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偶發事件為契機為習作引來源頭活水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19日
葉聖陶老先生曾經說過:“作文不是生活的點綴,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說話完全一個樣。”但就是這“跟說話完全一個樣”的作文,卻讓學生“無話可說”,習作教學也成了語文教學中亟待攻克的難關。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筆者認為,在習作教學中,過於強化了“怎樣寫”的問題,而忽視了“寫什麼”和“為什麼寫”的問題。因此,在習作教學中,我們要為學生“廣開言路”下功夫。而把學習、生活中的偶發事件引入習作教學,則能為學生暢所欲言獨闢蹊徑。
一、通過對生命個體的關注,促進表達
語文是發展學生心靈的學科,習作要展現兒童的內心世界。學生通過習作可以抒發內心感受、表達夢幻和理想,在這個過程中張揚個性,獲得成就感、新鮮感。作為教師,就要具有比較敏銳的課程意識,通過對每一個生命個體的關注,從一些偶發事件中捕捉有價值的教學資訊,加以利用、開掘,使這些資訊成為學生心靈成長的平臺和習作練筆的寶貴素材。
1、在表達中積澱人生感悟
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總會有一些始料未及的事件需要他們去獨自面對,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關注到每一個孩子的思想變化,進行及時的點撥、疏導,並且進行適時的練筆。這樣則不僅能使學生積澱人生感悟,還能在這一偶發事件中體驗到習作的樂趣。
2、在表達中銘刻記憶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生命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和豐富的情感,渴望被關心。這就要求教師以朋友的身份面對學生、瞭解學生、關愛學生,以民主、平等啟用主體的積極和熱情。必要時,可作相應的練筆,讓學生通過對一些重要事件的練筆,讓其銘刻記憶、促進表達。尤其是對於一些後進生,更需如此。
二、通過對群體意識的關注,促進表達
對群體意識的關注,就是要通過輿論導向對學生的影響,因勢利導,使一些在群體中的偶發事件成為習作訓練的良機。
這就要求教師做一個敏感的人,敏於社會熱點問題,敏於天氣變化,敏於學生的興趣點,並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人、事、景、物,進行即興練筆。
1、就地取材,引導觀察、體驗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打破常規引導學生習作,在偶發事件中捕捉習作訓練的落腳點,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體驗,積累習作素材,從而激發表達的興趣。比如,原本打算上閱讀課的教師發現學生的注意力被窗外突然而至的瑞雪所吸引,她沒有因此而懊惱,而是和孩子們一起看雪、賞雪、品雪:“你們瞧,現在的雪花像什麼?雪越下越大了,又像什麼?” “像白砂糖!”“像梨花瓣!”“像柳絮!”……而後,老師帶著孩子們來到操場堆雪人、打雪仗。在隨後的小練筆中,孩子們盡情地釋放著生命的激情:“今天玩得真開心!沒想到早上第一節課就能在操場上玩,是老天爺開眼,還是老師開恩呢?”
