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什麼拉什麼怎麼回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01日

  脾胃溼熱引起的消化不良經常導致“吃什麼拉什麼”,那麼怎麼改善脾胃溼熱的症狀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下脾胃溼熱的病因及治療方法吧。

       吃什麼拉什麼是怎麼一回事?

  概述

  脾胃溼熱,中醫證候名,亦稱中焦溼熱。是指溼熱蘊結脾胃,脾胃運化受阻,可見全身溼熱症狀的病理變化。多由感溼邪或飲食不節、過食肥甘,釀成溼熱,內蘊脾胃所致。症見脘腹痞滿、體倦身重、大便溏洩、身熱口苦、渴不多飲、尿少而黃,甚至面目皮膚髮黃如橘子色,舌苔黃膩,脈濡數。治以清熱利溼為主。該證在門診診療中幾乎每天均可見到,它涉及消化、腫瘤、泌尿等多個系統的多種疾病,而消化系統疾病更為常見,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腸潰瘍、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膽石症、膽囊息肉等。在肝癌手術、食管或胃或腸癌手術後,其各自發展的不同階段均可能出現,而慢性胃炎佔了首位。二病因病機

  脾胃溼熱證的形成,雖有多種病因,但脾胃功能狀態是決定因素。脾胃虛弱,不能正常運化穀物水液,水反為溼,谷反為滯,溼和滯久則化熱,可形成溼熱;同時各種疾病因素很易引發脾胃功能失調而生溼熱。因此其病因有三方面:

  1.感受外邪

  由於脾胃的生理特性,溼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脾為溼土,為“受溼之區”,溼邪最易傷脾;胃為燥土,喜潤惡燥易患燥病,燥為陽熱之邪,燥甚則熱,胃熱脾溼結合即為溼熱。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風熱,在脾虛失運內有蘊溼的情況下,外感風熱與內蘊之溼,結合亦成溼熱。正如薛生白所云:“太陽內傷,溼飲停聚,客邪再致,內外相引,故病溼熱。”同時外邪犯肺,胸悶咳嗽,氣機升降失常,又可傷及虛弱之脾胃,致溼從內生,鬱而化熱,形成溼熱。

  2.飲食不節

  無節制的飲食是傷害脾胃的最多最常見的病因。“飲食自倍,脾胃乃傷”。嗜酒、過飽、過食肥甘厚味及不潔的飲食,無規律的飲食均易傷及脾胃,引起食滯、溼阻、氣滯等,而食滯、溼阻、氣滯日久均可化熱。酒性本身即“氣熱而質溼”,氣滯也是水溼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極具生溼助熱的特性,可見諸多飲食不節因素均可成為脾胃溼熱證形成的病因,胃雖喜潤惡燥,但脾胃溼熱的形成與胃也有直接的關係。食物先由胃納,臨床常先見胃納失常的症狀如胃脘痞滿、納呆、噁心等。脾與胃共為中土,生理上協調合作,共同完成納化功能,病理上互相影響,所以溼熱證與胃的關係密不可分,故稱脾胃溼熱證。

  3.情志因素

  “脾在志為思”,“思則氣結”。張景嶽曾說:“但苦思難釋則傷脾”。過度思慮,情志不暢,會影響肝的疏洩功能,肝的正常疏洩是脾升胃降協調脾氣健運的重要條件,即“土得木而達”。肝失疏洩無以調暢氣機,脾升胃降失調,脾失健運生溼,溼鬱化熱,溼熱乃成。

  上述病因在不同的個體會引起不同的脾胃病證,這是由個體的體質素質不同,脾胃功能性狀不同,對病因作用反應的形式不同所決定的。三臨床表現

  1.脘灼熱疼痛,嘈雜泛酸。

  2.口乾口苦,渴不欲飲,或口甜黏濁,食甜食則冒酸水,納呆噁心,身重肢倦。

  3.小便色黃,大便不暢,舌質紅,舌苔黃膩,脈象滑數。四辨證施治

  治療原則採用清熱化溼,理氣和中。主方清中湯。方中黃連、梔子清熱化溼,半夏、茯苓、白豆蔻健脾祛溼,陳皮、甘草理氣和胃。熱盛便祕者,加銀花、蒲公英、大黃、枳實;氣滯腹脹者,加厚朴、大腹皮。

  若溼熱並重,腹痛痞滿,嘔吐不納,舌白或黃,渴不引飲,大便洩瀉,小便不利,或赤而短,舌苔黃滑者,治療原則清熱與燥溼並行,宜辛開清解法,可用王氏連樸飲。方藥:厚朴、川連***薑汁炒***、石菖蒲、制半夏、香豉、焦梔、蘆根,方中黃連、梔子苦寒,清熱瀉火燥溼。厚朴、半夏、石菖蒲三藥相配,苦溫與辛溫並用,辛苦開洩,燥溼化濁。半夏又有和胃止嘔之功。豆豉宣鬱透熱。蘆根清熱生津。諸藥配伍,為燥溼清熱之良方。

