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返鄉創業典型事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任何事情一定要有決心去做才能做好,創業就是那樣。看看那些返鄉創業的事例,學習他們的方法,感受他們勇於創業的精神,激勵自己的鬥志,從他們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4位大學生養泥鰍創業,從負債40萬到年賺百萬

  提起大學生創業,不少人會想到電子商務、資訊科技之類的高新產業。然而,在舟山市定海區,浙江海洋學院的4名大學生卻挑中了又髒又累的水產養殖,他們不挑梭子蟹、大黃魚這類“高大上”的海產品,偏偏和灰不溜秋的泥鰍看對了眼。2013年起,從負債40萬元到年收入上百萬元,從最初只想賺份“打工錢”到如今養殖基地擴張到省外,泥鰍遠銷海外……兩年來,4位“泥鰍兄弟”憑著一股韌勁,泥巴里翻出了“大動靜”。

  象牙塔裡“泥腿子”

  寒冬裡的定海區白泉鎮小展社群的泥鰍養殖基地,王小軍、賀龍興、胡秀峰3人正在整修池塘,為來年生產旺季作準備。而賈興魯則在江蘇連雲港的合作養殖基地照看著。

  “泥鰍兄弟”4人,是浙江海洋學院水產養殖專業的同班同學,其中3人2013年畢業,而王小軍繼續讀研究生。畢業之際,他們4人的想法出奇地一致:給人打工不如自己創業。“國家鼓勵大學生創業,我們正好用所學的水產養殖技術,打拼一份自己的事業。”

  創業,不能跟風。在舟山,大黃魚、梭子蟹等海產是百姓最為喜愛的餐桌美食,市場大、銷路好,吸引了眾多水產養殖戶。可王小軍他們偏不願去大碗裡與別人搶食,決定養殖不起眼的泥鰍。“大學期間,我們跟著導師做過泥鰍養殖的課題,對傳統泥鰍養殖存活率低的難題有所突破,這也是我們決勝市場的法寶。”

  土地承包費、裝置投入費、基地改造費……估算下來,創業成本居然高達40萬元之多。“我們幾個都來自農村,家人沒法給我們太多支援。”王小軍說,籌集資金只能靠自己。於是,他們向朋友、親戚一遍遍講述創業方案,努力說服對方,終於湊齊了40萬元。2013年3月,4兄弟在白泉鎮小展社群承包下20畝地,挖塘搭棚,下田當起了“泥腿子”。

  泥鰍兄弟勤創業

  1個大棚、9口苗塘……漸漸地,泥鰍養殖基地雛形初現。隨後,“泥鰍兄弟”又斥資20多萬元,引進個大體肥的優質品種臺灣泥鰍用於繁殖生產。很快,40萬元啟動資金被花得一乾二淨,幾個小夥窮得揭不開鍋。

  這時,胡秀峰提議,在養殖場裡種些蔬菜,自給自足,解決生計問題。種地,對於這些農家娃來說並非難事,塘埂上很快就種滿了西紅柿、大白菜、豌豆等各種蔬菜。想不到的是,不起眼的塘埂竟產量驚人,有大量蔬菜剩餘。於是,他們把蔬菜賣掉,購買更多泥鰍苗。

  那陣子,他們常常凌晨起床,踩著載有幾百斤蔬菜的三輪車,去市場佔位賣菜。“起初,我們都很靦腆,不好意思張嘴叫賣,一天都賣不出多少,可一想到養殖場需要錢,大家都豁出去了,整個菜市場就數我們的吆喝聲高。”王小軍頗為自豪地說,有一晚,他們賺了500多元。

  “通宵賣菜雖然苦,但和養泥鰍遇到的困難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因缺乏大規模養殖經驗,養殖泥鰍栽了不少跟頭。對此,王小軍記憶猶新。

  2013年6月,首批泥鰍出塘在即。一天夜晚,養殖場突然停電,為泥鰍塘增氧的一個水泵停止運轉近一個小時   。等巡夜的賀龍興發現異常時,整整一塘泥鰍、近10萬條都死了。這對急需回籠資金的養殖場來說,無異於晴天霹靂。兄弟4人一邊默默吞下苦果,一邊加強夜間值班,輪流巡塘。王小軍戲謔地說:“養泥鰍可不容易,稍有粗心大意,它們就跟你玩命,幾萬條几萬條地死給你看!”

