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大學生自我效能感、完美主義及可能自我的關係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3日

  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班杜拉對自我效能感的定義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班杜拉認為認為除了結果期望外,還有一種效能期望。結果期望指的是人對自己某種行為會導致某一結果的推測。如果人預測到某一特定行為將會導致特定的結果,那麼這一行為就可能被啟用和被選擇。以下是小編今天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淺析大學生自我效能感、完美主義及可能自我的關係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淺析大學生自我效能感、完美主義及可能自我的關係全文如下:

  “自我效能感 Sense of self - efficacy ”一詞由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1977 年提出,主要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達到某種結果的預期,屬於人們對自己實現特定領域行為目標所需能力的信念或信心。已有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往往會影響個體的學習成績、心理健康以及學習動機等。

  完美主義 Perfectionism 是一種力求完善、完美完成任務的人格特質。早期的完美主義主要測量個體對自我的過高要求,即個人標準。後來的完美主義內涵呈現多元化趨勢,如Frost 等人認為完美主義包含擔心錯誤、個人標準、父母期望、父母批評、行動疑慮和條理性等6 個維度[6]; 訾非將完美主義分為積極完美主義和消極完美主義兩種傾向,並分別編制了積極完美主義量表和消極完美主義量表。

  可能自我的概念首先由Markus 和Nurius 在1986 年正式提出[9],主要指個體如何思考其潛力和未來形象的自我概念或有關未來定位的自我描述,即想要成為的自我 希望自我 ,可以成為的自我 預期自我 和害怕成為的自我 恐懼自我 。Higgins的自我差異理論 Self - discrepancy theory 認為,個體自我概念包括3 個部分: 理想自我 Idealself ; 應該自我 Ought self ; 現實自我 Actualself [10]。現實自我指個體自己或他人認為個體實際具備的特性的表徵,理想自我指個體自己或他人希望個體理想上應具備的特性的表徵,應該自我指個體自己或他人認為個體有義務或責任應該具備的特性的表徵。理想自我和應該自我稱為自我導向 Self - guides 或自我標準。自我差異 Self - discrepancy指現實自我與自我導向之間的差距。因此,狹義的可能自我,主要是指Markus 等人提出的“預期自我”,而可能自我概念裡的“希望自我”和Higgins 提出的“理想自我”含義接近。目前,已有研究者嘗試編制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問卷[11],也有研究者致力於研究可能自我的相關概念與心理健康以及自我效能感的關係。楊昭寧等人認為,自我概念是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重要因素[12],嚴秀英等人則認為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的落差與學習能力效能感存在顯著相關[13]。

  以往的研究多探討可能自我的相關概念對自我效能的影響,而對完美主義與可能自我的關係則鮮有研究; 此外,不少研究人員編制量表或問卷來對個體的理想自我或可能自我 狹義 等概念進行定量描述,但很少有人研究這些觀念如何體現在個體對自己某一科目考試的成績預測上。本研究擬對自我效能和完美主義與可能自我的關係進行分析,試圖對它們之間的關係作出深入的探討。

  1 物件與方法

  1. 1 物件

  從湖北省十堰市某師範學院大一年級語文教育專業的8 個班級中隨機抽取4 個班級,集體發放問卷200 份,回收問卷198 份,剔除規律作答以及未完整作答的問卷5 份,有效問卷為193 份,男生27 人,女生166 人; 班幹或系幹57 人,普通同學126 人。總有效率96. 5%。

  1. 2 方法

  自我效能感的測量採用Schwarzer 等人編制、王才康等人翻譯修訂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量表信度、效度良好。完美主義的測量借鑑中文Frost多維度完美主義問卷中的個人標準以及消極完美主義問卷中的極高的個人目標與標準部分的專案。可能自我概念裡的想要成為的自我 希望自我 ,可以成為的自我 預期自我 ,為了和自我差異理論裡面的相關概念相一致,分別稱其為理想自我和可能自我。理想自我和可能自我的測量主要藉助於學習者對某一門具體學科 兒童學習與發展心理學 的期末考試的成績預測。

  具體程式是,在該專業學生期末考試前的兩週 2014 年6 月13 - 15 日 ,要求被隨機抽取的學生以班級為單位依據兒童與發展心理學任課教師統一發布的期末考試複習大綱 考試題型、知識點分佈和對整個學期的所有已經學習課程的統籌規劃,來預測兩個分數:

  第一,你覺得你的“心理學”課程可能考多少分? 第二,你希望你的“心理學”考多少分? 第一個分數標誌為可能分數 可能自我 ,第二個分數標誌為希望分數 希望自我 。為了方便學生預測自己分數,研究採用區間估計的形式,要求學生只要預測自己可能分數以及希望分數所在的區間即可,比如說,學生覺得自己的可能分數以及希望分數在哪一個分數段,0 ~ 10 分還是10 ~ 20 分,以此類推。

