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勵志好文章欣賞
好習慣的養成,在於不受壞習慣的誘惑。身在職場就是需要一些這樣的勵志文字和勵志文章伴隨我們一路前行,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吧,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職場八誡
1、成長的機會永遠比眼前的待遇重要——做重要的事比多拿錢重要
我知道在水木BBS上的worklife版本,每天都在上演的就是比較自己的第一個offer是多少。offer不高就好不好意思出來見人。每次看到類似的晒Offer的帖子,我就彷彿回到十幾年前的校園。
關於畢業生的Offer,尤其是麵霸的Offer,我只想說,名企給畢業生的高offer,第一是遠遠超過這個畢業生的實際身價的;第二,名企的這個很稀少的高Offer,很多時候起著PR即宣傳的作用;第三,很多名企,尤其我前段時間反思的外企,很高的Offer請去的畢業生,只是做很簡單的支撐性的工作。所以,眼前的高薪未必對應的是高成長的機會。
關於成長,我講兩個身邊的故事。第一個是以前Motorola的老同事,他給我們講起,自己當年的同學中最終做成大事的不是他們這些進外企的,也不是當年趾高氣昂出國的,而是一個當年去四線城市的。因為他去了當年沒有人願意去的一個老牌電視機廠商。而且去了之後也是任勞任怨。最後很早就當了這個大型國有企業的副總。原因很簡單,當年,沒有名牌大學的學生願意去四線城市,去一個國有企業工作,所以他一來所獲得機會就非常好。
另外一個也是我同學身上發生的,大約在2002年左右,她在讀研期間,我們有一次同學聚會,她說自己在一個創業的網際網路公司實習,她當時說起這個公司的名字時沒有人知道。當時我剛去Motorola,她後來工作選擇了另外一家外企。這個當時沒有人知道的網際網路公司的名字叫“百度”。後面的故事我無需再講,因為這家公司早期的前臺,也成了傳奇。
2、沒有一個人可以做你一輩子的導師,但是你一生都得不斷去尋找導師
其實成熟的企業都會有導師制,就是你一進公司就給你指定的帶你熟悉公司文化、規章,幫你適應公司的“老人”。這個放在古代就是老師和學徒,我們歷史上那些精美的工藝品加工技藝就是這樣傳承下來的。
這裡我要講的是,除了公司指定的那個3-6個月的導師,你更應該去不斷尋找自己的導師。導師不是面面都比你強,這樣的人,你也很難搭訕。你最看重的能力、見識方面,如果有缺陷,就得找有這些方面所長的“牛人”。
請客拜師之類的倒未必,你只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創造機會接近Ta,觀察Ta,爭取當面請教Ta,甚至是創造和Ta共事的機會,就可以了。
我一進入一個新的環境,就馬上去尋找可以成為自己導師的人。然後再利用之前提到的“搭訕”的技巧,接近Ta,被Ta注意到,從而得到學習的機會。
這個尋找需要有一個雷達,你內心的雷達。建設這個雷達,你首先需要的就是虛心,只有任何時候虛懷若谷,才能不斷髮現牛人。其次你也需要能客觀冷靜的分析自己的優缺點。知道自己缺什麼,知道自己拿什麼可以吸引到別人,可以和別人換。
3、如果你在身邊找不到比你強的人,換個地方
很多人換工作都是為了有更好的待遇,這個目的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你把收入結果“結果”,去追溯這個“結果”的原因,你發現,你需要另外的跳槽理由。
前面第一條說過,成長的重要性。成長怎麼來?第一是取決於這個公司的平臺。就和歷史上各個國家民族的興盛與衰落一樣,大勢面前,個人的力量是很小的。國勢上升,民眾都受益。國勢衰落,則民眾都受損。公司也是這樣。
成長的第二條就是來自於你身邊的牛人。我從上學到公司都是這樣,身邊一旦有牛人同學或者共事,就一定能得到長足的發展。可能一開始自己還跟不上牛人的節奏,有點灰頭土臉。但是一旦身邊有這樣一個目標,你的水平不提高也難。
所以,對我而言,如果一個環境無法讓自己成長,那就應該果斷的離開,而身邊沒有牛人,沒有你可以學習的目標的地方,就是一個無法讓你有成長的地方。
4、理財,要從拿到第一個月的工資開始
最近看歷史的緣故,看到一些我們歷史上的風雲人物,晚景淒涼,比如胡適。他在老年時在美國的那幾年,在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當管理員,沒有太多收入,而自己年輕時雖然風光,但是沒有積蓄,所以見到年輕人就對他們說:“錢是人的膽子,年輕時要注意多留點積蓄!”