  資金匱乏、經驗欠缺、技術瓶頸……這些一度困擾養殖場發展的難題,並沒有難倒心懷夢想的4個年輕人。“創業哪有一帆風順的,經歷困難是正常的。只要挺過去,我們收穫的不僅僅是養殖場的成功,還有寶貴的人生閱歷。”正是這種以苦為樂的精神,讓“泥鰍兄弟”逐漸走向成功。

  天道酬勤苦為樂

  在前陣子舉行的“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中,“泥鰍兄弟”的參賽專案“舟山臺島鰍業有限公司創業計劃書”從10萬件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了計劃類農林漁牧方面的金獎。

  小小的泥鰍養殖為何能受到評委青睞?養殖場簡陋的平房內,王小軍端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泥鰍燉豆腐,回答了這個問題。“傳統的土泥鰍,個小肉少,養殖週期長,利潤少;而我們養的臺灣泥鰍,平均一條重2兩,個大肉肥,口感鮮美,更具市場前景。”

  除了引進品種,技術創新是“泥鰍兄弟”獲得成功的又一關鍵。經過6年努力,王小軍等人在浙江海洋學院碩士生導師儲張傑博士的帶領下,突破了泥鰍育苗的關鍵技術——泥鰍幼苗敵害豆娘幼蟲的防控。利用人工育苗技術、開口餌料技術和敵害防控技術等三大核心優勢技術,泥鰍成活率從5%提升到了50%,而繁育成本下降一半多。

  2013年6月,獲得首筆銷售收入3萬元;2014年1月,接到溫嶺客商的第一份大額訂單,並正式註冊成立“舟山臺島鰍業有限公司”;2014年夏季,是養殖場豐收的季節,安徽、重慶、湖北等地的訂單紛至沓來……“泥鰍兄弟”一步一個腳印,夢想的光芒照進了現實,2014年公司銷售額達150萬元,前來洽談合作養殖的客商絡繹不絕。

  “我們打算在這裡建一個實驗室,繼續提高養殖技術。”說到對未來的憧憬,王小軍信心滿滿。新一年,他們既要鞏固原有市場,又要加快建立合作養殖基地,在全國各地推廣他們的苗種和技術。其中,江蘇連雲港的合作基地將繼續拓展韓國、日本等海外市場,讓泥鰍“遊”出國門。

  二:

  爬行女養牛創業建年產4百萬肉牛養殖場

  今年35歲的潘遠香是宜賓市屏山縣大乘鎮正直村村民,她3歲時因病致雙下肢癱瘓,系肢體二級殘疾人,只能用手爬行,大家都喊她“爬行女子”。她曾自卑和哀怨過,但擦乾眼淚後,憑著身殘志堅的毅力,她艱難求學和創業,建立了一個養殖場,還要帶動村民致富。她闖出了殘疾人奮發向上的心聲,闖出了絢麗多彩的美好世界,闖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人生之路坎坷不平,上天為你關閉了一扇門,自然也會為你開啟另一扇窗。我們的人生可能會遭遇不幸,但依然要選擇堅強。”潘遠香說。

