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財政政策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6日

  在國際經濟動盪和調整中,中國經濟的執行和發展一方面保持了相對的穩定,另一方面也存在著不少隱憂,值得人們認真 研究 和冷靜思索。這裡僅就 財政改革和財政政策的兩個問題 作一點討論。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於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關於財政政策的兩個問題

  在國際經濟動盪和調整中,中國經濟的執行和發展一方面保持了相對的穩定,另一方面也存在著不少隱憂,值得人們認真 研究 和冷靜思索。這裡僅就 財政改革和財政政策的兩個問題 作一點討論。

  1、關於稅收增收的問題

  據報導,1998年,全國工商稅收完成8551.74億元,比上年增收1003.36億元。為此,國家稅務總局向國務院報喜,國務院也表示祝賀。單就稅務工作來說,完成了保八百***億***爭一千***億***的奮鬥目標,且是在相當困難的情況下實現的,說明稅務工作者付出了辛勤的勞動,作出了出色的成績,的確是可喜可賀。但是,如果從另一個方面來看,不一定值得慶賀,也許還有很多值得憂慮之處。

  大家知道,去年以來,為了阻止經濟增長不斷下滑,政府採取了一系列剌激經濟的擴張政策,從中央3號檔案,到三次降息,特別是8月份增發1000億國債,同時銀行配套1000億,地方配套500億,全部投入基礎設施,其力度不可謂不大。隨著大力度的財政啟動和投資拉動,第四季度的經濟增長明顯回升,保證了原定增長目標的基本實現。但是,由於單純的投資啟動,而消費增長乏力;特別是政府投資單兵獨進,而民間投資仍不活躍;再加上集中投資的效應遞減,因而,經濟啟動的實績與決策者的預期存在著明顯的差距。這不能說與我們的政策操作全無關係。

  首先,從 理論 上來看,財政擴張政策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實施:一是增加政府支出,包括通過增發國債和擴大財政赤字;二是減少稅收收入;或者二者兼施。但是,去年的財政政策卻出現了矛盾的情況。從支出看,是擴張性的,但從稅收看,卻是收縮性的。這一點,我們在第三季度的巨集觀 分析 報告***見《中國證券報》1998年10月24日***中已經有所揭示。實踐證明,我們的擔心並非多餘。從這裡也許可以為目前的政策用語找到某些依據,我們在發債和降息的同時,為什麼宣佈不改變原來適度從緊的政策?為什麼不用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明確用語,而使用漠糊的“積極財政政策”一說,其奧妙就在這裡。也許是鑑於1998年稅收增收的不利效應,財政部已經公開發布,1999年計劃的稅收增長率為65%,赤字1053億,應當說,這是一個積極可行的擴張性的政策選擇。

  其次,1998年的GDP的增長率為7.8%,其中, 工業 增加值的增長率為8.8%,而工商稅收的增長率達到了13.3%.稅收增長明顯超過了經濟增長。不僅如此, 經濟增長是按不變價格 計算 的,而稅收增長是按現行價格計算的,而同年的物價指數比上年下降了2%,如果再加上物價的 影響 ,二者的差距更大。雖然“加強徵管,堵塞漏洞,懲治腐敗,清繳欠稅”是構成稅收增長的重要因素,但是,稅源不足是十分明顯的。在稅源不足的情況下實現了稅收的大幅度增長,有無橫徵暴斂、竭澤而漁的事情發生,我們不敢妄斷,但是據筆者在基層瞭解,為了完成稅收任務,由於虧損 企業 徵不上來,加重盈利企業負擔和提前收稅的現象時有發生。其對經濟增長的不利影響則是不言自明的。

  再次,也許最重要的一點是,稅收的徵繳是面向所有企業和納稅人的,也就是說,這增收的1000億元是由國有和非國有部門的所有企業創造的,而政府增加的財政支出卻是集中投向國有部門的。大家知道,由於體制的原因,國有部門的效率低於非國有部門,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種用財政手段把資源從效率高的非國有部門集中起來,再投向效率較低的國有部門的作法,不僅不是一種帕累託改進,而且是無效率的。它使非國有部門面臨著一個更緊的巨集觀環境。