  在資料處理時被試的希望分數與可能分數主要以預測分數所在分組區間的組中值來代替。被試在預測希望分數與可能分數同時填寫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10 個專案 和完美主義量表的極高的個人標準維度部分 9 個專案 。為了便於被試作答和統計分析,兩個問卷都採用李克特4 點量表計分,1分表示完全不正確; 2 分表示有點正確; 3 分表示多數正確; 4 分表示完全正確。在期末考試結束後再登記被試的該科試卷的實際分數,界定為現實自我。

  1. 3 統計處理

  所有資料採用SPSS 17. 0 進行分析和處理。

  2 結果

  2. 1 相關分析

  將193 名被試的實際分數、可能分數、希望分數、自我效能感以及完美主義等指標進行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被試的實際分數與自我效能總分以及完美主義總分相關不顯著。可能分數與希望分數相關程度最高,為0. 581; 自我效能總分與完美主義總分的相關次之,為0. 530; 其餘指標兩兩之間的相關程度多在0. 2 ~ 0. 3 之間。可能分數和希望分數的高相關表明個體在對自己的學業成績作出預測時,自己的希望與理想往往以現有的能力為基礎,自己覺得自己可能考的分數低,自己希望考的分數也不會太高。

  自我效能總分和完美主義的高相關也似乎表明了這個特點,也就是一般自我效能感強,個體對自己的要求和期望就會較高,反之亦然。然而,可能分數與自我效能總分的相關只有0. 291,希望分數與完美主義總分的相關只有0. 222,兩個相關儘管在0. 01 水平上顯著,但從表面數值上看,畢竟屬於較低的相關,似乎說明個體的可能分數與自我效能總分的關係以及希望分數與完美主義總分之間的關係可能還受某些未查明的其他因素的影響,因此它們的直接關係的程度受到了較大的影響。2. 2 因子分析王才康等人研究認為,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只

  有一個維度[15]。完美主義量表裡極高的個人標準分量表尚無研究者對其維度進行更深層次的分析。然而,在實際研究中發現,利用現有的大學生樣本,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完美主義極高的個人標準分量表是可以嘗試著進行更深層次的維度探索的。2. 2. 1 一般自我效能感因子分析對193 名被試的資料對一般自我效能感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對相關矩陣進行巴特利球體檢驗,結果顯著 χ2 =467. 671,df = 45,P = 0. 000 ,KMO 值為0. 851,說明適合進行因素分析。

  專案得分與自我效能總分的相關在0. 525 ~ 0. 672 之間,均在0. 01 水平上顯著,每一個專案的專案共同度在0. 322 ~ 0. 681 之間。經過Promax 斜交旋轉,根據特徵值大於1 的標準,劃分為兩個因子,共解釋48. 851% 的方差貢獻率。因子一包括專案5、2、1、4、3、10,反映了個體在解決問題時的自信心和堅持性,因此,命名為“自信與堅持”。因子二包括專案9、8、7、6,反映了個體在解決問題時的冷靜心態和變通特徵,所以,將該因子命名為“冷靜與變通”。

  2. 2. 2 完美主義 極高的個人標準 因子分析

  對193 名被試的資料對完美主義 極高的個人標準 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對相關矩陣進行巴特利球體檢驗,結果顯著 χ2 = 516. 591,df = 36,P = 0. 000 ,KMO 值為0. 818,說明適合進行因素分析。專案得分與完美主義 極高的個人標準 總分的相關在0. 497 ~ 0. 738 之間,均在0. 01 水平上顯著,每一個專案的共同度在0. 406 ~ 0. 692 之間。經過Promax 斜交旋轉,根據特徵值大於1 的標準,劃分為兩個因子,共解釋54. 532% 的方差貢獻率。因子一包括專案8、9、2、3,反映了個體在制定目標時追求比別人更高、更強的傾向,因此,將該因子命名為“優於他人的標準”。因子二包括專案6、5、7、1、4,反映了個體制定目標時懼怕失敗或者絕對的完美主義觀念,所以,將該因子命名為“絕對觀念傾向”。

  2. 3 獨立樣本t 檢驗

  2. 3. 1 “是否是班幹”獨立樣本t 檢驗本樣本中班幹或系幹57 人,普通同學136 人。對班幹或系幹以及普通同學在實際分數、可能分數、希望分數、自我效能總分、自信和堅持、冷靜和變通、完美主義總分、優於他人的標準、絕對觀念傾向等指標上進行獨立樣本t 檢驗。兩個樣本方差差異不顯著。總的來說,班幹或系幹同學在各項指標上得分都比普通同學要高 絕對觀念傾向因子除外 。在可能分數、希望分數、自我效能總分、自信和堅持、優於他

