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論文發表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30日

  從古到今,不管社會怎樣變化,但是人們對音樂的喜歡一直就沒有變過。它能夠陶冶情操,舒緩人的心情,是人放鬆自己的最主要方式之一。下文是小編給大家整理收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巧借器樂提升心理素質水平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1-22年***》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心理素質是人全面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

  筆者自25年起在音樂課堂引進電子琴實施課堂器樂教學,對器樂教學提升學生心理素質水平進行了有益的探究,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一、心理素質簡述及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1、心理素質簡述

  人的素質大致劃分為生理、心理、社會三方面。心理素質1是素質的核心、是人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素質的形成必須建立在心理素質的基礎之上。

  心理素質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非智力因素、智力與能力因素、心理現狀因素和社會適應因素。

  2、初中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及分析

  初中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厭學、畏難、缺乏自信與毅力、自我認識不足、團隊合作能力差等。初中生的心理特徵具有不穩定性,學生的好奇心理及學習興趣持續時間短,容易出現厭學心理。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加與新鮮感的減退,逐漸產生畏難與放棄等消極心理。加上初中生心智發育尚不成熟,自我認識不足,缺乏自信與毅力。表現為自卑、孤僻、羞愧等不健康心理。又由於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他們常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自律與團體意識,個性心理突出。

  二、巧借器樂,提升心理素質

  為了克服學生的不良心理,筆者在教學中巧借器樂,達到提升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器樂教學是提升學生心理素質的極佳途徑。器樂學習是“積水成淵、水滴石穿”的過程,能錘鍊意志***非智力因素***。器樂學習強調手指訓練,有助於思維開發,培養操作能力與創造力***智力與能力因素***。器樂教學中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表演活動,能建立自信、認識自我、體驗成功***心理現狀因素***。器樂教學中通過合奏訓練,能培養學生的團體意識及合作能力***社會適應因素***。

  1、樹立典範,激發興趣

  法國哲學家盧梭說:“對處於初中青春期階段的學生,問題不在於學各種學問,而在於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

  學生在初次接觸某種樂器時都充滿了好奇心,當他們坐在電子琴前就產生了新鮮感,表現出強烈而迫切的學習慾望,情緒興奮激動。筆者立即抓住這一心理傾向,有意識地組織學生欣賞名家演奏,或教師親自範奏,把學生引入藝術的殿堂,領略電子琴的魅力,激發學生對樂器本身及電子琴作品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如果我會彈該多好”的遐想,誘發“想學”的慾望。還特別欣賞殘疾青少年表演的電子琴獨奏錄影,學生們感到十分震撼,感慨萬分。

  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筆者特別邀請了班裡有電子琴彈奏基礎且水平較高的學生當眾演奏,彈唱大家喜歡的流行歌曲如《真心英雄》、《我和你》等。這使初學的學生羨慕不已,個個情緒高漲,同時也認為學習彈奏電子琴也不是很難,只要自己努力,同樣也會演奏的,就此建立了信心。典範的作用,讓學生在電子琴學習的過程中,激發了興趣、點燃了動機。

  2、錘鍊意志,水滴石穿

  學習需要興趣的點燃,更需要有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是培養學生頑強意志與堅定信念的最佳方法。器樂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積水成淵、水滴石穿”的過程,教導學生要養成每天練習的習慣。習慣需要意志的支配,一些學生的意志較薄弱,隨著樂曲難度的增加與新鮮感的減退,逐漸產生厭倦、畏難、放棄等消極心理。教師就要及時採取有效措施。如加強基本節奏訓練、規範指法與手型、先分後合、由慢到快、難點突破,鼓勵學生不畏困難,堅持到底。學生通過持之以恆的有效練習,克服了技術困難,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逐漸磨練出頑強的意志與“不達目標決不放棄”的信念。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3、啟動思維,培養能力

  《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重視音樂實踐,增強創造意識”這一基本理念。美國音樂教育家詹姆士·L·穆塞爾提出“只要有可能,我們就應當在器樂領域裡採取創造性教學的計劃程式。”創造需要想象,“創造性的想象是在再現性想象的基礎上,對已儲存的感知材料進行重新整合,使其突現的心理活動。”

