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鋼琴的技巧
鋼琴學習者是既有兒童也有成年人,本人認為無論年齡如何,只要找到合適的方法,都能實現自己彈奏鋼琴的夢想.。那麼彈鋼琴有哪些技巧?下面小編整理了,供你閱讀參考。
:從兩個方面分
一、從人體的生理結構、生理機能,具體說,從人的手臂來分類。從手臂分類,鋼琴基本技術分為三個方面的技術——手指技術;手腕技術;手臂技術。
二、從鋼琴曲的織體結構分類。
從鋼琴曲的織體結構分類,鋼琴基本技術分為四個方面的技術:
單音技術;八度技術;和絃技術;其它特定形態的技術。
單音技術,是指彈奏一個個單音音符接連進行的技術性鋼琴織體的技術。這種技術主要包括四大型別:音階與琶音;顫音;重複音;其它無統一模式的單音織體。
八度技術,是指同時彈下兩個相互距離為八度之同音的技術。
和絃技術,是指彈奏由幾個互為一定音程關係的音組成之和絃的技術。
其它特定形態的技術,指的是前面說過的那幾種最常見的鋼琴織體形態以外的其它鋼琴織體。如:單手雙三度;分解八度;分解和絃。
以上講的鋼琴從兩種角度來分類,是互相關聯和統一的。
所謂單音技術,主要就是手指技術,在整個手臂中,彈奏單音的技術,最關鍵的部位是手指。
所謂八度技術,八度技術=手腕技術,主要為手腕技術,彈奏八度的技術最關鍵部位是手腕。
所謂和絃技術,和絃技術=臂膊、手腕、手指共同技術。彈奏和絃的技術最關鍵部位是這三個部位。
:音階與琶音的正確彈奏方法
一。手指要彎曲,以指尖部位觸鍵。觸鍵時,除大姆指尖外,其它指尖與鍵面成90度直角後傾少許的基本垂直角度。觸鍵時,各手指最前端小關節要挺立,形成向外支撐的弧形狀。
彈琴時手指要有一定硬度,彈出的音才會結實,有力.而指尖要有硬度,手指小關節就必須挺立;如塌陷,一定鬆軟無力,也就彈不出充實的聲音.這就是手指小關節要挺立的原因。
彈琴時,指尖觸鍵時間越短,琴音的泛音震動延留也越長。一般人彈琴如手指彎曲,指尖反應力會比手指平直更敏捷,觸鍵時間也就能比手指平直更短,這是手指要彎曲的又一原因。
二。彈琴時,手指要抬高,每個指頭彈每個音之前、之後都要抬高,暫間隔不彈的指頭也要抬高。抬時,手指要保持彎曲。
彈琴時手指抬高,指頭才能距琴鍵一定距離,才可產生足夠的慣性力,彈出結實有力的聲音,使聲音有足夠的泛音震動延留。再者,練琴時手指抬高,還可加大指頭的動作量,增強手指彈奏機能的訓練效果。這就是手指抬高的原因。
三。以手的掌關節為發力點
要以手指與手掌相交處的掌關節為彈奏的主要發力點。掌關節要發出足夠的力量,必須做到:1。動作敏捷;2。動作幅度儘量大;3。動作用力。
四。彈音階與琶音,手指要用力,手腕和小臂要放鬆。
手腕和小臂這兩處彈琴最易緊張,酸累的部位,要儘量放鬆。這方面,不少人都遇到一個矛盾:手指用力,手腕和小臂即下意識地隨之用力和緊張;手腕和小臂放鬆,手指也隨而軟弱無力。要盡力協調二者的關係,使前者用力,後者放鬆。這一課題較難,但必須解決。
五。彈音階與琶音,要用手指處自身的獨立力量,切勿用手腕、小臂來加壓、加力。
不少人彈奏,由於手指無力,一味用手腕、手臂加壓、加力,這就往往產生兩種不良後果:一是手腕、手臂因而酸累不堪,致難於持續彈奏,個別嚴重者甚至把手彈壞,變成所謂‘職業病’;一是形成一種惡性迴圈,即由於的手指無力而藉助手腕、手臂;又由於藉助手腕、手臂,手指養成對藉助手腕、手臂的依賴性,自身之力就總練不出,總要藉助,依賴。衡量藉助手腕、手臂有無加壓、加力的外觀標準,是看彈奏時手腕和小臂有無強烈抖動。如抖動強烈,則表明在加壓、加力;反之,如加以約束使之強烈抖動不得,則失去加壓、加力的可能。因此,克服手指因無力而藉助手腕、手臂這一毛病的有效辦法就是,彈奏時嚴格約束手腕和小臂的強烈抖動,便手指在無外力藉助下自行活動,逐漸練出獨立功力。
