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祠導遊詞
成都武侯祠位於成都市南一環武侯祠大街,是中國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廟,由劉備、諸葛亮蜀漢君臣合祀祠宇及惠陵組成。成都武侯祠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也是首批一級博物館,每年吸引上百萬遊客參觀遊覽,享有三國聖地的美譽。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武侯祠遊覽導遊詞,希望大家喜歡!
開場白
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我們××旅行社歡迎各位朋友來本地來觀光旅遊。我姓馮,是××旅行社的一名導遊,大家叫我“小馮”好了。這位是我們的司機×師傅。在我市旅遊期間就由×師傅和我為大家提供服務,我們十分榮幸!大家在此旅遊,可以把兩顆心交給我們:一顆是“放心”,交給×師傅,因為他的車技嫻熟,有12年的駕齡,從未出過任何事故;另一顆是“開心”,就交給馮導我好了。旅遊期間,請大家認清導遊旗的標誌,以免跟錯隊伍。請大家記清集中和遊覽時間,以免因一人遲到而影響大家的活動。大家有什麼問題和要求請儘量提出來,我將盡力解決,,最後祝大家這次旅遊玩得開心、吃得滿意、住得舒適。謝謝!
成都Chengdu,簡稱蓉,四川省會,199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西南地區的科技、商貿、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訊樞紐,是設立外國領事館數量最多、開通國際航線數量最多的中西部城市[1] 。
成都位於位於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成都東與德陽、資陽毗鄰,西與雅安、阿壩接壤,南與眉山相連。成都市下轄錦江區等9區6縣,代管4個縣級市。2014年末,成都市轄區建成區面積604.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42.8萬人 。
成都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最佳旅遊城市”,承載著三千餘年的歷史,擁有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遺址、明蜀王陵、望江樓、青羊宮等眾多名勝古蹟和人文景觀。
川菜,菜式多樣,口味清鮮醇濃並重,以善用麻辣著稱,並以其別具一格的烹調方法和濃郁的地方風味,是中國四大菜系之一。[29] 成都著名小吃:雙流老媽兔頭、夫妻肺片、擔擔麵、龍抄手、鍾水餃、韓包子、三大炮、賴湯圓、一根面、九尺板鴨等。
景點講解
成都武侯祠肇始於公元223年修建劉備惠陵時,名“漢昭烈廟”。後來祭祀諸葛亮的武侯祠併入漢昭烈廟。是中國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廟和最負盛名的三國蜀漢遺蹟博物館。成都武侯祠是國內眾多武侯祠中唯一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紀念諸葛亮名勝中最負盛名的一處。
紀念諸葛亮的武侯祠除成都武侯祠外,還有陝西勉縣武侯祠、南陽武侯祠、襄樊古隆中武侯祠、重慶奉節白帝城武侯祠、雲南保山武侯祠和甘肅禮縣祁山武侯祠等.
在中國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三國時代是其中很短暫但卻很精彩的一段,從東漢黃巾農民起義算至三家歸晉公元184年—280年,前後將近一百年時間。