  若脾胃溼熱證、溼偏重證,擬清利溼熱,宣暢氣機,用三仁湯:杏仁、飛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葉、厚朴、生薏仁、半夏。若寒熱互結,幹噫食臭,心下痞硬,可用半夏瀉心湯加減。

  慢性脾胃病的臨床表現多為本虛標實,溼熱是標實的表現之一。“急則治標”,當溼熱上升為主要矛盾時就要以清化溼熱為主,健脾助運為輔。五臨床驗方

  溫膽湯出自《三因極—病證方論》,藥物組成為陳皮、半夏、茯苓、枳實、竹茹、炙甘草、生薑、大棗。原“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又治驚悸”。其藥性的溫涼全在組成藥味量的大小。該方組方簡單,性質平和,通過靈活加減,虛實寒熱表裡證均可應用,臨床應用遠遠超出了原記載的證治範圍。

  常用其方加減治療脾胃溼熱證。方中二陳湯燥溼化痰,理氣和中。半夏燥溼化痰、和胃降逆、消痞散結,陳皮理氣和胃,氣行則溼化,茯苓健脾滲溼,甘草調和諸藥,益氣和中,生薑、大棗健脾和胃,使土健以勝溼,枳實下氣導滯消積,祛痞助溼化,竹茹甘寒降逆和胃,清熱消痰。共奏祛邪扶正,化溼清熱,理氣導滯之功效。雖健脾而不壅滯,化溼而不助熱。清熱而不助溼,治療脾胃熱證頗為對症。

  由於溼熱證的纏綿難愈,臨證需審證求因,辨別溼與熱孰輕孰重,靈活加減。脾胃溼熱證多見脘腹脹滿,痞悶不舒,噁心納呆,口乾不思飲或飲而不多,口中黏膩,大便黏滯不爽或祕結,舌質淡紅或紅,舌苔黃膩,脈弦滑數或緩。溼重於熱加蒼朮、藿香、苡仁、蔻仁、菖蒲;溼熱並重去生薑、大棗,加黃芩或黃連、茵陳;熱重於溼較少見,亦不能過用寒涼,在溼熱並重方中加蘆根以清熱生津利小便,加萊菔子、焦檳榔,使熱從大便而去。傷食加焦三仙、萊菔子;肝鬱氣滯加柴胡、蘇梗、厚朴;脾虛明顯加蒼朮、白朮。外感引發的脾胃溼熱,在辨證施治方中合入溫膽腸,表裡同治。脾胃溼熱證患者,胃鏡檢查往往發現胃中瀦留液較多,黏性較大,此時重用蒼朮,以芳香疏化水溼,醒脾助運。

  需要注意的是,熱屬陽,溼屬陰,清熱用涼藥,涼則助溼,治溼用溫藥,溫則助熱,加之治溼藥多香燥,易耗傷津液,故臨證需仔細辨別,用藥要掌握好分寸。脾胃虛弱是生溼之源,往往先有溼而後化熱,臨床亦不多見溼重於熱,即是溼熱並重,治療也多以化溼理氣為主,因溼邪最易阻滯氣機,理氣有助祛溼,祛溼最常見藿香、佩蘭、蔻仁、菖蒲、茯苓、苡仁等芳化淡滲平和之品,待溼去熱孤再適當加入清熱藥。六預防

  脾胃溼熱證的主要原因為上述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治療,病變反覆活動與發展的結果。其次也與不良生活方式有關,如嗜食肥甘油膩,嗜食辛辣,吸菸嗜酒等導致脾胃受傷,聚溼生熱。因此要預防脾胃溼熱的發生,首先要積極治療上述基礎疾病。同時,要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做到飲食有節,勿吸菸,勿飲酒等,儘量不吃厚味膏粱、海鮮。

  調理脾胃時,還應兼以宣通肺氣。因脾主運化水谷,化谷如漚,肺主佈散精微輸布如霧,脾需肺之協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佈散,正如《素問·經脈別論》所云:“脾主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肺主宣發肅降,脾胃主升清降濁,同司氣機升降。由此,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臨床用藥應於健脾和胃之品中,酌加宣肺解鬱之品,如杏仁、瓜蔞、麻黃等。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用杏仁宣肺解鬱,使溼阻得運,啟宣肺利水健脾之先河。七食療

  1.薏米紅豆粥

  薏米與紅豆按1:1比例,再加等量大米,吃20多天後,可變為薏米和紅豆之比為2:1,另一半是大米,粥熬至不稠不稀。

  2.冬瓜湯

  連皮冬瓜加水清燉。

  3.麥冬

  熱較重者,可用麥冬熬粥,也可泡到菊花茶裡飲用。

春季手心扒皮怎麼回事
吃肉塞牙怎麼回事
相關知識
吃楊梅拉肚子怎麼辦
吃薏米拉肚子怎麼回事
吃牛肉拉肚子怎麼回事
好吃的沙拉龍蝦怎麼做
吃什麼拉什麼怎麼回事
吃什麼拉什麼是怎麼回事
夏天拉肚子怎麼辦吃什麼才會好
夏天拉肚子怎麼辦吃什麼才會好
寶寶拉肚子怎麼辦有什麼症狀
菠蘿吃多了為什麼舌頭疼怎麼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