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學生書法作品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論書法藝術的“造白”
中國書法,無論是在整體佈局上,還是在區域性的關連上,都有一定的空白。這種空白,給人以空靈的美感、呼吸的順暢和想像的空間,從而給人以特有的審美愉悅。這種空白,不是藝術家的遺漏,而是有意的創造。這種“造白”,是中國書法藝術的重要特徵,有其深刻的歷史淵源,有其客觀的生理基礎和心理基礎。
中國書法主要以線***而不是像西方繪畫那樣主要以色***為主要表現手段。線正是以白為前提的。沒有白,就無法凸現線。白,一開始就是中國書法造形表意的重要手段,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生命。
中國書法“造白”藝術的最高境界是“計白當黑”。這一書法創作的金科玉律,可以在中國的老莊哲學中找到根源。在老莊哲學看來,一切對立的兩極都相輔相成。在書法創作中,黑白相依,“有無相生”。所謂絕對的黑白、有無都是沒有的。黑、有必須依白、無而存在,白、無一定依黑、有而顯明。在書法創作中,線條的飛舞、徐行、方正、圓潤等“有筆墨處”都很重要,處理好了都能給人以美感,因而要重視“有筆墨處”,重視“以黑統白”。然而,正如古人所說的:“書在有筆墨處,書之妙在無筆墨處,有處僅存跡象,無處乃傳神韻。”近代書畫家黃賓虹也強調“知白守黑,得其玄妙,未易言語形容。”書法家林散之更明確指出:“字要寫白的”;“字要有大小,主要是要有氣”;“不能不貫氣,氣不暢,太老實。要大小、疏密結合”;要“亂中求乾淨,黑白要分明”;書法中要“緊處緊,空處空,在於得勢”。從古至今,高明的書法家不僅在理論上重視空白,而且在創作實踐中堅持“以白統黑”,憑藉嫻熟的筆墨功夫,在創作時眼不看筆,注意力全在空白處,使全幅作品的空白處留得大小相間、疏密相間,從而使整幅作品黑白相間而又氣脈貫通。
中國書法的空白,不僅使整幅作品給人以虛實相間的勻稱感、節奏感,而且還給人以特有的愉悅。這種空白,像圍棋中的“氣眼”,使整盤棋富有了靈氣和活力。這種空白,像房舍內的視窗,使觀賞者透過視窗呼吸到清新的空氣,無意中化解了胸中的壓抑和窒悶,感到一種特有的舒坦、透靈。這種空白,在流通氣息的同時尤其給人以想像的空間,使人可以按照自己的閱歷自由地想像那無字後的有字,筆斷處的意連等等。正是由於這空白,才使中國書法作品滿足了人們生理的和心理的需要,才形成了它特有的審美價值。
中國書法藝術中的“白”或“無”,不是消極的、絕對的、無生命的“白”或“無”,而是“無為而又無所不為”的“白”或“無”,是積極的、相對的,因而是充滿無限內涵的“白”或“無”。這種“白”或“無”,由於滿足了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因而以不同的形式貫穿於中國藝術的各種形式之中。如中國畫的空白雲煙,音樂中的“弦外之音”,詩詞中的“言外之意”,戲曲中的不設佈景和故事情節的大段跳躍等等,都與中國書法一樣,使人從無中看到有,從虛中看到實,從混沌中看到具體,從空白處看到無限的內涵,以至“精騖八極,心遊萬仞”,從而“超乎象外,得其環中”,獲得自由、充實而又多樣化的審美愉悅。
白,以其在中國書法藝術中的重要價值,要求藝術家要特別注意“造白”的技巧,要努力使線、墨及其組合變化充分展現書法的氣、神、韻。書家不僅要始終注意使線、墨彙集為具有特色的“具象”及通篇有意味的“黑白分割”,而且要特別注意黑白分割處的虛處、無處、白處,即無墨痕處的“白”的醒豁和空靈。如果忽視通篇的“黑白分割”,如果不捨去部分“具象”而留白,就會使線、墨造成的種種“具象”充塞於畫面;如果忽視線、墨斷續之間布白的創造,如果悟不出線的盤繞和墨的濃淡、潤燥的主旨在於妙造布白,就會使線一味地纏繞、碰撞,使墨一味地鋪展、重疊,就勢必使人感到擁擠壓抑,心煩窒悶。這樣,作品就不可能使欣賞者有任何審美愉悅,作品也不可能有任何藝術價值。
“造白”,作為中國書法藝術創造的重要法門,非自然天成,而要靠自覺修煉。這種修煉,需要理論上的研習,更需要實踐中的揣摩。這種研習和揣摩,既不能刻意追求,也不能毫不在意。刻意追求,必然壓抑性靈的自由抒發;毫不在意,必然失去章法。
初中書法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