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心得範文3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5日

  隨著時代的發展,講座活動以其獨特的魅力開始受到越來越多讀者的關注和參與,並已逐漸成為公共圖書館的工作重點之一。下面是帶來的講座心得範文,歡迎大家參考。

  講座心得範文篇一:

  在唯物主義教育中,我們被灌輸的一個觀點是物質決定意識,國家之間的鬥爭從本質上被認為是各國家之間爭鬥物質利益的鬥爭。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觀點不能說是一種錯誤,但是卻也絕對不能稱之為全面。

  在該篇講座中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觀點,就是將中東的各種政治和軍事上的博弈歸結為兩個因素,一個是民族上的因素,一個是總價上的因素。而民族問題與宗教問題又是相互關聯的。中東的亂局從民族角度來說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之間的爭鬥,而體現在宗教上則是遜尼派和什葉派之間的爭端。

  對歷史稍作了解就會知道,在一定意義上我們可以認為當代世界文化的主流源自中東。從古代人種上來考量,中東的一個重要體現是印歐人和亞非人種之間的交錯。

  古代埃及屬於含族人,而西亞的很多民族,包括敘利亞腓尼基屬於閃族人,閃含文化包括阿拉伯文化在個人的理解中一直屬於亞非文明的一個組陳部分。而波斯--伊朗來自於高加索山以北,屬於印歐語系,印歐族群的南遷的一個重要變現是波斯國家的形成與建立;這種影響在印度同樣深刻,表現為前12世紀的雅利安人南遷。

  在波斯--伊朗人南遷之後混合了原有閃含文化以及波斯文化之後,一種新的宗教出現了:索羅亞斯德教,也就是中國人所稱的祆教。

  視屏中殷老師有一個明顯的錯誤,就是將祆教與明教相提並論,嚴格的來說明教是祆教的一個融合了基督教、佛教之後的變體摩尼教。這個宗教在1世紀到5世紀一度流行與地中海世紀以及北非西亞。

  祆教作為波斯的國教在亞歷山大征服之後一度受到毀滅性打擊,直到薩珊復國其處境才得到好轉。但是當薩珊被阿拉伯帝國取代之後,祆教也被作為阿拉伯宗教的伊斯蘭教所取代。

  該視訊中一個有意思的觀點是伊斯蘭教中的什葉派是波斯人利用伊斯蘭教宗教反抗阿拉伯人的一種形式。這種觀點與伊朗末代皇帝巴列維所言頗為相合,後者認為伊斯蘭征服強迫波斯人放棄了對於阿胡拉馬茲達的信仰,而轉為信仰穆斯林,但是在千百年中波斯人從來沒有放棄用自己的方式改造伊斯蘭教的一種努力。

  在這裡,筆者的觀點是宗教和民族是一種互為表裡又相互替代的事物。

  當代宗教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普世的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一種是屬於某一民族或主要為某一民族所信奉的宗教,如中國的道教,以色列的猶太教,日本的神道教,印度的印度教等等。

  但是如果我們對普世宗教進行一定的剖析,在所謂天啟宗教以及亞伯拉罕教系中最先取得統治地位的無疑是基督教。通過313年的米蘭敕令, 最後到狄奧多西一世時期,最終實現了對於帝國官方信仰的壟斷。

  而我們在討論古代基督教的崛起的時候,我們不能忽視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在古代羅馬和地中海世界缺乏統一的民族認同,在意義上早期的基督教起到了一種代替民族作為國家基本凝聚中心的作用。

  這種作用的好處和壞處都是相當顯而易見的,好處就是在短期內立竿見影的加強了國家的凝聚力;而壞處就是助長了國家的宗教化,將教的問題上升到了民族與政治的問題,而留下了諸多隱患。

  也正是因為如此,歐洲近代化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宗教戰爭,因為歐洲近代的一個重要標誌是民族國家的興起。這種民族國家和古代作為整個地中海世界的凝聚核心的天主教之間是存在矛盾的。這種矛盾最為尖銳的體現就是繼承了古代羅馬國號的,以神聖羅馬帝國的形式組織起來的德意志。所以從宗教改革和三十年戰爭開始,最為嚴酷的鬥爭必定要在這篇土地上展開。

  在這種認識下,如果我們能夠認同前面遜尼派、什葉派,阿拉伯人、波斯人之間的關係,我們恐怕也能夠得出一個類似的結論。

  這種結論對於中國的啟示是非常顯著的。

  古代宗教的一個特點是宗法性宗教,古代的神明最早應該來說是城邦的守護神。我曾在很多場合引用摩爾根對於古代羅馬城邦氏族的總結:氏族的重要權利是氏族祭祀的權利。而氏族明顯是血源性和地域性的,因此神明也必然是血源性與地域性的神明。