  如學習彈奏《月亮河》後,為了表現出樂曲所要表現的情緒意境、情感風格,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啟動音樂思維,要求學生運用電子琴豐富的音色庫,自主決定運用樂器音色,創編與樂曲意境相配的場景音效。學生分組進行討論,決定怎樣表現音樂。有的小組為音樂加上前奏與間奏;有的小組為表現樂曲意境新增微風、蛙聲、蟬鳴聲及流水聲;有的小組新增一點打擊樂節奏,為樂曲增添了歡樂的氣氛,表現出勞動人們愉快的生活情景;有的小組通過豐富的節奏資料庫,設計自動伴奏完成作品的演繹。

  學生通過對樂曲的二度、三度創編以及對各音樂要素進行重新整合,豐富了樂曲的音樂形象或創造出新的音樂風格,直接而充分地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意識,促進了學生感受、創造、表現音樂能力的發展。

  電子琴的彈奏其實是多種器官的協調運作與相互作用的過程。眼***識譜***—腦***分析與指揮***—雙手***演奏***—耳***聆聽***—腦***辨別與感受***。所謂“十指連心”,即大腦指揮手指運動,手指運動反過來刺激大腦中樞。實踐證明,學生通過器樂學習和手指訓練,其思維、創造力、動手操作能力等智力與能力因素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在課堂內外搭建多種形式的表演平臺。如課堂內的“樂器自由表演”,由學生自選樂器、自選曲目、自由組合,演奏形式不限,可獨奏、齊奏、二重奏、自彈自唱、伴奏演唱、創作表演等。又如“班級器樂比賽”,充分利用學生的求勝心理。對優勝的班級,榮譽感可讓學生自信倍增,向更高的目標邁進。對落後的班級,及時鼓勵學生繼續努力不氣餒。再如舉辦“節日音樂會”“小小演奏家”比賽、積極參與市區各級的器樂比賽活動等。

  學生抓住了這些演奏的機會,在積極參與中增強了自信、體驗了成功,同時也鍛鍊了心理素質,積累了多次上舞臺的經驗,從“我不敢”變為“讓我彈”;從害怕、緊張到自信、從容充滿信心地演奏,消除了自卑、孤僻、羞愧等不健康心理,逐步形成勇於展示自我的良好心態。

  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表演活動,學生的電子琴演奏水平和心理素質水平得到了同步提升。

  4、重視合奏,學會合作

  電子琴教學中,通過訓練讓學生學會合奏,是有一定難度的。合奏訓練必需具有共同的紀律約束和共同的目標。每個學生要有具體的分工與協作,需要每個學生步調一致、默契配合,懂得如何協調自己和他人,使演奏達到最佳的效果。

  如在學習合奏訓練《故鄉的親人》時,學生分成兩個聲部演奏,每個人都要明確自己彈哪一部分旋律,做到節奏、速度、力度、情緒等音樂要素的和諧統一。在彈奏中哪個樂段要換音色或換伴奏音型,都要分工明確,做到每個人都要心中有數。合奏就是要通過團隊的努力協作才能完成。在訓練中要克服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心理,增強自控能力,學會自律與責任感。

  國際21世紀教育教學委員會曾在一項報告中指出:“學會共處,是新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此處的“共處”,即指人的“合作能力”,它是21世紀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備因素。在高度合作與競爭的社會中,只有善於與人合作,才能贏得更多成功的機會。

  音樂教師的責任就是要讓學生在學習音樂技能與表現音樂的同時,學會與他人溝通交流合作,自覺地擺正個人與集體的位置,加強具有合作意識和團結一致的集體觀念。一句話,加強學生合作與責任感,提升社會適應因素水平,是合奏訓練教學中最有意義的目標之一。

  5、激勵評價,認識自我

  激勵評價能使學生獲取自信。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每一個人在心理上都有獲得肯定與讚賞的需要。如果一個人感到自己是被別人賞識的,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愉悅的、自我肯定的感覺。器樂教學中,通過各種激勵評價以樹立學生的自信心,達到維持和促進學生學習激情的目的。“運用語言藝術激勵評價;通過學生的行為激勵評價;對自我實現的激勵評價;感情激勵評價;榮譽和物質激勵評價;競賽性激勵評價。這幾種評價非常適合我們的課堂教學。”4

  經過探究實踐,筆者深深地感悟到,實施素質教育,讓學生具有優秀的思維品格,成為社會有用之才,就必須讓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與良好的心理素質。

  無論是器樂教學還是其他領域的音樂教學,或其他學科教學,都應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都應把探究提升學生心理素質水平放在重要位置。若學生心理素質水平提升了,心智得到了健康的發展,學生才會端正學習態度,才會主動去學習探究。其興趣、自信、創造力、合作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等,就會被激發出來。

