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第二學期期末試題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19日

  歷史是一門貫穿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學科,它的內容幾乎涵蓋了所有學科的發展歷史,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分享一下高二歷史,僅供參考哦

  關於高二歷史下學期期末聯考試卷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 5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

  1.周代宗法制“構成了一個井然有序的政治實體,使族權和行政權合二為一,家與國就在政治上緊密相結合”。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促進了統治方式的有序化 B.推動了國家的政治統一

  C.開創了國家管理的新模式 D.導致了分封制度的形成

  2.“士的地位介於貴族與平民之間,在社會流動中,成為上下升降的匯聚之所,觀念轉變也較快”。以下解讀正確的是

  A.察舉徵辟制導致知識分子最善於接受新思想 B.九品中正制促成士中大部分成為社會的上層

  C.科舉制為知識分子的上升提供製度性途徑 D.農民起義式的社會流動使知識分子地位不能上升

  3.西漢政治語彙中,常可看到“撥亂反正”.如《史記•高祖本紀》說,劉邦“撥亂世反之正, 平定天下”。西漢前期,起到“撥亂反正”作用的措施是

  A.吸取秦亡教訓,分封同姓王 B.奉行輕徭薄賦的休養生息政策

  C.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D.推行鹽、鐵的統一生產和銷售

  4. 晚清思想家鄭觀應指出:“外人在我國旅居,不隸我國治下,只受彼國公使領事所轄,一如在本國然。”造成這種狀況的不平等條約的條款是

  A.“大皇帝恩准英國人民寄居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

  B.“設將來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國,亦應準英人一體均沾。”

  C.“中國人與英國人交涉詞訟,英人由管事官***即領事官***照辦。”

  D.“華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國者必受該國保佑身家全安。”

  5.肖雪慧在《古希臘的政治遺產》中指出,雅典人面對平民與貴族之間的劇烈衝突,尋求到一種公平正義的解決方法,使衝突各方願意接受妥協、願意達成均勢。丹麥學者摩根斯•赫爾曼•漢森則認為:“雅典的民主不只是一套憲法制度和一套機構,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上述材料說明

  A.雅典走向民主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 B.雅典人以公平正義來解決各種衝突

  C.平民與貴族的矛盾是社會主要矛盾 D.雅典民主表現為憲制和機構確立

  6.《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工人的大規模集結,還不是他們自己聯合的結果,而是資產階級聯合的結果,當時資產階級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必須而且暫時還能夠把無產階級發動起來。因此,在這個階段上,無產者不是同自己的敵人作鬥爭,而是同自己的敵人的敵人作鬥爭。”這裡“敵人的敵人”主要是指

  A.腐朽的資本主義制度 B. 羅馬天主教會

  C. 封建主義的殘餘 D.工業資產階級

  7.1978年,中美雙方發表《聯合公報》:“美國政府宣告,它不尋求執行一項長期向臺灣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臺灣出售的武器在效能和數量上將不超過中美建交後近幾年供應的水平,它準備逐步減少它對臺灣的武器出售。”這一公報的發表

  A.說明中美關係開始走向正常化 B.給祖國統一大業提供較好契機

  C.促成了中日兩國關係的正常化 D. 是中國國際地位提高的重要籌碼

  8、1921年,中共一大制定了革命綱領,規定:“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資本傢俬有制。”這表明中共成立後,要進行

  A.社會主義革命 B.舊民主主義革命

  C.新民主主義革命 D.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9、呂思勉指出古代中國出現過“封建的四次反動”:第一次是項羽復辟六國貴族的封建制度;第二次是劉邦的封建;第三次是西晉封建司馬氏宗室為諸侯王;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的二十幾個兒子為藩王。這種現象表明

  A.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不斷強化 B.血緣政治的深遠影響

  C.利用宗室是強化皇權的主要手段 D.分封制日益發展完善

  10、九一八事變之後,《再生雜誌》《復興月刊》等一些以“民族復興”為宗旨的刊物相繼創刊,以探討民族復興為主要內容的書籍相繼出版,知識界就“中華民族復興”的有關問題紛紛發表文章,各抒己見,這揭示出中國近代民族復興意識

  A.主要出現在近代出版界和知識界 B.在社會不同領域存在嚴重分歧

  C.因民族危機加深而成為社會思潮 D.推動了民族復興實踐的新發展

  11、“與會國深信,新解放的國家的出現將有助於縮小集團對立的地區,從而鼓舞旨在加強和平以及促進獨立與平等的國家之間和平合作的趨勢。”該會議的召開

  A.標誌著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的加強 B.預示著冷戰期間國際力量的失衡

  C.反映了兩極格局下政治力量的變化 D.消除了亞非國家之間的政治分歧

  12.宋代關於物的立法,有動產和不動產的區分,其中動產被稱為“財”或“物”,不動產被稱為“產”或“業”。業主的土地所有權也由單一的所有權派生出永佃權、佔佃權等,以及基於土地所有權的典當、抵當等擔保物權。這反映了宋代

  A.民間租佃關係的日益規範 B.商品經濟的繁榮

  C.法律注重保護土地所有權 D.社會主流觀念改變

  13.經濟史學家奇波拉說:“荷蘭人擺脫了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早期盛行的傳統而奉行一種勢必在近代推廣的原則。中世紀商人一般都企圖從單位商品中謀取最大利潤——因而他們偏愛高檔品。荷蘭人從根本上轉向大眾產品,他們在日趨增多的活動次數中,靠擴大銷售數量的辦法努力增值利潤。”荷蘭商人熱衷於大眾消費品貿易的歷史前提是

  A.荷蘭航海業的發達促進了貿易的繁盛 B.資本原始積累改變了人們的消費觀念

  C.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消費群體的擴大 D.荷蘭人更加具有面向市場的盈利觀念

  14.國內“工商業經濟困難,每苦於週轉不靈,有待夫金融界之放款。但金融界以本身資力不厚,雖願放款而效果不巨集。財政部有鑑於此,決定充實中央、中國、交通三大銀行資本”,作為“國民經濟建設運動之一種”。國民政府的這一做法在當時

  A.引發了群眾性抵制洋貨、愛用國貨運動 B.有效防止了白銀外流,穩定了金融市場

  C.為改變民族工業佈局提供了政策支援 D.為民族工業較快發展提供了資金支援

  15.《拍案驚奇》中描寫了一位賣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 “以商賈興,以官宦顯”。這一現象所產生的影響是***  ***

  A.削弱了重農抑商的政策 B.制約工商業擴大再生產

  C.擴大了手工業品的市場 D.不利於農產品的商品化

  16.有學者指出:“洋務運動堅持官辦、官商合辦、官督商辦的制度……這種方法使得政府既是裁判又是球員。這種制度化的國家機會主義使得政府利用其壟斷地位與私人企業爭奪資源,並且壓制私人企業的發展。”可見,當時中國

  A.資本原始積累具有專制性 B.官商一體有悖經濟規律

  C.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已出現 D.近代化需突破體制束縛

  17.1876年,《申報》就中國是否應仿行機器織布進行了一場討論,連續發文多篇,大加倡導。該報主筆說,他數年前就曾提議“購齊西國織造各布機器”“仿織洋布,定易銷售”,但應者寥寥。現在他的主張卻得到了社會輿論的廣泛支援。這一變化反映了當時的中國

