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4日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結晶,是我們的文化之根,智慧之魂,尤其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更應該要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下面小編整理了,供你閱讀參考。

  篇1

  大家好!

  19世紀西潮的引入,使傳統文化開始被人們所談論。19世紀末,西方國家的入侵使中國社會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同時使有著幾千年歷史積澱的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近代文化的發生了衝突,並且激烈地攪動了整整一個世紀人對傳統文化的眷注之心。

  中國傳統文化

  20世紀以來,人們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受到了各種理論與主義的直接影響,雖然其間紛爭激烈,但由於對現代化及富國強民的急切要求始終佔據著意識上的主導位置,因此,以這樣一種標尺來觀察處置傳統文化便成了最為自然不過的事情,又由於固有的歷史侷限,這種主導意識從一開始便帶上了偏至的傾向,自然而然,傳統也就成了守舊僵化的代名詞。從思維方法上看,便是線性的進化論取代了整體和諧的發展觀,排他性的絕對論取代了多元自存的觀念,政治的功利性掩蓋了文化價值的自主屬性等,在這樣一種強化“過濾”下,傳統文化合理存在的理由也進一步刪汰幾盡。20世紀二三十年代,“全盤西化”論便成為了這種思想的伊始,而20世紀60年代的“”則正是這種思路發展的一個極致,以“破除封建主義”為名目所進行的各種活動,試圖從人們的觀念中滌除來自傳統的影響,進行徹底的思想上的“換血”。直到現在依然有人在不斷的大肆批判中國的傳統文化,真恨不得將這一切埋入墳墓……經歷了這一切之後,我們差不多可以感受到了一種歷史的空虛感,傳統離我們似乎愈來遠去,我們應該開始反顧、回眸傳統文化!

  我們為什麼要反顧、回眸中國的傳統文化呢?

  曾經有一位韓國的文化官員說過這樣一句話“19世紀是軍事征服的年代,20世紀是經濟征服的年代,而21世紀是文化征服的年代”由此可見文化的重要性,這裡的文化強調的是民族文化,一個民族必須要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否則必將成為外來文化的虜役與附庸,最終在這個世界上消失。要保持自己民族的特色,那就要求一個民族在自己的文化構建中必須從傳統文化中吸收思想成分,也就是說,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淵源的東西,是任何一個繼之而起的新的文化所對接和承襲。我們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有可能更新和超越,否則新的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在現代文化建設上,我們應當回朔到我們民族所有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去,並立足於這個深厚的根基之上努力開掘其適應現代的當代意蘊!只有這樣我們的民族才不會成為別人的附庸,只有這樣才能主宰世界,正象歌德所說的那樣“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們一定要放眼全球,將我們民族的東西傳遍世界的每個角落,而不至於讓世人忘卻!

  但是事實並不象我們想象的那樣,與提倡吸取傳統文化力量相比,在我們耳邊響起的更多的是“西學中用”之類的言語。這種思潮其實是割裂了傳統文化與新文化的的血脈關係,否定文化發展的延續性,具有明顯的片面性。他們似乎忽視了這種延續性,正是因為文化的延續性,才使得中國傳統文化成為世界上惟一綿延不斷髮展至今的一種文化型別,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印度文化因雅利安人的入侵而雅利安化,埃及文化先後因為亞歷山大大帝的佔領而希臘化、愷撒佔領而羅馬化、阿拉伯人移入而伊斯蘭化,希臘、羅馬文化則因日耳曼民族的入侵而中斷並沉睡千年,但是在中國,此類情形卻從未發生。

  之所以會出現“西學中用”這樣的思潮,是因為在這些人的心中,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無是處,甚至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導致了我們的落後與退步,我所聽到的最為過激的說法是“中國之所以落後是漢字惹的禍”。這簡直就是胡說八道!其實,傳統文化究竟是導致社會的進步還是退步,完全取決於我們自己,也因此,在建設走向新世紀的新文化過程中,我們最大的問題並不是要不要傳統文化,而在於能否辨證的看待傳統文化,能否把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充分發掘出來,從而創造出一種既適應於現代化建設,又能積極推動精神文明進步的新文化。從傳統的本質上講,傳統既是前代人同後代人在文化繼承上的中介,又要靠後代人根據時代的需要與時俱進地進行自覺的揚棄,才能得以繼承和發展,而並非全盤的拋棄或者是盲目的復古、大加推崇。

