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式太極拳三十六手與傳統套路的對比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03日

  孫式太極拳是眾多太極拳流派中的一支,孫式太極拳經過多年不斷地創新與發展從而形成了新的套路,不過傳統的套路與孫式太極拳三十六手之間又有哪些區別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一、 孫式太極拳三十六手與傳統套路的來歷

  孫式太極拳97式是孫祿堂宗師為了適應廣大太極拳愛好者的需要而創編的。孫祿堂*** 1861-1932******一說為1860-1933***,我國著名武術家,享有“虎頭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盛譽。名福全,晚號涵齋,河北完縣人。他曾從李魁元***一作“垣”***、郭雲深學形意拳,從程廷華學八卦拳,從郝為真學太極拳。後來他以郝太極為基礎,融會互合形意、八卦之精髓而創孫式太極拳。

  1919年孫祿堂先生出版《太極拳學》一書,共97式。在江蘇省國術館向露天班學員傳授的太極拳就是這97式。1957年,孫劍雲整理出版了孫祿堂原著的《孫式太極拳》***人民體育出版社,1957年9月第一版***。在孫劍雲寫的《前言》中說:“為了推廣這趟太極拳,我大膽地根據先父的原書改編,內容解說力求通俗,以便初學者練習參考。其中部分動作是按先父晚年的練法編寫的,因此與原書稍有不同。”又說:“在我改寫這本書時,胡席圃師兄給了我很多幫助,謹致辭謝意。”由此可見,現在我們見到的孫式太極拳傳統套路97式,是孫劍雲在師兄胡席圃幫助下根據乃父《太極拳學》一書改編而成的,也就是說是由孫劍雲定型的。這一套孫式太極拳就是目前在社會上廣為流傳的套路,被稱為孫式太極拳傳統套路。

  而孫式三十六手太極拳則由孫祿堂先生祕傳給陳健侯先生的。大致經過是:孫祿堂先生被任命為江蘇省國術館副館長兼教務長***1928--1931***,他結識了江蘇史學大師陳慶年的次子、著名中醫、少林高手陳健侯先生。陳精通易經,又治好了孫祿堂多年不愈的內傷,孫就把真傳三十六手祕傳給他。該套路,後由陳健侯的再傳弟子周德良、孔小安、陳九皋整理後發表在《精武》***1985年第3期***。

  孫式太極拳的傳授,分兩條途徑:一是公開傳授,所傳授的即流傳的孫式太極拳傳統套路;另一條途徑是孫祿堂按照嚴格的師承規則擇徒而教,所傳授的即孫式太極拳三十六手。前者是大眾化的普及式,易教學,易傳承,易發揚光大;後者是高難度的技擊式,難教學,難傳承,難發揚光大。“三十六手” 是孫祿堂的自練拳,不輕易授人,對他的子女也不例外。

  二、孫式太極拳三十六手與傳統套路的不同點

  手型不同:孫式三十六手太極拳有卍字手,而孫式傳統套路無卍字手。所謂卍字手,五個手指分別成平、直、橫、環、鉤形,像一個卍字。

  掌型不同:傳統套路的掌型是,五指自然分開,掌心內凹程度較小。三十六手套路的掌型一般為豎掌,手掌與小手臂成90度,掌型為窩型掌:五指自然併攏,掌心內凹稍大,拇指內扣。

  拳型不同:傳統套路的拳型是,四指自然捲屈,拇指扣於食指第二節上,並且大拇指夠中指第二節,使拳面略呈螺旋麵***《太極拳全書》第42頁***。而孫式三十六手太極拳不是略呈螺旋麵,而是完全成一螺旋形。即拇指壓住食指第一節,而中指又壓住拇指第一節,無名指和小指緊握,成一個完全封閉的體系。食指第二節明顯突出,像一個錐子,打在對方身上,輕則傷筋動骨,重則斃命。這種拳型用於搬攔捶、栽捶、撇身捶等。還有一種拳型是:四指的第二節突出,拇指扣緊,這種拳型用於雙撞捶、雙碰捶。

  在架式上,孫式三十六手太極拳套路中的“車輪手”、“鷂子鑽林”、“黑虎出洞”、“雙按掌***按萬斤***”、“雙託掌***託千斤***”、“風輪手”、“退步對捶”、“雙峰貫耳”、“跟步對捶”、“抱球”、“撇身捶”、“盤掌”、“提膝分掌”、“膝底搓臂”、“朝天蹬”、“雙碰捶”等式,傳統套路是沒有的。

  在架式的名稱上即使相同,但在具體動作上或要求上也明顯不同。即使在外表架式上似乎相同,要求也不相同。下面舉幾個例子:

  起式:二者都要八字靜立,全身放鬆,舌頂上顎,但傳統套路要求:“全身像立在沙漠之地,有向下鬆沉感,和一人立於廣袤沙漠,獨立守神,寂靜自然之態,又有唯恐身體陷下之精神集中狀態。”***《太極拳全書》第539頁***而“三十六手”要求:全身像立在水波上,隨波上下,似達摩“一葦過江”。意守丹田,任身上真氣在全身自然流動。二者在意思上是相同的,但在文字表述是有差異的,意蘊也是不同的。

  開合手:傳統套路的開手動作為兩手相對,指尖向上,分別向左右分開,開到兩虎口與兩肩相對而止,兩手與肩同寬。微停,目視前方。合手為兩手心相對慢慢向裡相合,合至與臉同寬,稍停,目視兩手中間***《太極拳全書》第542頁***。而“三十六手”為升降開合:開時兩小臂成水平直線,合掌成一垂線。開的時候,指尖先開,掌根後開,開至兩個乳根處止***如果開大了,就是“散”了***,兩手成一個太極;同時左足往下踩勁,右足微虛,身體上升,兩小臂仍為一水平直線,掌與小臂垂直。合的時候,掌根先合,指尖後合,成虛心合掌,兩個手心微凹,合成一個太極;同時,身體向下降***低架子要蹲下來蹲到底;高架子身體微向下即可***。升降開合時脊柱與地面成一垂線,直上直下,不前俯後仰,不左右搖擺***據陳健侯的再傳弟子說,他當初練成開合手花了好幾個月的時間***。