  A.政府積極推行重商政策 B.工業文明的優勢被認同

  C.國人市場意識逐漸形成 D.開始興起“實業救國”思潮

  18.楊繼繩指出: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民”的範圍變得越來越小。在國旗上,圍繞一顆大星的四顆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顆小星,實際上已經不存在了,只剩下代表工人階級和農民階級的兩顆小星。對此變化原因分析正確的是

  A.新中國政權沒收官僚資本 B.新中國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

  C.“一五”計劃和三大改造完成 D.“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9、曾任侍讀學士的惲毓鼎在1917年2月8日的日記中記述:“況宣統之季,構亂之奸徒,煽亂之報館,議和遜位之奸謀,皆聚於此。清室之亡,實亡於上海。”這表明

  A、上海成為民主革命的發源地 B.新聞出版自由得到充分保障

  C、社會輿論推動了民主化程序 D.辛亥革命後中國政局不穩定

  20、某英國學者指出,“在***拿破崙***戰爭中,英國為參戰國提供了軍服、槍炮和其他產品,而整個歐洲正是這些產品的消費者。因此,當戰爭結束後,英國成為了當時世界上無可比擬的產業大國”。該學者旨在說明

  A.工業革命是反法戰爭的必然產物 B. 歐洲市場拓展推動英國工業革命

  C.英國為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D. 戰爭與工業化間相互促進的關係

  21、1952—1953年,中國編制了第一個五年計劃,從工業總產值增長98.3%、手工業增長60.9%、大型工礦專案施工694個到具體的各種產品產量增加多少都有規定。“當時中央政府管2萬個硬指標,計劃就是法律,硬得很。”第一個五年計劃

  A.經濟指標具體細緻,具有指令性 B.內容科學詳盡,具有強大生命力

  C.是落後國家趕超發達國家的必然選擇 D.是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的主要原因

  22.1928年10月起,蘇聯開始實施計劃經濟,到1940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已躍居歐洲第一位。另一方面,從1934年開始的大肅反運動僅在1937—1938年間就有200多萬人受到清洗,其中包括4萬多名營級以上的高中級軍官。這說明

  A.斯大林模式利弊已被認識 B.大肅反促成了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成就

  C.蘇聯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 D.斯大林模式對蘇德戰爭初期利弊並存

  23.18世紀末葉以後,華夏文明日益感受到從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現代工業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壓力。這種壓力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則以商業的滲透,繼則以赤裸裸的殖民主義武力,迫使中華文明不得不經常地在“生存或滅亡”之間彷徨。這說明

  A.基督教文化是西方工業文明產生的思想根源 B.中華文明在西方工業文明的衝擊下被迫中斷

  C.西方工業文明客觀上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程序 D.西方工業文明與中國農業文明不能並存發展

  24、當人們質疑羅斯福推出完全不利於經濟增長的所得稅方案以實施社會保障計劃時,羅斯福說:“這些稅從來不是一個經濟學問題,它們始終都是政治問題.”羅斯福這一論斷是基於新政

  A. 推動了政府機構改革 B. 開啟資本主義新模式

  C. 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 D. 有利於緩和社會矛盾

  25、德國經濟學家路德維希•艾哈德指出“在現有條件下,國家必須有計劃和有調節地為經濟確定目標並且提出方向性的經濟政策原則……想把企業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隸和單純的執行機器,那就必然毀滅一切人格價值並剝奪經濟界最寶貴的動力。”這段話

  A.批評國家壓迫企業的行為 B.認為政府幹預將扼殺企業活力

  C.意在論證協調政府與企業關係的必要性 D.主張企業發展應擺脫政府幹預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26小題18分,第27小題18分,第28小題14分,共50分。

  26.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8分***

  材料一 中國近代民族主義和國家學說的倡興始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一時期,民族與國家的內憂外患更甚,人們強烈要求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及先進的科學技術改造中國。但是,這一時期西方國家的許多政治、經濟、文化的弊端也暴露出來,使得當時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開始注意中國發展中應當避免的問題。於是在“救亡”與“救國”的相互推進中,時人有一個對西方民族國家思想和西方文化正反兩面性的認識深化的問題,並由此產生出在國家與民族認同問題上逐步具有的中國特色的認識。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積極探索民族國家的重建途徑,創造性地提出政治革命與民族革命相統一的思想,並以此為核心構建近代中華民族國家中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新的一致性。

  ——摘編自李禹階《華夏民族與國家認同意識的演變》

  材料二 在民族主義的感召和激盪下,英、法等民族國家先後建立。到19世紀前期,民族主義在西歐、北美取得了輝煌勝利,併為傳播到整個歐洲乃至世界奠定了基礎。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工業化、現代化的迅猛進展,歐美各國原有的民族國家內部市場已容納不下急速膨脹的生產力。於是,這些國家利用人民的民族主義情結,狂熱地宣揚本民族優越論,打著“傳播文明”和為本民族“謀福利”的旗號,進行野蠻的殖民侵略和掠奪,建立起帝國主義殖民體系。

  ——摘編自程人乾《論近代以來的世界民族主義》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產生的背景並概括其特點。***8分***

  ***2***根據材料二,指出近代西方民族主義的影響。***6分***

  ***3***綜合上述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民族主義的認識。***4分***

  27.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18分***

  材料一 兩宋的海上絲綢之路從泉州和廣州等地南下,可達東南亞和南亞,通今波斯灣、紅海至歐洲,也可至非洲東海岸,除主幹道外,還有許多支線。兩宋政府先後在廣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處設有市舶司,專司外商貨物稅,還制定市舶條或市舶法,不許官員權貴經營海外貿易、買舶商貨物。進出口貨物達400多種,進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藥材等,主要出口紡織品、金屬及其製品、陶瓷品、茶葉等商品,外貿分官營與私營,以後者為主。

  ——摘編自齊濤《中國古代經濟史》

  材料二 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基本形成。隨著英國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確立,廣闊的殖民地為其帶來巨大的市場和商業利潤,工場手工業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在18世紀下半期以蒸汽機應用為標誌的工業革命興起了,機器大生產的產品遠遠超出國內市場的容量,需要更廣闊的國際市場,工廠生產需要的原料多來自世界各地,同時工業革命也為工業資產階級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轟開落後地區大門的堅船利炮,在工業革命推動下,資產階級的全球擴張把整個世界聯絡為一個整體。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這樣描述資產階級,由於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於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捲進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最野蠻、最頑強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摘編自何蘭《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及殖民體系研究》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概括兩宋海上絲綢之路的特點。根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兩宋海上絲綢之路產生的影響。***8分***

  ***2***根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工業革命如何推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基本形成。***4分***

  ***3***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兩宋絲綢之路與19世界中期的世界市場的區別。***6分***

  2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4分***

  材料一 ***1921年***列寧:到1921年春天已經很清楚了——我們用“衝擊”的辦法,即用簡捷、迅速、直接的辦法實行社會主義生產和分配原則的嘗試已經失敗了。我們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正在於我們……開始作戰略上的退卻,趁我們還沒有被徹底打垮,讓我們實行退卻,一切都重新安排,不過要安排得更穩妥。

