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拔罐的種類及方式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5日

  罐是傳統中醫的治療方法,但是多數人對於拔罐的基礎知識不是很瞭解,那麼常見的拔罐基礎知識是什麼呢?接下來小編和你一起了解中醫拔罐常見的基礎知識吧。

  常見罐的種類一:竹罐

  選用很圓的毛竹,竹齡2—3年,截成長6—9釐米,一端留節為底,一端為罐口,口徑有3—6釐米不等,除去青皮和內膜,壁厚0.6—0.9釐米,形成腰鼓,口平整光滑。特點是輕巧、不易摔破,但易裂吸附力不大。

  常見罐的種類二:角罐

  多用牛角製成,大小不一,由材料大小而定,口徑一般不超過6釐米,內空長不超過8釐米,選料要選角壁厚實無脫層的,尖端內空與口徑端大小基本相等,不能順著角的外形加工,若頂端小口徑大,拔罐時沒有多少吸附力。特點是不易摔破,能涼心瀉肝,清胃中熱,祛風利痰,辟邪解毒,不得蒸煮,煮後失去獨特作用並會脫層。

  常見罐的種類三:陶罐

  陶土燒製而成,罐兩端較小,中間略大,形如腰鼓。特點是吸力大,但較重易摔破。

  常見罐的種類四:玻璃罐

  玻璃製成,形狀球狀,口平滑,大小分一二三四五號。特點是使用時能看到被拔部分面板的淤血程度,便於掌控拔罐時間,臨床上多用此罐,但易摔破。

  常見罐的種類五:抽氣罐

  由真空栓和罐兩部分組成,在拔罐的基礎上,利用抽真空的原理製成。特點是操作方便安全便於觀察拔罐部分淤血程度,不易破損,可調罐內負壓,大小種類很多,並能自己給自己背後拔罐,不需用火,但不能用作拔響罐和油走罐。

  拔罐的方式1、坐罐

  是拔罐中最常用的方法,罐拔上後一般留罐5—15分鐘,看面板表面反應的情況,若面板潮紅有充血或有紫點即可起罐,罐不移動故叫坐罐或留罐。

  拔罐的方式2、走罐

  因需用潤滑油才能走移故叫油走罐。一般用於面積大肌肉豐厚部位。如腰背、肩胸、臀、腿等部位,首先選好大小適宜的玻璃罐,在應拔部位塗上潤滑劑,若治療風溼、腰肌勞損、肩周炎等,拔罐時塗上風溼油、紅花油之類作潤滑劑,因拔罐時腠理開啟,藥易滲入毛孔有利治療。用閃火法,迅速將罐扣在應拔部位,立即將罐移動,不能停,罐若吸緊就難移動,移動範圍根據病情而定,腰背部可直拉,胸部宜順助拉,腹部宜旋轉移動,若某部肌肉麻木和有硬感,可在此部位一輕一重轉動罐體螺旋形移動,如同按摩,至面板潮紅或出痧為止。多用於肌肉萎縮、痛症、消化不良。

  拔罐的方式3、響罐

  閃火快速扣上按搖三下將罐用力提起,這樣罐的響聲很大,故名響罐。有的患者肌肉很少,皺紋又多,坐罐不易吸住,用響罐可以彌補,對於皮肌麻木、疼痛、小兒麻痺後遺症有一定療效。

  拔罐的方式4、針罐

  是針刺拔罐雙管齊下的方法。將拔罐針刺有機結合起來,對治療風溼痺症有較好療效,民間流傳一句“九針拔罐症去一半”,能起到良好的效果。針罐是在應拔部位施以針刺得氣後留針,再以針為中心,將罐拔上,坐罐時間5—15分鐘,罐內空的高度不得碰上針柄。

  拔罐的注意事項

  1、拔罐時,室內需保持20℃以上的溫度。最好在避風向陽處。

  2、拔罐的順序應該是從上到下的,而且罐的型號則是上小下大的。

  3、患者以俯臥位為主,充分露施術部位。

  4、拔罐時的吸附力過大時,可按擠一側罐口過緣的面板,稍放一點空氣進入罐中。初閃拔罐者或年老體弱者,宜用中、小號罐具。

  5、一般病情輕或有感覺障礙***如下肢麻木者***拔罐時間要短。病情重、病程長、病灶深及疼痛較劇者,拔罐時間可稍長,吸附力稍大。

        上面就是小編為大家介紹的中醫拔罐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白露時節養生方法大全
不同部位的養生保健操
相關知識
中醫拔罐的種類及方式
中醫拔罐的作用有哪些
中醫拔罐的十大注意事項
中醫拔罐的十大注意事項
有關於中醫拔罐的常見方法
中醫拔罐養生的方法
慢性支氣管炎的中醫拔罐療法
帶下的拔罐療法_中醫拔罐療法治帶下
中醫拔罐常用的穴位和注意事項
家中家務活的種類與型別有哪些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