  應當特別指出的是,近20年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因素很多,稅收減免,藏富於民是一個重要原因。事實上, 歷史 上太平盛世的出現大都與實行輕瑤薄賦的政策有關,而由盛轉衰的原因中,官員的橫徵暴斂是一個重要方面。由此看來,對於稅收超千億,我們絕不可盲目樂觀,就象對於居民儲蓄存款的高速增長不可一味看好一樣。應當將其放在整個經濟執行的全域性中,作出恰當的評價和權衡。

  2、關於增加政府支出的方式和方向問題

  自亞洲 金融 危機暴發以來,中國調整了經濟發展的政策方向,實施了以啟動國內需求的政策。增加政府投資,發展基礎設施,成為主要的選擇。這一舉措對於中國經濟在去年第四季度的回升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作用並不如預期的那樣顯著,回升能否持續仍然是一個沒有解決的問題。

  首先,增加政府投資,並且投向基礎設施,這一選擇無疑是正確的。但是過份依賴和使用不當,也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其原因在於:一是基礎設施投資大,週期長,在政府財政收入不足的情況下,可以靠發債籌資,但最終的還本付息仍然受到財政收入的制約;二是基礎設施的回收要靠使用者付費, 中國 在基礎設施突破瓶頸約束以後出現的閉置現象表明,基礎設施也不是一投就準,也可能帶來壞帳。特別是政府從事這類投資,由於資金不足,往往迫使銀行貸款,加之運營效率較低,其帶動作用和未來效率將大打折扣。三是外資進入是增加國內投資的重要條件,但外資進入是有條件的。美國要求中國開放債券市場,以利外國投資基礎設施,並以此作為中國加入WTO的條件。四是在消費預期看淡的情況下,基礎設施投資的帶動作用有限。

  其次,增加政府投資是啟動 經濟 的一個重要方面,但其效應卻呈現出遞減趨勢。如果說在傳統計劃體制下,經濟的啟動和剎車都是從投資入手,而且其效應迅速而明顯,那麼,在市場化推進到今天,中國經濟週期波動已經開始從計劃週期轉向市場商業週期的情況下,僅有政府投資的啟動就顯得明顯不足。事實上,自去年8月以來,政府進行了大規模的投資擴張,而經濟回升的幅度很小,價格和就業也變化不大,甚至失業還在繼續擴大。不僅如此,由於基礎設施方面的國家壟斷和投融資體制上的障礙,不僅投資效率很差,而且出現了大量的“豆腐渣”工程,如浙江的海堤,雲南的公路,重慶的江橋。因此,儘快放棄國家在這方面的壟斷,允許民營資本進入,推進基礎設施的民營化,採取公開招標競價方式,實現投融資體制的市場化,勢在必行。有人把上述“豆腐渣”工程的出現歸罪於私人承包者的進入,這是一種大的誤解。試想想,如果不是國有公司壟斷,然後層層轉包,從中牟利,而是讓私人公司進入,與國有公司競標,同時加強和鍵全工程監理及制度,這類 問題 就可逐步減到最小。

  再次,阻礙當前經濟復甦的關鍵在於人們的預期看淡,而預期不穩又與大批職工下崗待業,收入預期降低, 社會 保障和醫療制度改革,支出預期增大有關。因此,如果我們轉換一個觀察問題的角度,就會出現一個新的局面。1998年發行國債6590多億,除2700億用於補充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一部分用於國債的還本付息,一部分用於增加基礎設施投資,1999年計劃增發3165億國債。如果把發行國債籌集的資金除增加投資外,拿出一部分用於解決社會保障問題,或者再增發一部分社會保障特別國債,就可能通過穩定預期,啟動消費,進而帶動民間投資。這樣既可以活躍經濟,又可以推進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須知,社會保障欠帳是過去長期形成的,低工資,個人不能積累;利潤全部上繳, 企業 無法積累,國家拿去建了新的企業,因此,這筆錢國家遲早是要拿出來的。通過增發國債償還過去的欠帳,也許是 目前 可供選擇的一個重要舉措。至於國債的還本付息則可以有不同的辦法可供討論和選擇。