  ***1921年***列寧:“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是無產階級同農民的聯盟,是先鋒隊無產階級同廣大農民群眾的結合。”

  ***1922年***列寧:“新經濟政策的真正實質在於:第一,無產階級國家准許小生產者有貿易自由;第二,對於大資本的生產資料,無產階級國家採用資本主義經濟學中叫作國家資本主義的一系列原則。”

  材料二 美國羅斯福新政和中國改革都是源於對原有社會治理模式不完美的改革和拯救,前者是給資本主義戴上一個政府幹預的氧氣面罩,後者是給社會主義加上一個市場經濟的發動機,從而使單純的制度趨於一種混合經濟狀態,它們都由此解決了舊問題,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鮑盛剛《中國崛起與中國模式》

  請回答:

  ***1***結合所學,指出材料一中“退卻”在農業方面的具體表現。如何理解列寧對新經濟政策實質的不同闡釋。***6分***

  ***2***結合所學指出材料二中美國和中國的“原有不完美模式”分別指什麼?簡要指出羅斯福新政和中國改革,在農業方面是如何體現“單純的制度趨於一種混合經濟狀態”的?***4分***

  ***3***結合材料及所學指出三國制定經濟政策過程中在經濟體制的借鑑上說明了什麼問題,有何啟示。***4分***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 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5 A C B C A 6-10 C B A B C 11-15 C B C D B

  16-20 D C C C B 21-25 A D C D C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26小題18分,第27小題18分,第28小題14分,共50分。

  26答案:***1***背景:甲午戰爭後,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民族危機不斷加深;西方近代民族、國家觀念的傳播;先進的中國人主動探索救國救民之路。***6分***

  特點:立足國情,借鑑西方;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政治革命與民族革命相統一。***2分***

  ***2***影響:促進歐美民族國家的建立;推動西方國家現代化的程序;促進亞非拉美民族意識的覺醒;為殖民侵略和掠奪提供了藉口。***任意三點得6分***

  ***3***認識:民族主義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國家服務於各種不同的利益。民族主義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有利於增強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促進國家發展;另一方面易演變為狹隘的民族主義,不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應發揮民族主義的積極作用。***4分,如有其他認識,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

  27.【答案】***1***特點:範圍廣;政府加強管理;貿易品種多;私營貿易為主。***4分***

  影響: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提升了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推動了世界的文明程序。***任意2點得4分***

  ***2***形成:工業革命提高了生產力,為世界市場形成提供物質基礎;工業革命引起交通運輸業的技術革命,為世界市場形成提供聯結紐帶;工業革命加速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擴張,使世界市場基本形成。

  ***任意2點得4分***

  ***3***區別:

  市場範圍不同:兩宋是區域性市場,近代是全球性市場;

  交往手段不同:兩宋以和平交往為主,近代還伴以武力征服和殖民掠奪;

  主導國家不同:古代以中國為主導,近代以西方為主導;

  出口貿易產品不同:兩宋是以手工業的自然經濟產品為主,近代以機器生產的工業產品為主。

  ***任意3點得6分***

  28答案:

  ***1***實行固定的糧食稅代替餘糧收集制,農民可自由支配納稅後剩餘的所有糧食。***2分***

  列寧從不同角度闡釋了新經濟政策的實質。

  從政策實施的策略角度來看,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是實現向社會主義的“迂迴過渡”。

  從政策實施的目的來看,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是改善和鞏固工農聯盟,鞏固蘇維埃政權。

  從政策實施的內容來看,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是利用市場機制來發展社會經濟。在保證無產階級掌權的前提下,利用資本主義特別是利用國家資本主義來發展社會主義,建立起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

  ***任意2點得4分******

  ***2***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2分***

  美國成立農業調整署調控市場,用行政手段調節農業生產;中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民獲得經營的自主權。***2分***

  ***3***計劃與市場都是經濟調整的手段,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根本區別;各國應從國情出發充分利用市場和計劃兩種手段發展經濟,靈活制定或調整相應的經濟政策。***4分***

  高二歷史下學期期末聯考試卷參考

  第I卷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

  1.《我們的中國》一書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視野,認為以西周為中心,東南西北被輻射地區相互交流,貴族通婚,形成了緊密的文化中心。該觀點***  ***

  A.認識到分封制利於貴族政治的形成 B.強調分封制之下蘊含著大一統因素

  C. 認為西周政治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 D.意在說明分封制推動中華民族形成

  2.據郭寶鈞《中國青銅器時代》統計,甲骨文字數分類如表1,它說明殷商時代***  ***

  表1

  分類 人類人身人倫人的活動 動物狩獵畜牧 植物農事耕作 天象氣侯時間 山川河流方位 戰爭兵器 服裝居住 交通 文化娛樂 宗教 數量物性

  比值***%*** 20 17 15 9 7 8 7.7 3.6 3.1 3.6 3.6

  A.甲骨文是比較成熟的文字 B.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

  C.小農經濟是主要生產方式 D.人類的自我認識已較深刻

  3.“抑末、困辱商人,嚴禁奢侈品生產和流通,反對進口‘奇巧淫技’……是因為擔心破壞純樸、敦厚的社會風氣,防止消費標準上的僭越、財富分配上的凌奪以及商品交換上的欺詐。”該分析表明中國古代經濟思想***  ***

  A.具有濃厚的道德倫理色彩 B.具有封閉性和獨立性

  C. 一貫堅持了重農抑商 D.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

  4.漢代,吏、民一旦被察舉為孝廉,必須先拜郎中***侍衛皇帝的官員***作為官中“儲官”,後經“三署”***五官署、左署、右署的合稱***因材施教、甄別考核後,才依優劣除補縣令長丞等職。這說明漢代察舉制***  ***

  A.實行嚴格的官員考核體制 B.配有官員培養的相關程式

  C.存在濫舉中央官員的弊端 D.能夠選拔優秀的社會人才

  5.漢代《鹽鐵論》稱“鐵器兵刃,天下大用,非庶眾所宜事也”。漢初曾禁止商人向嶺南地區的南越王國販賣鐵器,迫使南越王趙佗三次謝罪,南方許多農業部落,紛紛請求內附,自願改為漢郡縣。這表明當時漢王朝***  ***

  A.削藩置郡,加強中央集權 B.運用經濟手段,維護王朝統治

  C.鐵業官營,加強專制皇權 D.壟斷戰略資源,提高財政收入

  6.漢代以前,民眾對人神的信仰主要是有功於民的古聖先賢神,而漢代開始出現了一些有政績的官員死後被百姓立祠祭祀的現象,如漢和帝時的王渙為民平理冤獄,死後“民思其德,為立祠安陽亭西”,成為民眾新的人神信仰物件。漢代民眾對人神信仰的變化***  ***

  A.折射出民眾對理想政治的渴望 B.反映了皇權專制下的思想壓制

  C.受到了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 D.說明民眾對政府信任的增強

  7.據東漢班固《西都賦》載:“披三條之廣路,立十二之通門。……***東西***九市開場,貨別隧分。……自未央而連桂宮,北彌明光而亙長樂。”當代學者據考古發掘繪製了漢代長安城遺址圖***圖1***。如上述兩則材料同時被用來研究漢代城市,下列說法最為合理的是***  ***