我相信“改變自己”的粉絲中,大多數不是富二代,官二代。所以,從畢業的第一份工資開始,就養成積蓄和理財的習慣,對於你30歲之後會有很大的幫助。
我在給會員的一期語音中,專門講到理財問題,其中的重要觀點就是大家應該從第一份收入開始就學會理財,逐步養成理財的習慣。
理財的本質,不是積少成多——那個是省吃儉用,做簡單的加法。而是要實現隨著時間的複利。愛因斯坦說:“複利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複利是宇宙間最強大的力量”。而複利的最終結果,和你理財的年限長短相關,因為我們的預期壽命是固定的,所以,越早開始理財,你的人生會越來越有信心!
想放下一切去流浪,想和心愛的人周遊世界,想去創業?先從現在開始理財吧。創業成功是一種概率,只有少數人最終做得到。但是理財,每個人都可以做到,你所需要的就是學習+自律。
為什麼你工作努力但沒有起色?
5、不要總盯著自己的缺點,去發現並放大自己的優點
在“揚長避短”和“揚長補短”這個選擇上,我也困惑了好多年,後來,逐漸明白,所謂的“長”和“短”,如果歷經歲月還是“長”或“短”,那個東西可能是無法根本改變的,是你與生俱來,並且不斷被加強的個人根本屬性。
不信?抬頭看一下你的父母,看一些你眼前的老師、教授,看一下你的領導。看一下那些你喜歡的和不喜歡的特點?哪個不是歲月悠久?
後來在做經理的時候,招聘的過程中,發現我們不再去尋找一個“完美”的人,而是去尋找一個適合的人,一個優點你很看重,缺點你可以接受,能力匹配崗位需求的人。我也終於明白,對於我們自己,需要做的也就是“揚長避短”。
那麼木桶效應呢?那個對組織更有效。不過即使是組織,你難道沒發現,每個NB的好公司都有優缺點都很明顯嗎。做符合自己DNA的事情時,得心應手。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時,笨手笨腳。
人生苦短,多花時間放大自己的優點吧。一個優點足夠明顯的人,才是可以成事的人。一個看起來沒有什麼缺點的人,反而可能是很平庸的人。
6、只會埋頭苦幹你會變得憤世嫉俗
在工作這麼多年以來,見過不少埋頭苦幹的人,同時也是抱怨叢生的人。抱怨自己懷才不遇,抱怨領導不是伯樂,抱怨公司升遷機制失靈……
為什麼埋頭苦幹的人最後成了憤世嫉俗的人?我後來才想明白。沒有人是不求回報的人,但是有人明騷,有人悶騷。埋頭苦幹的就屬於這種“悶騷”的,我有一度也是悶騷的,孤芳自賞的。
埋頭苦幹的人因為自己的努力得不到認可,而變得憤世嫉俗。其實他不知道,別人不是不認可他,而是根本不知道他在做什麼,更別提在想什麼了,有什麼特長和奇思妙想了。
可能部分埋頭苦幹的人是完美主義者,但是,領導沒有時間去探索每個人的具體進展。同事也沒有義務像一個伯樂一樣,去窺視自己身邊的每個人。你可能的確想把自己最完美的一面,最完美的結果展現在大家面前。但是身邊的所有人,等到的往往是“沒有任何進展”。
這種情況下,你的靠譜指數為0,誰會把機會給你呢?
怎樣溝通,怎樣變得不那麼“埋頭苦幹”,其實很多時候不用花言巧語。可以經常和同事、領導討論一些進展,具體問題。可以階段性的把工作進展在大家那裡Demo演示,也能取得很有效,很積極的反饋。當你和大家都把自己的階段性成果放在一張桌子比較時,你才能知道自己的具體的位置。你才可以及時做出調整。
從今天起,抬起頭來,做一個幸福的人。
7、眼界高於能力,能力大於所得,這才是正軌
這句話我說過好幾次,到現在依然想再次強調,因為這個規律對我現在依然成立。
在任何一個以盈利為目標的組織裡,無論是大公司還是創業公司,沒有人真正愛你,他們看重的是你的能力,他們付出的成本是工資和時間!
