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失眠艾炙什麼穴位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05日

  艾炙是很多老百姓喜歡的保健養生方式,而對於失眠患者,經常艾炙也會起來一定的治療作用。那麼失眠艾炙什麼穴位呢?下面就趕緊跟著一起來看看吧!

  失眠艾炙的穴位

  艾灸治療失眠的穴位:湧泉,神門,百會 艾灸治療失眠有養心安神的作用,每晚臨睡前1小時,用較熱的溫水先泡腳15分鐘然後將艾條點燃,對準雙側湧泉穴,如果你的失眠用這種方法沒有實質性的改善,你還可以艾灸肓募穴,用隔姜灸的方法,每次艾灸5-10狀。主要調和陰陽,安神健腦。肓募穴位於腹中***腎經***,為臟腑氣交通的重要穴位,灸此穴能調和臟腑氣血,故可艾灸治療失眠。

  失眠的虛症分為三種:難寐多夢、徹夜不寐、心悸健忘、頭暈目眩,面色無華,飲食無味,心煩不寐,噩夢紛紛,易驚易醒。失眠的實症:難以入睡,腹脹不舒,大便不暢。

  取穴:神門***心經***、三陰交、百會、心俞、脾俞、足三裡每次每穴灸5~10分鐘,10次為一療程。睡前灸治效果較好。

  失眠艾炙的好處

  1、區域性刺激

  灸療是一種在人體基本特定部位通過艾火刺激以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療方法,其機制首先與區域性火的溫熱刺激有關。正是這種溫熱刺激,使區域性面板充血,毛細血管擴張,增強區域性的血液迴圈與淋巴迴圈,緩解和消除平滑肌痙攣,使區域性的面板組織代謝能力加強,促進炎症、粘連、滲出物、血腫等病理產物消散吸收。

  2、經絡調節

  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重要內容,也是灸療的理論基礎。人是一個整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協調的,這種相互協調關係,主要是靠經絡的調節作用實現的。

  3、調節免疫

  許多實驗都證實灸療具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灸療的許多治療作用也是通過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實現的,這種作用具有雙向調節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並且在病理狀態下,這種調節作用更明顯。

  失眠艾灸的最佳時間

  中醫專家指出,最適合進行中醫艾灸療法的季節就是夏季。因為夏天穿衣少,即便不去醫院,自己在家艾灸也非常方便,不像冬天在家脫了衣服施灸容易受涼。而且天氣熱,人體對溫度就比較敏感,不容易被燙傷。

  最重要的是夏天施灸符合中醫“冬病夏治”的理論。中醫認為,陽虛、氣虛人群更適合進行鍼灸療法。生病的人大多屬於陽虛體質。艾葉是溫性的,屬於純陽之物。艾灸能夠溫通經絡,祛除寒溼,補益人體陽氣。夏天又正好是自然界陽氣最重的時候,兩者的陽熱合在一起,溫補的作用更強。所以在夏季大自然陽氣最盛的時候艾灸,補益的效果能夠達到最佳。

  關於時間方面,艾灸沒有特別固定的時間。什麼時間都可以灸。飯前飯後,早晚皆可,飯前只要不是太餓就行,飯後半小時至一小時就可以灸,太飽太餓都不能灸。

  如果是按療程艾灸,前三次最好每日連續灸,每個穴位15-20分鐘,以後可以隔日一灸10天為一個療程。小孩子和老人艾灸的時間要短些。

  失眠艾灸的注意事項

  由於失眠患者多伴有焦慮,對灸療往往沒有耐心,施灸一段時間後就想放棄治療,因此作為醫生需要說服患者堅持施灸,這樣才能治癒疾病,減輕痛苦。

  失眠的原因有很多,需要找到病因對症治療。肝經興奮易導致失眠,為了抑制肝經的興奮,可灸頭頂的百會穴,因為百會穴經過肝經,所以灸之有調節肝經的作用,並且還能促進頭部的血液迴圈。同時,施灸流入肝氣的肝俞、流入心氣的心俞、心的募穴巨闕、有安神作用的天柱和完骨等基本治療點,可以有效改善睡眠質量。灸足三裡、中脘、關元、腎俞,可以調整全身氣血。

  現代人的衣著不少是化纖、羽絨等質地的,很容易燃著,因此,施灸時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時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滾脫落。用艾條灸後,可將艾條點燃的一頭塞人直徑比艾條略大的瓶內,以利於熄滅。

  因施灸時要暴露部分體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溫時要防中暑,同時還要注意室內溫度的調節和開換氣扇,及時換取新鮮空氣。

  失眠艾炙的禁忌

  1、凡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顏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響美觀。

  2、皮薄、肌少、筋肉結聚處,妊娠期婦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頭、陰部、睪丸等不要施灸。另外,關節部位不要直接灸。此外,大血管處、心臟部位不要灸,眼球屬顏面部,也不要灸。

  3、極度疲勞,過飢、過飽、酒醉、大汗淋漓、情緒不穩,或婦女經期忌灸。

  4、某些傳染病、高熱、昏迷、抽風期間,或身體極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5、無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寶寶吃什麼東西可以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老年人如何拍打經絡養生
相關知識
治療失眠艾炙什麼穴位
艾炙什麼穴位治療失眠
治療胃熱按摩什麼穴位好
煩惱失眠按摩什麼穴位
治療感冒按摩什麼穴位好
有效治療失眠方法怎麼調理
面癱艾灸什麼穴位好_艾灸什麼穴位治療面癱
艾灸什麼穴位治療婦科病
艾灸什麼穴位治療尿道炎
艾灸什麼穴位治療痛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