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選讀後感6篇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7日

 汪曾祺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他寫的散文有一種獨特的韻味,那麼在看完他的散文之後,會有怎樣的感受呢?現在由小編收集整理的六篇汪曾祺散文選讀後感,歡迎閱讀!

 汪曾祺散文選讀後感1

  法國雕塑大師羅丹曾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汪曾祺先生就是這樣一位智者,他擅於將生活中的瑣碎雜亂串聯成一幅幅生動別緻的畫卷。汪老的筆調平淡質樸,貼近生活細節,不追求華麗辭藻的刻意堆砌,不注重觀念思想的有意灌輸,在他的文章中,一切的一切都顯得那樣自然純樸,卻又意味深長。古云文如其人,汪老一生處事淡泊、不計名利,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人格魅力令人景仰。在被打為右派下放張家口勞作的日子裡,他奉命畫出了一套馬鈴薯圖譜。他認為在馬鈴薯研究站畫圖譜是“神仙過的日子”,畫完一個整薯,還要切開來畫一個剖面,畫完了,“薯塊就再無用處,我於是隨手埋進牛糞火裡,烤烤,吃掉。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麼多品種的馬鈴薯,全國蓋無二人。”汪先生的品行心境決定了他散文創作的獨特風格,讀汪老的散文,猶如在和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拉家常,雖然話語平實,但饒有風趣,令人回味無窮。

  ***一***汪老散文之貼近生活

  拜讀過汪先生的諸多散文之後會發現,他所寫散文的主題大都是生活中的凡人小事,都是我們平常生活中遇見卻未細心留意的人或物。如《夏天》中對夏天景色的細微描寫,《泡茶館》對茶館裡的閒人趣事的生動刻畫。汪老從細小的視角嵌入,寫凡人小事,記鄉情民俗,談花鳥蟲魚,考辭章典故,善於捕捉生活中的平凡之美,並於平凡事物中發現不平凡的趣味。

  現代社會下的都市人生活節奏加快、生存壓力劇增,他們沉浸於工作和學習中,閒情逸致都拋之腦後,對於 身邊平凡的人或物他們無暇顧及。除了工作學習,他們無法體會到生活的其他樂趣,他們的世界被物慾所包圍著,周圍一切平凡美好的事物都與他們劃清界線,他們將自己侷限在自我的小世界裡,然而社會生活的喧囂與緊張唯有透過心靈的恬淡與靈靜才能得到調劑與釋放。許多讀者喜愛汪老也正是被他對凡人小事的審視與關注所吸引,在汪老的散文中可以感受到心靈的愉悅和淨化,進而對周圍環境有了重新的注目。

  ***二***汪老散文之平淡質樸

  汪曾祺先生曾說過:“我覺得傷感主義是散文的大敵。挺大的人,說些姑娘似的話…… 我是希望把散文寫得平淡一點,自然一點,家常一點的。”正如汪老所言,他的散文中至始至終瀰漫著平實主義風味,散文語言簡單易懂,曾有評論家評價汪老的語言十分特別,拆開來看,每一句都很平淡,但放在一起,就別有一番味道。個人比較喜歡汪先生的《多年父子成兄弟》,文章筆調樸實,如拉家常,但卻字裡行間中折射出父子之間無需言語表達的親情。

  ***三***汪老散文之以小見大

  汪先生的散文並不是一味描寫生活瑣事,他對事物往往有其獨到的見解感悟和奇妙的審美髮現,擅於以小見大,透過事物的現象看到本質。如汪老在其散文《吃食和文學》中談到苦瓜到底是不是瓜時,最後從苦瓜想到文學創作,他說作家應該口味雜一點,不能對自己沒有看慣的作品輕易地否定、排斥。汪先生這種生活中的敏思與睿智,是值得我們所提倡與奉行的。“我思故我在”,不斷的思考才能迸發生命的靈感。

