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和成功的事例
逆境是成長必經的過程,能勇於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會日漸的茁壯。以下是小編分享的,一起來和小編看看吧。
篇1
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到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鍼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鬥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視窗》、《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給散文作品。最近,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即將問世。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 100萬字。
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後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鍼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
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隨後,使張海迪成為道德力量。
篇2
1982年,史蒂文·卡拉漢獨自一個駕著帆船穿越大西洋,途中小船不知撞上什麼東西沉沒了。他偏離了航道,在救生筏裡孤零零地漂浮著。供給所剩無幾,生存機會渺茫。然而當三個漁民在76天之後發現他時,他竟然還活著海難之後僅靠救生筏存活時間最長的人——只是比出發時枯瘦了許多,但還活著。
對於自己是如何生存下來的,他的描述引人入勝。其中,關於他那些機智的小創造的故事——如何捕魚,如何裝置太陽能蒸餾器蒸發海水以獲取淡水——真是妙趣橫生。
但我最感興趣的還是在他感到徹底絕望的時候,在繼續抗爭顯得毫無意義的時候,在極度痛苦折磨著他的時候,他是如何堅持活下來的。救生筏被被扎破了,他拖著虛弱的身體用了一週多的時間去修理,但它仍然漏氣,於是他耗盡了所有的力氣去吹氣。他飢餓難耐,深度脫水,體力透支。放棄似乎是唯一明智的選擇。
能在這種惡劣環境中倖存下來,靠的是來自內心的勇氣。在類似的絕境當中,許多人會屈服、會抓狂。而倖存者思想中的某種東西卻能使他們鼓起勇氣堅持下去。無論面對多麼惡劣的境遇。
“我告訴自己我能行,”卡拉漢在自述中寫到,“比起別人的遭遇,我算是幸運的。我一遍又一遍地對自己這樣講,好讓自己堅強起來。”
讀完之後,我把這句話記了下來,並深深地為震撼。每當目標遙不可及或困境重重之時,我就會以此激勵自己。每一次,我都會重拾信心。
事實上,我們的境況不過是相對於較好的狀況而言顯得糟糕而已。不少人都經歷過更糟糕的境遇。很多歷史故事告訴我,無論我們的生活比起想象的糟糕多少,你我能有今天都應當感到幸運。這才是理智的想法且值得深思。
篇3
不止因為他是舉世聞名的物理大師,《相對論》的提出,對增進人類宇宙思惟上做出卓越貢獻,更因為我很喜歡他,喜歡那種天真、活潑、幽默、頑皮的一面,一位伸著舌頭拍照的老頑童。
腦袋神奇,被喻科學家中的科學家的科學巨人,求學的經歷,一點也不神奇,甚至被當做“低能”看待,四、五歲還不太會說話,喜歡靜靜的坐著,常常發呆,父母一度以為他有智慧障礙。
小學的成績表現,果真一如預言的糟透了,除了數學卓越之外,其它都很差,是班上永遠的最後一名,老師甚至對家長直言:做什麼都一樣,反正你的孩子將一事無成,朽木終於被退學,連中學畢業證書都沒拿到。
愛因斯坦終究還是成功了,歷經許許多多的波折,他進了瑞士蘇聯邦工業大學就讀;成功的兩個關鍵是叔叔的慧眼與父母的充分信任,他的工程師叔叔,讓他對數理愈來愈有興趣,愈解愈有成就感,他的父母堅信兒子一定會成功,讓一個曾被當成弱智的孩子,開展出光明的人生新旅程。
的人還:
1.逆境成功的例子6個
2.關於逆境和成功的名人事例
3.關於
4.在逆境中成功的事例3篇
5.逆境與成功的例子
具有勇氣而成功的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