  總之,通過器樂教學促進學生能力發展,提升心理素質水平,是個永遠需要探究實踐的重要課題。我們一定要持之以恆,堅持下去。

  篇2

  淺談在音樂課堂進行素質教育的思考

  不同的時代對人才有不同的要求。特別是現代社會這部大卡車,把人們都載入到一個個高速運轉的空間,包括科技、 文化、生產、教育、生活等各個領域,每分每秒都被充分的利用。就像一個易拉罐,一雙穿破了的皮鞋,利用完了還要把它回收來重新加工再利用。當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採取了更嚴格的錄取選拔制度,這一點在有些地區還沒有真正實行開來,對“素質教育”還處在不斷認識的階段。學校是素質教育的前沿,如何根據我校當前的現狀認識和理解“素質教育,是我們進行素質教學的開端。

  素質教育的概念包括的內容很多,它不僅限於我們所開設的這幾門或十幾門學科的內容,也不是純粹的書本知識,而是一種能力。能改變我們周圍各種有可能發生或者已經發生的現象,解決一些一般性的矛盾和困難的能力。這就要求我們的學生把書本知識轉化為一種技能。這種轉化過程主要要靠老師進行引導,就我的理解,這種轉化過程就是素質教育。要完成這一過程,要求我們老師必須掌握各方面的不同領域的知識。比如,我是教音樂的老師,就得懂語文、數學、歷史等學科方面的知識。可以說音樂就是這些學科範圍之內或之外誕生的一門學科,我們不能忽視它的知識根源,用一脈相承這個詞來比喻它們的關係,我認為再合適不過了。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需要方方面面的知識,我們應該以全面的眼光看待某一門學科成績比較差的學生。比如,數學成績差的原因,也許不止是數學沒有學好,我們應該跳出數學這個圈子來看一看,就會大不一樣。“西遊記”的孫悟空的形象很典型,他在每每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會跳離地界,在上面觀察一陣,事情就會一目瞭然。然後,再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通過音樂課教學,我有一次驚喜的發現:一位八年級的學生主動找我學習電子琴,他沒有一點音樂基礎,我給他講了一些有關五線譜和鍵盤方面的知識,他用了兩個月的時間就彈完了一本日常練習的《拜爾》教材。這樣的學習進度,我有點驚奇。後來,我對他的各個方面學習成績進行了調查,發現他的各科學習成績都很好,數學成績尤為突出,從中我找到了一個答案,他在彈奏電子琴的過程當中,自然而然的運用了數學對位方面的方法,用一句俗話概括就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人們司空見慣的空氣與萬物之間的關係,表面上看,樹和空氣、陽光沒有什麼直接聯絡,但實際上我們都知道樹木和它們都是生與死的關係。在教學過程中,如果一味地抱著“就事論事”的態度,我們的教學就不會有新意,也就更談不上“素質教育”。音樂教學存在很多問題,什麼問題能?就是我們一“跳”出來就明白的問題。大家把音樂課的教學看作是“唱歌”式的教學,單一地去解決唱歌的問題。認為音樂只是陶冶情操、愉悅心情,那就顯得太自私了。這樣的認識,就像“學習就是為了考大學”的想法一樣。我們何不把音樂看作是“他山之石”呢?用它來解決其他學科領域的一些問題呢。音樂課完全可以融入到語文、歷史課等各學科領域中去,或許可以解決一些我們學科中很使人頭痛的問題。

  教師的能力是“素質教育”的前提。首先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修養,具備比較全面的知識水平。上學期我給初中年級的學生欣賞了《藍色的多瑙河》這部音樂作品。我首先做的不是如何理解作品,而是翻閱歷史。世界史上,1864年的“普奧戰爭”是誕生這部偉大作品的時代背景,如果不瞭解這段歷史,即使是多麼美妙動聽的音樂,多麼華麗的樂章,也無法引起學生感情最深處的共鳴。

  所以,教師很有必要加強自身各學科領域內的知識,進一步探索和尋找音樂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絡,找出一條適合當前現狀的音樂教學途徑,讓音樂課為其他學科提供新的思路和靈感,為音樂課實施素質教育開闢一條新的途徑。

 
猜你喜歡

音樂論文範文
音樂畢業論文參考
相關知識
音樂論文發表
發表音樂論文
音樂創作論文發表
音樂教學論文發表
音樂學科論文發表
音樂類論文發表範文
音樂教師論文發表範文
音樂教師論文發表
音樂核心論文發表
有關新聞傳播學論文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