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張三丰真人靜坐功夫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5日

  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第一步:行補身漏法——得卻病延年之果。

  一、誠意存於下丹田。二、極力遏止雜念。三、用目內視下丹田。四、不可過於著意。五、不見效驗不止。六、不可強調呼吸,須一任其自然。七、不可著意,亦不可無意。八、無念無思。九。回誠去雜。十、再檢點誠意。

  甲補身之理:人在母胎,以靈性一點,受母體氣血生育,十月胎足.分離母體.遂有人形。由一歲至十六歲,陽氣充足,丹田氣滿。有時氣到陽關,外腎感發,即有情慾之思。一與婦人交合,於是十餘年之元陽,遂至遺漏。此漏既開,最難復閉,為日漸久,則身體所生之精液,多由此竅遺漏,精液一去,元氣隨之故成為敗絮其中之軀殼。風雨摧殘,寒暑凌逼.疾病感染,喪亡漸至,此人之所以不能長生也。需補身之理,既如上述,於是補身之法尚焉。其法行於既漏之身,將所漏之竅,復行塞閉,並將已漏之精,再行補足,及至精滿氣足,補功已畢,即神爽體健,百病不侵,延年益壽,不求自得,此為修真中之第一步也。

  乙補身之訣:凡為既漏之身,情慾一動,則身中精氣,隨情慾直奔陽關,於是外腎暴舉,即順行其生物之規道,此亦天理自然,為造化之機,非人故欲如此也。學習靜坐,第一要注重精氣,不使外洩,乃能補得身體,故靜坐時,先須定其姿勢再詳,次將誠意存於下丹田,一也。極力遏止雜念,二也。用目內視即所謂“迴光返照”下丹田,三也;但不可過於著意,只下丹田時時有知覺即已,四也。初入坐時,即抱定此旨,堅心做去,不見效驗不止,五也。初學靜坐,呼吸自然不勻,但不可強調呼吸,及使心氣不得自然注意,但能常將誠意存於下丹田,呼吸之氣,自能漸深漸勻,六也。靜坐時,不可過於著意,亦不可一時無意,七也。著意即落於“有”,無意即落於“空”,皆非道也注意,須設想一切皆“無”,即自己身體,亦不自覺其“有”,惟有一點誠意,存於下丹田,不偏不倚,無念無思,方合於靜坐之道,八也。初習靜坐,凡以上之要道,往往一時不能做到,不妨漸漸而來注意,有時雜念忽起,是即誠意已馳注意,宜再速收誠意於下丹田,則雜念自滅矣,九也。有時忽見人物花草諸幻像,是即誠意已冥注意,宜再檢點誠意,則其像自消矣,十也。初學靜坐,時間以半點鐘至一點鐘為宜。靜坐日久.以一點鐘至兩點鐘為宜。若不覺其苦,再延長時間,亦無不可。功純則效速,功少則效緩,自擇可也。古人靜坐,每日以子午卯酉四次,約三月之久,即可將補身功夫完滿注意。惟因身體有強弱之不同,行法有得當與否,所以成效有遲有速也。靜坐一月之久,即覺心氣平靜,呼吸自和,漸而下丹田微覺震動,漸而胸中熱液下降下丹田,漸而下田溫暖,漸而震動,傳及全身,達於四肢,漸而督脈血液,由背後起,過玉枕、上田、明堂、鵲橋、重樓,達於黃庭。

  此係血液流通,與陽精過關入黃庭事不同,要明白心領。漸而全身血液,能隨意聚於下丹田意存則氣血來潮,意散則氣血分散。靜坐日久,方能使全身氣血,聽命如意。漸而下田異常溫熱,而內腎如湯煎,睪丸通過熱氣,漸而目前發光如電。漸而華池玉液盈溢,漸而腦後震響,漸而血脈暢通,漸而外腎不舉,漸而陽關緊閉,復返童身,氣足體輕,目朗耳聰,百病不侵,延年之果得矣。

  第二步:行換身法——以成長生不死之果。

  十一、緊閉陽關,不使陽氣外洩。十二、緊閉穀道,不使陽氣外洩。十三、意導陽氣,使通過尾閭第一關。十四、返誠於下丹田,以生化其氣。十五、再意導陽氣,通過尾閭。十六、意導陽氣,使通過夾脊關第二關。十七、仍返誠於下丹田,以待氣通。十八、再意導之。十九、意引陽氣,使通過玉枕關第三關。二十、仍返誠於下丹田,以待其機。二十一、引陽氣,抵於黃庭。二十二、一意綿綿,永存不散。二十三、片刻不可馳放誠意。

  甲換身之理:迨至精氣滿足,下田真陽之氣.必自尋道路,延注他方.故起下田,循下鵲橋,入尾閭,透三關,經上田,至明堂,渡上鵲橋,下重摟,抵黃庭,經循督任衝三脈,漸漸分潤全身,灌溉百骸,於是身體之陽氣漸增,陰氣漸滅,近者六七月,遠則九十月,即可陽氣充滿全體,肌肉發生光澤,神清食減,遂至大定。