  由於過去該積累而沒有積累的社會保障基金用於投資建設了新的國有企業,因而,這部分國有企業就是這些國債還本付息的最後保證。但是,如果我們在 金融 體制改革上能夠推進一步,這個問題就會出現新契機。即在增發社會保障特別國債的同時,建立相應的基金管理公司,由基金管理公司進行運營,同時進一步放寬其經營渠道和經營限制,不僅可以進行債權投資,而且可以進行股權收購和股權投資,這樣,股本盈利所得到的現金流就可以用來支付當期的利息。不僅如此,股權現金套現和抵押貸款再投資,就可以放大投資的乘數作用,也使國債還本有了保證。這不僅可以把社會保障體制的改革真正推進一步,還可以促進銀行金融體制的改革。當然,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基金管理公司的規範運作和嚴格監管是一個重要條件,否則,象現在很多地方那樣,隨意把社會保障資金挪作他用,用於改善社保部門和管理公司的辦公、居住和生活條件等,再好的制度設計都會走到它的反面。

  篇二

  關於我國財政政策的轉型問題

  [摘要] 由於國際和國內 經濟 形勢的變化以及東南亞 金融 危機的 影響 ,我國自1998年開始啟動積極財政政策,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快速健康 發展 。幾年的實踐證明,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是非常正確的,對於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拉動經濟增長、刺激投資需求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近兩年來,我國經濟執行已進入新一輪快速、穩定增長期,民間、地方政府投資能力迅速擴大,我國投資總量的增幅過大,同時貨幣供應量增長偏快,物價上升,通貨膨脹壓力加大,如果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將形成逆向調節並加大經濟健康執行的風險和阻力。因此必須實施財政政策的轉型。

  [關鍵詞] 積極財政政策; 積極財政政策轉型; 穩健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是一國政府為了實現一定的巨集觀經濟目標而調整財政收支規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導原則及其相應的措施。它是由稅收政策、支出政策、預算平衡政策、國債政策等構成一個完整的政策體系。

  財政學 理論 根據財政政策在調節國民經濟總量方面的不同功能,將財政政策分為擴張性、緊縮性和中性三類。中性的財政政策是指財政活動對 社會 總需求的影響保持中性,財政的收支既不會產生擴張效應,也不會產生緊縮效應。財政政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政策的中性。

  200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決定,自2005年開始我國將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財政政策為何轉型以及如何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已經成為當前及今後廣大財政理論及實際工作者需要探討和 研究 的課題。

  一、積極財政政策出臺的背景

  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在一定程度上以適當擴大財政赤字和國債發行規模來實現國民經濟持續適度增長和社會穩定的目標。

  我國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是在 中國 出現了外部影響的不確定性增加,國內有效需求不足,投資、出口和經濟增長乏力等情況下,在政策環境允許的限度內,所採取的一種階段性或反週期性的適度擴張政策。從本質上講,積極財政政策是一種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主要以國債和支出兩大政策工具的運用為主。

  我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1997年7月爆發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在1998年逐漸顯現,尤其是外貿方面受到的衝擊更為明顯。外貿增長幅度明顯放慢,並於1998年5月出現負增長,極大影響了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這種形勢客觀上為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創造了基本條件。

  二是中國經濟處於週期性低谷階段,經濟增長明顯趨緩,並出現通貨緊縮跡象。同時,物價水平持續負增長,居民消費價格和商品零售價格均下降,通貨緊縮顯現。

  三是買方市場全面形成。1997—1998年我國出現了全域性性的“買方市場”,絕大多數產品供給能力大量閒置,有效需求不足成為影響和制約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

  四是貨幣政策效果不佳。儘管貨幣政策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放鬆銀根、刺激需求的政策,中央銀行先後多次降低存、貸款利率,並取消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限額控制,降低準備金率等,但貨幣政策沒有產生足夠明顯的政策效果,其操作空間和餘地已經相對狹小。

