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的來源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4日

  郵票是郵政機關發行,供寄遞郵件貼用的郵資憑證。傳送者為郵政服務付費的一種形式。那麼,?

  郵票起源於郵政,是為了郵政通訊的需要而產生的。郵票誕生前,歐洲各國郵政大多實行由收信人繳納資費的方法,按路程遠近確定郵費的多寡將郵費寫在信封上,由送信人收取;有的國家還規定議員、大臣等政界要人寄信免資,因而整個郵政費用就壓在一般平民使用者身上。由於昂責的郵費超過了收信人的經濟支付能力,所以寄信收信雙方常將事先約定的訊號標在信封上。收信人以支付不起郵費為由而拒收信件,自然免不了引起爭執。

  為此,英國人羅蘭·希爾從1835年開始研究英國的郵政改革問題,在1837年1月出版了著名的小冊子:《郵政改革的重要性和實行辦法》。在書裡,他提出了郵政改革的建議:①由寄信人預付郵資;②英國本土範圍內,郵寄重量每半盎司統一收取1便士郵資;③郵資收款問題“可以用一小塊印上戳記的紙來解決”“這種紙大小與郵戳相仿,背面塗有一層薄膠,人們只要弄溼背膠就可以貼在信的背面,從而不必再到郵局面交信件。”

  羅蘭·希爾的3條建議,得到英國政府的讚賞,這就是現在作為各國郵政所沿用的由寄件人預付郵資,均一郵資制和背膠郵票。建議中的“只要弄溼背膠就可貼在信的背面”的“印上戳記的紙”就是1840年5月1日在倫敦發售的“黑便士”郵票,也就是流傳至今讓億萬人為之傾倒的郵票.

  世界第一枚郵票是在英國,在西元一八四零年五月六日發行維多利亞女王

  像的郵票,這一枚郵 票鼻祖以黑色油墨印刷,面額一便士,世稱「黑便士」.發明郵票的是羅蘭希爾.羅蘭希爾是 英國人,西元一七九五年誕生於英國密特蘭城。黑便士發行前,英國已有郵政服務。當時手續複雜、郵資也很貴,是以路途的遠近計算,不但 信裡的附件要一件一件分開算,信封也要另外收費。所以當時人們寫信大都不加封套以節省郵 資。當時的郵資是由收件人負擔。由

  於郵資太貴了,收件人常會因為付不起郵資而將信回。

  有些人甚至想辦法取巧,互相約定在信上做暗號,收信人一看到封面就能猜到信的內容,也就 不必付錢收信。這樣一來,信差就無法收到郵資,常常白跑一趟。

  看到這種情形的羅蘭希爾,就決定要改革紛亂的郵政。於是,羅蘭希爾想出一討套妥善又制度的方法。向政府提出預付郵資和統一郵資的建議。為了配合這個制度,羅蘭希爾建議郵政局印 制郵票,每一枚面值一便士,作為預付郵資的憑證。由寄件者先付郵資,不管路程遠近,在規 定的重量內的平信,一律收費一便士,賣給寄信人貼在信封上,做為郵資已付的標籤。

  郵票保養常識

  第一,收藏郵票一定要使用乾燥的小護郵袋,或者是乾燥的小玻璃瓶,或者是乾燥的集郵冊,一般而言,集郵冊和護郵袋比較常用。

  第二,一定要重視郵票存放的的環境。不管是用集郵冊還是用護郵袋收藏郵票,首先不能長期處於日光照射之下,否則可能引發郵票變色;其次,不能處於潮溼的環境中,因為郵票是紙質的,有比較強的吸水力,很容易發生黴變。所以最好將郵票收藏在陰涼乾燥的地方,可以配合放一些乾燥劑。

  第三,如果是選擇集郵冊收藏郵票的,還要注意集郵冊擺設方法,千萬不能夠水平擺放,這樣時間一長,冊子內的郵票會被書的重量擠壓地出現痕跡,因此,集郵冊的擺法應該像圖書館內的書一樣,站立並列存放,不能讓它東倒西歪,冊子與冊子之間也不宜太多緊密,留出一些空隙。

  第四,平常觀賞或者移動郵票時一定不要直接用手接觸,要用專門的小鑷子夾取,因為手指上的往往會有油性的分泌物,可能會在郵票上留下指紋,時間一長,痕跡會顯現出來,從而會破壞郵票的品相。

  第五,如果不小心用手接觸了郵票,從而使郵票上出現了指紋或者油印痕跡,那麼就用脫脂的棉花棒蘸少許汽油或酒精輕輕擦拭,需要注意的是,擦一下換一個棉球,這是為了防止把棉球本身沾上的油跡再粘到郵票上,當痕跡差不多擦乾淨了,用清水洗漂洗一下,最後把它放在吸水性好的紙張上吸乾。

  第六,收藏時間一長,有些郵票難免會出現黃斑,這時候,可以試試泡一杯熱牛奶,然後在熱牛奶中加入少許的精鹽,再把出現黃斑的郵票放入熱牛奶中浸泡,一定要讓整張郵票全部浸入牛奶中,大約泡個一個多小時,再取出郵票,黃斑基本上能夠消失,然後再用清水漂洗一下,將郵票放在吸水紙上晾乾。

  第七,由於郵票是紙張所制,所以很容易發生褶皺的現象,遇到這種情況時,可以將褶皺的郵票放在清水中浸泡十幾分鍾,然後放在兩張吸水紙之間用平整的玻璃板夾緊,幹後就可以恢復。

  第八,郵票不能長期存放著不動,也要隨時開啟集郵冊來翻動翻動,否則會有灰塵堆積在上面。

馬拉松比賽的來源是什麼
鹽的來源是什麼
相關知識
郵票的來源是什麼
月餅的來源是什麼
馬拉松比賽的來源是什麼
鹽的來源是什麼
情人節的來源是什麼
測試職場上你心累的來源是什麼
國慶的來源是什麼
關於父親節的來源是什麼
脂肪的食物的來源是什麼
親迎習俗的來源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