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秋節的文化特點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5日

  中秋節在中國傳統節日體系中,是一個以賞月、慶豐收為中心的民俗大節。你知道中秋節的文化特點嗎?下面小編精心整理了中秋節的文化特點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中秋節的文化特點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中秋,夜迎寒亦如之。”但這裡的“中秋”不是指八月十五的“中秋節”,它只是一個時段概念。然而什麼時候才把八月十五約定俗成為一個民俗節日?迄今尚無定論。民俗學家多認為這一節日形成於宋代。事實上,早在遠古時期人們就開始了對日月的關注。在古代帝王的禮制中就有所謂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不過此時的祭祀是一種自然崇拜。而真正把明月當成可賞可玩的物件,則是從魏晉時期才開始的。從《古詩十九首》到魏晉詩人們,多有對明月的吟誦。比如《古詩十九首》中的“明月何皎皎”:曹操的“明明如月,何時可綴?”***《短歌行》***;曹植的“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七哀》***等等。在這裡明月成了文人們的審美物件,他們借月抒情.拉開了唐代賞月之風的序幕。

  從中唐開元以後至晚唐這段時間,一個以宴飲賞月、家人團圓為中心的八月十五中秋節,已基本形成。雖然其玩月遊樂的節日氣氛和市井風俗的節慶內容,未能像宋代那樣濃盛,然而就歲時節俗的構成成分來說,比如固定的節期***八月十五***,固定的節慶活動內容***賞月、玩月、望月***,顯然已經齊備。由此可以說,中秋節作為華夏民族的民俗大節,形成於唐代,已不容置疑。至於“月餅”何時才被特定為中秋節的節令食品,明代沈榜在《宛署雜記》“民風土俗”中說:“士庶傢俱以是月造麵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可見最遲在明代就有了以互相贈送月餅為中秋節主要節俗內容之一的事實。

  民俗節日是一個民族風俗傳統文化的載體,是民族風俗的凝聚點。中秋節較之其他民俗節日形成稍晚,然而其成因卻源遠流長,並且呈現出構成因子的多元化。遠古時代,先民們在“萬物有靈”思想的支配下,產生了自然崇拜。月亮的弦、望、晦、朔變化,以及它對人類生命節律的影響,自然成為遠古人類天體崇拜的物件之一。在周代就已經有了祭祀日月星辰的禮俗,現今北京的“日壇”、“月壇”就是明清時期祭祀日神和月神的地方。古代的祭祀活動多是和農業有關的,都有一定的功利目的。比如“春祈”,是人們在春耕前祈年求谷的祭祀;“秋報”,是豐收後酬神報功的祭祀。中秋是農業季節性和生活季節性的重要時段標誌,按照古代節日日期“月內取中”、“異月同日”、“重月之首日”等特點,把“秋報”這一祭祀活動與秋獲後的跳月狂歡融合在一起,很自然地選擇了一年之中月光最皎潔的八月望日這一天,相沿成俗,經過世代傳承,發展演變為一個拜月祈年的民俗節日就是非常自然的事了。

  中秋節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為討伐北方的突厥,大舉進攻數次,終於於八月十五日那天得勝回朝,苦戰數年的將士們也終得和家人、故土團聚。舉國歡慶之機,有個和唐朝通商的吐蕃商人,進貢上一種帶陷的麵餅。其裝飾華麗,滋味甜美,太宗吃後大喜,指著懸掛天空的明月傳旨道:“應將胡餅邀蟾蜍***即月亮***。”於是,就有了以後的吃月餅、慶中秋的喜慶節日。

  中秋節美食

  山東麥箭

  說到山東中秋美食,麥箭乃是即墨中秋節吃的一種應節食品。它先用白麵攤成煎餅,再加上肉餡或素餡,然後用秫秸捲成筒狀蒸熟,吃時加上調料,味道十分鮮美。據說,中秋節當天,青島人除了要吃好中秋晚宴外,早餐、午餐也作了改善,一般都蒸餑餑、包子,給一家人改善伙食。麥箭就是其中一種。

  南瓜

  江南各地過中秋節,有錢人家吃月餅,窮苦人家有吃南瓜的風俗。“八月半吃南瓜”的風俗是怎樣來的呢?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南山腳下住著一戶窮苦人家,雙親年老,膝下只有一女,名叫黃花。那時連年災荒,黃花的父母病在床上,八月十五那天,黃花在南山雜草叢中,發現兩隻扁圓形野瓜。她採了回來,煮給父母吃。兩老吃了後食慾大增,病體也好了。黃花姑娘就把瓜子種在地裡,第二年果然生根發芽,長出許多圓圓的瓜來,因為這是從南山採來的,就叫南瓜。從此,每年八月十五這一天,江南家家戶戶流傳著八月半吃老南瓜燒糯米飯的風俗。、
 

八月十五中秋節都吃什麼水果
中秋節人們為什麼會吃月餅
相關知識
關於中秋節的文化特點是什麼
中秋節的文化內涵是什麼
國學經典的文化特點是什麼
國學經典的文化特點是什麼
關於中秋節的文章欣賞
中秋節的公曆日期是什麼時候
元宵節的文化意義是什麼
關於元宵節的飲食習俗是什麼
關於元宵節的飲食習俗是什麼
澳洲高中留學的申請特點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