  此時之身體,氣為陽氣,血為陽液,骨內為陽質,風雨不能侵,寒暑不能入,長生之體,於以成矣。丹經所渭過關服食者,正此事也。惟以尚非不壞之體,因其仍為有形,有壞之可能性也。欲求永遠克卻輪迴,當於此第二步完畢,再進第三步工程而後可。

  乙換身之訣;補身已畢,是時一團陽氣,聚滿下田,晝夜溫暖如陽春之日,丹經謂之大藥,是為外丹。有此情況,仍宜照舊靜坐,不可略有欣喜成效之念。及至陽氣滿足,丹田不能容納,其如火珠之氣,即而他方尋覓竅道,上衝則有心臟壓迫,不得伸張,於是下奔陽關,直衝外腎,外腎即有感觸。此時宜緊閉陽關,不使外洩,此十一也。陽關既閉,則衝過下鵲橋,轉奔穀道。此時宜緊閉穀道,免洩其氣,此十二也。因穀道既閉,則衝至尾閭穴外。此時當以意引導之,使其通過尾閭關,此十三也。尾閭本為陽氣所經之舊道,因陽關一開,精氣外洩,已久不經尾閭穴,故此穴久塞矣。然有時火候功不足誠意如火,一心意所到,即是火,丹經之火候,即誠意之作用也。陽氣不充,行至尾閭,力不能通,可不必強其過,仍返誠意於下丹田,照舊靜坐,生化其氣,此十四也。待氣機再動,如火珠之勢,又至尾閭,仍以意引導,使其通過,此十五也。一次或數次,必有通過之期,及至通過尾閭,此團熱力,又至夾脊關,仍求通過,此乃第二關,此十六也。能通則過之,否則仍返誠意於下田,照舊靜坐,以待氣充,此十七也。再以意引導之,此十八也。既過夾脊,此團熱氣,則又行至玉枕關,此所謂第三關也。此時仍以意引之,使其通過玉枕,而入上田,此十九也,能通則過之.否則,仍返誠意於下田,以待其機,仍照前二關法行之,此二十也。三關既通,再引此團熱氣,經明堂,過上鵲橋,由口之左右谷,直下重樓,抵於黃庭,此二十一也。陽氣過穴,即奔鼻孔為通氣之所,陽氣有時由此洩漏,故上鵲橋之左右,下鵲橋之前後,皆為危險之境,注意!注意!由下丹田、陽關、下鵲橋、穀道、尾閭、夾脊、玉枕、上丹田、明堂,以訖黃庭,為任督兩脈全通.過關服食之功已畢。丹經所謂陽氣下重樓、黃庭為服食。當另改坐功,與前不能同矣。至此為行大周天火候之時期矣靜坐之法,以過關服食為主要關鍵,至此大道已得其半,是時只宜一意綿綿,永存不散,此二十二也。不特靜坐之時如是,即行走、飲食、睡臥之時,片刻不可馳放誠意。因誠意一散,陽氣即不發。亦如爐鼎煮水,火旺則氣旺,火滅則氣無。以誠意喻火,非妄立之說也。丹經有曰:“水怕幹水指精氣火怕寒火指誠意”。此二十三也。過關服食為補身換身交替時期。過關服食之後,即當時時存意,使元陽祖氣,時時發生,由總脈分入支脈,由支脈分入全身,日日灌溉滋補,則身中之陰氣,時時減少,陽氣日漸充盈,待陽氣佈滿全身。肌肉筋骨,皆已變化,自然不食不飢,不飲不渴,漸而厭棄世味,漸而體發異香,漸而不冷不熱,漸而無睡眠,漸而靜中氣停,遂至大定。此為換身功夫完滿。

  第三步:行出神法——以成脫胎之果。

  二十四、誠意寂照中下二田,以補胎氣之不足。二十五、已至出神期之現象。二十六、移神上田,設想由泥丸宮,上升空際。二十七、如不能出時,仍返照中下田,以待其機。二十八、陽神一出,隨即收回。以收養育之功。二十九、再行調神出殼。三十、日日訓練,存神上田。三十一、抱道潛默,謹慎涵養。三十二、陽神出遊,逐步由近而遠。

  甲出神之理:換身功夫既畢,即能絕食入定,入定之時,明明朗朗只有一團性氣,即內丹也。內丹者,亦即陽神.是所謂“真吾”者也。見此一物,方為見性,方為認識自己。然此陽神,系由祖氣養成。身中祖氣亦長養陽神。亦如婦人之氣血長養嬰兒情形相似。不過嬰兒在女人胎中長成人形,是為順生;陽神在男人身中長成仙體,是為逆化。嬰兒出生,陽神出殼,皆自然之理也。迨至陽神一出,是為第三步功夫已至,正果已得,大事已成丈六金身。上不受陰陽造化之作弄,下不受刀兵水火之災危。飛昇可至九天之上,瞬息可行萬里之遙,光華與日月並明,壽命與太空同久,聚則成形,散則成氣,神通廣大,變化莫測矣。然猶有第四步功夫。不可不於百尺竿頭,再進一步,以求毫無遺憾。