  在上述背景下,為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快速健康發展,我國自1998年開始啟動了積極財政政策。實行7年的積極財政政策對於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拉動經濟增長***平均每年拉動經濟增長1.5—2個百分點***、刺激投資需求、增加出口、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緩解收入分配不公等方面起到了顯著的作用。

  二、積極財政政策轉型的原因 分析

  從世界各國的實踐經驗看,擴張或緊縮性的財政政策通常是一種短期的臨時性反經濟週期手段,長期實施則有可能導致財政風險增加並會對經濟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在運用財政政策調控巨集觀經濟、刺激經濟增長過程中,都會遇到財政政策的適時調整和轉型 問題 。

  我國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初衷是希望通過擴大政府投資使總供求均衡維持在接近充分就業均衡的水平,利用投資轉化的收入效應改變居民消費預期、提高邊際消費傾向、增強民間投資意願,最終使市場機制恢復自主執行能力,經濟增長恢復內在的秩序。這也是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通行做法。但是作為一項反週期調節的政策,積極財政政策始終未能在刺激有效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恢復經濟自主增長方面產生明顯的效果,投資需求越來越依賴政府,對居民消費拉動弱,而政府消費率卻節節上升。

  特別是近兩年來,我國經濟執行已進入新一輪快速、穩定增長期,民間投資能力迅速擴大、外部經濟環境改善。同時,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堅持“五個統籌”、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 科學 發展觀已經箭在弦上,作為巨集觀經濟重要調控手段的財政政策本身為適應這種變化而作出相應的調整也在情理之中。

  積極財政政策轉型,並不意味著財政將從建設投資領域全盤推出,而是賦予其更多、更重的巨集觀調控戰略職能。實際上是要將短期策略性財政政策逐步轉向中長期的戰略性財政政策,或是要將積極財政政策逐步轉向均衡財政、協調財政或者中性財政,它是包括財政調控目標方向、調控手段組合、調控方式 方法 的適時、適度轉換在內的一個系統工程。

  從當前的突出問題來看,隨著民間的以及地方政府驅動的投資明顯趨於活躍和旺盛,我國投資總量的增幅過大,同時貨幣供應量增長偏快,物價上升,通貨膨脹壓力加大,取代通貨緊縮而成為經濟執行中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擴張性的積極財政政策畢竟是巨集觀“反週期”操作適用於經濟低迷階段的政策型別,當通貨膨脹逐漸成為影響巨集觀經濟發展的壓力時,繼續實施這一政策,將形成逆向調節並加大經濟健康執行的風險和阻力。因此必須實施財政政策的轉型。

  1、財政政策轉型有利於逐步化解累積的財政風險

  積極的財政政策持續7年來,期間僅發行的長期建設國債就達到9100億元之巨,財政赤字率從1997年的0.78%上升到了2003年的3%,國債餘額已經超過26000億元,債務負擔率已經從1998年的10%上升到2003年的約20%,累積的財政風險愈益加大。若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不排除爆發財政危機的可能性。

  2、財政政策轉型有利於抑制部分行業過度投資和通貨膨脹壓力

  2003年下半年以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投資增長過快對原材料及 交通 、煤、電、油、運等方面造成了相當大的壓力。農業特別是糧食生產連續多年減產,糧價逐步攀升,帶動了居民消費品價格的明顯上升,此外由國債投資及其配套貸款所引發的貨幣貸款增長過猛所形成的通脹壓力增大。因此通過國債投資的適度調整,減少對生產專案和基礎設施的投資,可以引導銀行相應地減少對城市建設和房地產業等的貸款規模,從而抑制對生產資料及投資品的市場需求,併為減少貨幣供應量和抑制通脹提供寬鬆條件。

  3、財政轉型有利於市場 經濟 完善和 科學 發展 觀的實施

  完善市場經濟要求更多地運用經濟和 法律 手段來發展經濟而不是行政計劃 方法 。國債資金投資是政府投資,由國家集中發行,過多的資源集中在政府手中,增加了資源配置中的計劃、行政色彩,妨礙了市場化改革程序,淡化了市場機制的作用,不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長期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將會抑制微觀經濟活力的發揮,偏離市場化改革方向。因此國債適當淡出並減少生產投資,增加對 社會 公共事業的支援,將有利於促進投資的合理性和市場機制的建立,有利於擴大消費和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

