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生活的哲學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5日

  《文化生活》中含有很多哲學內容。本文通過用哲學原理對“文化創新和源泉和動力”的分析,讓學生從哲學的角度去思考和體會,打破常規,另闢蹊徑,在實際的教學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的相關文章,歡迎閱讀!

  篇一

  對《文化生活》的哲學思考

  【摘要】《文化生活》中含有很多哲學內容。本文通過用哲學原理對“文化創新和源泉和動力”的分析,讓學生從哲學的角度去思考和體會,打破常規,另闢蹊徑,在實際的教學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關鍵詞】哲學 實踐 認識 創新 革命批判精神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要求,由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課程標準教材編寫組編著的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是思想政治的一個新增模組,同經濟生活、政治生活一樣重要,都是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文化生活則是對精神家園的耕耘,通過對《文化生活》的學習,可以幫助我們瞭解當前文化生活中的各種現象,提高正確分析各種文化現象的能力,從而自覺投身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去。因此,必須認真體會《文化生活》。但是,領會《文化生活》,需要我們從哲學的層面去思考。

  縱觀整個《文化生活》內容,裡面蘊含了很多的哲學術語、哲學的理論和觀點。

  如:第17頁第一自然段: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在長期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是各種文化因素互動影響的結果。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書中多次出現。

  如:第48頁最後一段,實踐,作為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社會性活動。……離開了社會實踐,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人們不可能從事任何有價值的文化創造。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實踐”一詞在必修3《文化生活》中出現了很多次。

  如: 第31頁“透視文化多樣性”中“文化是民族的” “文化又是世界的”,要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係原理來分析。第87頁“文化生活的‘喜’與‘憂’”要用矛盾的觀點來看待。

  ……

  可見,領會《文化生活》,需要我們從哲學的層面去觀察、去思考、去行動,從中體味《文化生活》的韻味。以《文化生活》第五課《文化創新》的第一框“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為例:

  一、對“第一目:不盡的源泉,不竭的動力”的哲學原理的理解

  課文開篇談到,文化在交流的過程中傳播,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都包含著創新的意義。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於文化創新。文化創新是社會實踐發展的必然要求。這既是第四課和第五課的承接,又是第五課第一框“文化創新的源泉和作用”的題義。

  第二段: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實踐,作為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社會性活動。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中,創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離開了社會實踐,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人們就不能作出有價值的文化創造。

  本段揭示了實踐的含義、特點,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段中體現實踐的含義,即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

  還體現了實踐的三大特點:①實踐具有客觀物質性,因為改造的物件***自然和社會***是客觀的。改造的主體***人們***是客觀的。②實踐具有主觀能動性,實踐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通過有目的、有意識的社會性活動,創造出人類特有的文化。③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實踐是處於一定社會關係中的人的活動。離開了人***們***,文化就不可能存在。

  還體現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這種反映只有在實踐中、在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實踐中,人們藉助於一定的工具,同客觀物質物件發生關係,使客觀物件發生某種改變,並從中獲得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產生相應的文化。離開了社會實踐,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也就不可能有文化創造。

  第三段: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一方面,社會實踐中不斷出現新情況,提出新問題,需要文化不斷創新,以適應新情況,回答新問題;另一方面,社會實踐的發展,為文化創新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準備了更加充足的條件。

  本段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①認識產生於實踐的需要。同理,文化創新產生於實踐的需要。人們在實踐中不斷遇到的新問題、產生的新要求,推動著人們去進行新的探索和研究,推動著文化的創新。②實踐的發展為人們提供日益完備的認識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管。實踐鍛鍊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從而推動認識的不斷深化。這些認識工具和認識能力,形成了文化創新的資源和條件。

  二、對“第二目:巨大作用,深刻的意義”的哲學原理的理解

  第四段:創新是文化富有生機和活力的重要保證。文化創新的作用,既表現為不斷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又表現為不斷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總的概括***

  第五段: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文化源於社會實踐,又引導、制約著社會實踐的發展。我們進行文化創造、實現文化創新,不是被動地反映環境的變化,也不是為創新而創新,而是適應社會實踐的需要,為社會實踐服務。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

  本段體現了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認識從實踐中來,最終還要回到實踐中去。認識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文化創新必須適應社會實踐的需要,為社會實踐服務。如果有了正確的文化創新,卻脫離實踐,不為實踐服務,那麼這種文化創新就失去了它的實際意義。

  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要檢驗一種認識是否是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必須走出認識的範圍。因為人們就無法判斷自己的認識是否與客觀事物相符合;客觀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認識是否正確地反映了它。只有能夠把主觀和客觀聯絡起來加以比較和對照的東西,才能檢驗主觀認識與客觀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滿足這一要求的,就是實踐。通過實踐,人們把指導自己實踐的創新的文化和實踐所產生的文化創新加以對照,從而檢驗文化創新是否與客觀事物相符,是否是文化的發展。   第六段: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發展。失去創新能力的文化,喪失了新陳代謝的機能,是沒有發展前途的。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滿活力、日益豐富。不斷髮展和繁榮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斷前行的文化創新之路。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本段體現了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唯物辯證法認為,辯證法在對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在事物否定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運動中即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它是批判的革命的。要求我們密切關注變化發展著的實際,敢於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陳規陳說,敢於破除落後的思想觀念;注重研究新情況,善於提出新問題,敢於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開拓新境界。要反對因循守舊、不思進取、思想僵化、抱殘守缺、固步自封的觀念和行為。不堅持革命的批判精神,就無法創新,民族文化不可能有發展。傳統文化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通過創新,形成新的文化,在新文化的基礎上不斷的創新,形成更新的文化。只有堅持革命的批判精神,大力創新,民族文化才能富有生機和活力。

  三、對“第三目:呼喚文化創新的時代”的哲學原理的理解

  第八段:人民群眾從來是社會實踐的主體,也是文化創造的主體。誰想成為一個有作為的文化者,誰就應該自覺投身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去。只有充分認識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意義,關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基本要求,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刻苦鑽研,銳意進取,才能創造出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本段體現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歷史的主體。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因此,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人民群眾是文化創新的主體也是文化創新的享用者,因此必須樹立群眾觀點和堅持群眾路線,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為人民群眾服務,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緊緊依靠人民群眾進行文化創新。

  總的來說,《文化生活》中含有豐富的哲學知識,幾乎涵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所有部分。哲學是追求智慧的學問。我們把《生活與哲學》內容放在《文化生活》之前學習,在對《文化生活》的實際教學過程中,儘可能地用哲學原理去領會、去把握,所起到的良好效果超乎我們的想象。

下一頁分享更優秀的<<<

關於生活的哲學論文
關於矛盾哲學的小論文
相關知識
關於生活的哲學論文
關於生活的哲學論文
關於生活的政治論文
關於生活的哲理散文3篇
關於規律的哲學論文
關於規律的哲學論文
高中政治小論文關於生活與哲學
關於生活的哲理格言
關於生活的哲理名言
有關於生活的哲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