  圖1

  A.考古的成果與文學作品互證歷史 B.歷史記載必須經過考古發現證實

  C.文學作品不能完整反映歷史資訊 D.考古發現是歷史研究的重要依據

  8.表2為隋唐時期糧倉設定情況的部分材料,解讀最為準確的是***  ***

  表2

  年份 建置 作用

  開皇三年 在衛州設黎陽倉,在陝州置常平倉,在華州置廣通倉。 將關東糧食分儲在官倉中,然後用接力方式,一段段將糧食運到京都。

  大業元年 開通濟渠。 接駁洛陽與淮河。

  開元二十二年 裴耀卿在河陰置河陰倉,三門東置集津倉、三門西置鹽倉,兩倉之間開山路十八里。 南船至河陰倉,即輸粟於倉,官僱船駛至洛陽,置於集津倉……三年運米七百萬石,省腳錢三十萬緡。

  A.經濟重心南移推動政治中心南移 B.運河的開鑿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

  C.交通運輸發展使城市經濟功能增強 D.經濟重心與政治重心的逐漸割離

  9.官與職分離,始於唐高宗朝,經唐中、後期使職差遣逐漸取代職事官,產生名實不相符的“紊亂”局面;宋承唐制,官與職分離更甚,致官、職、差遣離而為三,成為常態。對此歷史現象的合理解釋是***  ***

  A.社會分工要求專業化官員 B.藩鎮割據影響政治格局

  C.統治者力圖加強專制集權 D.官員互相牽制削弱地方

  10.圖2為唐宋時期政府錢幣與實物收入數量統計圖。據此推斷,這一時期***  ***

  圖2

  A.經濟重心逐步南移 B.商品經濟較快發展

  C.民營手工業較快發展 D.官營手工業漸趨衰落

  11.佛教宣揚“眾生平等”,佛教徒出家要剃除鬚髮,不得婚配。然而自東晉以來,佛教學者卻對佛經中有關人際關係的說教不斷加以調整,他們譯出的若干佛經不是來自南亞佛教基地,而是就地取材於中國“孝”的經典。這表明當時***  ***

  A.佛教受儒學排拒而不斷自我調適 B.佛教學者被儒家倫理綱常同化

  C.佛教與儒學實現了“兩教合流” D.儒學的理論建構比佛教更先進

  12.明人陳邦彥指出:“嘉***靖***、隆***慶***以前,士大夫敦尚名節,宦遊來歸,客或詢其囊橐***指行李財物***,必嗤斥之。”嘉靖以降,“今天下自大吏至於百僚,商較有無,公然形之齒頰。”“宦成之日,或垂囊而返,則群相姍笑,以為無能。”這可以說明***  ***

  A.明朝從嘉靖時期走向了衰亡 B.明朝選官制度存在嚴重弊端

  C.明朝嘉靖以前政治清廉公正 D.明朝嘉靖前後政治形態的變遷

  13.明末清初張履詳的《補農書》中記載了一個他設計的薄產十畝的經營方案:桑田三畝供一家衣食,其餘麥豆竹果魚之收,按低標準計,足可抵十人之食,即年餘五十石,扣除田糧等苛擾,至少每年可積餘三十石。積十餘年,除“養生送死”、讀書外,還可買田數畝。該方案重在強調***  ***

  A.農產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B.家庭經營的自給自足性

  C.農業生產結構的優化 D.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發展

  14.中國許多地方都有八仙宮。神話小說中的“八仙”均為凡人得道,分別代表著男、女、老、少、富、貴、貧、賤,是晚近***指從鴉片戰爭時期到建國這一段時間***道教中相當重要的神仙代表。這種現象表明***  ***

  A.中國傳統文化地域性特色濃厚 B.民間文化促進了晚近道教的發展

  C.民間思想需要藉助外來宗教傳播 D.古代文化呈現世俗化的發展趨勢

  15.“平心而論,一個公民人數3萬至4萬的城邦,從事司法審判事務的公民常年保持在五六千人,比例如此之高,這看起來既無必要,也無可能,但確實存在過”偽色諾芬在其《雅典政制》中提供的史料揭示了其中的一個奧祕:民眾法庭主要是針對帝國範圍內的屬國人民而非雅典公民的。上述材料意在說明雅典民主政治***  ***

  A. 司法審判人浮於事,效率極其低下 B.具有維護城邦霸權的作用

  C. 旨在服務於雅典帝國的軍事擴張 D.實現了法律意識至高無上

  16.羅馬法規定:“奴隸可以為主人辦事、經商……可以被立為繼承人,公家的奴隸還可以立遺囑;奴隸有權提起自由身份之訴,乃至被解放為自由人。”此規定***  ***

  A.承認奴隸階級完整的人格 B.體現了羅馬法的民主性特徵

  C.蘊含了自然法的精神理念 D.改變了羅馬奴隸社會的性質

  17.智者高爾吉亞聲稱,雄辯者能夠說服“議事會”採用他的政策,能夠使“顧問委員會”採納他的財政計劃,能夠在“審判官法庭”前面成功地非難他的對手。這說明智者學派興起的主要的社會條件是***  ***

  A.演說術的發展 B.民主政治的發展 C. 人文精神的出現 D.社會生活的豐富多彩

  18.1215年6月15日,安茹王朝屢戰屢敗的國王約翰與25位貴族代表舉行談判,簽署了著名的《自由大憲章》,從此英國確立“王在議會”和“王在法下”的原則。1603年伊麗莎白一世去世,她遠在外國的侄孫詹姆士一世繼位,詹姆士對英格蘭一無所知,堅持“君權神授”,王權逐步凌駕於議會之上。直到光榮革命的勝利,議會才“收復”失去的權力。這表明,光榮革命***  ***

  A.標誌著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B.推動了英國責任內閣制的建立

  C.對英格蘭的政治傳統有所捍衛 D.結束了英國君主制的歷史程序

  19.航海家麥哲倫與西班牙國王簽訂的遠洋探險協定上明確提到:“從你們發現的島嶼和大陸獲得的一切利潤和收入,以及捐稅和替朕徵收的其他進款中,除去你們負擔的開支後,給你們留下1/20”。這主要說明***  ***

  A.產權契約推動了新航路開闢 B.航海家遠航受命於國王指令

  C.新航路開闢得到了王室支援 D.新航路開闢是航海家獲得財富的重要途徑

  20.1607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首次採購中國武夷茶,經爪哇轉銷歐洲各地。幾十年後,武夷茶已發展成為一些歐洲人日常必需的飲料,當時一些歐洲人把武夷茶稱為“中國茶”。表3是荷蘭每磅武夷茶售價的變化。這些變化表明***  ***

  表3

  時間 1684年 16*** 1701年

  售價***荷蘭盾/磅*** 80 75 2.32

  A.商業革命不斷髮展 B.價格革命來勢洶洶 C.中國海禁政策的鬆弛 D.荷蘭成為海上馬車伕

  21.圖3是1771—1841年間英國糧食價格的浮動圖***1800年=100***,這反映了***  ***

  圖3

  A.英國農業經濟呈現衰退趨勢 B.英國的糧食價格變化幅度大

  C.工業革命推動產業結構調整 D.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漸趨形成

  22.表4是1750年—1900年世界製造業產量的相對分額***%*** ,從中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表4