在打工的環境下,在一個大型的,盈利良好的企業內,價值創造的鏈條被切成若干關聯的環節,絕大部分基層員工都會被侷限在某個環節內,無法直接曝露在客戶面前,更無從瞭解價值鏈條的細節。在這種情況下,有一個技巧可以分享。總結起來就是“眼界高於能力,能力大於所得”。
眼界指Vision,就是說盡管你可能是基層的工程師,但是還是要有遠大的理想,並且瞭解公司遠景,最好找到合適的結合點。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下,8小時之外堅持不斷學習,提高水平,並及時和老闆溝通這種心得。經常能站在一定高度和老闆進行溝通的人,他所能得到的機會要比整日默默無聞的人多得多。這就是所謂“眼界高於能力”,從而得到很多可以提升自己能力的實戰機會。
能力大於所得指的是,如果你本身價值7000元月薪,那麼6000可能是一個更好的數字。因為所有的績效考評都是人主觀判斷,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橫向比較。如果同樣是貢獻價值7000元的人,一個拿8000,一個拿6000。如果你是領導,你會給哪個人加薪?而如果這個價格低一些的人,在8小時之外還非常努力,經常能表現出更好的潛質,那麼又是什麼結果?作為領導,你是不是還經常得考慮給這個價效比高,潛質更好,更加努力的同事多升職?如果你足夠努力,總是能讓“眼界高於能力,能力大於所得”的狀態一直保持下去,那麼持續的上升渠道就在你面前。而作為員工個人,往往又容易在這種狀態下發揮出最大的潛能,從而形成正向反饋,加速提升。所以,在大的企業的同學們應該特別注意這一點。
8、堅持學習,即使是你在最低落的時候
直到今天,我還是認為,我在Motorola面試時,之所以在同批人中第一個獲得二面機會,是因為我在筆試前後,還在埋頭看一本C++的書。所以,“愛學習”是我給第一任領導的第一印象。後來在Motorola,也是不斷給同事介紹書。所以,書在工作中給我了我很多機會,很多印象分。
我個人的生活也曾落入低谷,在那個時候,我很多書,《少有人走的路》、《愛上雙人舞》等,無一不給我啟發。在去年陷入焦慮的時候《痊癒的本能》,《精神焦慮症的自救》又給了我安靜的力量。所以,在人生低谷的時候,書就像我的救生艇。朋友的語言給我慰籍,而書籍則給了我黑暗中的火把和黎明的曙光。
我們人生的智慧無非就是向前看的能力和向後看的能力。前者,可以看一些講趨勢的書,比如《失控》、《奇點臨近》。後者,可以看類似《中國大歷史》。這些書讓強化了我的Vision和反思的能力。
我們每一天都在變老,唯有讀書,能讓你不再恐懼。
總結一下,如果人生是一場遊戲,恭喜你已經從“訓練模式”畢業,進入獨立作戰模式。而遊戲的最終結果,就是看你把有限的人生資源:時間,金錢和注意力投在哪些地方。集中火力,在正確的事情上確保投入!
切忌孤身奮戰,從作戰的第一天開始,就要尋找自己的“戰友”。戰友在哪裡?戰友就是那些和你目標相容,優秀的人。每一天,都要提醒自己,要離這些優秀的人近一些,再近一些……
:如何做一個會說話的職場達人?
生活中,一個人在不同的人面前有不同的表現。在有些人面前,會無話可說;而在有些人面前,卻可以滔滔不絕、妙語如珠。
在您身邊是否有這樣的人——在單位組織的會議上,領導說:“小張,能不能就這個議題談談你的看法?”只見小張面紅耳赤、結結巴巴,支吾半天也沒說清自己的想法。
相信我們周圍這樣的同事、朋友不在少數。筆者認為,導致其言之無物或語無倫次固然有知識儲備不足的原因,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講話人語言表達能力差、口才欠佳的弱點。
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曾經說過:“一個人能面對多少人當眾講話,他的事業就能做多大!”