  ***四***汪老散文之樂觀豁達

  先生的散文格調向我們展示的永遠是樂觀向上的精神與內涵,這與他一生淡泊名利、追求恬然自得的生活方式有關。現在的很多藝術過於浮躁,無病呻吟,汪曾祺先生則是要從內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種原汁原味的“本色藝術”或“綠色藝術”,創造真境界,傳達真感情,引領人們到達精神世界的淨土。從汪老散文中散發出來的豁達精神對於我們的人生是一種鼓舞,不管經歷多大挫折與磨難,堅信曙光的到來,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態,享受人間的悲歡離合、酸甜苦辣。當我們真正以樂觀胸懷視之,我們會發現任何的困難都只是成功道路上的基石。

  汪曾祺散文選讀後感2

  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人間草木》第一篇就是《花園》。讀了幾遍,每次都是一邊讀一邊笑,一邊讀一邊嘆,一邊讀一邊搖頭——唉,天籟之作啊,我怎麼就寫不出這樣的文字呢。

  汪先生的散文好在哪裡呢?掩卷思考,說不清楚好在哪裡,反正感覺好像就是在一個靜靜的冬夜,坐在火爐旁,手捧著一杯熱茶;又好像在風和日麗的早晨,行走在小橋流水的江南;更多的時候,就是回到了童年,在體味童趣時,既感到溫暖又感到淡淡的憂傷,“逝者如斯”啊。

  就我的閱讀水平,我想這篇散文之所以有如此的魅力,就在於作者用渾樸自然的文字,從小的視角楔入寫凡人小事之美,於看似不經心、不刻意之中設傳神妙筆,寫出了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

  通篇並沒有多少景物的描寫,而是用兒童的眼睛掃描花園。你看,花園的背景是灰青色、褐色、黑色的老宅,裡面充滿了影子——伸拔到無窮高的大柱子***兒童的眼裡當然是“無窮高”***,神堂屋裡掛著的鳥籠和“永遠眯著眼睛假寐的鳥***兒童的心理!***”。寫園子裡的草,並不寫草如何青如何綠,而寫“巴根草”的兒歌、“我”躺在草地上拉草根的聲音、草根的甜味和似有若無的水紅色、寫“我”與草的“遊戲”,寫***磨得發光的鞋底、寫難聞的“臭芝麻”,一筆帶過的虎耳草的腥味和紫蘇的紅色。寫蟲,寫天牛、蟋蟀、鼻涕蟲、蟬、蜻蜓、土蜂,都不是描寫蟲如何如何,而是寫“我”與蟲們的故事。寫鳥,寫冒冒失失飛進花廳裡的鳥,寫吃偷吃米粉,灶飯,碗兒糕的鳥,寫自己養的鳥被貓吃了的“哭”。寫花,也並不寫花如何美,而是寫供花,寫掐花,寫穿花,甚至寫繡球花和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以及它們是主人小姑姑,還有花匠、花房、含羞草、荷花……。通篇文章都是兒童純淨的眼睛看到的東西,都是兒童純真的心靈裡感受到的美。特別是土蜂的那段描寫:

  “好些年看不到土蜂了。這種蠢頭蠢腦的傢伙,我覺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來撅去的,有點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當作窠的。看它從洞裡把個有絨毛的小腦袋鑽出來***那神氣像個東張西望的近視眼***,嗡,飛出去了,我便用一點點溼泥把那個洞封好,在原來的旁邊給它重掘一個,等著,一會兒,它拖著肚子回來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個洞,鑽進去,看看,不對,於是在四近大找一氣。我會看著它那副急樣笑個半天。或者,乾脆看它進了洞,用一根樹枝塞起來,看它從別處開了洞再出來。好容易,可重見天日了,它老先生於是坐在新大門旁邊息息,吹吹風。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點氣,因為到這時已一聲不響了。

  在汪先生的筆下,蠢頭蠢腦的土蜂,在花朵上把屁股撅來撅去,那對東張西望的“近視眼”,拖著的肚子,坐在新大門旁邊息息吹吹風的神情,酣態可掬的小動物就出現在我們面前了。而那個可愛的小男孩,覺得土蜂在花朵上撅來撅去有點不配而對土蜂的愚弄,則體現了童趣和對花朵、動物、花園、大自然的熱愛。