  乙出神之快:換身功夫已畢,精氣充滿全體,得至大定時期。大定者,即是虛空一片,呼吸皆停之期也。是當調神出殼,勿久羈於體中,亦即是長養完畢,須要出殼,此實自然之事,故不必顧慮其不出殼,亦不必謀其出殼。蓋陽神不純,無論何法,亦不能使之出於體外,是以出神時期,仍以誠意一點返照中下二田,使陽氣發生,以補胎神之不足,此二十四也。胎神氣足,明明朗朗,如月在中天但有一毫混濁,即是胎神不全坐中忽有如雪花形象,紛紛飛舞於目前,即是出神時期至矣,此二十五也。此時即當移神上田,設想自己由泥丸官上升空際,此二十六也。經屢屢設想與意導之,能出則出,如不能出,仍宜近照中下二田,再候其機,此二十七也。機致一到,仍如法以意導引,久之自可出神。陽神已出,是即身外有身,名之曰法身,萬劫不壞之體也。到此地步,方為功成名就,無輪迴之苦,永作無上之真人矣。雖然,出陽神不可就此飛昇,仍宜施行養育之功,故陽神一出,隨即收回,此二十八也。收回之後,再行調神出殼,此二十九也。日日如此訓練,久之即得自用;但此時靜坐之功,惟存神上田而已,此三十也。陽神出體之後,即有許多神通,萬不可因此欣喜,外露光芒,宜抱道遊然,謹慎涵養,此三十一也。即陽神出殼,起出亦不可遠。先出一二步,即行收回,再出二十步,即行收回,由近而遠,日漸為之,無失迷之患,此三十二也。如此訓練三年,陽神乃得練達。縱橫行千萬裡,亦無慮矣。此後或隱居名山,行九年面壁之功,或混俗世間,救濟一切,以積功德,以大光前程。

  第四步:行還虛之法——以成虛無合真之果。

  三十三、仍當靜坐,無偏無倚。二十四、漸而專待一片清虛,與太空冥合。三十五、漸而真與虛無冥合。三十六、直至無可虛無,方至其極。

  甲還虛之理:陽神養成,性命即為了當,無生死之患。修煉至此,如停止不前,是未盡其道也。陽神之為物,系人之靈性與祖氣所合成者也,雖為氣體,較一切後天有形之物,自更精粹;然猶有氣性,僅限於祖氣界內,不能超入虛無之境,而與原始真空合體。佛法廣大無邊,老子在三十三天之上,皆喻“道”之極也。吾人修真,當於出神之後,除乳哺三年,尚須九年面壁。務使氣性全消,而與太空合體,直至太空即為吾體,吾體即是太空。遠在祖氣界外,造極“虛無原始”,方為至矣盡矣。不然,是即孫悟空一個筋頭,打了十萬八千里,仍不出如來佛掌中也。

  乙還虛之訣:陽神既出體矣,修煉之事已畢。其實不然,凡由靜坐而至出陽神者,系以法造成,為時太速。其往日之習性,恐難絕滅,即有不壞之身,尚無不遷之性,是了命而未盡性也。故於出神之後,仍當靜坐。此時之坐法,體態仍舊,惟持陽神一點之靈存於上田,無偏無倚,允執厥中,此三十三也。漸而“中”亦不執,“法”亦無有,專持一片清虛與大空冥合,此三十四也。漸而太空亦無,真與虛無冥合,此三十五也。虛之又虛,無之又無,無無直至無可虛無,方至其極,此三十六也。是時虛無即是本性,本性合於虛無,靈體精純,則又在“祖氣”之上矣。行道至此,謂之無上之上,立身至此,謂之無前之前,到盡頭,真正功圓果而滿矣。

  附錄道語名詞小釋

  三田、三關、三脈、二橋、明堂、重樓、陽關、穀道、湧泉,皆血液、精氣流通之竅道,靜坐雖是清靜無為之事實,莊子所謂無為無不為也。靜中大有作用,非槁木死灰之比。

  一、上田:即泥丸宮,腦之府也。二、中田:即肺下胸間也。三、下田:即臍下也。四、尾閭:在背後脊柱之尾端。五、夾脊:在脊柱之中間。六、玉枕:在腦之後。七、任脈:為前身之總脈,起下齒,終丹田。八、督脈:後身之總脈,起下丹田,終上齒。九、衝脈:身中之總脈,起舌尖,終下田。

  十、上鵲橋:即兩鼻孔之間也。十一、下鵲橋:

  陽關穀道之間也。十二、明堂:在兩眉之間。十三、重樓:在咽喉之段。十四、陽關:外腎之精道。十五、穀道:肛門之口。十六、湧泉:兩腳之底。十七、華池;舌下也。十八、黃庭:腹中也。

太乙拳的簡介
武當武術的發展之路
相關知識
武當張三丰真人靜坐功夫
張三丰太極拳內功介紹
張三丰太極拳內功介紹***2***
張三丰太極拳內功介紹***2***
明朝書法家張三丰是什麼人
當小三的女人面相特徵
張三丰和郭靖誰更厲害
張三丰原式太極拳的步法結構
張三丰太極拳的六大好處作用
張三丰原式太極拳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