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節氣風俗習慣_大寒節氣習俗起源
大寒是春節前的最後一個節氣,受到人們特別的重視。那麼大寒節氣有哪些風俗習慣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寒節氣的風俗,希望大家喜歡!
大寒節氣的風俗習慣
按我國的風俗,特別是在農村,每到大寒節,人們便開始忙著除舊佈新,醃製年餚,準備年貨。在大寒至立春這段時間,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節慶。如尾牙祭、祭灶等。都知道只要大寒這個節氣一到就是奔春節,為什麼,因為下一個節氣是立春,應該劃分在另一個年頭,但是立春往往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在年前立春,一種是在年後立春,所以大寒是春節前的最後一個節氣,一般都這麼認為,所以叫大寒迎年。
在這樣的節氣中,除順應節氣幹農活外,還要為過年奔波——趕年集、買年貨,寫春聯,準備各種祭祀供品,掃塵潔物,除舊佈新,準備年貨,醃製各種臘腸、臘肉,或煎炸烹製雞鴨魚肉等各種年餚。同時祭祀祖先及各種神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舊時大寒時節的街上還常有人們爭相購買芝麻秸的影子。因為“芝麻開花節節高”,除夕夜,人們將芝麻秸灑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諧音吉祥意“踩歲”,同時以“碎”、“歲”諧音寓意“歲歲平安”,討得新年好口彩。這也使得大寒驅凶迎祥的節日意味更加濃厚。
尾牙源自於拜土地公做“牙”的習俗。所謂二月二為頭牙,以後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農曆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樣有春餅***南方叫潤餅***吃,這一天買賣人要設宴,白斬雞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據說雞頭朝誰,就表示老闆明年要解僱誰。因此現在有些老闆一般將雞頭朝向自己,以使員工們能放心地享用佳餚,回家後也能過個安穩年。
廣東佛山民間有大寒節瓦鍋蒸煮糯米飯的習俗,糯米味甘,性溫,比普通大米含糖份高,食之具有禦寒滋補功效。而富貴人家在大寒飲食上的講究更加細緻。因大寒與立春相交接,所以大寒進補的食物量逐漸減少,多新增些具有升散性質的食物,以適應將來春天萬物的升發。
傣族的居住習俗與禁忌
建築
族人居住竹樓的歷史已經有一千多年了。這種建築非常適合南亞熱帶雨林的氣候。竹樓分為兩層。底層設有圍牆,是儲藏雜物和飼養家畜的地方。樓上是家人居住、生活的地方。每座竹樓都有一個陽臺,家人們可以在這裡享受清涼的微風,也可晾晒衣物。屋內是一間大起居室,鋪著竹蓆,家人用餐、休息和接待客人,都坐在竹蓆上。屋子中央有個火塘,既可烹煮食物,又可取曖,起居室連著臥室,一般有三到五間,視家庭成員的多少而定。來訪的客人通常不允許在臥室過夜。屋裡的傢俱非常簡單,竹製者最多,凡桌、椅、床、箱、籠、筐,都全是用竹製成。家家有簡單的被和帳,偶然也見有的毛氈,鉛鐵等器,農具和鍋刀都僅有用著的一套,少見有多餘者,陶製具也很普遍,水孟水缸的形式花紋都具地方色彩。建造新房是傣家人生活中的大事。建房開始之前,首先要選好地址,下基石。接著要準備好八根主柱。由於整個竹樓都是在這八根主柱上建成,選擇柱子的材料就成為一件非常要緊的事。當選好的木材從樹林裡抬進村裡時,村民都要吹號迎接,潑水祝福。八根柱子中還要分出四根“公柱子”和四根“母柱子”,分別以男人的衣服和女人的衣服覆蓋在柱子上以示區別。建蓋房子時,全村人都會來幫忙,這是傣家人的傳統。屆時,主人要準備豐盛的酒菜招待來幫忙的村民和來祝賀的親戚朋友。整個氣氛就像過節。
禁忌
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髮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裡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晒衣服時,上衣要晒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晒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聖物。 臥室是不容許外人窺看的,過去的習俗規定,若主人發現外人窺看主人的臥室,男人就要做主人的上門女婿,或到主人家做三年苦工,即使是女客人也要到主人家服役三年。因此,遊客無論到傣家參觀或做客,千萬不要因神祕感而窺看主人的臥室,雖說然現在打破了過去的俗規,但窺看傣家臥室始終是不受歡迎的。
宗教
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髮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裡吹口哨、剪指甲;不準用衣服當枕頭或坐枕頭;晒衣服時,上衣要晒在高處,褲子和裙子要晒在低處;進佛寺要脫鞋,忌諱摸小和尚的頭、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聖物。 臥室是不容許外人窺看的,過去的習俗規定,若主人發現外人窺看主人的臥室,男人就要做主人的上門女婿,或到主人家做三年苦工,即使是女客人也要到主人家服役三年。因此,遊客無論到傣家參觀或做客,千萬不要因神祕感而窺看主人的臥室,雖說然現在打破了過去的俗規,但窺看傣家臥室始終是不受歡迎的。
我國部分少數民族的習俗
布朗族