  這點在楚辭中同樣有著深刻的體現,屈原說“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又說“ 帝子降兮北渚”,前者中帝一次指先輩,後者則是神明。古人說敬天法祖恐怕也就是這個道理。

  這種地域性和宗法性宗教的存在以及變化與宗教發展的總的趨勢也是相適應的,因為宗教的趨勢是在“更為廣大的區域內崇拜更少的神靈”。

  宗法性宗教作為一種以部落和家庭組織起來的崇拜體系必然是分散的,而當社會發展,社會關係得到拓展之後更多的公共的神明就必然會取代氏族的神明從而減少神靈的總量。

  宗法制宗教的另外一個 特點是和作為政治紐帶的宗法關係相結合,不存在獨立的教團組織。

  當古代社會逐漸發展和虛弱宗法性質之後,這種古代宗教的宗教性同樣會受到虛弱而以一種民族文化和風俗的性質被保留下來。

  這個時候如果國家能夠以民族的形式組織起來,那麼在古代的範疇內則容易表現為非宗教化,例如中國;反之則是西方的以另外一種宗教,一種獨立的以教團形式組織起來的宗教為核心紐帶構建起一個國家的架構。

  近代的一些國家確實不是通過宗教或者民族,而是通過一種共同的觀念的認同組織起來。但是這種觀念必然是來源於某種宗教或者準宗教組織,這種觀念本身恐怕也體現著民族的烙印。 所以中國當代必須警惕西方的某些思想,警惕西方的某些組織。

  回到視訊講座內容上來,視訊中的另外一個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平衡。這種平衡主要表現為地區之間力量的一個平衡,主要還是遜尼派、什葉派之間的一個平衡。美國的重大的決策失誤在於破壞了地區的平衡,而導致了一種混亂局面。

  這種平衡也是和宗教有關的。所謂平衡應該是指原有的力量的一種對比,以中國而論,某些民族爭端是自古就存在的,雖然尖銳,但是並非不可調和,因為作為主題民族的漢族的構成已經宗教是相對穩定的,但是如果某種力量企圖挑戰這種穩定則必須要加以限制和控制了。

  講座心得範文篇二:

  今天有幸聽了杭州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張華教授的講座,內容是關於核心素養,所謂核心素養,是指人們適應資訊時代、知識社會和全球化時代的需要,解決複雜問題和適應不可預測情境的能力和道德,又可以稱為“21世紀素養”。

  其實說白了,就是什麼樣的人才能在21世紀更好的生存適應發展。張教授說,所有的框架都提到了四個內容,那就是:合作、交往、資訊通訊技術素養、社會文化技能與公民素養。他說,現在我們學校裡所學的知識多少與之相關,除了一門計算機課還多多少少與資訊通訊技術相關,其他都是不相關的。我很想告訴張教授,這門計算機課大家都不重視,甚至有不少老師經常想佔用計算機課呢。

  反觀我自已,近段時間我過於關注學生的學習了,尤其是期中考試前後,比如午自修的紀律,我要求學生安靜,一方面教室隔壁的語文辦經常向我投訴說,我班過於吵鬧影響老師們休息;另一方面初一段會有檢查人員工巡視,分貝過大會被扣分。當然我自已內心也是認為只有靜下心來才能提高成績。基於以上三點,我中午經常喝斥學生,讓他們安靜。課間我也希望他們安靜,希望他們連討論問題也細聲細語。我現在覺得自已的很多規矩都對他們的成長尤其是核心素養的培養起到的是阻礙作用。光安靜地學習書本中的內容對於學生的未來到底起多大作用,這很值得商榷。

  回想我自已的初中生涯,我還記得多少知識,我還和多少初中同學交往聯絡。說實話,我不記得初中學到了什麼,雖然初中時我的成績很優秀,我現在都做不了初中的一些題目,我也和初中同學斷絕了來往。這樣看來,初中這段時光對我現在並沒有太大幫助。

  張教授說,現在的班級授課制是工業化時期的產物。特點就是:“粗加工”、“大規模”、追求高效、缺乏創造……為了追求高效,我們又不得不形成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式的接受性學習、“儲蓄式學習”、“輸入式學習”的學習方法,這些學習方法確又是阻礙了核心素養的發展。這也意味著現在的班級授課制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作出相應的調整。現在教育系統中倒是有課改的意識,但總覺得是換湯不換藥,將座位從插秧式換成圓桌式就完成了,而上課模式卻還是原來的灌輸式,這就又成了下面欺上,上面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自欺套路。究其根源,還在於選拔人才的標準,如果還是隻是依分數一條,這任何課改都是無效。考慮到人口國情,這短時間內是無法改變的。

  本人只是教育系統中最末段的一線教師。雖然對於張教授的憂慮我無能為力,但在自已班裡我還是可以做一些試驗。一是關注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二是可以每週申請一節活動課,摒棄教室帶到操場上活動或是讓學生設計一堂特長課,比如跆拳道的教跆拳道、剪紙的教剪紙等等。

