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案例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7日

  所謂教學反思就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實踐為思考物件對自己所作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反思,歷史與社會是一門綜合課程,課程的綜合性要求任教老師要具備綜合的教學素質。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本學期我繼續擔任七年級兩個班的歷史教學工作,本學期教學除了向學生教了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之外,還對他們進行了愛國主義、維護祖國統一、增進民族團結、優秀品德和高尚情操等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以下是我在本學期的教學情況總結:

  1、課前準備充分。認真備好每一節課,為了能講好歷史課,在備課前,我先把教材及資料的相關內容仔細的看,篩選出與本節課知識點比較貼近又能結合實際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內容,精心的將這些知識點系統組織起來教學。備課時,瞭解和分析學生情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備學生的同時,又備教法,認真鑽研教材教法,及時調整,為課堂教學服務。

  2、課堂教學多樣。採用多種多樣的教法從教,如分析法、討論法,自學、閱讀、課件教學等方式,使學生有自己動腦、動口、動手的能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突出重點、難點,抓基礎點,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按質按量地完成了本學期22課基礎知識的教學,做到重大歷史事件講清,重要歷史人物評析,使學生通過本學期的學習,掌握了從隋朝到明清的重要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內容。

  3、作業批改細緻。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給予不同的評價,使學生做作業能鞏固所學,架起與學生溝通的橋樑。正確引導、耐心解答學生遇到的問題,取得他們的信任,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

  4、小組配合默契。利用班級四人一組,確定小組長負責,進行預習檢查、作業檢查、訂正檢查、課課清等活動,效果好。

  5、檢查有序進行。每節課上新課前,對上節課相關內容進行聽寫檢測、提問,然後批改打分,予以及時訂正鞏固所學。期末複習主要是通過歸納概要聽寫檢測來督促學生。

  通過一個學期的努力,認識到少部分學生對本學科的學習不夠重視,憑興趣去學,精細不夠,有被逼的感覺,對這門學科產生畏難情緒,不願學,也無法學下去。有待於進一步培養興趣,有待於以後的努力。

  篇二

  我們知道知識的掌握必須通過學生自己的思維活動,教學只有符合學生掌握知識的規律,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學生的思維發展,是由相對低階的動作思維發展到形象思維,再由具體形象思維發展到抽象邏輯思維和辨證思維。小學時學生主要依靠具體形象思維,而到了初中,學生的邏輯思維開始占主導地位,慢慢發展到以邏輯思維為主的思維活動。

  初一學生能夠學習一些比較系統的科學知識,但思維多停留於事物表面。喜歡聽歷史故事,有英雄主義意向和強烈的好奇心理,常思索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只有充分了解初一學生的心理特徵和思維水平,才能科學地確定教學的起點,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一、 準確把握教學的目的和要求

  初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學生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教會學生初步掌握記憶、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方法;培養學生學習和表述歷史的能力;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達到這個要求,初一歷史教學才是“萬里長征”第一步,教師要依據初一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注意小學教材與中學教材銜接。

  例如:孔子。學生在小學已學習了“大教育家孔子”,初一的學生不僅要學習大教育家孔子,還要學習作為大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的孔子。教學中,在學生已掌握“孔子是怎樣教育學生的?”基礎上,要求學生首先了解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值得我們繼承?”,其次理解孔子的主要思想:“仁”的學說。再次掌握孔子的學說後來被封建統治者利用和改造,成為我國兩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對後世影響極大。這樣循序漸進,不斷提高。

  二、 激發學習的興趣是引入門道的第一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有巨大的心理效應,能使人的大腦皮層處於興奮狀態進而促進學習動機的形成和強化,化非智力因素為智力因素。為學生學好歷史提供取之不盡的動力。要激發並保持學生的興趣,最有效的的方法是讓學生不斷地獲得“成功的喜悅”。

  而這個成功還必須是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桃子”。例如,提供教壇講故事。小學的歷史學習是以故事形式進行的,初一學生已瞭解與初中課文有關的一些故事。讓學生將小學瞭解的故事與相關的課文結合上講臺講故事。每個學生都可通過努力做到。

  這個過程既培養了學生了學生的膽識勇氣,還嚐到了做小老師的滋味,內心充滿成功的喜悅。又如,巧設疑。“思維自驚奇而開始”。驚奇和疑問也是興趣的淵源,只有學生對某一現象發生驚奇和疑問時,他們才願意去進行探索。學習“祖國境內的遠古人類”一課,設計一個問題鏈:人是從猴子變來的嗎?人與猿有什麼不同?

