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2日

  教育是一份責任,也是一門藝術,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不能離開老師的教導,不能缺少家庭的關懷,做人是孩子的立身之本。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家庭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家庭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方法

  一 家長以身垂範,給孩子作出榜樣。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要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優良的品德,家長必須以人格育人格,以德育德。宋慶齡說過:“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給孩子以深遠的影響”,家長要用自己的言行潛移默化的感染和影響孩子。如,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家長先要做到飯前便後洗手、不亂扔垃圾、不隨地吐痰等;要求孩子不挑食,家長自己在孩子面前飲食不要挑精揀肥;這樣,對於善於模仿的孩子來說定是受益匪淺。

  二 為孩子創造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

  父母要轉變觀念,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立、自主精神、對待孩子的生活起居,堅持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句老話說得好“懶惰母親,勤快兒”,家長要有意識提供孩子鍛鍊的機會,如果父母的過度保護或越俎代庖,往往剝奪了孩子學會自我照顧的機會,漸漸產生依賴性,一旦離開父母就吃不好,穿不好。所以,父母要儘早放手讓孩子自己做事。如讓孩子從小就自己穿衣、穿鞋、幫忙掃地、疊被子、收拾玩具等,使孩子在實踐中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當然,放手並不等於放任。畢竟他們年紀小,能力有限,因此父母要用合適的方式教給孩子勞動的技巧,更要為孩子創設適合他們的空間,如騰出傢俱的低矮部分放置孩子的玩具、衣物、食品等,讓孩子可以自己取放物品,從而在合適的空間中充分發揮他們自主勞動的積極性。

  三 注重教育的一貫性和一致性。

  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不是一天就可以形成的,它需要有一個反覆練習不斷鞏固提高的過程,一貫性主要表現在家庭中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和必要的規則。比如規定孩子起床、進餐、遊戲、學習、看電視、睡覺的時間,開始孩子可能不習慣,有時遇上好看的動畫片非要看下去,父母應堅持要求,不能退讓,有的孩子因此會哭鬧,家長可以不予理睬,進行冷處理,孩子感到哭也沒用,慢慢也就接受了事實。所以,只有堅持要求,才能幫助孩子形成習慣,朝令夕改就難以如意。例如,今天要求孩子自己穿衣,明天為了趕時間上班又急忙幫孩子穿衣,後天又批評孩子不肯自己動手穿衣。家長的要求反覆無常沒有耐心,孩子自己穿衣的習慣是斷然養不成的。當然,在放手讓孩子自己穿衣時一定要教會幼兒正確穿衣的技巧,有困難時,家長可以幫助,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應合理適當,不要太高。

  一致性則體現在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應一致,特別是現在三代同堂的大家庭更要注意祖父輩之間對孩子要求的一致。如果家庭成員對孩子所提的要求不一致,會使孩子無所適從,不知道聽誰的好,還可能會使孩子養成不同的人面前說不同的話、做不同的事的壞習慣。如吃晚飯了媽媽要孩子先把玩具整理好再吃,奶奶寶貝孫子,說孩子小整理起來費勁,就包辦代替,自己收拾掉了。吃晚飯了,孩子見一點點肥肉就吐掉,奶奶教育孩子樣樣菜都要吃才能保障營養,媽媽則怕兒子會發胖,就說算了算了,吐就吐了。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又怎麼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因此,家庭中,家長應教育意見一致,即使有不一致的地方也不可以當著孩子的面暴露矛盾,而是私下進行溝通,取得一致意見。

  四 注意方式方法,切忌簡單粗暴。

  有位家長說自己的孩子:這孩子真要把我氣死了,天天都有家長告狀,今天和小朋友打架了,明天用積木把小朋友打傷了,後天又用嘴把小朋友咬出血印了……這位家長很苦惱地說:“我都怕去幼兒園接孩子,真怕哪位家長來找我,打他,罵他,可孩子怎麼就是不改呀?”這位家長的苦惱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糾正不良行為習慣要比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難得多,家長應從改變對孩子的態度開始。對幼兒來說,情緒是行動的動力,孩子喜歡受人鼓勵、誇獎,如果總是換來批評、受到指責,孩子情感上接受不了,會產生逆反心理,加上家長的冷眼、厭惡、甚至是打罵,會激起孩子的不良情緒,產生“破罐子破摔”甚至做出新的不良行為。但這樣的孩子有時受了環境的影響也有想改正的願望,希望得到家長的表揚,這做起來要費很大的力氣。因為不良的行為往往會不自覺地表現出來,而好的行為則要十分自覺,必須剋制自己的需求,這種抑制力要經過自身的努力才能實現,這時孩子往往表現的不會那麼自然、輕鬆。如果家長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對他的想法給以鼓勵、支援,再加以耐心的誘導和啟發並堅持下去,良好的行為就會逐漸養成。