  獨到的審美,也是這篇散文特點之一。美在身邊,美在本分,真正具有可體驗的美的特徵的,恰好是真實的個體生存中的無時無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話語”“小敘事”。《花園》讓我感受到的藝術神韻,就在渾樸自然的文字中,在流淌在字裡行間的文人的雅趣和愛好中,在小事的敘述和刻畫中。

  文章開頭並沒有講花園,而是講老宅,灰青色、褐色與黑色的老宅,充滿了影子的老宅。試想,在這種背景下開放的報春花,深紅、純白、碧藍、紫紅、淺黃等色的報春花,“它不至於被晒得那麼多粉”,更何況,還有花園,色彩斑斕,鳥語花香,能不美嗎?這是對比的美。講桂花,是這樣寫的:“父親一醒來,一股香氣透進帳子,知道桂花開了,他常是坐起來,抽支菸,看著花,很深遠的想著甚麼”,這是意境的美。寫臘梅,“冬天,下雪的冬天,一早上,家裡誰也還沒有起來,我常去園裡摘一些冰心臘梅的朵子,再摻著鮮紅的天竺果,用花絲穿成幾柄,清水養在白磁碟子裡放在媽***我的第一個繼母***和二伯母妝臺上,再去上學。我穿花時,服伺我的女傭人小蓮子,常拿著撣帚在旁邊看,她頭上也常戴著我的花”,明黃色的臘梅、鮮紅的天竺果和白磁碟子以及穿花時立在身邊頭上戴著花的小女孩,就是一幅美麗的寫意畫,這也是色彩的美。最使我感動的是這段十分唯美的描寫:

  想起繡球花,必連帶想起一雙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這是一個小姑姑房中東西。

  我真不知道,作者是帶著怎樣的感情來寫的,繡球花和白緞子繡花的小拖鞋有什麼聯絡——那是一箇舊時女孩閨房的東西啊,這個女孩是作者的小姑姑又是好朋友。愛素雅的白繡球花和白緞子繡花拖鞋的女孩,該是多麼聖潔啊。

  當讀到“那些繡球花,我差不多看見它們一點一點的開,在我看書作事時,它會無聲的落兩片在花梨木桌上”、“姑姑已經嫁了,聽說日子極不如意。繡球快開花了,昆明漸漸暖起來”時,我的眼淚突然湧上來,真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啊。

  這樣的小場景,在《花園》中比比皆拾:

  夜宴,點一個紗燈送客,燈光照在花上樹上;槐樹上看到的佛院,關著的那兩扇門,關在門外的一片田園,悠徐單調的鐘鼓聲,抱柴草打水的小尼姑來抱一捆草,水東東的滴回井裡;半夜在園子裡抽菸的父親和我……一幕幕的小場景溫馨又有點傷感,這種美,就像清麗澄明的溪水沁入了我的心。

  “絢爛之極歸於平淡”。《花園》通篇的筆調是清淡委婉、渾樸自然的。讀這些文字,就像在聽一個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即興偶感,娓娓道來,平淡質樸,如話家常般的自然。每每讀到會心處,不覺一笑,好像說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這種不事雕琢的風格,恐怕緣於作者心地的淡泊和對人情世物的達觀與超脫。而就是這種看似不經意、看似閒適恬淡中包孕著一種文化、一份厚重。

  另外,我在想,《花園》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思想?恐怕不僅僅是美好童年的回憶,對家鄉親人的熱愛,對自然的熱愛,還有更深刻的東西,我說不清楚,但我感受得到,感覺就像《尋找家園》、《融入野地》這樣的作品一樣,在引領我們尋找一種精神上的東西,是真善美?精神家園?或許因為我們就是從泥土裡走出來的,嚮往的就是泥土和自然?當然,和那些作品不同的是,汪曾祺的文字是寧靜、閒適、恬淡的。

  我想,《花園》帶給我的,是流淌在字裡行間的雅趣,讓我體味到含蓄、空靈、淡遠的藝術風格、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恆的美學價值。《花園》創造的真境界、傳達的真感情,引領著我步入精神世界的淨土。從這個角度來看,《花園》就是我們不斷尋找的精神家園。