  傳統套路為明手而“三十六手”為暗手。例如懶扎衣,三十手非但有卍字手,而一手要從另一手手臂下穿出,兩手成卍字手;並兩手以手腕為軸劃一個立圓***一個圓卍字***,化手後隨即發出。其難度是較大的,用的是抹勁合併螺旋勁,力量巨大,而且變化無窮,對手往往防不勝防,故有“王手”之稱。

  “三十六手”處處要求“平、直、圓”,而傳統套路無此要求

  “三十六手”中有蓋面掌,如“如封似閉”,用手掌把對方封住後,即以手腕為軸,畫一個立圓,一個蓋面掌打過去。眾所周知,八卦打人一般不用手心面,而是多用手背的。又如立掌,本來是形意拳的掌法,要求從對面看不到手心,這一點在“三十六手”中體現得很明顯的。“三十六手”中的鷂子鑽林、黑虎出洞、披身伏虎、白鶴亮翅等等,還有在形成動作過程中出現的“貓洗臉”等,更具有形意的特點。所以我認為,“三十六手”更好地體現了太極、八卦、形意相結合的特點

  三、 孫式太極拳三十六手與傳統套路的相同點

  1、兩套套路都具有孫式太極拳的特點:上下相隨,邁步必跟,退步必撤,如行雲流水,綿綿不斷,每轉身換勢以“開合式”相接,所以又有“開合活步太極”之稱。 “邁步必跟,退步必撤”是八卦拳步法的特點,而“三體式”是形意拳的根本特點。兩套套路都具有這些特點。

  2、兩套套路都具有郝太極***武氏太極***的特點:二者的架式與郝太極不僅名稱上基本相同,而且在要領上也是相同的,在打拳時要求做到:頭頂虛領,涵胸拔背,沉肩墜肘,舌頂上顎,穀道上提,氣沉丹田等。在走架打手時,都要做到手不離肘,肘不離手,做到“三直”“四順”“六合”,處處中正平穩;在交手時都要以客為主,捨己從人。

  孫式傳統套路是97式,而孫式三十六手是114式。從名稱上說,約有43式是相同的。在流程上,二者也是大致相同的。

  3、在具體架式上:二者都分低、中、高三種架式,且“手揮瑟琶”一式是基本相同的,不過單練該式時,“三十六手”要求能站樁半個小時,才算合格。

  4、從時間上來說:演練一套的時間以不徐不疾的速度為準,孫式傳統套路是七分鐘,而孫式三十六手是七分多鐘,二者時間大致相同。

  四、孫式太極拳三十六手與傳統套路各自的作用

  二者的目的同中有異。傳統套路的目的是:強身、健體、修身、養性;“三十六手”的目的是:強身、克敵、祛病、延年。二者都把強身健體放在首位,但“三十六手”把“克敵”放在比較突出的位置上。它在演練時,強調外示安逸,內裡“上弦”,似在與野獸搏鬥。而傳統套路更強調的是修身養性。我看過李德印主講的孫式傳統套路97式的碟片,由邱惠芳演練示範,其動作輕靈、優美,確有“修身養性”之功效。我看過我岳父陳健侯打的孫氏三十六手太極拳,他動作輕靈、優美,似圓球彈簧,行雲流水,其風采更是無人可及的。岳父的弟子張祚玉曾雲:“三十六手是對付衣冠禽獸的。練時如旭日徐徐東昇,用時如陽光無縫不鑽。”

  傳統套路是孫劍雲定型的,人人可學,適宜推廣與普及。事實也是如此,由於孫劍雲、孫叔容、李德印等人的共同努力,在國內已成立了12個孫式太極拳研究會,在海外成立了4個孫式太極拳研究會,其會員數相當可觀。特別是孫劍雲把自己的一生都貢獻給了太極拳事業。據吳圖南《太極拳之研究》,楊太極,當初也很難練的,吳圖南在跟楊健侯學太極拳時,由於過於艱難,差點自殺。後來楊澄甫對楊太極進行改進,放棄了一些過難的動作,變成普及式,在全國推廣。現在從全國來看,練楊太極的人最多,所有集體表現的都是楊太極。所以“普及式”並不低一等,只有大眾化,普及式,才能推廣,當然普及式也必然要摒棄一些原本屬於精華的東西。但這是有得有失,得是主要的。事實說明,只有大眾化的東西才能流行起來,而流行起來的必然是大眾化的東西。我舉這個例子,是為了說明孫劍雲定型孫式傳統套路是的重要意義。孫劍雲被定為“中國十佳名師之一”,靠的就是這種實績。有人說,他們吃的是“健身飯”,我認為吃健身飯有什麼不好呢,“增強人民體質”不是最重要的事嗎?當然,也不是說傳統套路沒有技擊功能。
 

孫式太極拳三十六手與傳統套路的對比
孫式太極拳的套路練習
相關知識
孫式太極拳三十六手與傳統套路的對比
孫式太極拳三十六手與傳統套路的對比
吳式太極拳三十七式與四十五式的比較
孫式太極拳三拳合一論
武當太極拳三十三式拳譜
什麼是太極拳三十七式祕訣
陳氏太極拳三十二式拳譜
陳式太極拳八十三式
孫式太極拳對身體調節的三大好處
孫式太極拳剛柔相濟的三種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