下面是講話的四個階段,大家不妨做個選擇,對號入座,評估一下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所處的階段。
A.想講:渴望在眾人面前講話,表達自己的心聲;
B.敢講:無論在何種場合或是面對何種人群,都有當眾講話的勇氣;
C.能講:在敢講的基礎上,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內心所思所想,能讓聽眾聽懂;
D.會講:講話邏輯清晰、表達準確、內容深入、語氣語調生動、行為表情富有感染力。
上述四個語言表達“等級”,如果您已經達到“會講”的階段,那麼恭喜您,您已經掌握了一項縱橫職場的有利武器。
好的當眾講話能力不是天生有之,更非“可望而不可及”,它完全可以通過後天的訓練逐步實現。要練就好口才,無非是訓練技巧和大量練習。以下這些技巧在實踐中往往容易被忽略,但對快速提升講話能力卻非常有效。
技巧一:練膽量,做“焦點”
生活中,一個人在不同的人面前有不同的表現。在有些人面前,會無話可說;而在有些人面前,卻可以滔滔不絕、妙語如珠。不妨想想,當我們信任一個人,對一個人有好感時,我們在他/她面前感到安全、舒適、放鬆時,“話匣子”自然就打開了。
是否說得出、說得妙,關鍵在於講話時心理上是否舒適、放鬆。可以說,心態左右著我們講話的興致、內容和頻率。
人們面對上級領導、面對諸多同事的眼光包圍時,很少有人能夠毫無壓力、侃侃而談。那種緊張不安感會自然產生,尤其對於那些在集體活動中總是躲在角落裡的人們,他們的壓力會更大。
對於這些“打怵”在領導和上級面前“露頭”、一講話就結巴的人來說,首先要消除他們對領導的“敬畏”之心,這不是要大家不尊敬領導,而是要放大膽量,在內心將領導和上級首先視為可信任之人、朋友,這一點非常重要。
另外,一定要抓住機會多參加集體活動,多在同事、朋友面前表達自己對某件事的看法、想法。其實,這種訓練不必多麼專業,完全可以隨意而為——如果走在路上,你可以假裝迷路,向一個看上去不太容易打交道的人問路,如果可能的話,試著多和他/她閒聊幾句;你可以在路過菜市場時主動和小販們就菜價的漲落寒暄幾句……或許一開始會害怕被拒絕,表情會不自然,但隨著這種隨意的訓練逐漸積累,你就會對“處於眾人視線包圍之下”這件事不那麼敏感和不適。
以平等心對待聽眾,與他們的職位、身份無關;與是否與其認識和熟識無關。與愛有關!與內心有否底氣和“膽量”有關!
技巧二:思考和換位思考
在一些需要講稿的正式發言場合,人們起草講話稿通常注重於遣詞用字的準確。誠然,講稿應當用詞準確、邏輯清晰、結構完整,但小編認為,在為講稿字斟句酌前,應先期以思考和換位思考相結合的方式去設計講稿的總體架構,使講稿層次分明,角度合理。
小編接觸過一位極會“講話”的企業家,他在組織講話稿時,通常要做多方面的考量。以他參加的一個業內交流會為例,講話前,他通常要站在自己和他人的角度思考三個問題:
1.講話要達到什麼目的。如果想借行業交流之機宣傳公司,提升公司的知名度,那麼講稿內一定要設定公司介紹的內容,尤其是公司最具特色的企業理念和對行業發展的獨到見解。
2.大家最感興趣的話題是什麼。身處同一行業中,各位聽眾在員工管理和拓展業務等方面往往面臨著同樣的困惑,那麼,講述一個本公司在員工管理方面獨特有效的方法,或者在拓展業務方面另闢蹊徑的成功案例,對其他企業的經營者有所啟發,這種話題大家一定會感興趣。
3.有限的時間內合理安排講話內容。將大家最感興趣的話題作為重點,用60%的時間詳細闡述;公司推介是次重點,以30%的時間加以介紹。整體統籌後,將講話時長控制在要求範圍之內。
這位企業家朋友在準備講話文稿前所做的工作就是思考和換位思考。在準備正式場合的講稿時,一定要設計出科學合理的架構。
技巧三:找到談話的感覺
一次成功的講話最終要通過“聲音”的形式表達出來。調查顯示,聲音要素在講話中對聽眾的影響力佔38%。語速太快或太慢,聲調激昂或低沉,對講話是否成功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很多人的講話不能吸引人,就敗在聲音技巧掌握不好上。
要掌握聲音技巧,不妨借鑑以下幾點:
首先,建立與聽眾的溝通感。當眾講話不是演講真正的演講除外,而是團體間的溝通,所以,儘量不用演講的語氣講話,否則會顯得極不自然,缺少現場溝通感。
其次,要有“談話”的感覺。當你感到無法把握講話時的聲音“調門”時,不妨想象一下平常與同事、朋友在一起時那種自然的講話狀態,用這種狀態去面對眾人,就能輕鬆找到“談話”的感覺。
最後,在講話節奏上要有適當的停頓。講話時沒有節奏的控制,似乎講完就算完成任務,這是許多人在講話時最容易犯的錯誤。殊不知,適當的停頓可以給自己和聽眾留出思考的時間,同時也顯得講話有節奏感,易於控場。
