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小論文關於生活與哲學
哲學的“哲”,是智慧之意,哲學就是關於“智慧”的學問。學好馬克思主義哲學可以幫助學生找到開啟智慧之門的一把金鑰匙。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一、什麼是哲學味
首先,哲學味內在地包含著反思追問的特性和思想的聲音。在古希臘文中,哲學的本義是愛智慧或追求智慧。智慧不同於知識。知識是人類對有限認識的理解與掌握,智慧是一種悟,是對無限和永恆的理解和追問。有知識不等於有智慧。一個人可能學富五車,但他不一定是智慧之人,因為他可能千萬次地重複人家的思想,自己卻不善思考,不去探究,不會發明創造。相反,像蘇格拉底那樣,逢人便說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倒可能最富智慧,因為他自認無知,所以總在探究真理,總在追問的過程中。知識關注的是現成的答案,現成的公式、定理,而智慧關注的是未知的世界。如果說知識是“知其然”,那麼智慧便是“知其所以然”。哲學就是“知其所以然”的學問,在我們最習以為常的地方發現不尋常,進行追問,打破砂鍋問到底。所以哲學區別於其他課程的最獨特的特點就是反思。用馮友蘭先生的話說,反思就是“對思想的思想”,對“認識的認識”。哲學本身並不排斥人,它所關注的恰恰是人,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成為獨立的、有自己思想和見解的真正意義上的人,這也是哲學的追問和反思特性的指向。杜威曾經指出,教育要區分兩種人:一種是擁有許多知識的人,另一種是睿智的人。前者擁有一大堆“間接知識”“外在的公共經驗”。後者是機智的,並善於處理他所遇到的各種問題。教育活動的目的應該是培養“睿智的人”,會獨立思考的人。
所以哲學的課堂和學習應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對問題的追問、探索和反思的過程之中。哲學的課堂需要互動、合作、開放和包容,哲學的學習需要思辨、爭鳴、對話和交流,培養獨立的會思考的能說自己的話的人。可是現實的中學哲學課堂,許多教師的教其實是“教教材”,傳授書本上一些條條框框的東西,把現成的理論、知識嚼碎了餵給學生。儘管這其中也注重情境的創設、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但也只是新瓶裝了舊酒,仍然是“教知識”。學生的學,是學知識,被動地按教師的預設和指向在書本上尋找正確答案,在整個過程中,學生沒有思考,更沒有追問,當然談不上深刻的思想。
其次,哲學味內在地包含著生活氣息、時代氣息。哲學源於生活。最深奧的哲理其實就在最平常最樸實的生活當中。在生活實踐中,人們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圍的人和事,並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觀念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和實踐,從這個意義上說,哲學源於人們對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哲學的任務就在於指導人們更好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更好地生活。馬克思說“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恩格斯也說“任何哲學只不過是在思想上反映出來的時代內容”。哲學本身與產生它的那個時代有密切的關聯。
所以哲學的課堂應該是與生活和時代融為一體的,是立足於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於學生的發展需求,把思想理論的探討寓於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緊扣時代脈搏的。只有在生活中經歷感知過的,才有可能更深刻,才能真正成為自己的。
我們習慣於從哲理故事中,詩詞歌賦中找靈感,打造詩性的哲學課堂。當然不是說不能用這些,只是如果僅僅是這些容易給人以錯覺,以為哲學是離我們實際生活很遙遠的空中樓閣。要將哲學置於生活之中,避免哲學的神祕化,又要藉助邏輯思維,引導學生進行探究,理性思考,在運用生活化的素材、設定生活化的場景中通過討論辨析、歸納總結出高於生活的結論,從而避免哲學的庸俗化。
二、積極的嘗試
在高考指揮棒的指揮下,教師和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點都集中在“分數”這個評判標準上,而深刻的思想、獨到的見解卻不一定能兌換成同等的分數。要想讓哲學課堂更有“哲學味”,雖然有難度,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做一些積極的嘗試。
首先,巧設情境,凸顯過程的哲意美。新課程強調過程與結果並重。它的著眼點不是知識的簡單給予,而是通過情境和問題及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讓學生主動去思考、解決,經歷知識的再生成過程。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把形成知識的過程體驗,把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放到突出的位置,培養學生成為有獨立思考能力和理性判斷能力的人,以及敢說自己的話、能說自己的話的人。如“意識的作用”這一框主要是闡述“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按照一般的備課思路,是選取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從中推出這個結論,可這實質上是“教知識”。所以我決定換一種思路,從問題本身出發。哲學也稱為人學,是研究人和改造人的科學,它關注的物件必然包含人與世界的關係,從問題的解決路徑來看,之所以說“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把人和其他事物作對比之後得出的結論,是相對於其他事物而言的。因此,在課堂上我嘗試還原這個思維的過程。第一步,藉助幻燈片向學生展示北京奧運會場館“鳥巢”建築物,並請學生說一說看到它已經想到了什麼,還能想到什麼,教師板書在黑板上,並總結為這是我們大家對“它”的反映,人對“它”的反映。
第二步,展示一張用影印機影印的“鳥巢”圖片,並請學生議一議,人對“鳥巢”的反映與影印機的影印有何區別。通過這個對比我們會發現人的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造性和自覺選擇性。第三步,我們所建的“鳥巢”是從大自然獲得的靈感,即鳥類築的巢,展示“鳥巢”的圖片,比一比人建的“鳥巢”與鳥類築的巢有何區別。通過這個對比我們總結出人的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所以說,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第四步,人們在建“鳥巢”之前要先設計圖紙,請學生說一說怎樣把“鳥巢”圖紙變成現實的建築物,圖紙在建造“鳥巢”過程中起什麼作用。第五步,反思,世界上原本沒有“鳥巢”,而人能夠創造出來,這說明了什麼。通過這個反思我們總結出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上述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學生自己去思考、找答案,真正把思維的過程還給了學生,而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發揮的是指導和引領的作用。學生主動參與思考才能把知識真正內化成為自己的東西,也才能體現出哲學的追問、探索和反思特性,凸顯哲學意味。
