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基礎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10日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學科體系的發展密不可分,探討教育心理學的學科體系有利於促進教育心理學健康快速地發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兒童教育心理學研究 》

  心理環境是相對物質環境而言的,即人的一種情緒、思維、心態等。幼兒時期是心理衛生的黃金時期,其思維、個性、道德觀念的形成,感覺、知覺、注意、想象、記憶、情感、意志的發展,無不需要家長、教師、社會的密切關注和科學的教養。因此,我們應為幼兒創設一個自然和諧的心理環境,以促進幼兒健康快樂的成長和良好品德的形成。今天,社會的不斷髮展令人們日漸重視“情商”的培養,也就是心理健康的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內向,孤僻,敏感的孩子,他們對群體的生活的適應能力差,對家人的依賴性重,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與行為,不能經受挫折,令父母老師頭疼不已,而這一切正是因為幼兒沒有健康的心理因素,也再次證明了孩子除了要有良好的外界環境,更重要的是要給予孩子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只有內外因結合,才能令孩子的心理得到健康的發展,成為一個開心而又開朗的孩子。筆者結合多年工作實踐,總結了一些心得體會與經驗。

  一、作為家長應努力為幼兒創設一個健康的心理環境

  1.父母良好的教養態度是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關鍵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父母的教養態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和心理,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是父母教育的結果。在專橫的舊式家庭環境中,教育強調絕對服從父母的意志,稍有不聽從就以懲罰。在這類父母過分嚴厲的教養態度下,孩子自身缺少自主權,缺乏自信和獨立性,會形成暴戾、橫蠻、撒謊、逆反心理強的個性特徵,並往往會在捉弄別人,尋找報復中得到心理上的補償和平衡。

  2.在生活中給孩子建設性的關懷,讓幼兒在正確的關愛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現代的生活日漸富裕,孩子也越來越少,每家可能只有一個“寶”,此“寶”自然變成了家人的中心,事事包辦,盲從的父母、祖父母等數不勝數,可事實證明這樣的關懷方式給我們帶來的只是一個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皇帝”,並未為孩子的成長給予良好的幫助。我們提倡關心愛護孩子,與溺愛孩子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建設性的關懷意味著為孩子的提供良好的情感環境,從一個孩子能承受接受的方式支援他,這種開放式的關懷需要父母積極參與到孩子情感生活中去,和孩子一起玩,每天堅持花20分鐘的時間參與幼兒遊戲、活動,在活動中表揚孩子合適的行為,說出您的感受等,讓孩子們感受到肯定性的關懷,這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尤為重要。

  3.給予孩子積極的約束,我們在讓孩子得到正確的關愛的同時,也要讓孩子明白到紀律約束性的必要性曾有個孩子,因為下午放學的時候說好媽媽來接,媽媽還答應孩子下午接的時候會帶玩具來,但下午來的卻是爺爺,媽媽臨時有事來不了了,爺爺沒有帶玩具,孩子馬上就不高興了,推爺爺回家,叫媽媽來,爺爺勸孩子不能這樣,但說了幾句也沒什麼效果。這樣的情況還有很多,家長們都在犯著同樣的錯誤,認為總是應該勸孩子,給他們機會,即使他們行為已超出了社會現有接受的標準。其實,正如一名國外作家所說:“所有孩子都需要接受紀律的約束,這既是積極性的,也是限制性的。”

  二、作為教師應努力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

  1.教師要有正確的教學觀念教師要尊重理解幼兒學習興趣,創造主動學習氣氛,讓幼兒在輕鬆、愉快、沒有壓力的環境下完成任務,達到能力的提高。

  2.教師應該注意自己的教學語言和教學行為,創設一個文明、健康、溫馨的心理環境,保護幼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與生俱來的,但是許多大人卻在一次又一次的無意中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令他們愈來愈沒有自信,最後成為孤獨自卑的人。為了訓練孩子們的口語表達能力,開學回來我要求每個孩子都要講一個故事。未料,能力薄弱的孩子居然把講故事當成接受懲罰的方式,緊張到哭了。那一刻我發現,自己給部分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這種方式確實能鍛鍊到部分孩子,但並不代表全部孩子都能接受。

