶持、住房救助、失業救助、醫療救助、生活救助等權利。另一方面,等進城流動人口基本上享有城市社會救助同城待遇的時候,完全消除城鄉二元戶籍制度,身份證號碼作為唯一區分憑證,不存在城裡人和外來人口之分,在城鄉戶籍完全融合的基礎上,流動人口問題也將迎刃而解。
關於人口問題論文參考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