  1750年 1800年 1830年 1860年 1880年 1900年

  整個歐洲 23.2 28.1 34.2 53.2 61.3 62

  英國 1.9 4.3 9.5 19.9 22.9 18.5

  德意志諸邦/德國 2.9 3.5 3.5 4.9 8.5 13.2

  美國 0.1 0.8 2.4 7.2 14.7 23.6

  日本 3.8 3.5 2.8 2.6 2.4 2.4

  中國 32.8 33.3 29.8 19.7 12.5 6.2

  印度 24.5 19.7 17.6 8.6 2.8 1.7

  A.日本的工業化水平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B.世界經濟中心從亞洲逐步轉移到歐洲

  C.德國發展速度最快,與英國搶佔世界市場

  D.19世紀30年代之前,中國的工業化水平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23.自17世紀至19世紀上半葉,在古典主義佔統治地位期間,幾乎所有的歐洲藝術史家都認為巴洛克藝術包括建築違背了文藝復興的傳統,因而不予肯定。直到1886年終於有一位瑞士藝術史家沃爾夫林挺身而出,說:“我經過對文藝復興和巴洛克的深入研究,認為恰恰是巴洛克繼承了文藝復興的‘藝術創造精神’”。這從側面可以說明***  ***

  A.文藝復興具有深遠影響 B.學術領域派系鬥爭激烈

  C.藝術的認可須假以時日 D.文藝復興缺乏創新精神

  24.有學者指出,“宗教改革克服了羅馬天主教在靈魂與肉體、天國與人間、理想與現實之間造成的二元對立以及由這種對立而導致的信仰虛假和道德墮落,把基督教的宗教理想與平凡的現實生活和諧地統一起來”。其意在說明宗教改革***  ***

  A.推動了和諧社會的到來 B.破除了羅馬教皇的權威

  C.緩和了各國內部的矛盾 D.確立了追求現世幸福的目標

  第II卷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3小題,其中第25題25分,第26題12分,第27題15分,共52分***

  25.***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秦與西漢時期,御史大夫作為監察長官,同時又是丞相的副職,受到丞相的統制,因此,監察機構的設定與管理,或由丞相決定,或由丞相參預其中。隋代廢除***御史臺***臺主任命御史臺官署的制度,改由三省長官推薦。唐高宗永徽年間後,監察御史“多是敕授”。到了宋仁宗時,規定宰相所薦舉的官吏及宰相的親故不得出任御史,而由皇帝親自任命或掌握,直接對皇帝負責。職權上,秦漢時監察官無權處置違法失職的官吏,只有上奏或呈報丞相或州郡長官查處。隋唐時監察官漸次有了部分的直接處分權。宋代御史臺有權傳訊違法失職官吏,複審大理寺審理案件。明代巡按御史可“小事立斷”。

  ——摘編自張立武《試論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基本特點及其借鑑意義》

  材料二 ***古代希臘的***斯巴達儘管採取奴隸主貴族的專制,但行使司法權的監察官形成了對最高權力享有者“王”的有效制約,在任何一個王出征的時候,都有兩個監察官跟隨著他,監視著他的行蹤。監察官有權對“王”進行刑事審判。亞里士多德指出,在雅典,監察官們的權柄如此之大,以至國王也不得不討好他們。在雅典,司法的權力制約功能就更加明顯,高階官吏從選任到離職都必須接受嚴格的審查。

  ——摘編自孫永興《論西方早期社會的司法》

  ***1***根據材料一,說明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變化,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變化的影響。***11分***

  ***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古代希臘與古代中國的監察制度的不同,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14分***

  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近代科學是啟蒙思想家們徹底批判宗教神學和封建專制的有力武器,科學已不單純是一種自然知識體系或滿足人類生存需要的工具,而是代表了一種嶄新的精神、一種獨特的文化。科學文化與法國啟蒙運動的互動,為啟蒙運動和大革命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科學文化在經歷了啟蒙運動和大革命的洗禮後,變得愈加豐富多彩,法國科學從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初期出現空前繁榮。啟蒙運動參與到民族主義話語對於歷史和民族認同的建構之中,在理論層面上闡釋民族情感與愛國主義。“哲學家們”還在公共領域中傳播著這些觀念,在法國大革命前夕的公共輿論中,民族主義已經獲得了更為普遍的接受。

  反思啟蒙是學者們對研究領域的重要拓展。近代啟蒙實際上抽離了人的信仰與道德,人的純粹理性沒有價值關懷。近代啟蒙的後果是物質文明伴隨著物慾的泛濫,並最終使人類陷身於疾病、災害與諸多血腥的爭鬥之中,近代啟蒙之後出現了傳統社會不可能有的諸多災難。

  ——摘編自楊寧一《歷史學習 新視野新知識》

  請運用世界近代史的史實,對材料中的一種或兩種觀點進行論證。***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

  請考生在第27A、27B兩道選考題中任選一題做答,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個題目計分。做答時,請用2B鉛筆在答題捲上將所選題目題號後的方框塗黑。

  27.A***15分***【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各自為政自行鑄幣,貨幣的地域性十分明顯,各諸侯國貨幣的形狀、大小、輕重及製造工藝水平懸殊,計算單位也差異甚大,幣制極為混亂。秦朝在統一幣制的過程中,對貨幣的形、質、量有明確規定,貨幣分為二等,以黃金為上幣,以饈為單位;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秦朝嚴禁私人鑄錢。從出土的實物看,秦半兩錢分佈的地區,西至河西走廊,東到山東、江蘇,北達內蒙古,南抵廣州市,東北見於遼東半島,西南伸進大渡河上游。文物中儲存很好的秦半兩,有直徑三、五釐米的,更有三釐米以下的,重量有八克、五克的和五克以下的。在字面上常用的文字是十二銖和八銖。《史記》《漢書》都有關於秦半兩“各隨時而輕重無常”這樣的記載。

  ——摘編自張誠《秦漢幣制改革略論》等

  ***1***根據材料,概括秦朝幣制改革的特點。***6分***

  ***2***依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簡評秦朝幣制改革的影響。***9分***

  27.B***15分***【歷史——選修4:中外歷史人物評說】

  材料 魏晉南北朝***220—589***是道教發展的重要時期,是道教逐漸走向成熟、定型的時期。這一時期,道教經過分化與改革,使道教從早期道教那種比較原始的狀態發展為有相對完整的經典、教義、戒律、科儀、和教會組織的成熟宗教,並由早期民間宗教團體逐漸轉變為官方承認的正統宗教。東晉的葛洪***284—364或343***無疑作出了重要貢獻,其十六歲開始讀《孝經》《論語》《詩》《易》等儒家經典,在《抱朴子•內篇》中,他不僅全面系統地總結了晉以前的神仙理論和神仙方術,同時又將神仙方術與儒家的綱常名教相結合,強調“欲求仙者,要當以忠孝和順仁信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務方術,皆不得長生也”。《抱朴子•內篇》是道教史上一部具有比較完整的理論和有多種方術的包羅永珍的重要著作。