  人是不是動物?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什麼?我國境內最早的居民是誰?他們長的什麼樣子?吃什麼東西?住在哪兒?把每個問題假設為一個“寶藏”,解決一個問題等於發現一個“寶藏”。把學生置於“發現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讓學生到歷史的隧洞中去尋寶。學生隨著教材內容的展現,不斷地發現,在成功的喜悅鼓勵下繼續前進。

  三、 直觀教學是引入門道的最好方法之一

  教學方法的選擇受制約於學生的思維水平。 從思維特徵看,初一學生的形象思維佔優勢,採用直觀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感性材料,有助於學生掌握知識。教學的直觀形式有實物直觀、模型直觀和語言直觀等。由於歷史室的建設,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為直觀教學提供了更現代化的廣闊天地。

  造紙術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蔡倫燃起的理性之光至今光彩照人,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那麼,紙是怎樣造出來的呢?為什麼說造紙術的發明對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教材提供了七幅圖。《考古發現的我國漢紙的出土地點》告訴我們,我國不少地區在漢朝就懂得造紙。彩圖《甘肅天水出土的西漢早期的紙》證明了“我國人民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張紙”。彩圖《居延出土的漢代簡冊》我們看到沒有紙之前人們用竹木簡作書寫材料。

  竹木簡很笨重,《漢武帝時,文人東方所朔向皇帝上了一個奏本,竟用了3000片竹簡,派了兩個人才抬進宮去》。書寫材料還有帛,但很貴,不能大量使用。隨著文化的發展,需要有一種既便宜又方便的書寫材料,這就推動人們發明了造紙術。《蔡倫》是位改革家,在他之前,紙的質量比較差,產量也不高,蔡倫改進造紙術後,紙的質量和產量都提高了紙的使用日益普遍。liuxue86

  造紙的過程是複雜的,《漢代造紙圖》以靜態形式展現了造紙的過程,而教學錄影“造紙術”片斷,則以動態形式展現了造紙的過程:浸泡——蒸煮——碓料——打漿——抄紙——烘乾。《造紙術傳到世界各地的時間》我們看到,造紙術從我國先後傳播到世界各地,改變了世界書寫材料的面貌,促進了文化教育的普及,推動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深刻地影響世界歷史的程序。從而認識造紙術的發明是了不起的科學大事,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

  這樣運用直觀的圖,適時插入對圖的闡述、說明和描述,圖言並茂,還有集“視、聽”為一體的動態錄影,引導學生在感知直觀材料的基礎上,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不僅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最終獲得科學的理性知識,還受到了思想教育。

  每一堂課的教學,直觀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教學目的。在全面理解的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及時地將認識的材料進行總結歸類,上升到一般的理論,這是感知過程的最後目標,只有這樣,初中學生掌握的知識才是系統的,深刻的。

  四、 加強學法指導是引入門道的關鍵

  中學的學習要求與小學的不一樣,學習方法也就不同。有些學生在小學成績優秀,但由於初一這個轉折點沒過渡好,成績大幅度下滑,反之,卻上升。因此,加強學法的指導是必要的。

  1、回答問題。每節課都有提問,學會回答問題是最基本的。如果問題是一個點,學生可以作答。如果問題是個面,大部分學生便不知所措了。例如: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進步?這是一道比較題,必須把山頂洞人和北京人進行比較回答。但學生的答案是毫無判斷、沒有選擇地照搬課文,反映出學生答題的水平較為低下。