  3.組織豐富多彩的生活讓幼兒積極愉快地參加活動現在的幼兒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中是“獨一無二”的,所以在對待集體和他人態度上往往表現出自私和任性,以自我為中心。這就要求教師通過集體活動,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堅持“著眼高”即從小培養幼兒愛祖國,愛人民,將來為祖國做貢獻,“起點低”即教育從幼兒身邊的人和事入手,“方法活”即創設幼兒喜聞樂見和易於接受的教育教學內容等原則,培養幼兒良好的個性及道德品質。例如:針對部分家長一味的溺愛和包辦,忽視對幼兒勞動習慣的培養這一現象,可以設計“看誰穿得快”“自己的事自己做”“誰最能幹”等有趣的活動,如拾落葉、拔草、種花等,到社會實踐中去接觸,瞭解一粒麥子,一顆螺絲釘,一分錢,一張紙來之不易,使之從小養成艱苦樸素,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珍惜勞動成果等良好品質。

  4.還應給孩子充足的活動空間和時間孩子的本性就是好動,但因為大人過多的去約束孩子,使孩子得不到應有的體能發揮,導致孩子在該動的時候不敢動,不該動的時候卻控制不住自己。班上的老師告訴我有一個孩子,天性比別的孩子好動,但因為家人怕他到外面後控制不住自己,到處亂跑,所以很少帶他出去玩,以為把孩子控制在較小的空間裡,那樣他會有所改進,但得到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心理健康與心理環境是息息相關的,良好的心理環境能讓孩子在輕鬆、愉快、自由的氣氛中學習和生活。不良的心理環境,不僅對孩子的性情行為有所影響,甚至於會歪曲、破壞孩子的一生。

  三、社會傳媒對幼兒道德品質培養的影響不可低估

  幼兒期,兒童生活範圍較狹窄,大眾傳播媒介對於他們的影響主要來自於影視片、廣播、廣告、音像製品和部分報刊雜誌。如果這些傳媒內容健康,會對幼兒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起積極作用,讓幼兒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高尚的思想品質。幼兒喜愛模仿的心理特徵,決定了他們會去模仿社會傳媒中的人物及言行舉止。而內容不健康的傳播,則會從反面為幼兒樹立某種學習樣板,使幼兒出現品德障礙。因此,家長和教師要善於選擇和引導,使大眾傳播媒介成為影響幼兒道德品質和行為發展的積極因素。總之,我們要形成家庭、學校、社會三結合的德育網路,佔領家庭這塊陣地,把握學校教育這個主渠道,醞釀良好的社會大氛圍,讓幼兒在健康和諧的環境裡受到全面的教育,促進其良好品德的形成。讓我們攜手努力,使明天的太陽更加燦爛、輝煌。

  篇二

  《 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與教學改革分析 》

  摘要:“以學生為中心”作為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的核心觀點,對我國教學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啟發性意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本身的學習需求,營造輕鬆的學習環境和氛圍,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

  關鍵詞: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以學生為中心;教學改革

  人本主義的教育心理學是人本主義的心理學在教育心理學中的具體實踐。人本主義心理學在教育上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積極觀察瞭解學生的學習需求,選擇學生感興趣的的知識進行幫助學習的教學理論。

  一、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對教育的影響

  1.教育目標。人本主義的心理學對教學改革有著極為重大的影響。為了培養出能夠適應時代變化且心理健康的人才,人本主義的教育心理學家著眼於學生自我的創造性,大力主張學習應該“以學生為中心”,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最大化地實現和培養創新性的學習和工作能力。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自己的主張,教育的目標是幫助人的個性發展,以獨特的視角認識自我,以此來協助學生實現自我發展,突破自我潛能。另一名心理學家羅傑斯提出了新的主張,他認為:教育要培養出能夠適應變化和清楚如何學習的人才。基於該教育目標,可以培養出人格充分發揮作用的人才。

