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辱不驚的成語典故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19日

  寵辱不驚,指受寵或受辱都不放在心上。形容不以得失而動心。出於《新唐書·盧承慶傳》:" 承慶 典選,校百官考,有坐漕舟溺者, 承慶 以'失所載,考中下'以示其人,無慍也。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出處】《新唐書·盧承慶傳》。

  【釋義】受寵受辱都不在乎。指不因個人得失而動心。

  寵辱不驚的【歷史典故】

  盧承慶是唐太宗時期的名臣,一次,他主持審查考核官員。評定等級事關每位官員的仕途升遷,所以大家都非常緊張。有個負責運糧的官員一時疏忽,導致運糧的船隻沉沒了。盧承慶就將他的等次評定為“中下”。當盧承慶把評定結果告訴漕運官時,這個漕運官沒有流露出半點不高興的神情。盧承慶想,糧船沉沒並不是靠那個漕運官的力量所能挽救的,於是,他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又將運糧官的級別改成了“中中級”,那個漕運官得知後也沒有流露出半點高興的神情。盧承慶十分讚賞他這種“寵辱不驚”的品格,又將他的級別改成了“中上級”。

  寵辱不驚的【成長心語】

  寵辱不驚,是一種經歷繁華之後的恬淡,是一種笑看人生風雲變幻的灑脫,同時也是一種遇事鎮靜沉著的穩健和氣度。我們只有在成長中經歷歲月的淘洗方能達到這一人生境界。自古真正做到寵辱不驚的人,必有廣闊的胸襟和高度的智慧。他們不為榮辱所左右,行為舉止才不會失常失態,凡事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其實,榮辱不僅是暫時的,也是相對的,若是一味好榮厭辱,將之完全對立起來,反應激烈,就難以冷靜面對,其結果不免出現偏差。從思想上淡化榮辱觀念,方可放下功利主義,真正領略人生的自由境界。

  

錙銖必較的典故
兩敗俱傷的歷史典故
相關知識
寵辱不驚的成語典故
關於寵辱不驚的成語故事
一言不發的成語典故
至死不渝的成語典故
既往不咎的成語典故
學而不厭的成語典故介紹
大逆不道的成語典故
心術不正的成語典故
出其不意的成語典故
自強不息的成語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