三國時代的得名,是因當時神州大地上並存著三個地方政權,這三個政權分別是曹操和他的兒子曹怌建立的魏國,佔據黃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建都洛陽,孫權建立的吳國,佔據長江中下游等地,建都南京,劉備建立的蜀國,佔據四川,雲南,貴州等地,建都成都。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國古代歷史中曾經出現過多次的大分裂,大動盪,最後又重歸統一的局面,三國時期,只不過也是一次而已。
在三國鼎立、群雄割據的年代,四川曾經是蜀漢政權的割據地。雖然四川地處西南,而且勢單力薄,但是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等一大批忠良之士,為了漢室一統天下,他們爭東吳、扶南夷、出師北伐、英勇奮戰,從而演繹出了一幕幕悲壯的歷史,留下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讓我們後人千古傳頌。於是,人們就修開始修廟建祠,或者是保留古戰場。從而構成了眾多的三國曆史名勝古蹟。今天我們要遊覽的武侯祠,便是眾多的三國古蹟中久負盛名的一處古蹟。
武侯祠是紀念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的祠堂,諸葛亮生前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被封為忠武侯,後人便尊稱他為武侯。
武侯祠坐落在成都南郊的武侯祠大街,廟宇坐北朝南。武侯祠始建於何時,已經沒有資料可考了,但從杜甫的詩《蜀相》中的描寫“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來推斷的話,早在唐代以前就已經建有武侯祠了。在唐,宋時期這裡分別有武侯祠和劉備廟,明代初年,祠廟合併為一,明代末年,祠廟毀於戰亂。今天看到的武侯祠是在清代康熙十一年的時候,在舊址上修建起來的。佔地面積達到了3.7萬平方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門口:
大門口懸掛著“漢昭烈廟”的橫匾,漢是劉備的政權號,歷史上稱為蜀漢,因為劉備是漢室後代,後來又建都在蜀地成都。所以政權得名蜀漢。昭烈是劉備死後的諡號,號是人死以後後人對他生前的事蹟評定後給予的褒貶稱號,昭烈當然就是劉備的美稱。匾額說明,這裡是紀事劉備的廟宇,既然如此,那麼人們為什麼又稱之為武侯祠呢?從內容上看在武侯祠當中劉備廟,劉備墓佔的比重比諸葛亮殿大,似乎應該把這裡叫做劉備廟,而從佈局上來看,中國的傳統的紀事廟宇都是主殿在後。而武侯祠中則是劉備殿在前,諸葛高殿在後。所以從這一點來看,這裡似乎又應該叫做武侯祠,但這些都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民國初年有一位叫鄒魯的詩人寫了一首詩道出了其中的原因:門額大書昭烈廟,世人都道武侯祠,由來名位輸勳業,丞相功高百代思。也就是說,因為諸葛亮的歷史功績大,他在百姓心中的威望甚至超過了劉備,所以人們就不顧封建時代君尊臣卑的禮儀和這座祠廟本來的名稱了,而把漢昭烈廟叫做武候祠了。
平面圖:
在大門左側有一個武侯祠的平面圖,可以看出殿宇坐北向南,主要建築都佈列在一條中軸線上,有大門、二門、劉備殿、過廳、諸葛亮殿五重建築,西側是劉備墓。在館裡陳列著各種人物泥塑像,匾聯,碑文,鐘鼓,確切的講這裡是一座蜀漢歷史博物館。今天我們遊覽的線路就是這五重建築和西側的劉備墓,遊覽時間前後一個小時左右。
唐碑: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著名的三絕碑。該碑通高367cm,寬95cm,刻建於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碑原名《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由唐代著名宰相斐度撰文,書法家柳公綽chuo書寫,名匠魯建鐫juan刻,因文章、書法、鐫刻都出自名家,而被世人譽為“三絕碑”。
