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教育參考論文
當前 ,我國農村教育的狀況非常令人擔憂 ,農村教育已被擠到邊緣的位置 ,改變農村教育的現狀已經刻不容緩。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中學農村教育
摘要:作為弱勢學科的 農村 音樂 教育 ,從家長到學生都存在可有可無的思想觀念。 通過改變學生觀念、改革單一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興趣及審美能力等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 學習 ,提高想象力和創造性思維,達到 科學 與 藝術 的互補和統一。
關鍵詞:弱勢學科 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科學與藝術的互補和統一
農村中學的音樂教育一向屬於農村中學的弱勢教學科目,從家長到學生,甚至部分學校都存在這種觀念:音樂課可有可無。造成了我國中學音樂教育所獨有的一個怪現象。這個怪現象就是:一方面是學生渴望音樂薰陶,但是音樂知識的來源主要是各種外在媒體,例如:電視,廣播等大眾媒體。在大眾媒體的渲染下,大量學生變成了通俗歌曲的狂熱追星族,部分公眾人物的一言一行強烈地 影響 著青少年日常行為。在郊區農村的學生,因與外界資訊交流較少,主要資訊的來源與城市中的學生相比更加單一,更為容易產生從眾心理。學生對音樂的渴望得不到很好的疏導,對音樂的學習過程就是學生盲從流行音樂的過程。
另一方面學生和家長對音樂教育的很不重視,用一句時髦的話說:“態度決定了一切”,上音樂課或者說對音樂課的態度就說明了學生和家長對音樂的不重視,“畢竟不是主課嘛”,“學生還是也學習數理化為主的”,這些觀點比比皆是,尤其在農村學生和家長心目中更為突出。部分學校的音樂老師嚴重不足,老師們為了趕場疲於奔命,甚至出現了部分學校音樂課開天窗,上自習的情況。
誠然,從我們的教育來看,主流還是應試教育體系,音樂課的教育本身就很難有 考試 這種辦法衡量。在農村家長望子成龍的迫切心理下,音樂課的可有可無,也就不足為奇了,但是反思一下,音樂課就真的沒有用途嗎?音樂知識僅從流行歌曲中得到就夠了嗎?
用事實說話吧,從 社會 的角度看,現在工廠裡生產的服裝、鞋帽、玩具、五金、家電、電腦、手機、軟體,打著“ 中國 製造"的各類產品漂洋過海,已經走向世界的每個角落。權威統計顯示,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鋼錠、化纖、摩托車、洗衣機、冰箱、空調、彩電、電腦、手機生產國。中國製造業的規模名列全球第四,僅次於美國、日本、德國,中國正在成為“全球製造中心"已是不爭的事實。僅從嘉興看, 工業 園區遍佈所有鄉鎮,世界500強不少落戶嘉興,但是我們僅做的是一些來料加工和生產製造等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工作,創新能力已經成為遏制我們進一步 發展 的一個關鍵因素了。在創新能力中,我們創造“美”的事物的能力又是最薄弱的。這些已經成為了提高我們國家在世界上競爭力的一個瓶頸。
從個人的角度看,但凡有一定創造力,有一定獨立思考能力的人都對音樂十分青睞。最偉大的物 理學 家愛因斯坦就極其喜歡音樂,並視音樂為一生的最愛,而同時音樂以它那溫柔而深邃的懷抱接納了愛因斯坦,讓他吸吮著人類文化最甘甜的乳汁,給他一個安寧的精神家園,也給了他日後作為一代物理學大師的超凡想象力。對於那些偉大的科學發現來說,愛因斯坦認為抽象的邏輯思維倒總是驗證他那非凡想象力的工具。愛因斯坦在回憶錄裡寫道: “我相信直覺和靈感。……有時我感到是在正確的道路上,可是不能說明自己的信心。當1919年日蝕證明了我的推測時,我一點也不驚奇。要是這件事沒有發生,我倒會非常驚訝。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 研究 中的實在因素”。科學和藝術的互補性與統一性,使音樂成為愛因斯坦的“第二職業”。不管旅行到哪裡,愛因斯坦總是隨身攜帶著小提琴,甚至參加柏林科學院的會議,也要隨身帶著琴盒。在緊張思索相對論的日子裡,愛因斯坦一旦遇到困難,思索陷入困頓時,他就會不由自主地放下筆,拿起琴弓。那優美、和諧、充滿想象力的旋律會在無形中開啟他對物理學的思路,引導他在數學王國作自由、創造性的遐想。音樂往往催化出愛因斯坦的科學創見和思維火花。在音樂的自由流淌中,深奧的 理論 物理學有了美妙的旋律。
