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預防手冊
這兩年關於猝死的新聞屢見不鮮,現代人工作壓力大,長期處於高度緊張和生活在亞健康狀態是猝死的主要原因。究竟什麼是猝死?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們整理的猝死的預防措施的相關內容,希望你們會喜歡!
猝死的預防措施
醫學定義:①1979年國際心臟病學會、美國心臟學會以及1970年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猝死為:急性症狀發生後即刻或者情況24小時內發生的意外死亡。目前大多數學者傾向於將猝死的時間限定在發病1小時內。
②世界衛生組織定為發病後6小時內死亡者為猝死。
特點:①死亡急驟,
②死亡出人意料,
③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死得不明不白
發生猝死的幾種原因:
1.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可以迅速出現休克、昏迷,以致猝死。
2.腦出血 高血壓病患者易患腦出血,出血積存在顱內,無法排出,壓迫腦組織而致猝死。
3.肺栓塞 瘀血形成血栓,栓塞在肺動脈而猝死。
4.急性壞死性胰腺炎 暴飲暴食、酗酒是發病原因。造成胰臟出血壞死,外溢,發生自體消化所致。
5.哮喘 哮喘病人在某些刺激物的侵襲下,突發呼吸道強力收縮,進而不幸喪命。
6.過敏 青黴素、普魯卡因易引起藥物過敏。造成病人過敏性休克死亡.
猝死的臨床表現
主要是心跳驟停和呼吸停止。可依次出現下列症狀和體徵:①心音消失;②脈搏觸不到,血壓測不出;③意識突然喪失,若伴抽搐,稱之為阿斯綜合徵,發作可自限,數秒或1~2分鐘可恢復,持續時間長可致死;④呼吸斷續,呈嘆息樣,隨後停止;⑤昏迷;⑥瞳孔散大。判斷心跳驟停最主要的特徵是意識喪失和大動脈搏動消失。心源性猝死病人的心電圖表現有3種類型:室顫、竇性靜止及心臟電機械分離。
猝死症狀
1.經常感到疲倦,忘性大;
2.酒量突然下降,即使飲酒也感覺不到有滋味;
3.突然覺得有衰老感;
4.肩部和頸部發木發僵;
5.因為疲勞和苦悶失眠;
6.一點小事也會煩躁和生氣;
7.經常頭痛和胸悶;
8.發生高血壓、糖尿病,心電圖測試結果不正常;
9.體重突然變化大,出現“肚”;
10.幾乎每天晚上聚餐飲酒;
11.一天喝5杯以上咖啡;
12.經常不吃早飯或吃飯時間不固定;
13.喜歡吃油炸食品;
14.一天吸菸30支以上;
15.晚上10時也不回家或者12時以後回家佔一半以上;
16.上下班單程佔2小時以上;
17.最近幾年運動也不流汗;
18.自我感覺身體良好而不看病;
19.一天工作10小時以上;
20.星期天也上班;
21.經常出差,每週只在家住兩三天;
22.夜班多,工作時間不規則;
23.最近有工作調動或工作變化;
24.升職或者工作量增多;
25.最近以來加班時間突然增加;
26.人際關係突然變壞;
27.最近工作造成失誤或者發生人際關係不和。
猝死急救
首先應使氣道通暢,必須將患者放置在硬的平板上,取仰臥位,撤出枕頭及墊在頭部的衣物等,救護者雙手將患者頭部後仰,托住下頜關節,清除口腔異物,使由鼻孔經咽喉部至氣管的氣道保持通暢,使猝死時鬆弛的舌根不至於後傾堵塞氣道 ;人工呼吸的目的是猝死後立即維持呼吸功能,以保證機體主要器官特別是大腦的有氧代謝,保護呼吸中樞的功能,防止腦水腫,簡單的方法是口對口吹氣,即救護者深吸氣後將氣吹入 病人口中***一手捏緊患者鼻孔***,以20次/分進行,也可用簡易面罩呼吸器***507***接氧氣後加壓給氧,如復甦無效,則給予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插管後可接人工呼吸器或呼吸機,以及時有效給氧消除或減輕因缺氧所致的腦損害。
心內注射只於靜脈輸液或氣管插管之前採用。根據心律失常性質的不同選用抗心律失常藥物。心肺復甦成功後可繼發心腦腎的損害,發生嚴重併發症和後遺症,因此在治療原發病同時,應維持有效的迴圈呼吸功能及水電解質平衡等。防止腦水腫和急性腎功能衰竭是處理的關鍵。
六種情況會使人在性生活中猝死
1、過度勞累
夫妻兩地分居,長期出差、旅遊歸來之夜或較長時間參加體力勞動,身心十分疲勞,這時過性生活容易發生猝死。
2、酒後性交
有些人試圖通過少量飲酒以興奮自己的中樞神經系統,增強性慾,這是不可取的。酒精對心血管系統的刺激作用可使血管痙攣,血流加速,血壓升高,誘發心腦血管疾病,導致死亡。而酒精的作用與性衝動的刺激作用協同起來,更易發生。
3、疾病纏身
患有疾病的人,器官的生理調節功能已不再處於正常狀態,尤其是患有高血壓、冠心病者,性衝動可使中樞神經系統高度興奮,血壓升高,血管痙攣,易誘發心肌梗塞或腦出血。
4、精神緊張
在精神緊張、情緒不穩定的情況下性交,尤其是發生婚外性關係,由於精神緊張,怕他人發現或情緒異常激動,容易誘發心腦血管疾病,發生性生活猝死。
5藥物作用
有些人為了提高性慾,濫用“春藥”,而性慾的過分衝動,會使人在性交時過分用力、性交動作猛烈,這樣也會發生猝死。
6、年齡懸殊
男女之間年齡相差過大,年齡大者過性生活往往時間較長,性興奮也比較強烈,因而易發生猝死。日本專家做過專門調查,發現男性死亡者平均年齡46歲,而女性平均年齡為33歲,兩者相差13歲。
夏日體溼預防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