那有朋友可能會問了,塑這座碑有什麼特殊的背景呢?讓我們將時間退回到1200年前。當時,武元衡出任劍南西川節度使,相當於今天的軍區司令,他是一個很有自知之明的人,在入蜀治川前,就深知治川比治國更加艱鉅。正如大家所熟知的一名話——“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加上六百年前還有名相諸葛亮在此當政,武元衡要想博得政聲,自然需要勵精圖治,他於公元807年入蜀,以非常低調的姿態採取了許多有效的辦法。兩年後政聲鵲起,朝中的阿諛和在野的擁戴,都讓他覺得可以自詡諸葛武侯。於是,擇定在公元809年,率領文武大將28人來到武侯祠,決意要為自己這兩年的政績樹碑立傳。而在這批隨從人員中,有一位非常重要,那是誰呢?他就是武元衡的書記官——裴度,相當於現在的省政府祕書長。裴度深知武元衡的心思,加之他自己很久之前就想撰文頌揚諸葛亮,到成都遊武侯祠後,便懷著對諸葛亮的景仰之情,寫下了這篇名為歌頌諸葛亮,實則吹捧武元衡的奇文。
我們從碑文中的“諸葛公在昔之治,與相國指武元衡當今之政,異代而同塵矣”中就可以看出,裴度在言明今武相和昔孔明有異代而同功的前提下,高度讚頌諸葛亮的“事君之節”、“開國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術”,他認為諸葛亮是繼管仲、樂毅、蕭何、張良之後最重要的謀略家,同時還說諸葛亮是上述先賢中,集大成於一身者,用咱們今天的話來說,諸葛亮,他就是一個複合型人才。其次,裴度對諸葛亮的文治武功,特別是他的法治精神,作了高度評價。我們從碑文中的“刑政達於荒外邊遠地區”,“勞而不怨,用之有倫次第”,“法加於人也,雖從死而無怨”等句,就可以看出這一點。也就是說,早在1800年前的蜀國,諸葛亮就實行了“依法治國”。再次,裴度還高度評價了諸葛亮謀求統一、反對分裂的思想。對他“結吳抗魏”的軍事策略以及“出斜谷、據武功”的具體措施,都表現了作者的敬佩之情。唐碑因此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
這是三絕碑的第一絕——文章絕。三絕碑的第二絕,便是柳公綽chuo的書法絕。柳書在唐代居於統治地位,時人都以“柳骨”來高度評價柳家的書法。柳公綽是柳公權的兄長。在唐代盛世,文章、書法都是一種時尚,加之“忠、孝、仁、義”的儒家倫理道德標準,有錢人家都喜歡追求墓誌銘。而柳公權對不忠、不孝是很瞧不起的。所以,為了顯示自己忠孝仁義,有錢人想方設法要買到柳書作墓誌銘,而且在唐代外交中,柳書的地位也是相當高的,深受外國使臣的歡迎。柳公綽的書法讓世人認識到了柳家書法的博大,故在傳頌裴度文章的時候,實際上裴、柳二人是相得益彰的。
唐碑的第三絕,便是該碑文的雕刻,是由唐代著名工匠魯建所雕刻。唐碑正是因為裴文、柳書、魯刻,而被後世譽為三絕碑。
清碑:旁邊的幾通碑就是清碑了,清碑主要是介紹了武侯祠的重建和維修情況;明碑:而對面那座碑就是明碑了,明碑著重介紹了祠廟的歷史沿革。在明碑的下面有一個整石雕成的動物。它就是傳說中“龍生九子”的第六個兒子贔屓,又名霸下,它形似烏龜,平生好負重,力大無窮,碑座下的龜趺是其遺像。傳說霸下上古時代常馱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里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收服了它,它服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遍河道,為治水作出了貢獻。洪水治服了,大禹擔心霸下又到處撒野,便搬來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上面刻上霸下治水的功跡,叫霸下馱著,沉重的石碑壓得它不能隨便行走。霸下和龜十分相似,但細看卻有差異,霸下有一排牙齒,而龜類卻沒有,霸下和龜類在背甲上甲片的數目和形狀也有差異。霸下又稱石龜,是長壽和吉祥的象徵。它總是吃力地向前昂著頭,四隻腳拼命地撐著,掙扎著向前走,但總是移不開步。我國一些顯赫石碑的基座都由霸下馱著,在碑林和一些古蹟勝地中都可以看到。
