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慶元旦黑板報內容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於《晉書》。中國古代曾以臘月、十月等的月首為元旦,漢武帝始為農曆1月1日,並延用。那麼關於歡慶元旦黑板報怎麼做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歡慶元旦黑板報的文字資料和圖片,希望對你有用,歡迎閱讀!
歡慶元旦黑板報圖片:
歡慶元旦黑板報圖片1
歡慶元旦黑板報圖片2
歡慶元旦黑板報圖片3
1:
北方的元旦習俗
我國的北方冬季天氣寒冷,晝短夜長。從元旦開始,農閒的百姓殺豬宰羊,盤腿坐在土炕上,聊聊家常,不幹活,不出門,直到正月十五才結束。因天氣寒冷,東北元旦飲食主要以凍品、醃菜、亂燉為主。像凍餃子、酸菜燉粉條、醃雪裡紅等都是元旦必備的食物。
北京小孩子新年要吃冰糖葫蘆,象徵著新的一年紅紅火火。文俗方面:扭秧歌、踩高蹺,東北二人轉,都會在廟會上接連表演。天津剪窗花,貼對聯,文娛活動應接不暇。山東在元旦這一天學生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以期待來年金榜題名。
南方的元旦習俗
較之於北方元旦習俗之 “俗”,南方元旦的習俗則偏向於“雅”。在江浙一帶,元旦時節把竹竿束於草上,點火燃燒,稱為“慶田蠶”。紹興元旦會用“茶碗茶”待客,有的還要放入橄欖和金桔,稱為“捧元寶”。
在福建,閩音“春”與“剩”相同,元旦吃飯時要在米飯上插上紅紙做的花,俗稱 “春飯”。春飯是 “年年有餘”的象徵。在廣東,元旦拜年時,長輩會以紅包或柑橘賞給晚輩,也是吉祥如意,來年結餘的象徵。
2:
古代中國的元旦日,並非如今通用的“格列歷”——公曆的1月1日。中國曆代元旦的月日並不一致。殷代在農曆十二月初一,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以十月初一日為元旦,自此歷代相沿未改***《史記》***。漢武帝太初元年時,司馬遷創立了“太初曆”,這才又以正月初一為元旦,和夏代規定一樣,所以又稱“夏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在當代,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2天。自西曆傳入中國以後,元旦一詞便專用於新年,傳統的舊曆年則稱春節。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曆,把農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節”,把公曆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過當時並未正式公佈和命名。到孫中山於1912年1月初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定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改公曆1月1日稱為歲首“新年”,但仍稱“元旦”。在民國以後雖然定1月1日為新年,當時只有機關、學校以及外國經營的洋行大商號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並不承認,仍延承古時舊習以農曆初一為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上與民間均沒有什麼歡慶活動。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採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說的陽曆,為了區別農曆和陽曆兩個新年,又鑑於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曆新年的前後,因此便把農曆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陽曆一月一日定為“元旦”。中央人民政府頒佈統一使用“全國年節和紀念日放假辦法”,將公曆1月1日規定為元旦節,並決定全國在此節放假一天。
看過此黑板報的人,還看了:
環保主題黑板報圖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