  東晉的葛洪一生成就很多,其著作主要有《神仙傳》、《抱朴子》、《肘後備急方》、《西京雜記》等。在《抱朴子•內篇》中他還具體地描寫了煉製金銀丹藥等多方面有關化學的知識,例如“丹砂燒之成水銀,積變又還成丹砂,以曾青塗鐵,鐵赤色如銅”。在《肘後備急方》中最早記載一些傳染病如天花、恙蟲病症候及診治;“天行發斑瘡”是全世界最早有關天花的記載;葛洪還提出了不少治療疾病的簡單藥物和方劑,其中有些已被證實是特效藥:如松節油治療關節炎,銅青***碳酸銅***治療面板病,雄黃、艾葉可以消毒,密陀僧可以防腐等等。在《抱朴子內篇•仙藥》中對許多藥用植物的形態特徵、生長習性、主要產地、入藥部分及治病作用等,均作了詳細的記載和說明。

  ***1***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概括葛洪的主要貢獻。***6分***

  ***2***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官方化的時代背景。***9分***

  高中二年曆史科參考答案與評分細則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B D A B B C A D C B A D

  題號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C D B C B C A A D B A B

  25.答案:***1***變化:監察官由丞相參與任命轉變到由皇帝直接任命;***4分***監察官的職權由無權處置違法官吏到獲得部分的直接處分權。***4分***

  影響:削弱了丞相的權力,強化了皇權專制;增強了監察權的獨立性,有利於監察效率的提高。***3分,任答1點即可***

  ***2***不同:古代希臘監察官可監察最高權力者,而古代中國監察官則是隻監察百官;***4分***古代希臘監察範圍廣且有刑事審判權,而古代中國監察官無刑事審判權。***4分***

  原因:古代希臘是民主政治,監察官旨在維護民主體制;***3分***而古代中國是皇權專制,監察官旨在維護吏治清明和皇權統治。***3分***

  26. 評分說明:觀點明確、合理;***3分***史實準確,引用合理;論證充分,邏輯嚴密,表述清楚;***6分***結論與論證相符。***3分***

  答案:

  評分標準:一等:***12~10分***

  ①觀點明確、準確、簡潔。②史實選用準確、有效,論據充分。③論述充分,能結合作用、影響分析。④邏輯嚴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

  ①觀點明確、表述不夠準確、簡潔。②史實選用準確、有效,論據不夠充分。③論述不充分,史實與作用、影響結合不夠準確。④邏輯不夠嚴密,表述不夠清楚。

  三等:***4~0分***

  ①觀點不明確、不準確。②史實選用不準確、無效。③論述不充分,不能結合作用、影響分析。④邏輯不嚴密,表述不清楚。

  答案示例:觀點:啟蒙運動和自然科學相互推動、相互影響。***3分***

  論證:牛頓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實現了人類對自然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成為啟蒙思想家批判宗教神學和封建專制的有力武器;科學家探索自然的精神鼓舞了啟蒙思想家探究社會問題,提出了三權分立、人民主權等一系列理論。

  啟蒙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激發了人們探索自然科學的慾望,19世紀自然科學飛速發展,出現了達爾文的進化論等一系列科學成就。***6分***

  綜上所述,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為啟蒙運動奠定了理性主義思想基礎。啟蒙運動促進了近代科學的發展。***3分***

  若有符合要求的其它觀點,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

  27.【A】

  答案:***1***特點:統一幣制;嚴禁私人鑄錢;實行大小錢制;貨幣具有稱量屬性;半兩錢在全國流通。***任答三點6分***

  ***2***影響:適應了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有利於國家統一和政權鞏固;為後世幣制奠定了基礎;但貨幣在流通中逐漸減重變質。***任答三點9分***

  27. 【B】

  答案:***1***道教系統化官方化;推動隋唐煉丹術的發展;影響我國後世醫藥學的發展。***任答兩點6分***

  ***2***國家分裂,社會動盪;儒學面臨嚴峻挑戰;以儒學為核心的三教合流趨勢的逐漸形成;葛洪對道教的改造迎合了統治者的需要。***任答三點9分***

  高二歷史下學期期末聯考試題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4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正確的***

  1、按照周初禮制,周王用九鼎,諸侯用七鼎。1982年湖北隨州周墓出土了製造精美的九鼎八簋。據此可知該墓主所處的時代*** ***

  A、周統治中心在隨州   B、 分封制遭破壞

  C、青銅冶煉技術成熟   D、 宗法等級森嚴

  2、老子認為“無為無不為”,因為天地萬物都有一個獨立不變,周行不殆的道理,用不著神道作主宰,更用不著人力去造作安排。該思想*** ***

  A、 源自對社會現實的反思 B、 批駁了諸子百家思想

  C、希望重建等級社會秩序 D、否定了自然法的思想

  3、《史記•李將軍列傳》講述了李廣一生,在漢文帝時期為中郎將,無所事事;

  後來在漢武帝時期成為一位抗擊匈奴的重要將領,威震北邊,被匈奴稱為“漢之

  飛將軍”。這說明*** ***

  A.社會環境影響個人成就       B.時代變遷影響對人物的評價

  C.英雄人物推動歷史程序      D.統治者的好惡決定戰爭勝負

  4、漢安帝時,某地方官犯罪,大臣們認為應給以“禁錮二世”的處罰,太尉劉愷指出:“《春秋》之義,善善及子孫,惡惡止其身,所以進人於善也。”於是安帝下詔禁錮罪臣本人,不株連子孫。漢代多次出現這種援引《春秋》判決案件的情況。這反映了當時*** ***

  A、地方吏治廢弛         B、試圖重建禮樂制度

  C、 君主專制加強        D、 儒家倫理得到強化

  5、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長沙市銅官鎮發現一處燒製釉下彩瓷的唐代窯址。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亞、伊朗和肯亞等13個國家和地區出土過長沙銅官窯瓷器。長沙銅官窯經營者為佔領市場,在器物上標出“天下第一”等廣告語,有的還把賣價製作在器物上。這說明該窯***  ***

  A.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術 B.注重市場營銷策略

  C.代表官營手工業的水平 D.產品主要銷往海外

  6、朱熹強調:“如樹,初間且先斫倒在這裡,逐旋去皮,方始出細……以事之詳略言,理會一件又一件;以理之淺深言,理會一重又一重。”這體現了*** ***

  A、格物致知 B、先理後氣 C、存天理,滅人慾 D、 理氣同源

  7、元朝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國庶務,統郡縣,鎮邊鄙……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但地方官吏的選用主要由中書省和吏部負責,調動行省所屬軍隊須皇帝批准。這表明元朝*** ***

  A. 地方擁有適度權力 B. 地方缺乏實際權力

  C. 行省權力集中專斷 D. 君主專制得以加強

  8、明清的鄉試和會試,考試內容除了經義和八股文外,還有史、策、論、判、詔誥表乃至律詩等。“凡對策須參詳題意,明白對答,如問錢糧即言錢糧,如問水利即言水利……不許敷衍繁文。”這反映了*** ***

  A. 選才標準的根本變化 B. 經世致用思想的內涵

  C. 商品經濟的發展繁榮 D. 宋明理學地位的鞏固

  9、明代《天下水陸行程》記載了以北京、南京為中心的114條全國水陸路程,其中蘇、杭等地的記載最為繁密,還載有各地山川、市場、物產、旅社、船隻、風俗、盜賊等內容。據此推斷,作者編寫此書旨在*** ***

