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構建有中國特色的資訊農業發展體系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2日

[摘   要]以新型資訊農業帶動我國農業跨躍式發展是必然選擇,文章分析了我國農業資訊化發展的現狀,提出構建有中國特色的資訊農業發展體系的解決方案。
      [關鍵詞]中國特色;農業資訊化;跨躍式發展
   

     1資訊農業———實現農業跨越式發展的必然選擇
  資訊農業是以農業資訊化為主要內容的新型農業。就目前而言,資訊農業可說是農業發展的最高階段,並可視為繼傳統農業包括原始農業、古代農業、現代農業之後的最高階段,它以資訊科技在農業領域中的充分運用為主要標誌。當今,我國農村經濟結構中非農產業的比重還不高,處在國家和人民用增加資金推進農業現代化的程序中,農業的現代化剛剛起步。在當前國際國內環境下,我國農業不能再按部就班地走“傳統農業———現代農業———資訊農業”的常規發展道路,而應該擺脫傳統思維的模式,實施以農業資訊化帶動的跳躍式發展道路,迎頭趕上發達國家。從世界農業發展的事實來看,這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如韓國、墨西哥、巴西、等國,之所以較快接近老牌發達國家農業的水平,除了歷史因素外,與其超常發展資訊業是分不開的。

  2 我國農業資訊化發展的現狀
  國外農業資訊化大致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20世紀50~60年代,主要是利用計算機進行農業科學計算;20世紀70年代工作重心是農業資料處理和農業資料庫開發;20世紀80年代,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研究重點轉向知識的處理、自動控制的開發以及網路技術的應用。在發達國家影響下,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開展了系統工程、資料庫與資訊系統、專家系統、遙感技術RS、以及地理資訊系統等技術應用於農業、環境和災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許多重要成果。農業部1994年開始籌建的“中國農業資訊網”現已初具規模,已有1000多個縣入網。目前,全國各省都建立了農業資訊中心,多數縣配備了微機用於資訊管理。全國還建成了一些大型農業資訊資源資料庫、優化模擬模型、巨集觀決策支援系統、農業專家系統、計算機生產管理系統。應用遙感技術進行災害預測預報和對農業估產已取得顯著效果。如,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作物所研究的“小麥管理計算機專家決策系統”可使小麥增產6%~25%,降低成本4%~8 %,增加效益15%~30%;中國科學院合肥智慧所研究的“農業專家系統”能指導農民科學育種、栽培、施肥、防治病蟲害、田間管理等,已在全國多個省市推廣,實現增產節約良好效果。
  但是總體來說,我國的農業資訊科技研究和應用只是剛剛起步,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具體表現在:
  2.1農業資訊科技成果應用程度還很低,遠遠不能滿足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
  2.2工業化水平還比較落後,農業的資訊基礎設施薄弱。
  2.3農業的資訊資源缺乏,尤其是能提供給農民用的有效資源嚴重不足。
  2.4人才缺乏,特別是專門的資訊人才短缺,且研究力量較為分散,水平也較低。
  2.5缺乏一種統一的農業資訊標準和資源共享機制。在某種程度上,農業資訊化還停留在為農業教學和科學研究提供國內外基礎資料和為領導機關提供決策資訊參考的階段。
  3 構建有中國特色的資訊農業發展體系
  資訊農業建設是複雜的、知識技術密集的、大規模綜合整合的系統工程。我國農業資訊化建設發展時間短,缺乏先進的技術,基層政府電子政務、農村電子商務等才剛剛起步,有關農業資訊化的技術與經驗普及率還不夠高,不能形成規模,整體的農業資訊化發展尚處於初級階段,這也就決定了發展資訊農業要經歷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因此,結合當前我國農業的情況,借鑑發達國家農業資訊化建設經驗,以政府為主導,結合市場機制,發揮後發優勢,構建有中國特色的資訊農業發展體系尤為重要。
  3.1突出政府在農業資訊化體系中的主導作用
  3.1.1加大國家投入,建立完善的農業資訊網路體系。農業資訊網路體系建設工程投資大,短期商業效益不明顯。因此,政府投入是資訊網路平臺建立的基礎。各級政府部門要加強溝通與協調。樹立大聯合的協作意識和發展觀念,建立一個以農業部及其系統為主體的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教學科研聯合、高效、權威的農業資訊管理與協調的體系。當前,農業資訊網路體系的建設需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突破傳統的部門所有制,改變資訊封閉和條塊分割的狀況,實現農業資訊資源在各部門之間及農民、農業科技人員間的共享。
  建立領導和協調機構,著重規劃和安排一些當前急需的重點工程專案的建設,避免資源的浪費和重複建設。