  4、財政政策轉型有利於克服“擠出效應”

  “擠出效應”是指由於政府擴大赤字、增發國債而引起對民間部門資金供應的減少,從而減少民間投資的現象。當前一些領域制定的入市門檻對民間資本來說還是很高,同時民間投資的融資渠道不暢,在社會可利用資本資源一定的情況下,過多的發行國債意味著政府支配使用的資源增加,而民間部門支配使用的資源減少,投資能力減弱,不利於投資主體多元化的形成。

  在上述情況下,中央提出2005年開始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是符合我國現階段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和巨集觀調控的客觀需要的,是又一次科學的相機抉擇。

  三、如何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

  穩健的財政政策意味著通過適當控制和減少財政赤字與國債規模、優化國債支出方向、適當增加社會公共開支,達到有效地規避財政風險,減少國債資金安排使用中的負面 影響 ,更好地促進財政穩定增長、提高經濟建設資金運用效果,加快公共財政制度建立,最終達到保證國民經濟快速、穩定增長和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1、調整優化國債資金的投向和結構

  國債資金首先保證在建專案的掃尾,確保南水北調、西電東送、青藏鐵路等國家重大專案的投入和建設,以保持必要的政策連續性。增加對經濟結構調整的支援,重點向 農村 傾斜、向結構調整傾斜、向中西部特別是西部地區傾斜、向生態環境建設傾斜,並嚴格控制除西部大開發專案外的新開工專案,堅決制止低水平重複建設和過度超前建設,保證工程質量。加強國債資金管理,擴大國債資金實行工程招標採購、集中支付的範圍,全面推行追蹤問效管理,強化國債資金使用的監督檢查,提高國債資金的使用效益。

  2、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支援經濟結構優化和社會協調發展

  穩健的財政政策並不意味著政府公共支出可以採取無所作為的態度,而是要求對政府公共開支“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重大調整。當前需要進一步按照科學發展觀和公共財政的要求,著力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和國債資金投向結構。資金安排上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有促有控。一方面緩解當前的結構性失衡和市場供求矛盾, 另一方面,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社會領域加快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對不符合產業升級要求的經濟過熱行業,政府財政資金包括國債資金應當不再投入;對不符合公共財政要求的一般競爭性領域的政府開支“越位”領域,財政投入應當堅決退出;對屬於公共財政範疇的,涉及到財政“缺位或不到位”的需要加強的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主要是農業、社會保障、生態和環境保護、公共衛生、義務 教育 、 科技 研發,以及欠發達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等,需要加大投入和支援的力度,努力促進“五個統籌”和全面協調發展。

  3、進一步優化稅制結構,加強稅收徵管

  要大力推進財政體制和制度改革創新,為市場主體和經濟發展創造一個相對寬鬆的財稅環境,建立有利於經濟自主增長的長效機制。要在保持財政收入持續穩定較快增長的基礎上,大力推進有增有減的結構性稅制改革。第一,要堅定不移地推進增值稅轉型改革,將增值稅由生產型轉變為消費型。第二,統一合併內外資兩套 企業 所得稅制,調低現行33%的比例稅率,規範稅前列支,增加必要的扣除,為企業公平競爭創造良好的稅收環境。第三,要改革和完善農業稅費制度,停徵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增加農民可支配收入。第四,擴大資源稅的徵稅範圍;結合排汙費的改革,開徵環境稅;結合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開徵社會保障稅;開徵遺產稅與贈予稅等。同時要進一步加強稅收徵管,把該徵的稅儘可能如數徵上來,壓低非政府部門的可支配收入,減少經濟執行中的擴張因素。