布朗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雙版納勐海縣的布朗山和西定、巴達、打洛山區,其餘的散居在臨滄、思茅等地。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 時稱“蒲蠻”, 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 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 統稱為布朗族。布朗語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德昂語支,無文字。布朗人兼操漢語、傣語和佤語,部分人通曉漢文和傣文。
瑤族
瑤族主要分佈在中國的廣西、湖南、雲南、廣東、貴州和江西等省區。因其生產方式、居住和服飾等方面的不同特點而有多種自稱和他稱。如:盤瑤、茶山瑤、山子瑤、坳瑤、花籃瑤、白褲瑤、紅頭瑤等,多達20個支系。新中國成立後,瑤族成了他們的統稱。瑤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瑤語支。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數瑤族至今仍保留著原始的狩獵、捕魚和農耕文化。
瑤族生活習俗中有許多禁忌:
全民禁殺,禁食狗肉和水牛肉。一家中如果妻子或丈夫不在家,成年男性或女性不能進家門,也不能和主人家妻子或丈夫講話。家有喪事,沒有"櫃蒙"***瑤族的宗教用語,即通過道公的唸經超度,把死者的靈魂從陰間釋放出來***禁止參加婚禮、宗教等重大活動。寨中如果有人死,當天全寨人自覺忌用刀、針一天,家人則忌用半月至一個月。同寨子的青年男女禁止"唱歌"***以男、女為物件進行的瑤歌對唱***,未婚男女青年禁止單獨幽會、交往。"立秋"是谷娘招姑爺、雷母娘釀酒的日子,忌外出勞動打擾谷娘、雷母的喜慶,一旦違犯,莊稼就不會結果實。"白露"是谷娘婚後回孃家,雷公回家品嚐雷母釀酒的日子,忌外出幹活,不能衝撞他們,否則穀子會長白穗,人如果得病,難以醫治好。吃一年一度的粽粑、"紅綠飯"***用可染成紅、黃、藍三種色的植物水浸泡糯米,蒸熟成的三色糯米飯***,祭祖之前是忌食用的。大年三十這天,忌倒垃圾,禁止給別人寄東西,否則會破財。正月初一,女人忌第一個先進別人家門,要不那家人會不高興,因為女人先進門就意味著自家豬生仔時、母豬多公豬少。正月初五、初六兩天忌推磨、舂碓,如果推磨、舂碓就會砸著雷公、雷母的頭,而惹怒雷公雷母,招來乾旱之禍。任何人不得用腳踩家中火塘上的"三角架",否則灶神會怪罪。未經允許,忌進未婚姑娘的臥室。此外,男人忌看婦婦梳妝打扮。
仡佬族
仡佬族主要分佈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仡佬族以農業為主,平坦地區多種水稻,山區旱地 多種雜糧, 屬稻作農耕經濟文化型別。仡佬族歷史悠久,商周至西漢時期的“百濮”,東漢至南北朝時代的“濮”、“僚”,都與其先祖有淵源關係。“仡僚”、“葛僚”、“仡佬 ” 是隋唐以後各個時期對他們的稱謂,新中國成立以後,正式定名為仡佬族。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語族語支的歸屬,學術界尚未定論。仡佬族沒有本民族文字,以漢字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數老年人通仡佬語。
佤族
佤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南部的西盟、滄源、孟連、耿馬等縣。佤族自稱“阿佤”,是周秦時期“百濮”的一支。清代有“嘎刺”、“哈瓦”、“卡佤”等不同之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佤族,意為“住在山上的人”。佤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語支。過去長期用木刻和實物記事。20世紀50年代創造了佤族文字。佤族能歌善舞。常見的舞蹈有“圓圈舞”、“舂碓”等。“圓圈舞”不分男女老少,舞者手拉手,邊唱邊跳,氣氛十分熱烈。
彝族
彝族是中國西南地區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人口有6572173 人。主要分佈在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及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彝族支系繁多,多數自稱“諾蘇”、“納蘇”、“聶蘇”等。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彝語支,有6種方言。彝文是一種音節文字,至今使用花包頭是彝族的典型服飾。
忌用腳蹬鍋莊石,忌從火塘上方跨過;忌用手拋玩糧食;忌孕婦來往於他人婚禮;忌白天點著火把走動;忌對嬰兒用"胖"、"漂亮"、"重"之類讚詞;忌隨便與畢摩***男性祭師,被視為是神的代言人和執行神判的主持人***嘻笑打鬧;進彝家應坐客座,不能坐錯***如彝家房門向左開,火塘右上方便是客座,相反就是另一邊***;禁食馬、騾、狗、貓、猴肉。
裕固族
裕固族主要分佈在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和酒泉市黃泥堡裕固族鄉。裕固族,源於唐代遊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紇。9 世紀中葉,其中一支遷徙到今甘肅河西走廊的敦煌、張掖、武威一帶,史稱河西回紇。他們與鄰近各族交往相處,逐漸形成為一個單一民族。裕固族自稱“堯乎爾”。新中國成立後,統稱裕固族。裕固族現使用三種語言,裕固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漢語、漢文是裕固族共同交際的工具。裕固族主要從事畜牧業,信奉喇嘛教。在風俗習慣上近似藏族。
二十四節氣大寒的由來_大寒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