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從文化傳統看中國夢的題中之義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洞悉歷史和現實,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進行了一系列的闡述。他指出:“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中國夢的本質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中國夢,意味著中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力大大提升,意味著中華民族以更加昂揚向上、文明開放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意味著中國人民過上更加幸福富裕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一經提出,就釋放出強大的號召力和感染力,表達了近代以來艱辛跋涉的幾代中國人的美好夙願,是激勵我們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時代旗幟。

  一

  伴隨中華民族的日益富強和國際影響力的日益擴大,國際上有一些人對中國夢的實現心存芥蒂和疑慮,擔心中國發展強大後會對別的國家構成威脅,丟擲和散佈“中國威脅論”,將中國夢誤解為“強權夢”“擴張夢”“霸權夢”等。實際上,這不僅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和平發展道路的曲解,也是對中國歷史文化傳統和中國人民族性格缺乏瞭解而產生的誤讀。

  中華民族素來推崇以“和”為導向的為人處事的觀念。“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論語·學而》中的這句話,將和睦、和諧看作聖君明主治理國家最值得稱道、最為可貴之處。《孟子·公孫丑下》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把“人和”放在“天時”“地利”之上的崇高位置。古代先賢認識到事物的千差萬別和世界的豐富多彩,主張“和”時並不抹殺事物各自的特點。《國語·鄭語》說:“和實生物,同則不繼。”這是肯定差異和不同實乃事物發展的規律。孔子主張,“君子和而不同”***《論語·子路》***,其“和”的核心是協調不同,求同存異,尋求不同主體和物件之間的和平共處。孔子宣揚的“和而不同”理念,體現了對差異和不同的尊重與包容,具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氣象,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歷經坎坷而跋涉前行的重要精神滋養。這種理念賡續數千年,一直受到國人的推崇,它在當代的最佳表述,就是費孝通所說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種理念和立場,與某些國家推行單邊主義,有意或無意地實施具有精神殖民色彩的文化霸權實有霄壤之別。

  10多年前我曾在美國馬薩諸塞大學和漢普舍爾學院訪學半年有餘,給美國及西方學生講授中國文化時,曾談到孔融讓梨是中華傳統禮儀和美德的表現。美國及英國學生都說“讓梨”固然值得肯定,但“爭梨”也並非不好,某種意義上還更值得提倡。美國及西方社會更多信奉“競爭哲學”乃至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中華民族則更多推舉“和為貴”思想與寬厚中和的“中庸之道”。這是中華民族文化基因與美國及西方文化基因的顯著差異之處。西漢張騫兩次率隊出使西域、明朝鄭和七次帶領龐大船隊遠遊西洋,為什麼絲毫沒有侵佔別國土地、掠奪別國財富,而是成為中外交往的友好使節?究其原因在於,中華民族具有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傳統,中國人崇尚的君子人格向來鄙視和不屑於不擇手段的巧取豪奪。正如主席今年訪問蒙古國時發表演講所說:“在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中,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著和平、和睦、和諧的堅定理念。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觀念和傳統在中國代代相傳,深深植根於中國人的精神中,深深體現在中國人的行為上。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積極開展對外交往通商,而不是對外侵略擴張;執著於保家衛國的愛國主義,而不是開疆拓土的殖民主義。”

  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中國歷史上曾長期居於世界強盛地位,卻從未稱霸,而是近睦遠交,協和萬邦,主張四海一家,共同發展。中華民族血液中缺少侵略他人、稱霸世界的文化基因,絕不認同“國強必霸”的邏輯。不論從文化傳統看,還是從現實作為看,中國夢既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國夢,又是與其他國家合作共贏、攜手發展的和平夢。

  二

  從歷史文化傳統看,中國夢不僅是國家強盛夢與和平夢的統一,也是人民富裕夢與公平夢的統一。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中國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我國現階段已初步邁入小康社會,人民生活水準和生活質量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這是舉世公認的事實。但在國家經濟發展與人民富裕幸福之間,也存在一些問題值得重視。

  比較一下國民經濟增速與居民人均收入指數會明顯發現,多年來國家經濟發展較快,老百姓收入雖然也在不斷提升,但後者的增長幅度遠不及前者。不僅居民收入增長落後於經濟發展問題引起社會關注,而且城鄉差距和區域不平衡等問題也長期未得到很好解決。不僅直接事關人民群眾的現實利益,而且直接事關社會的公平公正,是實現中國夢,讓人民過上富裕幸福生活必須解決的問題。

  孔子兩千多年前就告誡我們:“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這就是說,不必擔憂財富不多,而要擔憂財富分配不均;不必擔心人口太少,而需擔心不安定。因為財富平均了就見不出貧困,關係和諧了就不覺得人口少,社會安定了就不會傾覆。孔子這裡所說的,並不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是在提倡“平均主義”,而主要是強調“不均”會導致人們的“不安”,進而易於引起社會的震盪,實際上是申述公平公正對社會穩定和諧的重要性。《禮記·禮運》還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種建立在平等公正基礎上的“大同”夢想,是古代先賢對理想社會的美好憧憬,是歷代中華兒女嚮往和追尋的目標,與今天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源流相承,一脈貫通。

  正是如此,中國夢的實現不僅在於做大蛋糕,使人民真正富裕起來,而且在於分好蛋糕,讓人民更多享受公平正義的溫暖陽光。對此,黨中央明察秋毫,提出和實施了一系列深得民心的有效措施。面對國民經濟發展與居民人均收入增長指數存在明顯落差的問題,報告明確要求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讓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面對根深蒂固的城鄉二元體制帶來的城市與農村發展差距,以及市民與農民同等待遇等問題,國家目前推行的戶籍制度改革及一系列惠民惠農的利好政策,正在努力縮小城鄉差距,讓村民與市民享受同等“國民”待遇。面對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收入落差過大、壟斷行業與非壟斷行業收入嚴重不平衡、少數人富與多數人富矛盾尖銳等問題,不僅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部署要“規範收入分配秩序,保護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國家還在資源配置、政策傾斜、進一步開放市場打破壟斷、調整已有利益格局等方面,採取一系列有力舉措深化改革,為構建公平公正的社會執行機制孜孜以求。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孕育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動實踐中,又深深紮根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肥沃土壤裡。從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傳統裡汲取營養,領會和理解中國夢的深厚底蘊與豐富內涵,有助於全面把握中國夢包含的多方面多層次題中之義,從而更好地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以鍥而不捨、奮發有為的艱辛努力,逐步接近和抵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輝煌目標。

***革命風範激勵我們實現中國夢
論從中華民族發展史深刻認識中國夢和中國道路
相關知識
淺談從文化傳統看中國夢的題中之義
淺談中國夢的當代意義
有關中國夢的高中英語作文
中國夢的初中英語作文三篇
淺談從圖式理論看跨文化意識在口譯教學中的作用
淺談在古詩教學中加強文化傳統教育
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實現中國夢的精神力量
關於文化傳統的論文
中國文化傳統節日小作文
中國文化傳統節日重陽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