把農業資訊網路體系納入到農村社會綜合服務體系中,當作農村與農業公用事業來對待,力爭使農業企業和農民都能利用這項資源。
  3.1.2加強政府的引導作用,整合資源。政府要引導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農村市場資訊服務事業,建立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的資訊釋出視窗。目前,我國農民接受資訊的主要渠道還不是網際網路絡,電視、廣播、報刊、電話等傳統媒體和通訊工具還是主流。應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和現代通訊工具的作用,使之與網路之間有機結合和搭配,強化資訊釋出工作;要充分利用現有的農技推廣體系及其技術力量,將資訊體系建設與基層農經站、農技服務站結合起來。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原有農技推廣體系的資產和人力資源,節約資訊體系的建設成本;另一方面還能促使傳統農技站推廣體系轉變職能,更新力量,煥發新的活力,實現資訊工作與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緊密結合。
  3.1.3提供全方位服務,引導與組織農民上網。各地要根據不同的情況,探索適宜的方式把農民組織起來上網,這是基層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能。事實證明,建立鄉鎮、村資訊站,利用資訊員、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種植養殖大戶、工商戶和農村經紀人帶動農民上網是切實可行的方法。

  3.2引入市場機制,加快農村資訊基礎設施建設
  農村資訊不靈的原因之一,就是環境條件對資訊傳遞的約束,落後的交通設施和通訊條件使農民獲得的資訊也相當滯後,為了解決此問題,在加大國家財政投入力度的同時,也要引入市場機制,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採取更加靈活的政策措施,努力吸引民間及外資參與農村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儘快改善農村的交通、通訊條件,儘快縮小城鄉環境差異,消除城鄉數字鴻溝。鼓勵一些有條件的企業、中介組織按商業原則,在自己的優勢領域通過電子商務等多種形式,為涉農企業提供商業服務。同時,開展面向農村、面向農民的資訊服務,使之形成合力,全方位為農業服務。政府的網站或資訊站也可以實行部分的市場化管理、商業化運作,以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
  3.3加快培養農業資訊化人才,加大科教興農力度
  3.3.1在大專院校設定資訊化專業,選擇重點單位設定碩士、博士學位點,同時吸引國外資訊科技人才回國工作。
  3.3.2 深入到鄉鎮,舉辦農業資訊科技培訓班,培訓各種層次的農業資訊科技人才。爭取做到每個鄉鎮配備幾名專職資訊員,每個村配備一名專職或兼職資訊員。
  3.3.3 保證相關工作人員待遇,使其人心合一,在崗敬業,穩定農技推廣隊伍,從而實現資訊服務“最後一公里”的暢通。

【參考文獻】
  [1]王丘,黃世詳.實現農業資訊化跨越式發展的探討[J].技術經濟,2004,(10).
  [2]張華,盧元奎.以農業資訊化推動我國農業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思考[J].河北大學學報,2003,2.
  [3]王亞新.農業資訊化過程中的政府行為分析[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4,(6).

關於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兩點思考
對於生態農業發展的障礙探討
相關知識
淺談構建有中國特色的資訊農業發展體系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學反思
具有中國特色的經典繞口令
有中國特色的腦筋急轉彎
具有中國特色的諺語
具有中國特色的油畫圖片
富有中國特色的舞臺舞美圖片
富有中國特色的舞臺舞美圖片
論析構建中國特色的公民文化
《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練習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