上面的例子有力地說明了音樂教育的提升在農村中學中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創造力和美感的培育有時比數理化的公式更加重要。那麼如何在現有的教育體系不變的情況下,通過音樂課來培養創造力和美感呢?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學生和家長對音樂課的重視,這種重視不是希望學生通過音樂課的學習變成SUPERGIRL的那種重視,而是希望通過音樂的薰陶能夠培養學生欣賞“美”、懂得“美”進而愛“ 美”的過程,是希望通過音樂的薰陶培養出學生“獨立思辨”的能力。也許這需要時間來改變,就音樂課本身,教材的變遷是順著這個思路來的,做為鄉村中學的音樂課,和城鎮中學的音樂課教育側重點有所不同,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 改變單一程式化的教學模式。 音樂 課的教學方式絕對不能使用數理化的教學方式,不能是“老師上面講、學生下面學、回家做作業”的傳統教學方式,這要求我們教師要敢於打破常規教學方式,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要以興趣、個性、創新思維的培養為重點來設計課堂教學。可以通過節奏明快的民歌小調帶動學生的積極性,也可以通過遊戲等方式與學生建立互動關係,拉近教師和學生的距離,建立良好的教學氛圍。這對教師的要求很高,需要做到唱、奏、演一體,將音樂課上成綜合課,讓學生樂於上音樂課,引導學生培養起對音樂的樂趣了。在教學的形式上可以是多種多樣的,甚至可以利用學生對電腦等天然愛好的特點,多利用多媒體進行音樂 教育 。
二、 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氛圍。創造性思維的關鍵是發散性思維和求異思維的培養,發散性思維需要學生建立一種想像的能力,一種發散但又不離開其源頭的有效發散思維的能力。從音樂課的角度出發,就要讓學生通過音樂能夠想像,例如,通過《新春序曲》的欣賞可以讓學生一個個說他們在音樂裡聽到了什麼,有沒有春節的氣氛等,鼓勵學生去感受音樂裡的 內容 。求異思維就是培養學生不單單從事物的正面看 問題 ,多從事物的反面、側面看問題,讓學生理解為什麼這樣最美,中學音樂教材裡的音樂都是經典中的經典,自身就比較經得起推敲,讓學生反覆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唱,為什麼這樣唱,通過對比類比等 方法 提高學生思辨的能力。
三、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獨立思考就是要培養學生自己動腦子、想問題、找答案。思疑辯析,敢於懷疑書本,這在過去的教育中是聞說未聞的,但是要培養學生有這種膽色,讓學生唱他們喜歡的,再讓他們聽經典的,不要說那個好那個不好,而是讓他們自己來感受美,反覆的聽,反覆的對比,美的力量是無窮的,美會打動他們的。獨立思考不只讓學生到處懷疑,提反對意見,在教室裡說怪話,而是是要讓他們學會尋找正確答案,在尋找的過程享受 學習 過程的美麗,這才是獨立思考精神的核心。例如:部分音樂課中較難的環節,讓學生細心聽取,反覆演唱,教師可以利用聲電裝置,反覆播放學生的演唱的內容,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對他們的進步多用鼓勵和提醒的方式,在學生獨立思考的過程中提高他們的自信心。讓學生在音樂課上學到的不僅僅是音樂課的內容。
四、 培養學生對美好事物追求的願望。音樂課的目的最直接的還是培養學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即美學教育的內涵。音樂課本身並不缺乏美的內容,缺乏的僅僅是引導學生享受美,追求美。在這方面,可以利用多種方法來達到,例如藉助多媒體工具和利用韻律舞蹈等方法,也可以 組織學生傾聽專業團體的演出等方式滿足青春期學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並將學生的這種慾望引導到正確的道路上。
農村 中學的音樂教學任重而道遠,學生自身的條件和悟性也個不相同,只要老師對學生有愛心,對自己的事業有信心,加以有效的方法,一定能讓學生在音樂中學到更多更有益的東西。
參考 書目:《中小學音樂教育》
《 中國 音樂教育》
《大連教育學院學報》
《音樂學科教育學》 曹理等著
<<<下頁帶來更多的
農村消費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