  教師要為學生分析題意,介紹答題的基本步驟,然後引導學生先閱讀課文,分析判斷,再綜合作答,並要求答案內容有一點以上的必須分點作答養成條理清晰的好習慣。

  2、列大事年表。學完一個單元,列大事年表可教會學生抓住重點,理清歷史線索的方法。

  3、設計表格。每個歷史時期的文化都異彩紛呈,頭緒繁多,設計表格教會學生歸類整理知識的能力。

  4、編寫課文提綱。這是學會學習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一篇課文,學生從閱讀入手,分析重點難點,到綜合提煉形成文字。不僅學會了閱讀材料,分析問題,綜合概括,文字表述,還懂得了構建知識框架,形成系統。會讀一篇課文也就會讀一本書。有人說“學習就是善於整理這本書裡的全部家當。

  整理一遍以後,放好,全在腦子裡。”學會編寫課文提綱,也就是學會整理書中的有效資訊,把這方法用於其他學科的學習一樣行之有效。長大以後,還會處理所有的資訊——社會的和生活的資訊,從而獲得工作能力,社會適應能力。

  篇三

  新課程改革進行地如火如荼,教學模式也隨之一改再改,日見豐富。新課程、新標準、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隨著形勢的發展,普通初中歷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如何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在課堂中給學生以充分發揮餘地,從而得到鍛鍊,已是一個關鍵性問題,也是每個新老教師苦苦思索、探索、甚至頭疼的事情。通過歷史教學,讓我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總有讓我挖掘不完的東西。下面我對初中歷史教學作以下反思,與大家共勉。

  首先,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說:“對於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很多學生認為歷史課枯燥、乏味,所以缺少學習興趣。因此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45分鐘的學習中一直保持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將激發興趣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例如講到“炮烙之刑”時,我說:“商紂王創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種酷刑,他先叫人將銅柱子放在熊熊燃燒的炭火上,等銅柱燒得通紅通紅時,就把‘犯人’的身體貼在銅柱上,‘犯人’剛貼在銅柱上,只聽到‘哧’的一聲,‘犯人’的身體立即冒起縷縷青煙,犯人幾乎都是被活活的燙死了。這樣,學生彷彿“親眼看到了”和“親耳聽到了”,產生一種猶如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加深了對商紂王殘暴統治的認識。

  初中學生年齡偏小,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個小故事,調節學生的情緒,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講“明朝君權的加強”時給學生講述“露馬腳”故事的由來,這樣既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如在學習“中外的交往與衝突”講到戚繼光抗倭時,給學生講述體育課的口號“稍息、立正”的由來及光頭餅的由來等等,使學生聽了以後非常感興趣,由此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更濃了。

  其次,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在教學中,我認識到不能再同我上學時那樣教學了,現在應該教的不是書本上死的東西了,那些學生都能知道,“讀史可以明志,學史可以鑑身”現在教給他們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所以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從而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在上導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設計了“科舉制的創立”這個內容,先由教師接任了一個自己一點也不瞭解的新班,要選幾位品德好、關心集體、辦事能力強的班幹部,用什麼辦法選舉呢?而引出話題,再結合本課的相關內容,讓學生想象如果自己是古代的封建帝王該如何選撥官吏呢?短時間內便創造出了一個濃厚的學習氣氛,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使學生真正做了課堂的主人,享受到了歷史課堂的快樂。

  除此之外我還採用我們所熟知的“溫故知新”教學法,讓學生首先溫歷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先通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援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巨集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援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這樣通過溫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可以鞏固舊知識。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總之,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於創新,在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只有把握住新課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學生敞開學史之門,指明知史之路,讓每位學生暢所欲言,施展才能。才能增強歷史學科的魅力,不斷地向課堂注入“活水”,真正“點燃學生思辯的火把”。
 

初中歷史反思週記
初中歷史課改反思
相關知識
初中歷史案例反思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案例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週記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範文
初中數學案例反思
初中教育案例反思
初中歷史工作反思
初中體育案例反思
初中歷史教師反思
初中政治案例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