2、因勢利導,啟迪、豐富思想
在教學中,還應抓住那些對全體學生心靈有所觸動的事件,因勢利導,把自己對事件的思考進行充分的表達。比如,在春季運動會中,班級沒有取得驕人的成績,全班同學哭作一團。一位教師趁機開了一次班會,和同學們一起分析了失利的原因,並鼓勵大家不要氣餒。在當天的家庭作業中,老師要求將這個事件寫下來。學生在《失敗的運動會》一文中真情流露,集體主義精神、堅持不懈的努力、美好的願望等都是這個難忘的班級事件帶給學生的思考。有教師還把一些學生熟視無睹的氣候現象也納入到習作的範疇,引導學生有意識地觀察、練筆。在沙塵肆虐的春季,教師要求學生留心天氣的變化,通過系列活動,如查資料、訪談,進一步瞭解沙塵天氣的成因。這樣的練筆不僅提高了習作能力,還喚起了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關注。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寫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事情,就是鼓勵學生寫自己熟悉的生活,寫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讓學生感到習作不難,樂於去寫。而師生間真誠的交流和對話往往能喚起學生真情的流露,一些偶發事件正是為師生的互動提供了良機。在實踐中,如果教師能夠作一個有心人,準確把握時機,捕捉孩子心靈躍動的那一瞬,將這些珍貴的資源引到作文教學中來,就能使學生明白,習作因生活需要而寫,是一種很自然的情感表達。這樣,減少了習作的束縛,為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供了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
我們有理由相信,以偶發事件為契機,定能為習作引來源頭活水。
參考文獻
1、張化萬 現代小學寫話與習作教學[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2。
2、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淺談如何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創新管理方法建設和諧班級
一、通過對生命個體的關注,促進表達
語文是發展學生心靈的學科,習作要展現兒童的內心世界。學生通過習作可以抒發內心感受、表達夢幻和理想,在這個過程中張揚個性,獲得成就感、新鮮感。作為教師,就要具有比較敏銳的課程意識,通過對每一個生命個體的關注,從一些偶發事件中捕捉有價值的教學資訊,加以利用、開掘,使這些資訊成為學生心靈成長的平臺和習作練筆的寶貴素材。
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總會有一些始料未及的事件需要他們去獨自面對,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關注到每一個孩子的思想變化,進行及時的點撥、疏導,並且進行適時的練筆。這樣則不僅能使學生積澱人生感悟,還能在這一偶發事件中體驗到習作的樂趣。
2、在表達中銘刻記憶
二、通過對群體意識的關注,促進表達
對群體意識的關注,就是要通過輿論導向對學生的影響,因勢利導,使一些在群體中的偶發事件成為習作訓練的良機。
這就要求教師做一個敏感的人,敏於社會熱點問題,敏於天氣變化,敏於學生的興趣點,並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人、事、景、物,進行即興練筆。
1、就地取材,引導觀察、體驗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打破常規引導學生習作,在偶發事件中捕捉習作訓練的落腳點,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體驗,積累習作素材,從而激發表達的興趣。比如,原本打算上閱讀課的教師發現學生的注意力被窗外突然而至的瑞雪所吸引,她沒有因此而懊惱,而是和孩子們一起看雪、賞雪、品雪:“你們瞧,現在的雪花像什麼?雪越下越大了,又像什麼?” “像白砂糖!”“像梨花瓣!”“像柳絮!”……而後,老師帶著孩子們來到操場堆雪人、打雪仗。在隨後的小練筆中,孩子們盡情地釋放著生命的激情:“今天玩得真開心!沒想到早上第一節課就能在操場上玩,是老天爺開眼,還是老師開恩呢?”
2、因勢利導,啟迪、豐富思想
在教學中,還應抓住那些對全體學生心靈有所觸動的事件,因勢利導,把自己對事件的思考進行充分的表達。比如,在春季運動會中,班級沒有取得驕人的成績,全班同學哭作一團。一位教師趁機開了一次班會,和同學們一起分析了失利的原因,並鼓勵大家不要氣餒。在當天的家庭作業中,老師要求將這個事件寫下來。學生在《失敗的運動會》一文中真情流露,集體主義精神、堅持不懈的努力、美好的願望等都是這個難忘的班級事件帶給學生的思考。有教師還把一些學生熟視無睹的氣候現象也納入到習作的範疇,引導學生有意識地觀察、練筆。在沙塵肆虐的春季,教師要求學生留心天氣的變化,通過系列活動,如查資料、訪談,進一步瞭解沙塵天氣的成因。這樣的練筆不僅提高了習作能力,還喚起了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關注。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寫自己覺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事情,就是鼓勵學生寫自己熟悉的生活,寫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讓學生感到習作不難,樂於去寫。而師生間真誠的交流和對話往往能喚起學生真情的流露,一些偶發事件正是為師生的互動提供了良機。在實踐中,如果教師能夠作一個有心人,準確把握時機,捕捉孩子心靈躍動的那一瞬,將這些珍貴的資源引到作文教學中來,就能使學生明白,習作因生活需要而寫,是一種很自然的情感表達。這樣,減少了習作的束縛,為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供了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
我們有理由相信,以偶發事件為契機,定能為習作引來源頭活水。
參考文獻
1、張化萬 現代小學寫話與習作教學[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2。
2、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創新管理方法建設和諧班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