  近日,記者來到屏山縣大乘鎮正直村,實地採訪了這位自強不息的“爬行女強人”和她的養殖場。

  禍從天降 小女孩學會堅強

  潘遠香的犇犇肉牛養殖場位於大乘鎮正直村石明組,地處一個偏僻的小山溝裡。記者趕到這裡時,潘遠香和工人正在切割草料喂牛。儘管之前當地有關部門作了介紹,但初見潘遠香還是帶給了記者強烈的震撼:她的下肢嚴重萎縮,只有上半身能夠活動,要挪動身軀必須靠雙手爬行。她此時正坐在地上,費力地用刀宰草。宰好的草料放在背篼裡後,她又使用雙手挪一步再把背篼往前拖一下。進入養殖場內後,她像招呼自己的孩子一樣,和場內的西門塔爾牛說話,並一一為它們喂草料。

  就是這樣一個潘遠香,卻建起年產值超4百萬元肉牛養殖場。

  3歲時,潘遠香因高燒不止被送到一傢俬人診所,經醫生搶救命保住了但卻不能直立行走。後經檢查發現,在治療過程中醫生不慎打壞坐骨神經。從此,潘遠香失去了行走的能力。從5歲起,只有上半身能正常行動的她,便在家廚房負責燒火煮豬食。至此再沒單獨“行動”過的她,在一次“意外”中學會了爬行。“在一次燒火中,多加了些柴火,火焰猛噴出來,把旁邊一堆柴火點燃了,把我嚇著了就摔了個跟頭,然後我下意識的往外頭爬。”

  學會爬行的潘遠香很興奮,她終於覺得自己不是廢人。從此,她開始試著洗衣、做飯、打掃衛生,盡力學會自己做家務。為了讀書,她堅持爬行上學。“夏天地面很燙,手掌心幾乎全是泡,冬天兩隻手全是凍瘡,紅一塊、紫一塊的腫得像泡粑。”潘遠香印象最深的是,自己用稻草編手套,由於技術不過關還沒到校就磨破了。“那時候家裡窮,下雨天手上沾滿了泥,只能到校前兩手搓搓就算了。”

  10歲才勉強上小學一年級,學習和生活對於潘遠香而言,都比常人艱難許多。別人做一遍就完成,她卻要付出數十倍的努力。艱難唸完小學和初中,她的成績一直保持班級前三,但繼續上學卻成了難事,無法正常行走的她被學校拒之校外。但潘遠香並不服輸,就在她快要絕望的時,高場職中的一位招生老師答應讓她入學,還為她爭取到了特殊照顧。當年,潘遠香的事情經媒體報道,迎來不少好心捐助,為她省去了三年的學費。

  生活磨礪 “爬行女”樂觀面對

  潘遠香2003年高中畢業後,先後又去學習了電腦和會計知識。2005年開始和人一起做家裝,她主要從事設計工作。“我們是典型的‘游擊隊’,做熟人的活以及他們介紹的家裝,幾年下來還是攢了一點錢。”

  潘遠香說,她2006年嘗試養鴨,辛苦了一年最終血本無歸。“虧了幾萬元,都是借的,壓力太大了。”正當她情緒極度低落的時候,她當年成家了。原本應該沉浸在婚姻的喜慶之中,丈夫卻在她懷孕期間離家出走,至今沒有訊息。談到這裡時,潘遠香神情顯得非常凝重。“兒子現在9歲了,送在我妹妹那裡讀書。家庭的事情都過去了,我現在全部的精力是搞好養殖場。”潘遠香對於家庭的變故不願多談。“兒子出生後過得十分艱苦,我的身體情況不好,連揹他都困難。在家人的幫助下,孩子慢慢長大,也十分健康,這是最讓人欣慰的事情。但孩子慢慢長大了,我這個殘疾媽媽給他帶來了自卑情緒。我必須學會堅強和樂觀,以此感染孩子。我也必須搞好自己的養殖場,讓孩子今後以媽媽為驕傲。”潘遠香說話間透露出堅毅。