人體手臂的大多處,即手掌、小臂、大臂乃至肩,彈琴都有可能酸累;唯有一處,就是日夜不停地彈,也永不會累,就是手指。因此,只有當手指練出充分獨立功力,彈奏不須依賴其它外力,彈琴才能持久、自如,才能彈好。
六、彈音階與琶音,手掌、手腕和小臂要大體成一直線,並與鍵面基本平行。
手腕最好略低於手掌,而絕不可高於手掌。因為,有條規律:手腕略低於手掌,彈出的音就能結實、有力,果粒感強;而手腕高於手掌,彈出的音必輕飄、模糊、缺乏果粒感。當然,有些樂曲中的音階或琶音織體,音樂表現特別要求輕飄或模糊的效果,手腕只得高於手掌來彈,這是特定情形,另當別論。
有些人彈琴,手腕高出兩邊的手掌和小臂,像個駝峰。還有些人除此另加手指不彎而直伸,像只爬行的烏龜,彈出的音也模糊不清。這些壞毛病都必須糾正。
七、彈音階與琶音,手背內、外兩端高低要大體相等,整個手背呈基本水平狀。
人的手指中,四、五指最弱,不少人彈琴因四、五指無力支撐,致手背外端四、五指處向外下斜塌陷,形成手背內高外低,四、五指彈出的音也因而軟弱模糊。這樣,還往往形成一種惡性迴圈:四、五指無力致手背外端下陷,手背外端下陷,又壓住四、五指,使之不能充分抬動,而練不出自身力量,致手背外端下陷得不到改變。克服這一惡性迴圈的辦法是,彈奏時嚴格限制住手背外端下陷,甚至在使用四、五指時,有意識地將手背外端微微提高,給四、五指以足夠空間充分活動,使其力量慢慢練出。四、五指充分抬動,彈出的音就能清晰、明亮、有力了。
八、彈音階與琶音,大指前半截應自然向裡微微彎曲,後半截與手掌要稍有間隙。
有些人彈琴,大指前半截不向裡彎,而向外逆撇,後半截與手掌緊緊並貼,這種姿勢完全違反生理自然。大家可以試試,大指若外撇,不僅大指本身緊繃、僵硬,連手的整個內側半邊也必然緊繃、僵硬。
九、彈音階與琶音,手指、手掌,特別是掌關節處都要凸起、挺立,整個手,形成一個自然形態的“架子”、“模子”狀。這個“架子”、“模子”既不能緊繃、僵硬,又不可鬆垮、散軟,而要鬆緊、軟硬適當,呈自然狀態。
有些人彈琴,手繃得又緊、又僵、又硬,像只鐵爪;有些人彈琴,手鬆垮垮、軟棉棉、像團棉花,都是不對的。
十、彈琴,包括彈音階與琶音時,整個手臂要置於自己感到適當、舒適的自然位置。
有些人彈琴兩手肘、兩臂緊緊夾著身子。也有些人彈琴兩手肘、兩臂過分外撇和高懸。這都是壞習慣,應糾正。
十一、彈音階與琶音,右手往上彈或左手往下彈時,兩手大指每彈完一個音後,應即刻向內彎曲收進掌心下。
大指收進時,須做到幾點:
1。鬆弛、自然、不可緊張、生硬;
2。在下個彈奏手指彈奏之時同時收,不可遲後;
3。果斷迅速收,不可遲疑、緩慢;
4。一收到底,不可只收一半;
5。收時,手腕高低不變,手腕不可拱起。
為什麼大指要收進呢?因為音階與琶音中要用大指彈的每個琴鍵之間,隔有其它琴鍵,而且互有一定距離大指每彈完一琴鍵後,如收進,其再彈下一琴鍵時,恰到下一琴鍵位置,就能從容彈出。如不收進,該彈下一琴鍵時,大指尚在原琴鍵處,離下一琴鍵還有一定距離,只能生拐硬跳去彈。大指一次次生拐硬跳去彈必帶起手腕和小臂一下下搖晃拐動,非但樣子難看,彈出的音也是一團團的。對於大指要收進這一重要要求,許多彈琴者都忽視未顧,甚至根本不知。特別提醒大家要重視。
十二、彈音階與琶音,右手往下彈或左手往上彈時,兩手三或四指繼大指之後彈時的抬高動作,要切實做出。
因為,這裡三或四指彈時,要交迭越過大指上方,跨度較大,動作較難。不少人彈到這裡,往往困難,而只顧使三或四指彈對位置、發出聲音,對於這兩指的抬高及相應的彈奏效果則忽略不顧。有些人為使三或四指夠到目標琴鍵,甚至拐動臂肘、手腕一起去夠彈,彈出的音混濁、模糊,樣子也很難看。
正確彈法是:大指下彈時,三或四指同時彎曲地抬高,再彈下;三或四指抬高時,掌關節及手掌前端亦一併上抬;而手腕要保持原有高度,勿上拱。
彈奏鋼琴的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