  這就帶來了怎樣去繼承傳統文化的問題?我們經常所奉行的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但是這其中本來就蘊涵著從哪裡取得問題,一般人總會認為只要是古代的東西,到裡面抓取東西就行了。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看法,我認為我們應該撥開種種旁枝蔓葉,從傳統文化的源頭去探索其中蘊涵的深厚意蘊。現在,我們社會中所流行的很多有關傳統的東西並非我們先人所要表達的東西,而是在流傳的過程中被一些人進行了篡改與歪曲。比如我們經常所說的“中庸”之道,按照孔老夫子的解釋,中庸的“中”有中和、中正、不偏不倚等含義;“庸”字是用的意思,“中庸”即中用之意,所以,中庸意即把兩個極端統一起來,採取適度的中間立場,既不能過,也不能及。在政治上,表現為既不能一味寬容、寬厚,採取無為的態度,也不能使政策過於剛猛,刑罰過重,二者要相互協調,相互補充,以中和的態度處理政治問題。在經濟上,要給予百姓實惠,但不能浪費;要使百姓勤於勞作,但不能過度壓榨,使它們產生怨恨;要允許各種慾望的滿足,但不能鼓勵貪婪、沒有限度。如此等等,中庸並非我們所想象的那樣骯髒。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竟變成了折中主義、明折保身的處世哲學,一直到現在成就了一門“偉大”的學問-----厚黑學,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阻礙我們社會進步的並非是我們一些真正的傳統文化,而是那些被篡改和歪曲的東西,這就一條河,當河水從源頭流出的時候,可謂是純潔的東西,但是在她流經的過程中受到的嚴重的汙染。這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下游的人總認為源頭就是那樣的骯髒……,也正如朱熹所說“問渠哪得清如許,惟有源頭活水來”我們只有從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去吸取其中的精華,中國傳統文化才會有強大的生命力!

  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反對“西學中用”並不是拒絕西學、屏棄西學。恰恰相反,我們應注重吸納和融合西方的先進文化充分發揮中國傳統文化的通融性,在這一方面,似乎要求我們要有大唐帝國那樣的氣魄,回顧歷史,唐代文化之所以繁榮就在於它靠著自己傳統文化對外來文化非凡的吸納力和交融貫通性,敞開自己的胸襟,廣泛的吸收外來的文化,形成了中國化的文化,僅宗教方面而言,在這一時期,不僅印度的佛教逐漸的中國化,使佛教文化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而基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也開始傳入中國,使唐文化呈現一派胡曲雅樂互放異彩的繁榮景象。但是,也有一個前提就是要保持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立性。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表明既吸納和通融外來文化,作為本民族文化的組成部分,同時又保持本土文化的主體性地位,才能不斷地發展中國文化,重新造就一個文化上的帝國。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

  篇2

  大家好!

  如何看待我們的傳統文化呢?我想就是堅持有破有立。

  傳統文化的優秀性。我們的先人為我們留下了難以計數的文化瑰寶,就是現在的人,也未見的能夠達到那樣的思想高度,這些都是我們必須加以傳承的精神財富。比如孟子說,當一個國家不仁義的時候,持有正義的一國就可以高舉正義之旗,前去討伐,這一論點同現在國際上那種“人權高於主權”的觀點何其相似乃爾;再比如中華民族在抵禦外來入侵時所積澱出的精忠報國精神,與現在提倡的榮辱觀也有一脈相承之處。

  傳統文化中也有糟粕。由於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特別是農耕文明和官僚文化,重農輕商,過分仰仗士官階層,沒有建立起符合市場經濟需要的商業文化,缺乏產權意識和誠信意識。皇帝講究的是分封諸侯,家庭講究分家單過,因此中國人很難出現那種跨國超大型企業,考股份這種形式把分散的資產聯合起來在中國則變得更加艱難,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擯棄的。

  因此,我們教育青少年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時,應採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科學態度,並在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氛圍,將我們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以經典誦讀為先導。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因此,千百年來儘管經歷了封建社會的千錘百煉,但傳統美德依然流傳至今,並散發著無人能及的獨特魅力,也正是這樣濃厚的歷史文化積澱,打造了國人“忠勤,仁義,厚德,睿智”的優秀品質。為了更好地加強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學校要針對不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分別佈置經典誦讀內容。從低年級的《論語》、《三字經》,到中年級的《千字文》、《唐詩》道高年級的《宋詞》、《名人名言》。要求學生每天利用晨讀時間,飽覽古今傳統經典,理解內容,注重理論實踐結合,闡述表達現實意義。從“學而知”入手,逐步達到“知而行”,從而完成“行更知”的德育途徑。以校園環境建設為導向。學校不僅要在理論上給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教材及圖書,同時,也要注重校園環境的建設及傳統氛圍的營造。結合班級的特色,把學生的日常行為與傳統美德的學習結合起來,有批評,有表揚,有反省,有鼓勵,有悔悟,有希望,真正實現了傳統美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以校園文化建設為基礎。中華傳統美德是我國傳統美德文化的精華,將中華傳統美德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聯絡,在自主創新中深化對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要適應身心成長的特點和接受能力,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的原則,深入淺出,寓教於樂,循序漸進。

  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注重在思想品德課中滲透品德修養教育,在社會與生活中灌輸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在語文課中昇華愛國主義、革命傳統教育,在音樂美術學科中身滲透情感教育、審美教育等,不斷促進青少年心理素質的發展,提升青少年的精神境界,加強其對傳統美德的認識及深化。