  2. 3. 2 “自我效能感”獨立樣本t 檢驗將193 名被試按照自我效能總分從低到高排序,選擇前52 名 27% 被試組成自我效能感低分組,後52 名 27% 被試組成自我效能感高分組。對低分組和高分組在實際分數、可能分數以及希望分數等3 個指標上進行獨立樣本t 檢驗。低分組和高分組方差差異不顯著。自我效能感得分高低對實際分數沒有影響,而對可能分數以及希望分數的預測上產生影響。自我效能感得分低的學生預測的可能分數以及希望分數都低,得分高的學生相反,低分組和高分組對可能分數和希望分數預測的差距在6分以上,在0. 01 水平上顯著。

  2. 3. 2 “完美主義 極高的個人標準 ”獨立樣本t檢驗將193 名被試按照完美主義 極高的個人標準 總分從低到高排序,選擇前52 名 27% 被試組成完美主義感低分組,後52 名 27% 被試組成完美主義高分組。對低分組和高分組在實際分數、可能分數以及希望分數等3 個指標上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低分組和高分組方差差異不顯著。完美主義 極高的個人標準 得分高低對實際分數沒有影響,而對可能分數以及希望分數的預測上產生影響。個人標準低的學生預測的可能分數以及希望分數都低,個人標準高的學生相反,低分組和高分組對可能分數和希望分數預測的差距在6 分以上,在0. 01 水平上顯著。

  3 討論

  受測大學生中班幹或系干預測的可能分數比希望分數與普通同學高3 分左右,差異顯著。班幹或系幹在自我效能總分、自信和堅持以及優於他人的標準等方面也優於普通同學,而在實際分數以及冷靜與變通、完美主義總分、絕對觀念傾向等方面和普通同學差異不顯著。這似乎表明班幹或系幹在某些學科的學業成就上和普通同學相比優勢並不明顯,冷靜和變通維度得分差異不顯著,也反映了這一特徵。但是,他們的可能分數和希望分數比普通同學高,說明相對於普通同學來說,班幹或系幹對自己的期望值比較高,而且較為自信,這一點也可以從自信和堅持以及優於他人的標準二者得分差異顯著上可以看出。

  本研究完美主義的測量借鑑中文Frost 多維度完美主義問卷中的個人標準部分的專案以及消極完美主義問卷中的極高個人目標與標準部分的專案。理性情緒療法的創始人艾利斯提出[15],個體的情緒是由其觀念引起,理性的觀念引發理性的情緒,非理性的觀念引發非理性的情緒。非理性的情緒有3 個特徵: 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以及糟糕至極。在絕對觀念傾向維度裡有這樣的專案" 如果我不給自己定下最高的標準,我很可能淪為次等的人","我厭惡做事不能做得最佳"。這些專案具有明顯的非理性觀念的傾向。受測大學生中班幹或系干與普通同學在完美主義總分上差異不顯著,在絕對觀念傾向上差異也不顯著,似乎說明班幹或系幹盡管在優於他人的標準上得分比普通同學高,但是並未影響總體的個人標準,也未造成非理性觀念的明顯差異。

  自我效能感低分組在可能分數與希望分數的預測上都比高分組的低,均值之差都達到6 分以上。自我效能的定義就是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達到某種結果的預期。因此,自我效能感低分組的預期可能分數比高分組低,原因是比較明確的。而自我效能感的影響因素中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自己成功與失敗的經歷,因此,低分組的被試可能經歷更多的失敗導致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偏低,較低的自我效能感又影響到他們對學業成就的期望。但在實際分數上低分組儘管比高分組得分低了2 分以上,但是差異未達到0. 05 水平顯著,這似乎說明,自我效能感低分組的實際成績並不差,這種差距主要表現在自信心方面。

  完美主義低分組在可能分數與希望分數的預測上都比高分組低,而在實際分數上差異不顯著。這似乎是因為完美主義者主要表現在個人標準上,高個人標準的個體必然會有更高的個人期望值,從而導致其希望分數更高。不過這種對自己成績的更高的期望是在他們對自己能力的預判的基礎之上的,如果預測自己實力較低 可能分數低 而對自己提出過高的期望 希望分數高 ,這種理想自我與可能自我的反差可能導致個體的焦慮傾向。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主要表現為兩點。第一,樣本容量以及取樣代表性的問題。研究者只抽取了某師範學院中文系的部分師範類同學,只收集到193份完整的資料資料,這可能會影響結果的準確性,期待以後研究時能夠取得更大的樣本,並且能鼓勵被試對更多的科目成績進行預測。第二,在分數估計時,為了讓學生方便,採用了區間估計的形式,而且這種分數段是人為確定的 10 分為一段,如40 ~ 50分 ,這也可能會影響估計的精度,也需要在以後的研究中加以完善。

職場人士須知的喝咖啡的禮儀
攝影基本功大全
相關知識
淺析大學生自我效能感、完美主義及可能自我的關係論文
淺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統文化的缺失
淺析大學生創業融資問題分析及對策論文
淺析大學生創業小額貸款保證保險前景分析及對策論文
淺析大學生信用教育的誤區分析及解決措施
淺析大學生擇業心理障礙論文
淺析大學生責任教育論文
淺析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論文
淺析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論文
淺析大學生的社會心理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