二門:
在二門上方掛著一塊匾聯:合祖孫父子兄弟君臣輔翼在人綱百代存亡爭正統;歷齊楚幽燕吳越秦蜀艱難留祀廟,上下一堂共千秋。上聯指出了武侯祠裡面祭祀的人。“祖孫”指的是劉備和他的孫子劉諶,“父子”指的是諸葛亮和他的兒子諸葛瞻以及關羽和他的兒子關平關興等人,兄弟指的是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了,而“君臣”指的當然就是劉備和他的滿朝文臣武將了。他們都是為了維護漢王朝一脈相承的正統和人倫綱常,下聯是說劉備在漢末黃巾起義以後起兵從山東,湖南,湖北,河北,北京,江蘇,浙江,陝西打到了四川,最後在成都才建立了政權。立國是非常艱難的,後人修了祠廟,讓他們上下一堂千秋傳頌。“明良千古”,明指的明君,良指的是臣良。寓“明君良弼,千古垂範”之意。“明良千古”中的“明”字的左邊寫成一個“目”字,本是一個錯別字,但這個錯別字是有深刻含義的。此“明”用目旁,是作者清人吳英欲與“明朝”的明相區分,以免文字獄;同時,這句古文也有另外一層含義:只有用德與賢才可使人心悅誠服。劉備以三顧茅廬顯現出其德和賢,才求得諸葛亮安邦定國的天下大計。劉備與諸葛亮情同魚水,君臣均為典範,昭示後世,上下一堂享受人們的祭祠。
前後《出師表》:
在二門的長廊壁上刻著前後《出師表》,前《出師表》是諸葛亮於蜀漢後主建興五年公元227年率軍北伐前給皇帝劉禪的一份奏章。諸葛亮就國內政治問題向劉禪提出了幾條建議:①廣開言路——“開張聖聽”;②嚴明賞罰——“陟罰臧否,不宜異同”;③親賢遠佞——“親賢臣,遠小人”。他在表中規勸劉禪要執法公允,講述了親賢臣,遠小人,國家才能興隆的道理,並推薦了一批德才兼備的將吏,最後諸葛亮表示自己受劉備三顧之恩,託孤之重,一定要為興復漢室效死渝。表文言詞懇切,催人淚下。在古代有讀出師表不落淚的人就不是忠臣的說法。《後出師表》是《前出師表》的姊妹篇,寫於建興六年228。它是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街亭失敗之後,大臣們對再次北出征伐頗有異議。諸葛亮立論於漢賊不兩立和敵強我弱的嚴峻事實,向後主闡明北伐不僅是為實現先帝的遺願,也是為了蜀漢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議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動搖。正因為本表涉及軍事態勢的分析,事關蜀漢的安危,其忠貞壯烈之氣,似又超過前表。表中“鞠躬盡力,死而後已”之句,正是作者在當時形勢下所表露的堅貞誓言,令人讀來肅然起敬。
相傳這《後出師表》是南名將岳飛打仗的途中,路過南陽武侯祠題寫的,寫的時候是滿懷激情,一氣呵成。其實這並非是岳飛的真跡,這是明朝時候的一位叫做白麟的成都文人所提寫的,白麟當時喝了酒以後就跑到武侯祠來題寫後出師表,剛開始寫的時候是寫的比較工整,後來邊寫邊為諸葛亮的精神的才華所感動,再加上喝過酒的原因,於是就越來越滿懷激情,後面寫的就是龍飛鳳舞了。最後寫完以後,白麟沒有提上自己的名字。而是提上岳飛的名字。因為他想也許提上岳飛的名字更能讓後人記住諸葛亮。所以最後白麟提上了岳飛的名字。雖然這出師表不是岳飛的真跡,但是因為諸葛亮和岳飛二人英名與勳業先後相輝映,同為千古傳人。我們敬其人愛其文,所以,仍然珍視這墨跡。
劉備殿:
業紹高光:業:漢室的統一大業,紹:繼承,高:漢高祖劉邦,光:東漢第一個皇帝光武帝。此二帝是漢朝最有代表性的帝王。“業紹高光” 稱讚劉備繼承了高祖劉邦、光武帝劉秀的帝業,可與他們相提並論,蜀漢是漢朝的延續和一個新的階段。這裡強調了劉備為漢室後裔,蜀漢為三國正統的觀點。
劉備,字玄德,河北人,24歲的時候,他召集了關羽,張飛等人蔘加了鎮壓黃巾農民起義,才慢慢的建立了自己的勢力。由於缺乏謀臣,他在軍閥的混戰中流離失所。先後依附於呂布,曹操,袁紹,劉表。後來,他三顧茅廬,拜諸葛亮為軍師,在赤壁大戰以後才慢慢的發展了自己的勢力。劉備胸懷大志,待人寬厚。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徵佔,最後佔據四川,與公元221年成都稱帝。後來關羽被害丟失荊州,為了替關羽報仇,劉備興師伐吳,結果被吳國的陸遜火燒連營而慘被,在奉節白帝城一病不起。臨死前,把國事和兒子劉禪託付給諸葛亮。劉備就這樣結束了他坎坷的一生。