  艱難創業 殘疾身軀撐起一片天

  兒子2歲時,潘遠香把他送到了幼兒園。幾年時間裡,潘遠香搞裝修、養雞鴨,事業上最終都沒有起色,還負了債。“受到打擊,我好長時間都沒有回過神。我想不通,自己努力做好了每一個環節,為什麼還是失敗呢?上天已經對我不公平了,我不能就此消沉,每天還是要樂觀面對生活的重擔。”潘遠香說,她又重回原點,腳踏實地重新從事自己的裝修行業,其它的就不要去亂想了。

  2012年,她開始四處瞭解和學習肉牛養殖,還專門請教了畜牧部門專家。說幹就幹,在親朋好友和政府部門的幫助下,養殖場2013年在她老家動工建設。“現在已投入了200多萬,除了養殖場建設外,肉牛的本錢很大。”潘遠香說,養殖場目前有42頭肉牛,還有75頭分給了屏山的農戶餵養。

  據潘遠香介紹,養殖場今年的計劃是出欄200頭肉牛,產值400萬左右。今後,她還將建一個肉牛屠宰場,形成一條產業鏈,直接面向市場。“預計6月就有一批肉牛上市,前來預購的很多,目前供不應求。”

  潘遠香說,她最大的心願是帶動附近村民特別是殘疾人共同致富。“養殖場今後繁殖的小牛將送給鄉親們餵養,我提供技術和飼料支援,並全部回收肉牛。牛的生長期在8—10月之間,鄉親們每頭牛能賺5000元左右。”潘遠香告訴記者,?如今,肉牛專業合作社已經成立,他們走上了養殖場加養殖戶互惠互利共贏的發展之路,市場前景良好。

  潘遠香的想法贏得了鄉鄰們的尊重。58歲的村民潘洪清說,潘遠香雖然殘疾,但幹事有魄力,深得大家信任。“她建養殖場的時候,我和其他村民經常來幫忙,我還借了2萬元給她。我今後也準備養幾頭牛,這樣既能照顧家裡,每年也有上萬元的收入,不必出門打工了。”

  學駕駛開車夢今年能實現

  在潘遠香的家中,她購置了一臺安裝在汽車上的殘疾人操作裝置。“開車也是我的夢想”,潘遠香說。

  其實潘遠香從小讀書、在家人的不理解下非要讀高場職中。按照當地人的說法,等她長大了,隨便擺個攤攤,找個人家嫁了。但是在潘遠香內心深處,從來就沒有放棄過要努力過上好日子。

  潘遠香說,從小一個親戚要經常騎摩托車進城,那個時候他很喜歡進城去,因為羨慕城裡人的生活,雖然她身體殘疾,卻立志要通過自己的雙手過上正常人的生活。

  “我沒有覺得哪裡不對勁,也沒有感覺到自卑。”潘遠香談到別人用異樣眼光看他時候說。潘遠香說,她還在上海學習駕校,能夠開車也是她的夢想,也許今年就能實現。

  據屏山縣殘聯負責人介紹,潘遠香的肉牛養殖場帶動了23名周邊殘疾人發展肉牛養殖,殘疾人家庭年增收1萬元以上。潘遠香身殘志堅,自強創業,她的堅強和樂觀感染著身邊的每個人,同時帶動周邊更多殘疾人和貧困村民發展肉牛養殖,幫助他們共同致富,將自立、自強的道路向著更加廣闊的天地延伸。“潘遠香是殘疾人創業中的典型,市縣對她的養殖場都十分重視,並給予了政策支援。目前,省市縣殘聯打算將潘遠香的自強創業事蹟在全國相關會議上進行交流。同時,我們將聯絡畜牧等部門,為潘遠香的養殖場提供支援和幫助。”該負責人說。

農民回村創業致富案例
農民回家創業致富事例
相關知識
農民返鄉創業典型事例
農民返鄉創業典型事蹟材料
農民返鄉創業典型事蹟
農民返鄉創業典型案例
農民返鄉創業典型例項
農民返鄉創業致富事例
農民返鄉創業成功事例
農民返鄉創業先進事蹟報告
農民返鄉創業先進事蹟
返鄉創業典型事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