  我們學校既然搞幸福課堂模式,要讓學生獲得真正的幸福就不需要那麼多的條條框框。

  講座心得範文篇三:

  觀看完餘先生的成功經理人講座,心中頗有些感想。

  表面上看,這次講座是專門針對經理人的,給經理人介紹自己的經驗,發掘經理人可能犯的錯誤、問題,根據這些問題提出自己的改進的方法,為經理人指引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不過就單純從工作角度來看,餘先生提到了好幾個在工作當中能夠提高工作效率,改進做事的方法,值得我們學習。

  如何做好本職工作,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如何做得更好,好上加好呢?這就是值得思考的地方。我這裡稍微列舉一二,以示感觸。

  第一,如何對待錯誤。

  第二,怎樣做好工作。

  第三,性格對工作的影響問題。

  先說第一個,如何對待錯誤。餘先生的看法是:要主動認錯!首先就是對自己工作中的錯誤進行承認,接受批評,爭取不犯第二次錯;不要講“我以為”。既然錯誤已經發生,那麼就勇敢地去面對,思考並找出問題解決的方法。世界上沒有後悔藥,但是“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儘量在短時間內解決、改進、糾正,那麼比在錯誤發生後找藉口推脫好上一千倍。餘先生把犯錯分為三次:第一次是不知道,第二次是不小心,第三次是故意的,意思就是犯錯誤是正常的,人不是聖賢,就算是聖賢也可能會犯錯,既然會犯錯當然就有原諒的餘地,但是如果錯誤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那麼就是工作不認真,不仔細,是“故意”的。因為只要在犯錯之後,找出不會犯錯的方法,後面就基本不應該再次做錯了。

  再說第二個,怎樣做好工作。餘先生在講座當中介紹了各種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並通過眾多案例來解釋。首先就是做工作計劃,因為有工作計劃的工作比沒有工作計劃的工作更能夠好地完成。這是工作的最基本要求了。然後就是要積極主動地報告自己的工作進度。很多上司在工作當中,不知道自己的手下在做什麼,又不好意思問,這就會給大家的工作帶來影響。如果上司隨時都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那麼會讓上司放心。在餘先生所講的幾個案例當中提到:讓上司放心,讓上司省事,讓上司進步等等情況,都是在工作當中要注意的地方,如上司問你問題,你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如何做到這點?就是自己首先要清楚明白,這與平時的積累,與努力的學習都緊密相關。要保持自己有一個積極的穩定的心態,不斷學習,堅持不懈,在工作當中才能遊刃有餘。

  如今的工作都是團體協作。一般來說,一個團隊的工作能力都會大於一個人的工作能力,那麼,如何提高一個人的工作效率,讓整體的工作效率得到進一步地提高呢?餘先生說:“在不忙的時候,幫助其他人”、“毫無怨言地接受任務”、“對自己的工作任務,主動提出改善計劃”。那麼作為一個team,發揮的能量就更加強大。從公司方面來講,公司也會因為一個個team的強大而強大。

  第三,性格問題。這是一個頗無奈卻又能夠實實在在改變工作狀態的問題。如何“謹慎”卻又不“保守”,如何“堅持”卻又不“固執”,如何“和睦”卻又不“相願”,如何“嚴厲”卻又不“冷酷”,如何“機警”卻又不“太拘小節”,關鍵的地方就是把握一個度。在謹慎保守之間,也許只有一線相隔,但相差太大,這就是“失之毫釐,謬之千里”了。“性格決定命運,氣度影響格局”這句話看似普通,實又高深莫測。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和氣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同樣,決定命運和格局的未必是智商或知識。進一步分析,可以這麼說,是對人對事的態度和掌控人的氣度促使一個人的成功。IQ固然重要,EQ更加寶貴,誠然。

  最後,餘先生還提到了一個“偉人理念”和AQ的概念。如何成為一名偉人?要有智慧,要積極主動,要有監督力,要自信,要果敢。我相信不管做的成做不成偉人,這些對工作也有積極地促進作用。至於AQ,就是逆商,指的是在困境當中如何去面對,進而成長的指數。對於逆商的概念,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雖然沒有這麼嚴重,不過也多多少少有那麼點意思。縱觀歷史,一帆風順未必能有跌宕起伏,“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這就是古人的高逆商表現了,呵呵。

職場培訓心得體會範文3篇
講座心得體會範文3篇
相關知識
講座心得範文3篇
作文講座心得體會3篇
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做合格黨員學習心得範文3篇
幼兒親子閱讀心得範文3篇
周弘賞識教育心得範文3篇
家教心得範文3篇
幼兒園綱要心得範文3篇
綜合素質拓展心得範文3篇
職場禮儀知識培訓心得範文3篇
中小學教師遠端培訓學習心得範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