  汪曾祺散文選讀後感3

  汪曾祺的作品中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的語言文風。汪曾祺的作品是可以讀出生活的。這是源於作家對生活的真誠吧。他所寫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舊時代的高郵小城、西南邊城昆明、文化界的故舊師友、西南聯大的師生、北京京劇團的戲曲演員;故鄉的大淖、荸薺庵,昆明的白馬廟等。他的作品中總有他自己過去生活的影子,所以寫起來有真切的認知,有感情。

  汪曾祺的作品,我看得較多的是散文。下面我將從他的散文中舉幾個例子,分析一下語言,表達我的感受和觀點。

  那棵龍爪槐是我一個人的。我熟悉他的一切好處,知道那個枝子適合哪種姿勢。雲從樹葉中間過去。壁虎在葡萄上爬。杏子熟了。何首烏的藤爬上石筍了,石筍那麼黑。蜘蛛網上一隻蒼蠅。蜘蛛呢?花天牛半天吃了一片葉子,這葉子有點甜麼,那麼嫩。金雀花哪兒好熱鬧,多少蜜蜂!波——金魚吐出一個泡,破了,下午我們去撈金魚蟲。香櫞花蒂的黃色彷彿有點猶豫,別的是花飄下,香櫞花時掉下的,花落在草葉上,草稍微低頭又彈起。 ——《花園》

  《花園》這篇散文讀起來頗有趣味,語言十分的生動活潑。對景物的刻畫很好,文字雖是印在紙上,紙雖是平面的,但眼前看到的是立體的,是鮮活的,是有生命的。感覺手是可以觸控到它們的,《花園》中所塑造的景物那樣真實地出現在我眼前,喚起了心靈最柔軟的那部分,好像又回到了小時候。汪曾祺的作品是有生命的,在於他的語言平實、生活,它所描寫的東西也是如此,平凡渺小,但卻凝聚著巨大的能夠打動人心靈的力量。汪曾祺用心感受生活中的快樂和溫馨,貼近的觀察生活。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

  衚衕是貫穿大街的網路。它居鬧市很近,大哥醬油,約二斤雞蛋什麼的,很方便但似有很遠。這裡沒有車水馬龍,總是安安靜靜的。偶爾有剃頭挑子的“喚頭”***像一個大鑷子,用鐵棒從當中擦過,便發出噌的一聲***;磨剪子磨刀的“驚閨”***十幾個鐵片穿成一片,搖動做聲***;算命的盲人***現在早沒有了***吹的短笛的聲音。這些聲音不但不顯得喧鬧,倒顯得衚衕裡更加安靜了。——《衚衕文化》

  汪曾祺描寫的衚衕中的場景很生活、真切。人物的特點很鮮明,雖描寫每個人物只有簡短的一句話,但他抓住了人物的細節,抓住了人物的魂。汪曾祺對風俗的關注體現了他對民族集體生活和文化的喜愛。汪曾祺在《鹹菜和文化》說:我們要在小說裡表現的文化,首先是現在的,活著的;其次是昨天的,消逝不久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們看得見,摸得著,嘗得出,想得透。汪曾祺寫的《衚衕文化》語言平實,貼近生活,也是希望把這種文化以最簡單真實的方式傳遞給更多人,讓這文化更好的延續下去。

  正如汪曾祺所說的:他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他用樸素著實的語言記錄生活。歸有光的“以清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人事”也尤其受他推崇。汪曾的文學作品展示了現代漢語寫作的另一種可能,那就是從活的傳統和活的生活中汲取營養。

》》》點選下一頁還有更精彩的汪曾祺散文選讀後感

 

對父母說說知心話日記
汪曾祺散文選讀後感6篇
相關知識
汪曾祺散文選讀後感6篇
汪曾祺散文選讀後感6篇
汪曾祺散文選讀後感五篇
汪曾祺散文選讀後感
汪曾祺散文選讀後感
汪曾祺散文集讀後感
汪曾祺作品選讀後感五篇
沈從文散文選讀後感3篇
豐子愷散文選讀後感3篇
汪曾祺經典散文選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