其次,立足生活,發現哲學的真趣味。哲學的教學過程其實是一個“還原生活”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應立足學生現有的生活經驗、學習經驗、認知水平,更要注意創設生活情境,聯絡學生的生活經歷或學生關注的社會生活問題和時代熱點話題,啟發引導學生,讓學生關注身邊的人和事,在生活中學習,向生活學習,使課堂成為生活化的課堂,實現生活邏輯與理論邏輯的統一。進行哲學教學,生活的氣息隨處可尋。比如,在學習矛盾的對立統一時,優點與缺點、好與壞、美與醜、成功與失敗等都是信手拈來;在學習整體與部分辯證關係時,學生與班級、父母親與家庭、手與身體是我們常說的話題;在學習辯證否定觀時,每個人成長和發展過程中必須面對的“現在的我”與“過去的我”是常論常新的話題。在學習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時,我選取了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實物——核桃作為例子和學生一起探討。經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能動反映,也即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那麼這種反映是如何完成的呢?我請學生用感官來感覺核桃,能感覺到什麼。他們很快就說,眼睛看到它是黃褐色,表面凹凸不平,用手去摸,是硬的,用鼻子聞一聞,沒有氣味。我反問:“我們對核桃的認識僅僅只是這些嗎?關於它你還知道什麼?”馬上就有學生說:“它的肉可以吃,而且美味,有營養價值;它是一種植物的種子,把它放在土裡,有了適當的陽光、水分和肥料就能生長為樹木。”我再進一步追問:“你們是怎麼知道這些的呢?核桃的肉藏在殼裡,不把它敲破就不可能看見,核桃樹要從這顆種子里長出來,那是將來才有的事,現在是不可能看得到的。”學生會說,自己吃過、種過,或看見別人吃過、種過。因此,總結出我們只有對事物的性狀做出改變,才能更深刻地認識它,而改變事物性狀的活動正是實踐活動,因此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從學生經歷過的日常小事說起,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能不知不覺地帶動學生思考,將知識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思想。當然學生感興趣的熱點話題也是哲學課堂的熱點。在學習唯物辯證法的聯絡觀時,正值中日釣魚島問題緊張時,不失時機地引入課堂,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篇二
哲學,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哲學教學,教師要注重理論聯絡實際,將抽象、深奧的哲理通俗化、生活化。所以,我們要想盡方法精心設計,組織課堂教學,充分利用有效資源,採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努力創設輕鬆、愉快、和諧、自然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下面是筆者多年來的一點心得,與同行共同探討。
1 巧借文學精華。豐富課堂教學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寓意深刻、蘊涵豐富哲理的成語典故和古詩詞等文學精華。在哲學教學中加以巧妙借用,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在講解哲理時運用,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哲學;在應用哲理時運用,能夠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寓教於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巧借寓意深刻的成語典故和諺語、俗語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哲學原理深奧抽象,而成語典故和諺語、俗語等則具有具體形象、生動有趣的特點。因此,我根據需要巧妙借用一些成語典故等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枯燥難懂的內容變得具體形象、通俗易懂、趣味十足。例如:在上課時,我時常借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讓學生來理解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士別三日,則刮目相看”,讓學生來理解事物是變化發展的;“拔苗助長”、“強扭的瓜不甜”,讓學生來理解規律是客觀的,違背規律要遭到懲罰;“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一著不慎,全盤皆輸”、“脣亡齒寒”等,讓學生來理解事物是普遍聯絡的;“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居安思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失敗乃成功之母”、“變廢為寶”等,讓學生來理解矛盾即對立統一、矛盾雙方在一定得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用“吃一塹,長一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進水知魚性,進山識鳥音”等,讓學生來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學以致用”來理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書到用時方恨少”來理解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事實勝於雄辯”來理解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等等。這樣,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既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和探索,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
1.2巧借蘊涵哲理的文言文或詩詞,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我國豐富的文學寶庫之中,有許多蘊涵哲理、意味深長的文言文和詩詞。在哲學課教學中,我時常根據教學的需要,借用一些富有哲理的文言文或詩詞,讓學生理解分析,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寓教於樂。例如:借用“倉稟盛而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詩句,讓學生來理解物質決定意識,客觀決定主觀的道理;“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感悟運動與靜止的辯證關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跟比一代強”理解事物是變化發展的,要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的道理;借用“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等詩句,讓學生來理解事物的變化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客觀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等詩句,讓學生來理解要全面的辯證地看問題,不能以偏概全的道理;“沉舟車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等詩句,讓學生來理解新生事物是不可戰勝的道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詩句,讓學生來理解“事物是前進行和曲折性的統一,前進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進”的哲理,借用“無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等,讓學生來理解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係: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等詩句,讓學生來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等等。