  A、 為官府彙總民情奏報 B、為藩國安排朝貢路線

  C、 為遊士介紹旅遊資源 D、為商賈提供行程指南

  10.有人以“仲景未用”為由,反對“牽牛”入藥。對此,李時珍說東漢時此藥未

  入本草.故仲景不知,假使知之,必有用法,不應捐棄。況仲景未用藥亦多矣-執此而論•蓋矯枉過中矣!這體現了李時珍*** ***

  A、選材中著眼現實的態度 B、探索中求實創新的追求

  C、實踐中觀察求真的方法 D、繼承中理性批判的精神

  11、甲、乙、丙、丁四位同學打算各寫一篇關於古希臘的論文,他們採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驟比較合理,論證比較嚴謹的是***  ***

  第一步 第二步

  甲 提出雅典民主是多數人民主的觀點 尋找到伯利克里的同樣言論作證據

  乙 尋找到當時用於投票的陶片作證據 提出雅典民主是直接民主的觀點

  丙 查閱到“人是萬物的尺度”等一手史料 得出當時已經產生人文精神的結論

  丁 查閱到文藝復興的諸多著作 得出古希臘是人文主義的濫觴的結論

  A、甲 B、乙 C、丙 D、丁

  12.羅馬法學家烏爾比安認為,“任何人不得為他人有所允諾”。蓋尤斯也在《法學階梯》中指出“我們不能通過外人實現取得”。據此,羅馬法學家強調*** ***

  A、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B、訴訟程式的規範

  C、法律行為必須親自履行 D、法律形式的完整

  13、雅典的公共嘉地主要用於埋葬犧牲的戰士,城邦為他們樹立墓碑,分部落刻上所有犧科者的名字,但並不標明他們的家世;巴特農神廟上的浮雕刻畫了馬拉松之戰中犧牲的194名戰士,整幅浮雕沒有突出個人。這體現了雅典的*** ***

  A、平等意識 B、公民意識 C、和平意識 D、人文意識

  14、蘇格拉底認為:知識源於理性的省思而非外部世界或主觀感覺。因此,哲學的使命不是從外部去探究事物的始基,而首先應當“關注自己的靈魂”;也不應像智者那樣沉迷於個體的主觀感受,只有運用理性和智慧,才能獲得真理的關照。其主要意圖是鼓勵人們*** ***

  A. 發現自我,追求自由 B. 反抗雅典民主政治和法律

  C. 擁有美德,獲得知識 D. 保持懷疑精神、批判眼光

  15、英國責任內閣制確立後的很長一段時期,勝選黨派組閣,政府官職就由該黨成員擔任。1850年進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規定負責具體行政事務的官員不得參選議員,不能介入黨派活動。這種變化說明*** ***

  A、議會被政黨操控阻礙民主政治發展 B、文官制度是英國民主制改革的根本

  C、 改革目的是保證施政措施的連續性 D、責任內閣制不具備分權制衡的特徵

  16、1850年普魯士頒佈了憲法,其中規定,“國王有宣戰、媾和及與外國訂立其他條約之權;……立法權由國王與兩院共同行使之,每項法律需經國王和兩院同意,財政法案和國家預算應首先提交下院,國家預算上院可以全部通過或者全部否決;……凡年滿二十五歲的普魯士人有選舉權”。這表明當時的普魯士*** ***

  A、是用議會粉飾的封建君主專制 B、已經具有近代民主政治的特徵

  C、確立了比較完善的君主立憲政體 D、國王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

  17、一位代表在1787年制憲會議上宣稱:“主要的危險來自我們的***州***憲法的民主成分。人民所行使的政府的權力會把其他部門吞沒。沒有一部***州***憲法規定了足以抑制民主的辦法。”這表明***  ***

  A、保守派認為1787年憲法的民主原則會威脅社會穩定

  B、大小州之間關於如何分配權力方面的矛盾進一步激化

  C、美國獨立初期的邦聯體制不利於中央政府權力的強化

  D、美國建立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具有一定的歷史必然性

  18、“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總統漸漸不能行使重要職權,實際權力轉由內閣會議掌握。共和派不信任那些聲望很大的國務活動家。議會兩院多數議員都同意克列孟梭的‘讓我們選個最拙笨的人出來***當總統***!’這成了不成文的慣例。”這說明*** ***

  A、 法國政體失去了進步性 B、 法國共和制得到了鞏固

  C、 法國總統制轉為內閣制 D、 法國議會內部高度團結

  19.1908年,美國一位傑出的新聞記者評論說:“兩黨猶如兩個瓶子。每個都貼著

  表明所盛液體的標籤,但每個都是空的。”作者旨在強調美國兩黨制*** ***

  A、失去民心,徒有其表 B、人浮於事,效率低下

  C、脫離國情,違背潮流 D、分歧縮小,利益趨同

  20、菲利普•費爾南德茨在《世界一部歷史》中提到,“19世紀80年代的德國率先在養老金、醫療服務、教育領域推行福利;英國在進行著對刑法的改革和政府機構的調整,使社會福利好像是國家的職責,這些又常常被認為是在抵禦社會主義潮流的衝擊。”19世紀晚期出現這種現象是由於***  ***

  A、巴黎公社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實踐 B、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二次會議決議

  C、工業革命後工人收入的大幅度增加 D、歐美主要國家民主化程序不斷髮展

  21、美國法學家卡爾文•達伍德在談到某國憲政的特點時說:“沒有***憲政***傳統的支援,一部成文憲法不過是一紙空文,而有了那種傳統,一部成文憲法就沒有必要了。”這一評價是基於*** ***

  A、 英國憲政根植於悠久的歷史傳統 B、近代德國帝國憲法暴露了軍國主義傳統

  C、美國成文憲法未能有效貫徹實施 D、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是各派妥協的結晶

  22、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文中提到,“在危機期間……彷彿是工業和商業全被毀滅了,——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社會上文明過度,生活資料太多,工業和商業太發達……資產階級用什麼辦法來克服這種危機呢?一方面不得不消滅大量生產力,另一方面奪取新的市場,更加徹底地利用舊的市場”。對這一論斷,認識正確的是*** ***

  A、它預見到了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 B、經濟危機只能通過消滅生產力來緩解

  C、 當時歐洲資本主義文明已經發展過度 D、資本主義生產關係會阻礙生產力進步

  23、1917年3月,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不久,彼得格勒蘇維埃宣佈了一號法令,規定所有部隊都應選舉產生士兵委員會,負責管理本單位的政治活動、監管本單位的武器。這反映出彼得格勒蘇維埃***  ***

  A、行使中央政府的職權 B、具有無產階級政權的性質

  C、與臨時政府全面對抗 D、已經掌握全部軍隊指揮權

  24、19世紀最後30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普遍採取社會立法的方式對社會領域進行調整,英國1874年頒佈法律禁止10歲以下兒童在紡織廠工作,1878年的整頓法案確立了工廠衛生的監察制度等;德國1890年出臺了“青工保護法”等。這反映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

  A、社會危機的空前嚴重 B、工人運動推動社會立法

  C、對經濟生活進行干預 D、已過渡到國家壟斷階段

  歷史試卷答題卡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4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正確的***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選項