  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使傳統美德深入人心。

  利用重大節日,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和中華美德教育。學雷鋒紀念日的學生實踐活動,“三八”婦女節母愛的教育、清明節祭掃烈士墓等。

  為了更好地實現“古為今用”的教育理念,注重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有機結合,讓學生把傳統美德的理論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並運用到實踐中去。培養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立足於現在,著眼於未來,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

  以家庭和社群為陣地。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思想教育的第一課堂,家庭教育在孩子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重視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成立家長學校,定期為家長開設家校課堂,指導家長的家庭教育,為家長的家庭教育提供科學依據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形結合學校的辦學特色,逐步向家長宣傳和滲透傳統美德教育內容。

  在傳統美德教育的初期,採取孩子做、家長看、共同感受中華美德的方法。開展“三說三做”活動,“三說”即說三句話:“您好、您辛苦了、節日快樂”。“三做”就是做三件事:“鞠躬、讓食、抄三句話”。要求學生完成規定動作,寫下活動的感受,同時,要求家長雖然不參加活動,但要寫下看到孩子參與活動後的感受。

  在傳統美德教育的中期,採取孩子做,家長同做的方式,共同實踐中華美德。開展以“我和父母同做”為主題的傳統美德教育活動,由學生和家長一起探討。緊緊圍繞“忠、孝、禮、誠、信”等內容,堅持明理、激情、導行的原則,使孩子和家長在活動中明白為什麼要繼承和弘揚中華美德,讓他們瞭解和感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樹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並通過時間參與,讓其知道怎樣做才能繼承和弘揚中華美德。順利推進青少年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智、信、忠、孝、禮、義、廉、恥是幾千年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是我們民族的靈魂。只有大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才能使中華民族更加生機勃勃、更加和諧。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就是要高揚愛國主義旗幟,倡導一切有利於民族團結、祖國統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導一切有利於國家富強、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導一切用誠實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導青少年樹立以熱愛祖國、報效人民為最大光榮,以損害國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嚴為最大恥辱的觀念,更好的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

  篇3

  大家好!

  近年來,特別是在黨的以後,在多個場合中都圍繞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發表了一系列的講話,從而也喚醒了人們內心深處對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視。

  “國學”作為中華傳統文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廣泛的被人們當做是一種精神信仰,而隨之發酵了起來,成為時下引領人們價值觀的新概念。如在學校裡設定國學課程,寺廟裡開設國學夏令營,企業裡開辦國學培訓班等等。“國學熱”以它一定的適用性及實用性,被企業家用來打造品牌,加深其企業的文化內涵,家長們將《弟子規》等一些國學經典用來作為他們管教孩子的法寶。

  隨著傳統文化持續被人們廣泛的繼承和發揚,在學習傳統文化的態度上,也出現了兩種極端的分歧:一種是持全盤否定的文化虛無主義,既把傳統文化說得是一團糟而毫無價值可言,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和經商大潮的背景下,“國學”曾一度的被邊緣化,前不久在人民網上發表了一篇關於上海刪除小學語文課本中的8首古詩詞和幾篇文言文的報道,被一些個網友們認為是數典忘祖的行為,減負還是減傳統文化觀點也一度引起了人們的熱議。第二種則是持全盤肯定的保守主義態度,死守著固有的傳統文化,認為傳統文化什麼都是好的。那麼,當今社會下,我們該如何領會、繼承和發揚好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呢?

  筆者認為,首先,在批判和繼承傳統文化時,我們心理上既不能是“趨之若鶩”也不能是“疾之如仇” 的態度,而是要對傳統文化實現弘揚與超越,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取其精華而去其糟粕,傳播傳統文化的精髓部分,對其不符合時代要求的內容,要加以揚棄。其次。在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方面既要有針對性地學習,同時也要冷靜的對待社會上存在的“國學熱”,在立足於本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採取相容幷蓄、多元共生,從而達到文化的交流共鑑。不能夠強調了國學,就放棄了對外國先進文化的學習,要結合時代的背景,用世界性的眼光來看待我們的傳統文化,不但要認真學習、熟知、理解更需要來繼承、革新、創造和發展,將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成果傳播到世界從而實現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目的!

  最後,要創造性的轉化和發展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支援和引導社會各界力量開展傳統文化的弘揚和傳播工作,使之深入到社會各個領域,優秀的傳統文化只有在生活中才能被全面發展,而我們每個人都是弘揚和傳播文化的主體,只有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立足於實踐,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事情做起,才能讓優秀的傳統文化從耳濡目染深入到人們的思想靈魂中,從而真正意義上認識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根,智慧之魂。要保持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特性,最根本的就是要保持自己的文化,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生命力、凝聚力以及創造力的重要源泉。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於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


最新弘揚傳統民族文化演講稿範文
弘揚廉政文化建設主題演講稿
相關知識
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最新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範文五篇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範文
中學生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
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思想宣傳五篇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範文演講稿五篇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演講稿五篇
中國傳統文化演講稿精選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演講稿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