  2.教育和教學的有效性。人本主義的教育心理學家提出,教育和教學是否有效與以下五個因素有關:第一,要對學生的內心世界進行充分理解。第二,要積極聽取學生的意見,採納學生真實表達的內容。也就是說,該因素要基於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等。第三,需要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和積極探索學習材料對個人的重要意義。第四,要注重師生之間的態度品格。第五,老師應該引導學生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即強調學習的過程。學生通過“學習”的過程感受到了知識的豐富內涵,並進行主動探究、創新等方式對知識進行深層次的理解。

  3.“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是人本主義的教育心理學的核心理念。該理念的具體實施主要表現為:一是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造潛力,在信任的基礎上,尊重和支援學生更高層次的發展,,將“學生”這個主體作為一切行為的前提;二是教師要與學生一同學習,老師在學習過程中是教授者,而學生則是學習者,雙方共同分擔整個學習過程,老師應該對學習效果承擔相應的責任;三是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全面、豐富的學習資源,並引導學生將自身經驗融入學習;四是鼓勵學生參與制定教學計劃或學習方案,支援學生獨立自主地進行學習計劃的制定,培養學生的獨立性;五是教師應該為學生營造出愉悅輕鬆的課堂學習氛圍;六是教師不應成為課堂學習的主角,要積極發揮啟發、引導和協助的作用,促進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二、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對教學改革的啟示

  人本主義的教育心理學要求我們在教學改革過程中,要注重研究有助於促進學習的學生情感,使學生不僅僅只是認知主體,要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進行轉變。

  1.啟發與傳授相結合。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要以積極的心態引導和啟發學生進行自主創新,以及學生之間進行合作學習,要摒棄傳統的“灌輸”方式。因此,教師應將啟發思維與理論知識傳授進行巧妙的結合,二者對於教學改革的重要程度是一樣的。為了使啟發與傳授的結合更加緊密,教師要具備以下基本素養:相信學生、尊重學生的想法和感受、要有角色互換的意識、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學科基本功底紮實,以及掌握多種課堂教學技巧等。

  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人本主義的教育心理學強調人的主觀作用,重視人的情感。因此,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極為重要,鼓勵學生進行不斷創新和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取得智力和能力的共同發展。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營造融洽輕鬆的課堂氛圍,通過設定不同的課堂情景,將學生帶入不同的學習環境,以此促使學生注意力的集中。此外,利用多種教學手段,以學生的興趣點為根本,在課堂學習中體會學習的樂趣。發揚“好奇心”的精神,敢於和善於質疑權威,學會放棄自己的錯誤想法,在實際體驗過程中進行交流,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3.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隨著基礎教育課改的穩步推進,似乎已形成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就目前來說,學生的學習評價主要還是以考試為主。人本主義的教育心理學主張這種以考試為主體的評價方式屬於“外部評價”。教育心理學家羅傑斯主張倡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其本質就是讓學生自己承擔自己在學習方面的責任,這種評價方式可以使學生自主、有效且更加持久地完成學習任務,對學生學習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我國教學改革的程序中,要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感受。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調動學生參與學習評價的活動中來的熱情,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學習評價,從而建立合理且有效的學習評價體系。在學習評價時,教師必須做到:一是加入具有針對性的課堂練習;二是體現開放性的學習評價;三是在評價階段要注重反饋性;四是學習評價突出科學性和公平性。

  三、結束語

  由於歷史背景的不同,人本主義的教育心理學也存在其發展的侷限性,其理論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片面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忽視系統的理論知識的學習等。因此,我國在教學改革進行的過程中,要客觀對待人本主義的教育心理學對教育改革的影響,結合我國的具體實際,借鑑其中優秀經驗,為教育教學改革服務。

  參考文獻:

  [1]尚金梅,張大均,馬小又.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對當代美國教育改革的影響[J].當代教育論壇:巨集觀教育研究,2006

  [2]李玉紅.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與語文教學改革[J].理論界,2006

  [3]伍新春,馮忠良.人本主義教育心理學與教學改革[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

有關推薦:

教育心理學課程論文
教育心理學相關的論文
相關知識
教育心理學基礎論文
教育心理學研究論文
教育心理學淺述論文
教育心理學結課論文
教育心理學課程論文
教育心理學畢業論文範文
教育心理學發展論文
教育心理學應用論文
教育心理學案例論文
有關教育心理學畢業論文