劉備這個人若說武比不上張飛,關羽,若說文比不上諸葛亮。但他卻成就了蜀漢的帝業。究其原因除了他是漢室宗親的微弱優勢以外,主要在於他待人寬厚,善用人才。從他臨死前在白帝城把國事和兒子託付給諸葛亮時所說的話當中就可以看出:“若嗣子可輔,輔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意思是說,如果後主劉禪是可造之才的話希望丞相輔佐他,如果是個無用之才的話,丞相就自取江山。古往今來,像劉備這樣的明君有幾個,所以劉備是個當知無愧的英雄。
關羽:字雲長,他與張飛是最早追隨劉備南征北戰的人,他們兩個和劉備情同手足,於是就有了桃三結義的故事。劉備得到荊州以後委任關羽鎮守。在荊州,他曾發動攻勢,水淹襄樊,斬然龐德,威震華夏。後來,因為驕傲輕敵,被東吳將領呂蒙偷襲遇害,丟失了荊州。關羽曾經被曹操抓到過,在曹操加官封爵的拉攏下,仍然是效忠劉備。所以歷代的統治者對關羽都十分的推崇,使成了忠義的化身。到了宋代,關羽被追封為王,到了明清時代,又被封為關聖大帝。所以,這裡大家看到的關羽就成了帝王的打扮。
張飛:字翼德。張飛非常的勇猛善戰,是三國時代的一員虎將。劉備當年在當陽的長板坡被曹操打敗的時候,張飛領20多人在後面阻擊,兵追來的時候,他站在橋頭大吼一聲:“我是張翼德,誰敢來決一死戰!”曹軍追兵居然不敢過橋。民間傳說他的吼聲嚇退了曹操的百萬大軍。橋下的河水也為之倒流。但是張飛對他的部下不好,常常無故鞭打部下。劉備到了四川以後,派張飛駐守四川閬中長達七年,在關羽遇害以後,劉備伐吳,派張飛東征,出發前被他的部下張達和範強暗害了。民間傳說:張達和範強殺死張飛以後,帶著張飛的人頭乘船順長江東下,到東吳請賞的時候,走到長江雲陽段的時候,突然遇到了很大的風浪。他們就將張飛的頭拋在江中。後來百姓在當中打撈起張飛的頭,修廟記事。現在重慶雲陽還建有張飛廟。民間又有張飛“頭在雲陽,身在閬中”的說法。
諸葛亮殿:
出劉備殿便是諸葛亮殿,大門上高懸著“名垂宇宙”的匾額,“名垂宇宙”出自大詩人杜甫的詩名:諸葛大名垂宇宙。匾額是由清代康熙皇帝的十七子愛新覺羅,允禮所提。左右兩邊掛滿了各種匾聯。最有名的是這幅: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一百年前,族人趙藩在成都為官時為成都武侯祠寫下了這副古今傳誦的名聯,我們把它簡稱為“攻心聯”。這副很多人都耳熟能詳的對聯問世一百年來,成了普通百姓遊武侯祠非看不可的一大亮點,連毛主席到武侯祠都駐足一看再看,這是有道理的。
趙藩撰寫這副攻心聯可謂用心良苦。全聯30個字,按今天報刊的流行語言,其“關鍵詞”—是“攻心”,二是“審勢”。一個諸葛亮,在蜀中乃至雲南,正史、野史故事之多隨手可拾。然而趙藩的高明在於他選用了諸葛亮在平息招撫西南各土著部族時,七擒七縱孟獲的故事。他指出,只要你工作做到家,桀傲如孟獲者,都會俯首稱臣。會用兵的人首先應該是個“攻心”的謀略家。他不一定喜歡打仗。但諸葛亮又非一味寬大。在如何治蜀這一點上,地位僅次於諸葛亮的法正主張應像漢高祖入關時那樣政策寬鬆一點。面對當時“蜀土人士,專權自恣”,地方豪強勢力目無法紀,為所欲為的局面,諸葛亮感到已危及社會的穩定和統治基礎,故他在《答法正書》中堅決主張要根據實際情況,審時度勢,不能照搬漢高祖劉邦入關時的那一套。必須“威之以法”。他令行禁止,說到做到,抓了兩個典型:一是嚴懲了劉氏皇族後裔劉琰,一是罷黜了名門望族出身的來敏。對皇親國戚和“高幹子女”的處理結果,大大地震懾了地方豪強勢力,再不敢貪贓枉法,胡作非為。對百姓亦如是。也是以“攻心”為主,教育多數,嚴懲個別。哪怕對自己的錯誤他也能主動承擔責任。諸葛亮賞罰分明,不因人而異,最集中體現在中國老百姓都熟知的失街亭的故事:他一邊揮淚斬了馬謖,同時又提升了有功的王平,還勇於承擔了作為主帥應負的責任。