  題號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選項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25題22分、26題18分、27題12分,共52分。***

  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 殷商時,土地歸商王為代表的奴隸主貴族所有,西周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春秋以來,周天子失去了對土地的控制能力,土地所有權下移,土地歸諸侯、卿大夫支配使用。直到戰國前期,在各國範圍的土地的最高所有權仍屬於諸侯。諸侯用分封、賞賜、授田的方式,把土地分給封君、功臣。“從土地和權力的關係看,春秋一代與西周相比,土地佔有關係並無本質的突破,只是在多級佔有關係中主導地位與非主導地位升降……土地所有制發生變化是在戰國中葉以後到秦漢時期,這個時期突破了一元性的多級佔有形式,而逐漸出現了土地佔有形式多樣化的局面。 ——摘編自張雲樵、曹東方《試論中國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轉化及其特點》

  ***1***根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戰國中葉以後土地所有制變化的原因,並指出中國封建社會土地佔有的幾種形式。***10分***

  材料二 租佃契約關係大約在兩晉隋唐時期逐步發展起來,至北宋佔據主導地位。安史之亂後,包括均田制在內的各種形式的國家土地所有制日越衰落,宋朝順應土地私有的歷史趨勢,鼓勵和支援土地的私人佔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這使得宋代土地兼併愈演愈烈,再加上社會階層流動的變化無常,使宋代土地所有權的轉換非常頻繁。在此基礎上,宋代租佃製得到了較快發展。較之以往的莊園農奴制,在宋代租佃制下,地主與佃戶間的主僕關係只存在於租佃關係中,不再具有世襲性的永久性,一旦租佃關係解除,人身依附也隨之消失,佃戶與田主之間形成了相互依存的關係。儘管佃戶依然揹負著沉重的地租負擔,田租徵收以實物為主,但他們基本上擺脫了地主對生產過程的干預,很大程度上獲得了生產經營的自主權。當然,租佃制的不斷膨脹也對社會發展產生了一定的不利影響。

  ——摘編自楊寧一主編 《歷史學習新視野新知識》

  ***2***根據材料二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宋代租佃制發展的歷史背景和主要特點***12分***

  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國家 途徑 法律***標誌*** 國家政體

  英國 資產階級革命 16***《權利法案》 君主立憲制

  美國 獨立戰爭 1787年憲法 總統制共和制

  法國 資產階級革命***大革命*** 1875年法蘭西共和國憲法 民主共和制

  德國 王朝戰爭完成國家統一 1871年德意志帝國憲法 君主立憲制

  ***1***根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試以英德政體為例從君主和議會權力方面說明其差異性及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10分***

  材料二 德國民法典的制定經過了一個相當長的醞釀和討論的階段。……從1873年德意志帝國修改憲法到1896年8月24日《德意志民法典》公佈,在長達20餘年的制定過程中,歷經兩個起草委員會、一個議會的專門委員會的討論,兩次把草案公佈向公眾證詢意見;參加委員會的不僅有專門的法學家,還有經濟學家與各種實務工作者,參加討論的更是廣泛,許多著名的法學家都提出詳細的意見,從極不相同的角度提出批評性意見。……民法典公佈後,同時或相繼公佈了一些必要的附屬法律,這些法律都與民法典同時施行,最主要的是民法典的施行法,詳細規定了民法典與其他法律的關係、與各邦的邦法的關係,全面地、徹底地解決了、完成了制定民法典的任務——統一全德的私法。英國法學家梅特蘭說。德國民法典在其生效之時是當時世界上所有的最好的法典,我以為,從未有過如此豐富的一流智慧被投放到一次立法行為當中。”——摘編自謝懷栻《大陸法國家民法典研究》

  ***2***根據材料二,概括德意志民法典形成過程的特點。***8分***

  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談者好以專制政體為中國政治詬病,不知中國自秦以來,立國規模,廣土眾民,乃非一姓一家之力所能專制。故秦始皇始一海內,而李斯、蒙恬之屬,皆以遊士擅政,秦之子弟宗戚,一無預焉。漢初若稍稍欲返古貴族分割宰制之遺意,然卒無奈潮流之趨勢何!故公孫弘以布衣為相封侯,遂破以軍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變相之貴族擅權制,終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開客觀之標準。“王室”與政府逐步分離,“民眾”與“政府”則逐步接近,政權逐步解放。

  ——摘編自錢穆《國史大綱》

  圍繞材料,結合中國古代史的具體史實,自擬論題,並就所擬論題進行闡述。***要求:明確寫出論題,闡述須史論結合。***

  歷史試卷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4小題,每小題2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4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正確的***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選項 B A A D B A A B D B C C

  題號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選項 B D C B C B D D A D A B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52分***

  25、***22分***

  ***1***原因:鐵農具、牛耕的使用與推廣;私田大量開墾,井田制瓦解;各諸侯國為增加賦稅進行變法,以法律形式承認土地私有的合法性。***6分***

  形式: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國有制.封建農民土地所有制。***4分。答對3點得4分,答對2點或1點的,每點都只給1分。***

  ***2***歷史背景:唐中後期以來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宋朝政府“不抑兼併”的政策;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土地買賣頻繁。***6分***

  特點:租佃關係更加普遍;封建人身依附關係更加鬆弛***或佃戶地位有所提高***;佃戶與田主形成相互依存關係。***6分***

  26.***18分***

  ***1***差異:英國議會權力至高無上,國王“統而不治”***3分***;德國皇帝擁有國家最高權力,議會權力受皇帝制約,帝國議會權力很小。***3分***

  原因:英國是通過自下而上的資產階級革命推翻封建專制王權而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而德國是通過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完成國家統一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4分***

  ***2***長時間醞釀與討論;國家設立專門機構,負責民法典的制訂;法學精英和民眾廣泛參與;制定附屬法典和相關法典配合實施。***8分***

  27.***12分***示例:

  論題一:中國古代不是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3分***

  闡述: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不可能建立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無論是察舉制、九品中正制,還是科舉制,官員選拔權在禮部和吏部,並不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國家機器的執行有一套客觀的法則,甚至包括繼承人的選任,皇帝也不能隨心所欲;歷朝實行的諫官制度對皇權專斷產生了有效的制約和牽制。***9分******說明:回答時須用具體史實來論證***

  論題二:中國古代是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3分***

  闡述:皇帝集最高立法權、最高行政權和最高司法權,不受任何約束與監督;不斷加強皇權,削弱相權,直至廢除丞相制度;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郡守縣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實行科舉制,把官吏選拔權從地方收歸中央。***9分******說明:回答時須用具體史實來論證***

  論題三:對中國古代的專制制度的評價,應在特定環境下辯證看待。***論據充分、史論結合、邏輯嚴密可同等給分***

  ***“示例”只作閱卷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


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三單元知識點
高二級歷史下學期期末試題
相關知識
高二歷史第二學期期末試題
高二上冊歷史第八單元測評試題及答案
高二上冊歷史第五單元測評試題
高中歷史第二次工業革命知識點總結
高三歷史第一學期期末考試
中學歷史第二學期教學工作總結範文
中學歷史第二學期教學工作總結
初一歷史第二學期教學工作總結
初一歷史第二學期教學反思
高二歷史第一單元預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