技巧四:運用微笑和目光
戴爾?卡耐基曾說過:“一個人臉上的表情比他身上穿的更重要。”仔細觀察周遭,似乎沒有人不會笑,但能在講話時保持微笑的人不多,而讓微笑發自內心的人則更少之又少。微笑可以體現一個人的涵養。對於聽眾來說,微笑的講話者讓人感到親切和沒有距離感。
此外,堅定、自信的目光也能在講話中為講話者加分。講話時,目光要與聽眾有所接觸,也就是目光要落到聽眾身上並適停留。要做到目光堅定、自信,有必要在平時多做訓練,譬如和別人說話時眼睛要看著對方說話。
當眾講話,怎樣做到和每個人都有目光交流呢?技巧是,以點帶線,以線帶面,把聽眾分成幾個區域,每個區域找幾個代表,每次只和其中一個人進行目光接觸。
以上技巧常常被大家忽略,但真的要做到卻需要長期訓練。建議大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多加嘗試,在訓練中將自己鍛鍊成一個“會講話”的職場達人。
:3000工資與8000工資的區別
曾有個月薪三千的女孩子,編的稿件漏洞百出,老闆怒拍桌子,她卻回了句:“一個月三千塊工資,你還想怎麼樣!”琢磨她這話挺有意思,就像我們買了件便宜貨,用不了兩天就壞了,於是寬慰自己:就花那麼點錢買的東西,你還想怎麼樣?當然,她的潛臺詞是,你給我八千,我自然就做得好好的。但問題是,老闆付薪水也是一分錢一分貨,你必須在拿三千工資時,先體現出八千的價值,老闆才願意買單。
當年我剛入職時工資也是三千,但第二個月就漲到了八千。因為每次老闆要的文案,我不僅寫到位了,還會拿出兩個以上的版本讓他挑:一個是按他的要求寫的,其它則是我建議的方案。
當時我沒有去想其中的關竅,只是因為喜歡寫作,就會琢磨怎樣寫會更好;又因為珍惜自己的文字,所以覺得出自我手的文字,都關係我個人的品牌,於是很用心。在我看來,這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帶過二十多個中文研究生後,才發現這種態度很稀缺。那些比一般人多念七年語文的人,竟連自己寫的東西都不願多看一眼,文字、標點、語法的錯誤觸目驚心,對相關的知識背景一無所知,更別說去關心版式好不好看,配圖美不美了。
他們關心的是要不要加班,而想做好文字工作的人,是不會去考慮這件事。因為打磨文字所下的功夫,是看不到底的——不然曹雪芹也不會“加班”十年,還寫不完一部紅樓。試問,要做好哪項工作不是如此?以“要不要加班”來評價一份工作好不好的人,絕不是企業需要的人才,因為他對工作的態度就是“做了”而不是“做好”。
舉個例子,我公司附近的麥當勞門口,有個看自行車的大媽,夏天時她都會給所有的車,覆上自己帶來的塑料布。顧客取車要走時,她還會笑著擰一把溼布,幫你擦擦坐墊,降降溫。她從來沒有開口,但很多人會主動多給她一塊錢,還連聲道謝。大媽和其他看車人的區別,就是“做好”和“做了”的差距——在金錢上,差距是一倍;在成就感上,差距無法估算。
我完全瞭解有些新人的想法:又不想在你這久混,幹嘛那麼賣力氣?其實,誰會在一家公司幹一輩子?在中國可以活到3年以上的企業不到10%,向更好的企業、更好的工作邁進,是我們每個人的征程。不同的是,優秀的人在哪裡都會墊下堅固的基石,所以越走越高。
成為世界五百強的CEO,應該是每個職場人的嚮往吧,但對於新人而言,小公司也有小公司的好。大公司就像蔡京家的廚房,崗位細分到切蔥花都要一個專職的廚娘,你可能老長時間連切肉的大活都沒機會沾手,更遑論學會做一整個包子。而小公司人力資源緊張,同樣三千工資不可能只讓你切蔥花,所以你必須很快學會做包子,還得會做很多種包子——當然,前提是你願意學。
如果你第一份工作就進入大公司,慶賀之餘也要提醒自己,公司看到的只是你光彩奪目的學生時代,在職場上你還是一個零,有可能變成正數,也有可能變成負數。很多人錯把所在機構的強大,當作自己能力的強大——這也是為什麼有些離開央視的主持人,很快就被人淡忘。白巖鬆曾說,讓一隻狗天天上央視,就能變成名狗。但要知道,沒了央視的舞臺,不用多久它就會變回土狗。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這個“業”不妨這樣解:一是做得好的技能,一是想做好的態度。有這份“業”在,不愁找不到舞臺。但這份“業”不是白來的——在你月薪三千的時候,就要像月薪八千那樣做事,那沒到手的五千,就是修煉這份“業”的學費。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銷售的勵志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