  五 家園配合,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形成。

  家庭教育是影響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因素。但能與幼兒園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會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因此,家長不但應在家裡注意培養幼兒的好習慣.更應與幼兒園教育相結合,以使幼兒的良好行為在幼兒園中得到強化。如,在家園聯絡園地中提出幼兒生活習慣的目標要求及請教師配合內容,堅持家園雙向評估,做到心中有數,同時,也便於家長了解幼兒達到目標的情況,“對症下藥”。家長要多教幼兒一些社會常識,如禮貌用語,如何待人接物等,也可多帶幼兒走出家門,走進社會,在實踐中養成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家長應該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1.好的生活衛生習慣的養成

  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是小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礎,沒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其他方面就無從談起。健康的身體是1,其它都是1後面的0,沒有1,後面的0是沒有意義的,這句話很好地說明了小學生養成良好生活衛生習慣的重要性。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是從小養成的,家長要為孩子創造整潔的生活環境,建立合理的作息時間,科學的飲食搭配,要求孩子講衛生,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逐步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避免過度保護,培養適應環境的能力,為今後步入社會奠定自我生存的基礎。

  2.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行為習慣是個人與環境、行為相互影響的結果。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長言談舉止、接人待物的習慣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在這方面的習慣形成。因此,家長必須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把孩子培養成具備尊敬老人、孝敬父母的優良品質,文明規範的行為舉止,做事專心、誠實守信等良好習慣的小學生。

  3.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

  學習要專心致志。家長要告訴孩子上課一定要認真聽講,不要做小動作,更不要說話影響別人聽課。回到家後及時做作業,並做好預習和複習,養成按規定時間完成作業之後再做其它事情的好習慣。

  4.良好人際交往習慣的養成

  良好的人際交往習慣包括禮貌待人、尊重他人、團結友愛,平等和諧與人相處,與老師、同學關係融洽等方面。養成了良好的人際交往習慣,就會為自己創造良好的人際環境,在愉悅的環境中心理上沒有壓力,身心才會放鬆,才會更好的學習和成長。

  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家長需注意

  1.要有足夠的耐心,教育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習慣

  每位家長都望子成龍,但操之過急是不會達到預期目的的。良好習慣是經過多次反覆逐漸形成的,有的是從不良習慣轉變而來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不能對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面對孩子的不良習慣要冷靜處理,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採取循序漸進、耐心指導的方法,一步一步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2.“多用正面教育,慎用責罰”

  要多給孩子鼓勵和讚揚,少責罵和毆打,但是過於嚴格或是過於寬容都不適合孩子發展。有個小女孩很乖巧,生活學習都不用家長操心,可就是性格膽小,缺乏自信心,在與孩子的媽媽交流了以後我們才知道,孩子的爸爸對其特別嚴格,他自己就是接受棍棒教育長大的,他覺得孩子就得打更何況是個女孩,不嚴加管教是不行的。爸爸的態度使孩子唯唯諾諾的,在爸爸身邊不敢做錯事情,可是孩子做的好的時候,爸爸又很吝嗇去讚揚孩子,覺得表揚多了就會驕傲。於是孩子對什麼事情都沒有自信,不能大膽的表現自己。其實每個孩子都會翻錯,但是家長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讓他懂得道理,所以讓孩子知道錯在哪裡如何改正,才是主要的。而對於自我管理,自控能力弱的學生,要更加耐心,不斷用語言強化如何做才是正確的。

  3.家長的日常行為習慣對孩子具有示範作用

  孩子是家長的影子,家長的某些習慣可以在他們孩子的身上找到。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注意改掉自己身上的不良習慣,避免把這些不良習慣傳染給孩子。用好的思想、品質作風去薰陶和影響孩子,處處做孩子的表率,給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起好的示範作用。例如,家長習慣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孩子看電視時也不會坐在沙發上;家長喜歡讀書看報,孩子也會養成喜歡閱讀的好習慣;家長孝敬自己的父母,孩子也會孝敬他們。

家庭教育中如何做到對孩子尊重
在家庭中怎樣教育孩子
相關知識
家庭教育中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家庭教育中如何處理孩子的隱私
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行
怎麼樣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
家庭教育中如何做到對孩子尊重
家庭教育中如何讓孩子愛上學習
試論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能力
音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聽力
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