正是因為諸葛亮這種寬嚴結合在今天叫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做法,使得蜀中在他當政時期政局穩定,他才因此得以多次順利出征而後院不起火,無“反側”。這充分證明諸葛亮以德服人,以法治國的效果。《三國志·諸葛亮傳》評價他“終於域之內,鹹威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這就是“攻心”而消“反側”。這就是“審勢”而定“寬嚴”。族人趙藩僅以30個字便概括了諸葛亮作為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成功的一生,真是了不起。
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山東沂南人。家裡有兄妹五人,諸葛亮排行老四,父親諸葛矽。諸葛亮出生的時候,正是東漢王朝的沒落時期。宦官專權,起義不斷,一個非常動盪的年代。雖然諸葛亮生於亂世,但卻從小心胸大志。他從小就立志要出將入相,治國平天下。諸葛亮十四歲的時候跟著叔叔諸葛玄到了荊州襄陽,十七歲的時候叔叔去世了。他就獨自一人在南陽躬耕苦讀,結交名士,觀察時局。得了臥龍的美稱。東漢建安十二年,劉備三顧茅廬以後,被劉備的知遇之恩所感動,加入了劉備集團,開始了他叱吒風雲的政治生涯。
諸葛亮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他先輔佐劉備創業西川,為劉備制定出三分天下,與魏吳形成三足鼎立,然後再吳抗魏之勢。幫助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劉備死後,受託孤之重任,輔佐後主劉禪,執掌朝政,治理蜀國前後20多年,他嚴明賞罰,選賢任能,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在軍事方面,他先平定南方,深入不毛,蜀國地小民弱,諸葛亮就採用以攻為守的方法,六出祁山,揮師北上,兩次上書出師表。其忠心耿耿,日月可昭。後來由於過度的勞累,54歲的時候,病逝於北伐前線五丈原軍中,埋葬在陝西勉縣的定軍山下。
諸葛亮一生做了很多勤政愛民的好事。他死後,人們十分懷念他。修起了一座又一座武侯祠紀念他。還把他作為忠臣賢相的典範和智慧的化身。
諸葛亮雖然身居臣相之職,但一生卻很清政廉潔,大殿上方的烏木樑上八個大字就是最好的證明:寧靜致遠,淡泊明志。這是諸葛亮告誡自己的兒子諸葛瞻說過的話。意思是說要人要實現自己的抱負就一定要排除雜念,恬靜寡慾。其實這也正是諸葛亮自己的人生寫照。
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孫子諸葛尚,在蜀國面臨存亡之時,率部與魏軍奮戰,終因寡不敵眾,為國捐軀。諸葛亮殿內陳列有一面銅鼓,是公元五六世紀時的文物,銅鼓,原是西南兄弟民族古代的炊具,後來逐漸演變成一種樂器、禮器,在集會、慶典時使用,表示富有。相傳諸葛亮南征時,曾使用過這種銅鼓,白天用來煮飯,晚上當鼓,用來報警,一物多用。所以,又稱之為諸葛鼓。
惠 陵:
劉備伐吳失敗後,退駐白帝城,於公元223年四月病逝五月,諸葛亮扶靈柩回成都,八月下葬,墓稱“惠陵”。惠陵是由照壁、柵欄、神道,還有陵墓組成。據史料記載裡面還埋藏了他先後去世的甘、吳兩位夫人,是一座合葬墓。此墓距今1700多年,劉備的墓和其它歷朝歷代的國君的比起來顯得好像不是很有排場,再加上由於保護的非常好到現在為止也沒有發掘。於是,關於這座墓的真假便是眾說紛紜。但是有很多證據顯示這墓應該是真墓。
首先,在古代國君死後都是必須要藏在自己的國都。
其次,據《三國志》記載:八月梓宮自永安還成都,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這些都記載了劉備藏於惠陵。《三國志》是一部信史,《三國志》的作者是史學家陳壽。陳壽是三國時期蜀漢王朝的官員,他應該是不會把自己那個朝代的歷史搞錯的。
龍門石窟遊覽導遊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