  4、拓寬民間投融資渠道,加大財政對中小企業的支援力度,全面啟動民間資本

  要堅持“不與民爭利”的原則,在政策上加以引導扶持,搭建民間資本進入的平臺。一是放寬對民營企業的市場準入限制,拓寬民間投資的渠道和領域,取消對民間投資競爭性行業的各種限制,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 金融 領域、公共領域等。二是加大整頓市場經濟秩序的力度,增強執法的透明度,保護公平競爭,努力消除地方市場分割和部門壟斷,為民間投資創造一個寬鬆的外部環境。三是在財政政策上大力支援中小企業的發展。主要包括規範和簡化稅制,防止對民營企業的稅收歧視,同時取消不合理的收費,為中小企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四是建立健全中小企業金融支援體系,在資金上對中小企業給予同等待遇,對其發展給予資金支援,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 問題 。

  5、加大投入,減輕農民負擔,著力解決“三農”問題

  發展農業,財政政策必須有所作為。要積極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 研究 解決:三農“問題,努力加強農業,發展農村,富裕農民。當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中存在許多矛盾和問題,農業基礎仍然比較薄弱,農民收入仍然較低,財政要站在全域性的高度,按照統籌城鄉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要求,把解決”三農“問題放在突出位置予以大力支援。要調整公共財政資源的分配格局,逐步實現公共財政覆蓋農村並向農村傾斜。要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包括擴大對農村地區道路、水利、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的投資,增加對農村教育、科技、公共衛生的投入力度,通過轉移支付,增加對農村財政供養人員的財政補貼。要取消現行的農業稅、農業特產稅和各種收費,實行城鄉統一的稅制。

  6、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保障制度是社會的“穩定器”、“安全閥”。因此要花大力氣加快完善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和體系的建設,建立完善、規範的社會保障資金收繳體系,制定與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適應的社會保障標準,實現社會保障物件管理和服務的社會化;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首先建立統一的覆蓋城鎮所有勞動者的社會保障體系,最終覆蓋到包括農民在內的全體社會成員;建立多渠道籌資模式,解決社保基金缺口問題;加快社會保障體系法制建設,推進社會保障制度化建設,儘快構建獨立於企事業單位之外的、資金來源多元化、保障水平規範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有 中國 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一是逐步提高中央和地方財政對社會保障的支出比重。做好“兩個確保”工作,真正落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職工養老、醫療和失業保障制度改革。二是通過國有股減持、資產置換、土地拍賣等方式變現部分國有資產,補償養老基金的不足。三是在合適的時機,將社保資金由收費改為徵收社會保障稅,實現社保資金的法制化和規範化管理。

  參考 文獻 :

  [1]《實施穩健財政政策,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金人慶,《人民日報》***2004年12月7日***

  [2]《淡出積極財政政策的對策思考》,孫其龍,《財政與稅務》***2004年第1期***

  [3]《積極財政政策轉型研究》,林躍勤》,《經濟研究參考》***2004年第86期***

  [4]《積極財政政策的“淡出”:必要性、條件與對策》,安體富,《財政與稅務》***2003年第12期***

  [5]《財政政策目標重新定位及其改革思路》,夏傑長,《經濟學動態》***2004年第10期***

  [6]《明年財政政策為何舍“中”取“穩”》,閻坤,於樹一,《上海證券報》***2004年12月8日***

  [7]《從“積極”到“穩健”:財政政策轉型》,賈康,《中國經濟時報》***2004年12月7日***

  [8]《體制性約束經濟失衡與財政政策》,呂煒,《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2期***

  [9]《關於中性財政政策的幾點看法》,高培勇,《經濟參考報》***2004年8月18日***

  [10]《中國擴張性財政政策退出的五個理由》,劉尚希,《證券市場週刊》2004年11月17日***

  [11]《“十一五”時期調整財政政策的若干選擇》,樑尚敏,陳少強,《巨集觀經濟研究》***2004年第7期***

貨幣政策對股市的影響論文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論文
相關知識
房地產關於財務管理論文例文
關於財務報表論文
關於財務風險論文
關於財務管理論文參考
關於財務分析論文參考
關於財務分析論文範文精選
高中政治必修四關於哲學的小論文
制約我國網路財務發展的相關問題與對策論文
關於電視新聞論文
關於學前教育論文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