這些文言詩詞的巧妙運用,不但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而且還有助於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陶冶情操,提高修養,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2 巧借社會時政熱點,感觸時代脈搏
在教學中,要堅持理論聯絡實際的原則,特別注重將哲理與社會熱點相聯絡,培養學生運用哲理思考現實問題的能力,實現了雙贏:其一能有助於透徹理解哲理;其二還能有助於更深刻的理解社會熱點問題,發揮哲學的啟智作用。在哲學課教學中,我運用每節課的前五分鐘進行時政演講,要求學生收集社會生活例項,抓住時政熱點,並運用哲理加以分析。這樣,既能吸引學生參與,又能引導學生學主動地思考問題;既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能逐步的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既能體現學以致用的原則,又能使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哲理”-例如,有一位學生在演講時講到最近歐債危機對中國及全球的影響,他巧妙、嫻熟地運用了聯絡的觀點、一分為二的觀點,博得了同學們的陣陣掌聲。再如一次上哲理複習課時,根據教學的需要,我選取了“要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域性”和“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以及“弘揚民族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例項材料,引導學生運用哲理分析。這樣進行教學不但能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還能幫助學生透徹的理解哲理。
藉助社會熱點,聯絡現實生活中的事例材料組織教學,讓學生感到親切自然,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有助於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問題的熱情,有助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感觸時代脈搏。
3 巧借辯論。活躍課堂氣氛
在哲學課的教學中,根據教學的需要我採用了課堂辯論會等形式組織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客觀規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原理關係”時,我提出了一個辯題:是“人定勝天”,還是“人不能勝天”呢?在上課時,我把學生分成兩組即分別辯論正反兩個辯題。然後我鼓勵同學們說:辯題本身無所謂對錯,各方只要能夠根據自己的辯題,列舉有力的證據並利用相關的哲理加以分析和論證,能夠自圓其說就是成功的。之後,兩方分組查詢資料,蒐集、分析、整理和篩選後,最後在課堂上各方選出3名辯手其他同學可補充展開激烈的辯論。通過辯論,學生們深刻地理解了要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前提下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在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中認識和利用規律。
同時,學生們也深刻地認識到:我國為什麼要堅持科學發展觀,為什麼要堅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道理。在辯論中,不但兩方辯手們思維活躍、語言幽默觀點鮮明,而且其他同學都能主動地參與其中。通過課堂辯論,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鍛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同時還提高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和思辨能力,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使學生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4 巧借多媒體輔助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巧妙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無疑給哲學課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能夠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教學實踐中,我根據教學需要有選擇的運用POWERPOINT及FLASH等軟體來製作多媒體教學課件,有效運用動畫、圖片、影音等資料,以及搜尋網路資源等,使抽象的內容形象直觀、具體生動,使教學富有時代感。例如:運用漫畫等圖片資料運用FLASH製作的成語典故等動畫故事,將視訊短片以及新聞資料等多種形式運用於教學。這樣組織教學,既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擴大學生的視野,又有助於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藉助這些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和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能激發學生積極地思考和探索,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讓學生能夠愉悅地接受並掌握知識。同時還有特別注意: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課堂教學始終都應圍繞著注重學生的發展而進行,教學應為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
俗話說“學無定法,教無定法”。只要我們教師勇於探索、不斷創新,就能走出一條教育教學的新路,致力於“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來組織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在輕鬆愉悅、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中學習。
高中政治小論文關於老人摔倒扶不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